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在最強盛的時代,其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最終卻慘澹收場。而負責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卻還是被認為是日本現代海軍名將,善於指揮,他真的夠格嗎?
其實聯合艦隊
的
慘澹下場,並不
完全
是山本五十六的責任,而是國內狂熱的軍國主義作用下的結果。對於山本五十六,他
最終失敗慘死
,但是也不能否認他作為日本海軍大將的能力。
一、
成功謀劃並實現了珍珠港襲擊
日本軍方決定對美國開戰,從而奪取歐美國家在東南亞的權益後,打擊美國太平洋軍事力量的軍事計劃就被提上了日程。山本五十六作為帝國海軍大將,日本帝國聯合艦隊的司令官,如何擊敗美海軍的艦隊,進而控制整個東南亞就是成了他的首要任務。
在山本五十六等日本帝國海軍高層看來,
擊潰美
海軍太平洋艦隊,消滅其有生力量後,可以保證日本帝國海軍的側面安全,從而長驅直入,攻佔整個東南亞。三本五十六認為
偷襲美
海軍在珍珠港的海軍基地,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是最佳的方式。既避免了日美海軍的正面全力碰撞,還能先發制人。
在這一構思下,山本五十六制定了著名的珍珠港偷襲,而且成功實行,打擊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從這一謀劃來說,山本五十六的思路是正確的,而偷襲行動,也是在他的指揮下成功實現的。論山本五十六的指揮能力,從偷襲珍珠港就可以體現出來。
二、
清醒意識到日美差距,反對開戰
山本五十六年輕時,曾奉上級指令,去美國、歐洲國家留學考察過。前往美國時,山本五十六被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能力所震撼,從而認識到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作為軍人,山本五十六以個人專業能力去思考,意識到一旦日本與美國開戰,日本絕對不是對手。就算日本可以在戰術層面擊敗美國,
也
缺乏美國那份強大的戰爭潛力,因為美國的經濟能力,足以支撐美國把戰爭長久地打下去。而美國的強大工業能力和實力,也可以將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不斷地輸送至前線使用。
如果日本不能在戰爭早期就徹底擊敗美國的軍事力量,那麼時間一長,日本將被美國拖垮,或者說被自己不如美國的經濟、工業實力拖垮。
山本五十六雖然是一名武士,奉行武士道精神,可是留洋學習的經歷,讓他的頭腦
保留了難得的清醒
。所以他雖然是日本帝國海軍的大將,聯合艦隊的司令,但是山本五十六其實是反對戰爭的。
他反對日本與美國開戰,因為他知道打不過,而他也多次提出自己的觀點,只是不被接納罷了。後來他選擇偷襲珍珠港,也是為了以最小代價,重創美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從而讓迫使美國和日本談判,籤署停戰條例,讓日本可以侵略東南亞。
三、
掃清東南亞敵軍海上力量
偷襲珍珠港成功後,美海軍太平洋艦隊一時難以攻打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只能暫時龜縮不出。趁著這一時機,日本海軍開始侵奪東南亞,對歐美國家在東南亞的地盤和利益,大力搶奪。
日本
海軍聯合艦隊,就是侵奪東南亞的主力。
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聯合艦隊開進東南亞海域,準備清掃歐美國家在東南亞的海上力量。在東南亞,當時還有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軍力量,而它們都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目標。
其中美國第5航空隊就在珍珠港偷襲後,就被日本海軍在菲律賓機場
殲滅
;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
戰列
巡洋艦反擊號被擊沉。
接著,印度地區的美國、荷蘭、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殘餘軍隊被聯合艦隊清掃一空,而美軍的部隊更是被壓縮到菲律賓一隅,一時間只有抵抗之力,沒有反擊之能。可以說,在山本五十六的指揮下,聯合艦隊得以快速、高效地清掃東南亞海域,從而奪取了東南亞。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山本五十六的指揮能力和戰略思想、軍事頭腦,絕對配得上大將的軍銜。可是日本終究難以拉近和美國之間的國力差距,導致山本五十六不得不制定迅速擊敗美海軍的計劃,這也導致了後來尋求迅速決戰的中途島戰役的失敗。
本來就不該打的仗,偏偏山本五十六不得不去打;為了能打贏這場不得不去打的仗,山本五十六尋求迅速決戰,最終導致聯合艦隊慘澹收場。然而這不全是山本五十六的鍋,而是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狂熱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