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中的忒修斯之船:那些「愚弄」專家的著名悖論

2020-12-16 讀芯術

全文共3269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悖論是人類認知的奇蹟之一,它難以用數學和統計學來求解。理論上來說,悖論是一種基於問題的原始前提得出明顯自相矛盾結論的陳述。即便是最著名的且有案可稽的悖論,也會經常愚弄住相關專家,因為悖論從根本上違背了常識。

圖源:unsplash

那麼,當人工智慧遇見悖論會發生什麼?用AI重建人類認知需處理許多數據無法解釋的現象,而悖論則一直被視為違背邏輯和數據規則的異常情況。對於機器學習模型來說,通過悖論進行推理是一個難以置信的挑戰。

當AI試圖重建人類認知時,機器學習模型在訓練數據中遇到自相矛盾的模式,並且返回似乎矛盾的結論是很常見的。數據科學家在訓練新模型時應該意識到這些場景。

本文筆者就將介紹一些「臭名昭著」的悖論。

悖論通常是在數學和哲學的交叉點上形成的。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就是最為著名的悖論之一,它質疑一個所有組成部分都被替換的物體是否仍然是同一物體。

圖源:medium

假設英雄忒修斯在一次偉大的戰鬥中所駕駛的著名的船隻被保存在一個港口中作為博物館文物,歲月流逝,木製零件開始腐爛,以新零件取而代之。大約在一百年後,所有的部件都被更換。「修復後」的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或者說,假設每一個換下來的部件都被儲存起來,一百年之後,技術已經可以扭轉腐爛的局面,重新組合起來打造出一艘船。那麼這艘被「重建」的船是原來的船嗎?如果是,那麼在港口被「修復」的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事實上,悖論充斥了數學和統計學領域。為了使用幾個著名的例子,傳奇數學家和哲學家羅素提出了一個悖論,突出了集合論中一些最強大想法的矛盾,該理論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格奧爾格·康託爾提出。

本質上,羅素悖論質疑的是「所有不包含自己的列表的列表」。這個悖論是在自然集合論中產生的,因為它考慮到了所有不屬於自己集合的集合。若且唯若集合不是自身的成員時,該集合才似乎是其自身的成員。

這就是悖論。有一些集合,比如所有茶杯的集合,不是其自己的一部分。其他的集合,比如所有非茶杯的集合,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將所有不是自身成員的集合稱為「R」。如果R是自身的成員,那麼根據定義,它不能是自身的成員。同樣,如果R不是自身的成員,那麼根據定義,它必須是自身的成員。誒?這是怎麼回事???

機器學習模型中的著名悖論

作為基於數據的任何知識構建形式,機器學習模型都不能排除認知悖論。恰恰相反,當機器學習試圖推斷隱藏在訓練數據集中的模式,並根據特定環境驗證其知識時,它們總是容易受到自相矛盾的結論的影響。

布雷斯悖論()TheBraess’s Paradox

這一悖論由德國數學家迪特裡希·布雷斯(DietrichBraes)於1968年提出。布雷斯解釋說,使用擁擠的交通網絡的例子,與直覺相反,在道路網絡中添加道路可能會阻礙其流動(例如每個司機的行駛時間),同理,關閉道路也有可能改善出行時間。

布雷斯推理的基礎是,在納什均衡博弈中,司機沒有改變路線的動機。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如果其他人堅持使用相同的策略,那麼個體在使用新策略時就不會有任何收益。對司機來說,策略是採取的路線。根據布雷斯悖論,儘管整體性能下降,駕駛員仍將繼續切換,直到達到納什均衡。

因此,與直覺相反,關閉道路可能會緩解擁堵。

布雷斯悖論在自主的多智能體強化學習場景中很常見,其中的模型需要基於未知環境中的特定決策來獎勵代理。

辛普森悖論(TheSimpson’s Paradox)

辛普森悖論以英國數學家愛德華·辛普森的名字命名,它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將趨勢明顯的幾個組組合到一起時,幾組數據的趨勢消失了。

該悖論的現實案例出現於1973年。伯克利大學的研究生院對入學率進行了調查。這所大學因入學時存在性別差異而被女性起訴。調查結果是:對每一所院系(法律、醫學、工程等)單獨調查時,女性的入學率都高於男性!然而,平均數顯示男性的入院率遠高於女性。怎麼可能呢?

對以上實例的解釋是,單一的平均值不能解釋整個數據集中特定組的相關性。在這個具體實例中,女性大量申請入學率低的院系,如法律和醫學。這些院系錄取的學生不到10%。因而招收的女性比例很低。另一方面,男性更多傾向於申請入學率高的院系:如工程學,其入學率約為50%。因此,錄取的男性比例非常高。

在機器學習的背景下,許多無監督學習算法會從不同的訓練數據集中進行推算,但是結果綜合起來會產生矛盾。

圖源:unsplash

準確性悖論

與機器學習直接相關,準確性悖論指出準確性並不總是對分類預測模型有效性的良好指標,這令人困惑。其根源在於不平衡的訓練數據集。例如,在A類發生率佔主導地位的數據集中,99%的案例中都能被發現,然後就預測每個案例都是A類的準確率為99%,這完全是誤導。

理解準確性悖論的更簡單方法是,在機器學習模型中找到準確率和召回率之間的平衡。在機器學習算法中,準確率常被定義為測量正類的預測的哪個部分是有效的,它由(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確定。此外,召回率指標衡量預測實際捕獲正類的頻率,它由(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表示。

圖源:unsplash

莫拉韋克悖論(TheMoravec’s Paradox)

漢斯·莫拉維克被認為是過去幾十年來最偉大的人工智慧思想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莫拉維克對人工智慧模型獲取知識的方式提出了一個反直覺命題。莫拉維克悖論指出,與直覺相反,高級推理需要的計算量低於低級無意識認知。這是一種經驗觀察,與更大的計算能力會使系統更智能這一概念背道而馳。

一種更簡單的構建莫拉維克悖論的方法是,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的統計和數據推理任務,而人類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

然而,許多對人類來說微不足道的任務,例如抓住物體,卻需要昂貴的人工智慧模型。讓計算機在智力測試或玩跳棋時出現成人水平的表現相對容易,但是在感知和行動方面,甚至無法讓其達到兒童的技能水平。

從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莫拉維克的悖論在轉移學習方面非常適用,它可以在不同的機器學習模型中推廣知識。此外,莫拉維克悖論表明了,機器智能的一些最佳應用將是人類和算法的結合。

在許多機器學習模型中,平衡準確率和召回率是對精確度的更好度量。例如,用於欺詐檢測的算法,召回率是重要的度量。檢測出每種可能的欺詐行為顯然很重要,即使這意味著可能需要經歷一些誤報。另一方面,如果為情緒分析創建算法,並且只需在推文中指出高級情感概念,則目標為獲得準確率。

可學習性-哥德爾悖論(TheLearnability-Godel Paradox)

這一悖論最近才被提出,於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一篇研究論文中。它將機器學習模型的能力與最有爭議的數學理論之一聯繫起來: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

作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數學家之一,其前輩庫爾特·哥德爾突破了哲學、物理學和數學的界限。1931年,哥德爾發表了他的兩個不完備性定理,本質上來講,使用標準數學語言無法證明某些陳述的真假。換句話說,數學是一種不足以理解宇宙某些方面的語言。這些定理被稱為哥德爾連續統假設。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將哥德爾的連續統假設與機器學習模型的可學習性聯繫起來。在一個挑戰所有常識的自相矛盾的聲明中,研究人員定義了可學習性極限的概念。

圖源:unsplash

本質上來講,研究人員繼續證明,如果連續統的假設是真的,那麼一個小樣本就足以外推。但如果是假的,那麼任何有限的樣本都是不足的。這種方式證明了,可學習性等同於連續統假設。因此,可學習性問題也處於一種無法通過選擇公理宇宙來解決的狀態。

簡單來說,人工智慧問題受到哥德爾連續統假設的影響,這意味著人工智慧可能無法解決許多問題。雖然目前這一悖論在現實中人工智慧問題的應用還非常少,但對於該領域在將來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有人認為算法沒有常識概念,可不受統計悖論的影響。但由於大多數機器學習問題需要人工分析和幹預,人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在一個充滿悖論的世界中。我們看到的現實是,悖論在現實世界的機器學習問題中無處不在。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忒修斯之船是什麼意思?
    特修斯之船(又譯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是一種同一性的悖論。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但它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這是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體,有些哲學家認為不是。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題。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討論過該問題。
  • 忒修斯之船悖論-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忒修斯悖論,這其實是一個最古老的思想實驗。 故事: 說古希臘有一艘叫忒休斯的船,由於可以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船部件,在海上航行了幾百年。甲板壞了換甲板,桅杆換了換桅杆,一塊塊船板被替換,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被換掉了後。
  • 從民法典的角度入手,我理解了忒修斯之船
    忒修斯之船,又稱忒修斯悖論,是指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的一個問題,大意為: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如果不是,那麼是從哪一塊木板被換下來時不是的呢?
  • 瘋狂的思想實驗: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就問你怕不怕
    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都是接近完美的思想實驗,我們至今都沒找到解決的辦法。尤其是思想實驗,從簡單的世界本質,到伽利略落體實驗,再到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都對自然科學造成了衝擊,使得人們一度懷疑起了世界的真實性,有的思想極端的人更是否定了自我的存在,也否定了世界的存在。今天就來說說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讀懂它們的你,會不會感到害怕?
  • 最瘋狂的實驗忒修斯之船,你並不是你,那你到底是誰?
    筆者:三體-小遙在對哲學進行的相關研究中,人們的思維得到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二者之間的關係也值得人們深思。實際上,在哲學界也有很多神奇的理論,至今仍面臨著廣泛的爭議,同時也為人們認識自身和宇宙帶來了新的啟發,忒修斯之船就是其中之一。根據相關描述,忒修斯之船主要在論證身份更替,也被人們視作一個悖論。試想有一艘名為忒修斯的船,如果將它的所有部件都進行更換,表面上仍然是這一艘船,但是所有的部分原本都不屬於它,而原本的部件重新組裝的話,究竟還是忒修斯之船嗎?
  • 「忒修斯之船」* 散論
    二、疑問:那艘部件徹底修換的船還是不是原先的船了?再有,假如將已丟棄的舊部件拿回來重新組裝,應該可以再造出與原先一模一樣的戰船,而這個還是之前的「忒修斯之船」麼?這樣看來,就有了兩艘一模一樣的「忒修斯」之船了。
  • 梵谷左耳再造"復活" 藝術與科技的"忒修斯悖論"
    該斷耳由活體組織細胞樣本人工培育而成,在培養液中保存。它不僅在外形上再現了梵谷左耳的形象,還具有聽力功能。據悉,這隻耳朵是用梵谷弟弟西奧(Theo)的玄孫Lieuwe van Gogh提供的細胞樣本培育出來的。Lieuwe與梵谷大約有十六分之一的基因相同,包括Y染色體。
  • 千古難解的問題—忒修斯之船
    話說有一艘船名叫忒修斯之船。你駕著它航海,不幸的是,在第一次航行中這艘船的1/3壞掉了,後來你把壞掉的地方拆掉,換上新的。第二次航行,又很不幸,這艘船的另外1/3也壞掉了,你只好拆掉並裝上新的。那麼請問現在的這艘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嗎。如果不是,那它又是什麼時候開始不是的呢?忒修斯之船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想,為什麼你是你:如果你的下半身被截肢了,你還是你嗎?依然是;你的雙臂也被截肢了,你還是你嗎?仍然是。如果你只能保留你身體的一小部分,但卻仍然要證明你是你自己。
  • 日劇|《忒修斯之船》:穿越過去,本想改變悲慘歷史,沒想越變越糟
    犬犬最近看了不少日劇,好看的也有不少,但有一部漫改劇《忒修斯之船》令人印象頗為深刻,不管是從題材還是立意來說都很有趣,趕緊過來分享給大家,因為劇集還沒播完,不會涉及劇透,請大家放心觀看。啟程回到小時候居住的那個村子後,心竟然穿越到了他還沒有出生前的村子中,並且可以改變歷史。一方面,心發現父親不可能是兇手,決定幫他洗脫罪名,另一方面,也想通過改變歷史,拯救更多的人。現在劇集更新到第五集,心拯救村莊失敗,回到了現代,並且情況更加惡劣,不僅父親被抓緊監獄,母親和姐姐也自殺身亡。希望之後男主可以機智過人,拯救世界。
  • 家族這條忒修斯之船
    也就是說,如果把家族比喻一艘船的話,家族裡每個生命都是這艘船的一個零件,無論這些"零件"怎麼更換,這艘船永遠是這艘船。公元1世紀的時候,名叫普魯塔克的希臘哲學家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這就是"忒修斯之船"問題。
  • 《忒修斯之船》竇娥之冤能否平反
    竹內涼真主演的日劇《忒修斯之船》,改編於東元俊哉的漫畫,1989年6月24日,在北海道音臼村小學校舉辦的合宿聚會上,為晚餐準備的橙汁中混有氰化鉀,引用橙汁後39人中毒,其中16名兒童和5名教職員總共21人中毒身亡,村裡的警察佐野文吾被逮捕。
  • 程序難做,「忒修斯之船」難辭其咎
    不過在作者看來,「忒修斯之船」才是程序難做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餘晟,原文來自其個人微信公眾號 餘晟以為(ID: yurii-says),36kr經授權轉載。 忒修斯之船?這是什麼東西?它和「程序難做」有什麼關係? 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個題目都會有以上的疑問。「程序難做」很好理解,程式設計師往往都拼盡全力了在工作了,結果還是不讓人滿意,這事竟然是經常發生。
  • 動圖宇宙|《忒修斯之船》穿越過去改變悲劇的救贖,比推理還精彩
    因為一本《S.忒修斯之船》懸疑小說,很多人對忒修斯悖論不陌生。早在公元1世紀,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最近一部同名漫改日劇《忒修斯之船》,竹內涼真主演的男主角的人生,正像這艘船一樣。身邊的人一個個被替換,人生的路一步步被改寫,而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嗎?這部TBS製作的懸疑穿越劇,目前播出十集,平均收視率14.0%,不斷刷新自身最高紀錄。
  • 奇妙的忒修斯悖論,當意識和肉體產生分歧時,哪一個才是我們?
    早在1世紀,普魯塔克就提出了問題:如果忒修斯船上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繼而類似的問題都被稱之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即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它是否依舊是原來的物體。人們對此看法很難一致。
  • 細思極恐的科學實驗:忒修斯之船和缸中之腦,我們是真實存在的嗎
    忒修斯之船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有隻大船在航行,名字叫忒修斯之船。日復一日的航行,船體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壞。每塊木板損壞了,就有人換上新的木板。若干年後,船體的所有零部件都被更換了一遍,從新舊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隻新船。那問題來了,我們還能叫它忒修斯之船嗎?
  • 漫改日劇《忒修斯之船》新增人氣卡司
    近日,根據日本漫畫家東元俊哉《忒修斯之船》所改編的同名日九劇宣稱追加演員陣容。除了飾演男主田村心的竹內涼真外,此次新加盟的藝人有曾主演過《變態假面》、《東京暴走族》的鈴木亮平、主演過《圖書館戰爭》的榮倉奈奈以及曾斬獲多次日劇學院獎的上野樹裡。並且在本劇中,上野樹裡將作為特別出演,飾演主人公深愛的妻子由紀。
  • 世界十大著名悖論之——特修斯之船
    特修斯之船這個悖論,它所講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那麼這塊木板就會被替換掉,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艘船的所有零件都被替換掉了,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
  • 《阿麗塔:戰鬥天使》:關於科技的「忒修斯之船」悖論
    「如果忒修斯之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2019 年 2 月 22 日,由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擔任編劇和製片、羅伯特羅德裡格茲(Robert Rodriguez)執導的電影《阿麗塔:戰鬥天使》在中國地區正式上映。
  • 3個世界著名的悖論問題,會挑戰到大家的智商?
    在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上,誕生過很多著名的悖論問題,即: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又無法被推翻的問題;其中就有著名的悖論問題,如:電車難題、黃油貓悖論等等,我們今天就列舉其中的三項,供大家思考和討論。
  • 忒修斯之船有點好看
    想當年的日劇真的有很多經典,木村拓哉主演的悠長假期、空中情緣、冰上戀人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還有花樣男子、白色巨塔、醫龍、半澤直樹、X醫生、家政婦三田等多種類型的電視劇也很好看。忒修斯之船忒修斯之船是說把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但它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S.》這本小說真要下決心才能拜讀,暫且定個小目標)。最新的日劇【忒修斯之船】就是以這個理論為背景而展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