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檔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節目《跨次元新星》在愛奇藝播出時的畫面,真人歌手王琳凱與虛擬偶像米儷同臺演唱。(圖為愛奇藝視頻截圖)
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記者張漫子、王曉潔)當80後在現場觀看歌手演唱會、90後通過手機觀看真人主播直播帶貨的時候,00後在雲端「推」著他們的「虛擬偶像」——她們不僅有著飄逸頭髮、窈窕身段、晶瑩皮膚,還可以在屏幕上唱跳說笑,與粉絲實時互動,存在感不亞於真實明星。
近日,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節目《跨次元新星》在愛奇藝的開播引發中外媒體的關注。
虛擬偶像是指虛擬的、並不存在真實形體的形象。它藉助人物建模、實時渲染、動態捕捉、人臉識別等技術,將人們想像中的具有某部分群體喜愛特質的形象具體呈現出來,使其像真人一樣出現在屏幕上與粉絲互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產虛擬偶像進入人們視野。她們有的走進直播間,為品牌代言、帶貨;有的與真人歌手「合唱」歌曲、與鋼琴家郎朗合作「全息演出」;有的還客串「虛擬導遊」,引導屏幕前的觀眾在「雲端」欣賞風景。
「我接觸的第一位虛擬偶像是2007年『誕生』於日本的虛擬歌手初音未來,國產虛擬偶像被討論還是2018年以後的事情。2020年,身邊關注虛擬偶像的人越來越多了,虛擬偶像參與的節目、代言等活動也多了起來。同時,國產虛擬偶像的數量也持續攀升,不少虛擬偶像的粉絲在百萬以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Shining動漫社成員、大二學生「BS輝色」說。
愛奇藝發布的2019年《虛擬偶像觀察報告》顯示,2018年前後,中國有30餘個虛擬偶像或虛擬組合,然而這一數字在三年內翻了好幾番。
「虛擬偶像是我國娛樂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技術為娛樂產業賦能的領域。虛擬偶像主要影響的是年輕人,而且顯現出泛化的趨勢,不限於我們所理解的二次元群體。」談及策劃中國首檔虛擬偶像才藝競演節目的初衷,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跨次元新星》節目總監製陳偉說。
虛擬偶像與真人明星究竟有何不同?虛擬偶像的形象設定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訴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Shining動漫社成員、大四學生尹淼看來,虛擬偶像還被賦予有血有肉的性格設定。「在技術和想像力的加持下,相較於真人明星,虛擬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更為平等,心理距離也更加貼近,並且不會有『人設崩塌』的狀況出現。」
某種意義上,虛擬偶像的養成與粉絲密切相關。「打個比方,她(虛擬偶像)開始就是一張白紙,後面的『樣子』都是作為粉絲的我們一起繪製的。」尹淼說,從傳統的「偶像做什麼我都支持」轉變為「偶像做什麼由我決定」,這樣深度參與『造星』的方式正中年輕人下懷。
「通過粉絲的意志,虛擬偶像的人物設定趨於完美,粉絲也將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帶給粉絲更多的情感投射和心理認同,符合青年群體的心理需求。」陳偉說。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認為,區別於演員、歌手等職業身份,虛擬偶像在「討人喜歡」的價值確認中不斷被粉絲需要。同時,數位化技術的進步,持續推動虛擬偶像形態的演進,使虛擬偶像朝類型更豐富、模式更多元的方向進化。
在中國首檔虛擬偶像綜藝《跨次元新星》的節目製作中,愛奇藝採用CG引擎實時3D渲染的「一機雙擎」技術(Viz ENG 引擎和虛幻4渲染引擎),動態捕捉實時數據接入實時的渲染引擎,並通過技術手段將數據傳輸到3D虛擬偶像中。這種技術能夠盡最大可能地保證虛擬偶像與現場嘉賓的實時互動。隨著技術的迭代和成熟,將有更多虛擬偶像參與的多元場景得以實現。
多位受訪業界人士認為,由於動態捕捉、實時渲染、人臉識別和人物建模等多重新技術的應用,相比於單一的歌姬式虛擬偶像,新一代虛擬偶像能夠以更鮮明的「人格魅力」與粉絲進行多路徑互動,可以做到實時的唱歌、跳舞、脫口秀等才藝展示。
虛擬偶像通過粉絲積累、匯聚流量獲得的商業價值正在被發掘。一方面,一些中外品牌通過邀請虛擬偶像做代言,完成品牌的年輕化轉變;另一方面,視頻平臺、藝人經紀公司、遊戲廠牌紛紛入局,利用全息投影、Live2D等技術,加入打造虛擬偶像的隊伍中。
「中國95後的群體規模已接近2.5億人,約佔整體網民的52%。虛擬偶像的潛在粉絲已經超過3億人。虛擬偶像產業將迎來收穫大量潛在用戶的更好時機。」陳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