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有點科幻的二戰裝甲車,三國聯合研製,遺憾的是沒有成功

2020-12-16 丹書戰史

1942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交戰範圍達到頂峰,武器裝備的研發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為了提升火炮的戰術機動性,加拿大方面提出了一種6×6的牽引車計劃,這個計劃最終演化成了英、美、加三國聯合研製的新式裝甲武器。

牽引車的研製計劃通過福特6×4卡車為基礎進行改裝發展,通過安裝自鎖差速器實現6×6的結構,這個計劃在1942年12月,被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定為48號工程,計劃研製一種高機動、低輪廓的6×6輕型裝甲車,用於運兵士、物資或直接製成輕型自行高射炮。

美國方面挑選了3輛福特汽車底盤進行改裝,前兩輛改裝車分別為4×6無裝甲牽引車和6×6輕型裝甲車,第三輛則是輕型自行高射炮。

車輛底盤採用95馬力4升發動機,預計在量產型中會安裝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和大尺寸輪胎,車架和轉向架也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的行駛要求。整車長約5.36米,寬約2.1米,高約1.4米,車重約為7.2噸,最大行駛速度在80~100千米每小時之間,是一款非常低矮的軍用車輛。

車輛底盤經過美國方面的初步設計後,被運往加拿大接受進一步的改裝,不過加拿大方面和美國方面對裝甲車的看法不同,技術上的認知也有差異,例如加拿大就對美國方面的自鎖差速器不滿意,而美國也認為車輛交由加拿大量產不合適。

對於這款裝甲車的研製工作,英國方面倒是很上心,畢竟相比於美、加兩國,英國可是衝鋒在前,尤其是北非戰場上更是流血不少,因此對新式裝備的需求也最迫切。

在1943年3月的一份報告中提到,新研製的6×6裝甲車無論是作為火炮牽引車還是輕型自行高射炮,單就技術發展而言達到了設計預期。

裝甲車在7月接受美國方面的測試,8月在加拿大接受測試,之後翻新後又被運往英國測試。美國方面的測試結論是車輛的機動性強,超出了現有的同類型輪式車輛,可以輕鬆地拖曳QF6磅炮。

而英國方面的測試更加全面可信,畢竟裝備後很可能就是英國的士兵駕駛著它上戰場,測試結果有喜有憂,首先該車的低矮輪廓和裝甲防護得到認可,它在拖曳QF6磅炮的同時還能攜帶6名炮兵和72發炮彈,是英國方面迄今為止測試過最快的牽引車輛;而另一方面,車輛的越野性能不足,測試中甚至卡住了底盤,車輛又缺少絞盤,出現故障後無法自救,車輛的轉向結構角度太小,原本緊湊的車輛轉彎半徑竟然達21米,車輛結構過多考慮緊湊設計,以至於維護保養不便,甚至連發動機的維修都需要大量拆解。

經過英國的測試,這款6×6裝甲車的前途似乎就此停止了,不過在1944年4月,美國方面停產了部分車輛型號,新型號的研製工作又被提上日程,英國人提出了加大車輛尺寸和重量的想法,根據估計設計工作大約需要半年完成,而建立生產線量產則還需要約18個月。

相比於前兩種樣車型號,第三種輕型自行高射炮的研製倒顯得不緊不慢,畢竟前兩者注重底盤性能,而自行高射炮可以直接使用它們的技術成果,反而專心於搭載的4聯裝20毫米機炮研製。

1943年8月,搭載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的自行高射炮在加拿大接受測試,總共接受了超過1000千米的路試,其中有100千米的高速實驗,火炮射擊測試也很進行了不少,在1000碼距離上的射擊結果很精確,炮彈散布只有45釐米,炮手反應車輛平臺在射擊時幾乎沒有抖動,是很可靠的載具。

儘管相關研製工作在1944年夏季重啟,但是因為二戰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研製工作,這款造型頗有科幻外形的6×6裝甲車輛沒能發展到最後。

相關焦點

  • 二戰荷蘭M-39裝甲車,分不清哪個是機槍哪個是炮
    輪式裝甲車在一戰時期得到認可,不過那時候基本都是從現有的汽車,通過安裝鋼板改裝而來,性能指標一般,一戰後許多國家開始研製專業的裝甲車,荷蘭也點亮了自己的科技線,在二戰前夕研製出了M-39輪式裝甲車。M-39裝甲車在30年代,荷蘭已經研製成功了DAF PD.2型裝甲車,在二戰爆發前,以它為基礎研發了DAF PD.3型裝甲車,也就是M-39。
  • 犀牛重型裝甲車,二戰澳大利亞設計,名字和戰力很匹配
    在二戰爆發時,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並不算強,其國內只有少量老舊的裝甲車,原本作為大英國協成員可以在很多方面享受照顧,隨著二戰爆發英國自顧不暇,澳大利亞不得不考慮自己研發一些必要的裝備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
  • 二戰前的德國秘密輪式裝甲車,造型獨特的M-ARW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經濟已經從一戰後的頹廢中復甦,很多違背條約的秘密項目都在這個時期展開,其中就包括德國早期裝甲車的探索,其中最成功的型號就是Magirus M-ARW。在輪式裝甲車的理論探索中,德軍基本確定了將輕型輪式裝甲車用於偵察任務,將中型裝甲車用於火力支援任務,其中中型裝甲車要有優秀的機動性,能夠跨越崎嶇的地形以及穿越河流水域,車輛自身的裝甲防護要能給成員提供必要的防護。總共有3家公司參與了這項秘密的裝甲車研製,而Magirus公司的設計M-ARW最具有發展前途。
  • 蘇聯KS-18化學裝甲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所幸從沒有實戰
    一戰後化學戰再次受到更為嚴厲的約束,但是仍有一些國家本著不能完全放棄導致自身受制於人的想法,偷偷的進行相關技術探索,蘇聯就曾研製過KS-18化學裝甲車。KS-18化學裝甲車在1930~1932年期間,蘇聯就曾組織有關企業研製化學裝甲車,雖然拿出了4種方案,但均以失敗告終,在這些失敗案例的基礎上,後來的KS-18化學裝甲車取得成功。
  • 二戰德國Sdkfz 254裝甲車,來自奧地利的輪履兩用車
    Sdkfz 254裝甲車30年代的歐洲,許多國家都展開了輪履輛用裝甲車輛的研製,只不過投入精力多,真正服役的型號少,奧地利rr-7就是少量服役的。Sdkfz 254裝甲車車輛四周有鋼裝甲保護,頂部開放式,只能抵禦輕武器攻擊,沒有武器配置。
  • 北非戰場的德意志駱駝,二戰德國Sd.Kfz.233重型裝甲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閃電戰中能夠迅速擊敗眾多歐洲國家,除了那些作為攻堅主力的坦克部隊,也有那些輪式裝甲車輛的功勞。因為當時各國對於德國研製坦克裝甲車輛保持警惕之心,所以早在20世紀30年代,德國裝甲車輛的研製工作就已經開始秘密進行。並在希特勒上臺以後將這些車輛投入部隊使用,並收集相關的車輛使用信息,以利於進一步改進和升級換代。
  • 英軍在二戰時期的決勝利器,被生產了超過11萬輛的布倫裝甲車
    英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可謂多種多樣,但要論起知名度最高的英軍裝甲,其實並不是坦克,反而是一輛體型小巧的裝甲車——「布倫裝甲車」。幾乎和任何一輛坦克相比,布倫裝甲車都沒有什麼可比性,但它卻憑藉著自身不可忽視的優勢,成功的載著英軍甚至整個西線盟軍走向了勝利。
  • 盤點二戰德國8輪重型裝甲車的幾個變型:輪式步戰車的先驅
    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德國軍方開始尋求開發一種新的8輪重型裝甲車,以便取代Sd.Kfz.231重型裝甲車8輪型。被命名為Sd.Kfz.234重型裝甲車,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各種改裝,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變種。這些重型輪式裝甲車可以說是現代輪式戰車的先驅,影響極為深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Sd.Kfz.234/1重型裝甲偵察車Sd.Kfz.234/1安裝了與38(t)輕型坦克相同的炮塔樣式。
  • 三蹦子算什麼,二戰義大利的四蹦子Vespa裝甲車,史上獨一份
    車體後半段為動力艙,安裝一臺82馬力的Artena直列8缸液冷發動機,驅動車體中部的一對車輪,單位功率至少20馬力/噸,如此優秀的動力讓裝甲車能夠以最大86千米的時速飆車,在二戰時期這一數據很不錯。在發動機旁邊是一個62升容積的油箱,可以支持裝甲車行駛約200千米。
  • 半履帶裝甲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為何二戰後各國就不裝備了
    戰鬥用全履帶車,運輸用輪式車相對於二戰的半履帶擲彈兵師要多花多少錢?蘭度:你把坦克炮塔拆了不就是全履帶運輸車了麼?榮譽的條頓騎士:坦克底盤和裝甲車底盤還是不一樣的。巴納扎爾:別忘了二戰時期各國還有大量輕型坦克和超輕型坦克,39年到42年這些小坦克是裝甲師的主力裝備,而且還不能湊滿編制數。
  • 二戰日本絕密坦克計劃亞洲版本象式殲擊車
    據說當夜大雨、電閃雷鳴,劃破夜空的閃電將蘇軍陣地照得一清二楚,日軍95式坦克借著閃電光芒居然能以極高命中率先擊毀蘇蒙部隊坦克、裝甲車10輛,在戰鬥瞬間就佔據了絕對了火力和兵力優勢,成就了一次經典戰役。此戰日軍共繳獲4門120毫米榴彈炮,擊毀裝甲車,坦克共計10輛,自己只損失一輛95式坦克。
  • 法國潘哈德M8裝甲車,半個世紀前的輪式坦克,莫名其妙被放棄
    法國早在二戰前就非常重視輪式裝甲車的研製,二戰後因為在坦克設計方面一時難以突破,輪式車輛的研發就成為重點項目,先後推出了多款性能先進的輪式車輛,其中潘哈德M8裝甲車就是潘哈德公司在1970年研製的先進型號。
  • 二戰克虜伯Raumer S超重型掃雷車,一副科幻的火星裝甲車外表
    掃雷車是二戰時期一個重要的裝甲武器分支,不管是盟軍還是德軍,都先後研製了數量眾多的掃雷裝備,克虜伯Raumer S超重型掃雷車就是德國在1944年研製的武器,雖然它沒能投入使用,不過極具科幻外形的它也算是一代神車了。
  • 英倫「小鋼炮」,戰後英國首款輪式裝甲車,FV601「薩拉丁」
    一戰時期英國人不止率先研製出了坦克,裝甲車這種裝備也是由大不列顛人「搞」出來的。只不過那時的英國人僅建造了一些實驗性質的裝甲車,並未大規模裝備,因為對於這種新鮮事物,習慣了徒步作戰的士兵對其很不信任,甚至將它稱為「帶輪子的棺材」。
  • 二戰前最強的裝甲車BA-10,可以和坦克對抗,二戰表現卻很差
    BA-10裝甲車是上世紀30年代蘇聯研發的一個系列裝甲車,服役後即成為蘇軍裝甲車主力,參與了30年代後期發生的幾次戰鬥,在蘇德戰爭爆發時還有不少在役,德軍也繳獲了一些自用。裝甲車和坦克結合上世紀30年代,蘇軍接連研發了一系列的裝甲車,從BA-3到BA-6,這兩種型號的裝甲車性能並不能滿足蘇軍的要求,有點技術探索的意義。
  • 匈牙利巨資採購山貓裝甲車,戰鬥全重44噸
    近日,匈牙利國防部已經正式授予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一份合同,計劃從德國採購218輛KF-41"山貓"重型裝甲車,而這種重型裝甲車的戰鬥全重達到了驚人的44噸,已經和俄羅斯T-72主戰坦克的自重大體相當。根據媒體透露,匈牙利和德國這份裝甲車採購合同的總額超過了20億美元。
  • 南非的「防彈卡車」,來自「彩虹之國」的「水牛」輪式裝甲車
    「水牛」輪式裝甲車「水牛」裝甲車的誕生南非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始於二戰之後。但是此前沒有任何裝甲車研製經驗的本地軍火商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拿出合適的方案,所以在現有裝備基礎之上進行改造便成為了南非軍隊唯一的選擇。
  • 德軍這個裝備號稱二戰中最強大的裝甲車,只可惜物極必反,成為德軍...
    二戰期間德軍在各方面確實都是世界領先,至今有些也稱之為經典,對現今科技裝備發展都擁有借鑑意義。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研製成果都是經典,也有一些成為了敗筆,「獵虎」就是典型的敗筆。
  • 由Milen Ivanov設計,超級科幻未來裝甲車 ARMORTRUCK
    由Milen Ivanov 設計的 ARMORTRUCK 概念裝甲車它不僅看起來很酷,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生存工具(或者載人火星探測器)看起來有些像沃爾沃集團旗下Arquus Scarabee輕型裝甲車,
  • 二戰大量使用的半履帶裝甲車為何消失了?說到底:還是失敗的設計
    在二戰前和戰爭期間,半履帶裝甲輸送車曾經風靡一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設計人員希望能夠結合履帶式和輪式車輛的優點,設計出性能更高的裝甲越野載具,半履帶車的設計初衷,是既具備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越障能力強的優點,同時具備輪式車輛價格低廉,公路速度高,轉向簡單,節約燃油,可靠性高,維護簡單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