【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新聞網10月20日報導,依靠代購澳大利業商品而發家的代購者們正面臨著被擠出市場的風險。代購者們通過向中國的顧客介紹、銷售澳大利亞的商品,賺得盆缽體滿。不過,當地一些大的品牌商並在設法排擠這些代購者。
在2015年澳大利亞的嬰兒奶粉緊缺事件中,從事國際貿易中灰色交易的人們以「代購者」的身份而見知於澳大利亞。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致使澳大利亞本地超市的奶粉被掃購一空。有一部分人在幫中國國內的朋友和家人寄送奶粉時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開始做起了代購商品的生意。
代購者們以高達200澳元/罐的價格向求奶粉心切的消費者出售奶粉,獲得了巨額利潤。隨著該行為頻頻見諸報端,人們開始知道了這項服務的存在,代購者們便開始逐步擴張業務。他們的開始接受大訂單,並將代購品從奶粉擴展到食品、營養保健品、化妝品等各種各樣的商品。
代購商群體將澳大利亞的產品推向了中國市場,收到了顧客的好評。這引起了澳大利亞商品製造商們的注意,他們決定利用代購者們給他們的商品積累下來的良好聲譽。大家熟知的早餐食品生產商——新康利(sanitarium)便是利用了這一點,成功地打入中國市場。新康利將在1500家傳統實體店中上架,同時還將通過阿里巴巴等網絡銷售平臺的旗艦店銷售商品。其實,早在新康利之前,便有多家澳大利亞公司挺進了中國市場。但不同的是,新康利並未像其他公司一樣擠壓代購者們的生存空間,而是承諾會向他們敞開懷抱。
顧問服務公司Access China的經理王女士表示,澳大利亞公司擴展中國市場引發了代購群體的恐慌。「自從知道澳大利亞的許多產品直接進入中國市場後,代購者們便一直在擔心他們會被這些大公司擠出市場,這種擔憂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尤其嚴重。」王女士說,「大公司的加入,對代購這種銷售模式構成了競爭,代購者們應設法提高其服務。」同時,王女士也提到,大公司竭盡全力打壓代購者的做法存在風險。因為代購者們可以叫顧客不要買某些產品,而顧客們正好又對代購者們的建議十分買帳。
蒂姆是雪梨的一個企業家,在此之前他曾經從事過三年的代購服務。他現在已經放棄了代購之路,成為了一名合法的零售商。他在雪梨開了六家針對中國遊客的商店,專門銷售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產品。創業之初,他通過中國的微信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等進行推廣,但是沒過多久便發現,代購銷售模式存在局限——「因為代購就一個人在做,就像一個在澳大利亞單幹的經銷商,對於商業來說,這種模式太局限了。」蒂姆說。
報導說,代購可能會逐漸消退,澳大利亞的大公司正沉浸在重掌市場的喜悅之中,但是網絡銷售商阿里巴巴的高層警告,擠壓代購群體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阿里巴巴集團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業務發展經理約翰•羅根表示,「我們到過中國的客戶就會明白,代購群體的重要性」,他認為澳大利亞企業擴展中國市場最好的辦法便是與代購者們進行合作。
正如王女士所說:「當下來講,代購群體仍然是向中國消費者推銷商品的重要渠道。」(實習編譯:湯思維 審稿:譚利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