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左耳再造"復活" 藝術與科技的"忒修斯悖論"

2021-01-20 藝術中國

 由Diemut Strebe「復活」的梵谷左側斷耳作品

日前,德國媒體與藝術中心(ZKM)展出了由Diemut Strebe製作的梵谷左側斷耳複製品。該斷耳由活體組織細胞樣本人工培育而成,在培養液中保存。它不僅在外形上再現了梵谷左耳的形象,還具有聽力功能。

據悉,這隻耳朵是用梵谷弟弟西奧(Theo)的玄孫Lieuwe van Gogh提供的細胞樣本培育出來的。Lieuwe與梵谷大約有十六分之一的基因相同,包括Y染色體。其內部組織及外形均由3D列印技術製作而成,觀眾可以通過一個麥克風對這隻耳朵說話,聲音會經過耳朵的神經組織,通過計算機軟體轉換為模擬實時神經衝動的信號。

這件斷耳複製品通過人體細胞生成耳部軟骨,由於計算機圖像技術的輔助,它的形狀和梵谷的左耳「如出一轍」。該作品由含有基因信息的活細胞組成,因而可以被視為一件「活著的藝術品」。

藝術家Diemut Strebe在談及自己的這件作品時表示,她希望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科學之於我,就如同油彩之於梵谷。」

然而,正如「忒修斯悖論」(Theseus』 paradox)一樣,科技對藝術的滲透和替換問題格外引人思考。公元一世紀末期,希臘歷史家普魯塔克(Plutarch)提出質疑:雅典人為紀念忒修斯,將其從克裡特島返回時留下的30槳船作為紀念碑保存,然而,時間流逝,木材腐朽,雅典人為持續保存它便用新的木頭來替代腐化的木材。最後,該船的每根木頭都被換過了,那麼,這隻船還是當初的船嗎?它還具有原來的紀念意義嗎?

從這隻複製斷耳來看,無論是分子層面的遺傳密碼,還是在微觀世界的細胞體,以及在結構上的組織和器官構成,都是生物科技層面的成果。利用科技對藝術進行滲透和替換,人造培養再現斷耳,是否正在上演一場現代版本的「忒修斯悖論」呢?

據悉,由於培養液的保質期限問題,該作品只能展覽至7月6日。藝術家Diemut Strebe由費爾德曼畫廊(Feldman Gallery)代理,該畫廊明年將於紐約為其舉辦展覽。(編譯整理/付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為何一生痴迷於自畫像,還割掉自己的左耳?
    《耳朵上扎綁帶叼菸斗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色彩明亮,筆觸粗獷,梵谷在自己割下左耳後不久創作。在這幅自畫像裡,梵谷把自己想像成沒有鬍子的樣子,頭髮也乾淨利落,臉頰帶著紅暈,嘴角微微抿起,整張面容卻難掩憂傷。關於梵谷為何被割掉耳朵的傳聞眾多第一種認為是自殘。梵谷精神瘋狂,不為世人所理解,最終被送進精神病院,梵谷留下一句遺言「痛苦就是人生」。很多人傾向於是梵谷的病情讓他自殘,導致了割耳這一行為。
  • 機器學習中的忒修斯之船:那些「愚弄」專家的著名悖論
    全文共3269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悖論是人類認知的奇蹟之一,它難以用數學和統計學來求解。理論上來說,悖論是一種基於問題的原始前提得出明顯自相矛盾結論的陳述。即便是最著名的且有案可稽的悖論,也會經常愚弄住相關專家,因為悖論從根本上違背了常識。
  • 忒修斯之船悖論-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忒修斯悖論,這其實是一個最古老的思想實驗。 故事: 說古希臘有一艘叫忒休斯的船,由於可以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船部件,在海上航行了幾百年。甲板壞了換甲板,桅杆換了換桅杆,一塊塊船板被替換,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被換掉了後。
  • 造型師為救人部分左耳被咬掉 同濟鄧裴教授為耳再造支招兒
    李先生連忙上前將男子拉起,哪知對方張口咬掉了他的部分左耳,並逃之夭夭。就醫後被整形醫生告知,李先生耳朵無法修復,換掉整個耳朵需進行開顱手術,且需要等至少2年。此結果讓李先生十分崩潰,因為自己從事時尚造型行業,這次事件導致的耳朵殘缺對他打擊很大。
  • 奇妙的忒修斯悖論,當意識和肉體產生分歧時,哪一個才是我們?
    早在1世紀,普魯塔克就提出了問題: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繼而類似的問題都被稱之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即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它是否依舊是原來的物體。人們對此看法很難一致。
  • 忒修斯之船是什麼意思?
    特修斯之船(又譯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是一種同一性的悖論。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但它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這是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體,有些哲學家認為不是。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題。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討論過該問題。
  • 從民法典的角度入手,我理解了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又稱忒修斯悖論,是指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的一個問題,大意為: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如果不是,那麼是從哪一塊木板被換下來時不是的呢?
  • 《阿麗塔:戰鬥天使》:關於科技的「忒修斯之船」悖論
    「如果忒修斯之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2019 年 2 月 22 日,由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擔任編劇和製片、羅伯特羅德裡格茲(Robert Rodriguez)執導的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在中國地區正式上映。
  • 梵谷為什麼割掉耳朵?一項新研究,揭秘藝術史上最著名的自殘事件
    文森特·梵谷,耳朵戴著繃帶的自畫像,1889年1888年平安夜的前一天,文森特·梵谷割下了他的左耳,交給了一位在妓院打雜的女子保管。在一些人的理論中,梵谷割掉耳朵的原因,可能是得知了他深愛的弟弟西奧訂婚;也可能是與朋友兼藝術家保羅·高更的爭吵;又或者是因為不斷產生的幻覺。根據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說法,這位藝術家「後來對這件事什麼都不記得了。」在1889年1月的寫給西奧的信中,梵谷寫道:「我剛剛經歷了一次簡單的藝術家的瘋狂。」
  • 最瘋狂的實驗忒修斯之船,你並不是你,那你到底是誰?
    實際上,在哲學界也有很多神奇的理論,至今仍面臨著廣泛的爭議,同時也為人們認識自身和宇宙帶來了新的啟發,忒修斯之船就是其中之一。根據相關描述,忒修斯之船主要在論證身份更替,也被人們視作一個悖論。試想有一艘名為忒修斯的船,如果將它的所有部件都進行更換,表面上仍然是這一艘船,但是所有的部分原本都不屬於它,而原本的部件重新組裝的話,究竟還是忒修斯之船嗎?
  • 走進」奧地利梵谷」的繪畫世界!|繪畫|梵谷|現代藝術博物館|藝術之...
    古金藝術家」現在成了奧地利文化藝術界的一塊獨特招牌,影響力超越國界,奧地利精神病人的藝術表現力令人刮目相看,評論界甚至將他們和一些西方現代藝術大師相提並論。情侶 作者 Alois Fischbach人們習慣把古金的藝術家稱作」奧地利的梵谷」,他們都是繪畫自學成才,都在精神病療養院住過,有共同之處。
  • 誰在消費梵谷?商業藝術圈已現「消費藝術」熱潮
    ◎董惠賢  木心先生多次提及,能夠名流千古的藝術家一般都在頭腦、心腸、才能三方面出現優異的表現,梵谷在後兩者中佔據高地,從人盡皆知的他和高更的那些事,也可以知道梵谷算藝術家中的「沒頭腦」了。不過藝術史中的藝術天才型選手比比皆是,為何梵谷卻能被人廣為熟知,就連街頭的三姑六嬸都能略知一二呢?
  • 「忒修斯之船」* 散論
    後來,忒修斯的那艘戰船每年都要開往提洛島一次,以示致意。後來日長月久,那艘船的部件紛紛潰爛朽壞。於是相繼被新的部件替換了。最後,原先拆下來的部件都已經不復存在了。但看起來,那艘船還是忒修斯擁有的那艘戰船,完全一模一樣,看不出有任何的變化。
  • 從梵谷到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藝術來源於生活,以食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在藝術史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偉大的藝術家也並非「不食人間煙火」。通過食物能夠了解特定時期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它還有可能成為我們解讀藝術家創作成因的「小竅門」。▲ 圖片來源於網絡現在再來看他的作品,畫面上這些如漩渦般的筆觸,很可能是梵谷在誤食含有金屬元素的油畫顏料之後所產生的幻覺。雖然誤食顏料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梵谷在藝術上的輝煌。
  • 有一種藝術叫孤獨——《至愛梵谷》
    最近,偶然間得以欣賞到一部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該片以郵差兒子阿爾芒的視角,講述了在梵谷去世後,他為把梵谷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而踏上尋找畫家生活軌跡的奇妙旅程,隨之揭開的是畫家梵谷的死亡之謎……也許該電影的取材內容並不新穎,但令我震驚的是,該片全景皆採用的是梵谷畫作中的油畫形式,每個場景、每個人物、每個動作都是還原梵谷的藝術人生,其逼真程度仿佛令人在一夕之間見證了文森特·梵谷所有的作品。
  • 瘋狂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就問你怕不怕
    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都是接近完美的思想實驗,我們至今都沒找到解決的辦法。尤其是思想實驗,從簡單的世界本質,到伽利略落體實驗,再到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都對自然科學造成了衝擊,使得人們一度懷疑起了世界的真實性,有的思想極端的人更是否定了自我的存在,也否定了世界的存在。今天就來說說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讀懂它們的你,會不會感到害怕?
  • 梵谷: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異鄉人」的最美姿態
    文/衛敏十九世紀的後印象派代表荷蘭籍畫家梵谷,以其震撼人心的畫作與別具個性的藝術表現影響了無數藝術創作家;而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作家加繆的作品《異鄉人》,同樣以獨具特色的敘述風格與雋永深刻的思想,深刻影響了無數後人,並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學經典。
  • 世界藝術大師 梵谷 莫奈
    紀實影社書社微信客服wsk382238759 或 dcy9966 梵 高梵谷自畫像系列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 藝術一刻|梵谷生前唯一賣出的油畫
    藝術一刻|梵谷生前唯一賣出的油畫 2020-10-23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梵谷的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 也在探索著「真愛」
    梵谷終其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也在探索著「真愛」。不幸的是,梵谷與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女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畫上了悲劇的句號。「在和女人的關係中,一個人可以學到很多關於藝術的東西。這是梵谷1886年2月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到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