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交戰範圍達到頂峰,武器裝備的研發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為了提升火炮的戰術機動性,加拿大方面提出了一種6×6的牽引車計劃,這個計劃最終演化成了英、美、加三國聯合研製的新式裝甲武器。
牽引車的研製計劃通過福特6×4卡車為基礎進行改裝發展,通過安裝自鎖差速器實現6×6的結構,這個計劃在1942年12月,被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定為48號工程,計劃研製一種高機動、低輪廓的6×6輕型裝甲車,用於運兵士、物資或直接製成輕型自行高射炮。
美國方面挑選了3輛福特汽車底盤進行改裝,前兩輛改裝車分別為4×6無裝甲牽引車和6×6輕型裝甲車,第三輛則是輕型自行高射炮。
車輛底盤採用95馬力4升發動機,預計在量產型中會安裝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和大尺寸輪胎,車架和轉向架也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的行駛要求。整車長約5.36米,寬約2.1米,高約1.4米,車重約為7.2噸,最大行駛速度在80~100千米每小時之間,是一款非常低矮的軍用車輛。
車輛底盤經過美國方面的初步設計後,被運往加拿大接受進一步的改裝,不過加拿大方面和美國方面對裝甲車的看法不同,技術上的認知也有差異,例如加拿大就對美國方面的自鎖差速器不滿意,而美國也認為車輛交由加拿大量產不合適。
對於這款裝甲車的研製工作,英國方面倒是很上心,畢竟相比於美、加兩國,英國可是衝鋒在前,尤其是北非戰場上更是流血不少,因此對新式裝備的需求也最迫切。
在1943年3月的一份報告中提到,新研製的6×6裝甲車無論是作為火炮牽引車還是輕型自行高射炮,單就技術發展而言達到了設計預期。
裝甲車在7月接受美國方面的測試,8月在加拿大接受測試,之後翻新後又被運往英國測試。美國方面的測試結論是車輛的機動性強,超出了現有的同類型輪式車輛,可以輕鬆地拖曳QF6磅炮。
而英國方面的測試更加全面可信,畢竟裝備後很可能就是英國的士兵駕駛著它上戰場,測試結果有喜有憂,首先該車的低矮輪廓和裝甲防護得到認可,它在拖曳QF6磅炮的同時還能攜帶6名炮兵和72發炮彈,是英國方面迄今為止測試過最快的牽引車輛;而另一方面,車輛的越野性能不足,測試中甚至卡住了底盤,車輛又缺少絞盤,出現故障後無法自救,車輛的轉向結構角度太小,原本緊湊的車輛轉彎半徑竟然達21米,車輛結構過多考慮緊湊設計,以至於維護保養不便,甚至連發動機的維修都需要大量拆解。
經過英國的測試,這款6×6裝甲車的前途似乎就此停止了,不過在1944年4月,美國方面停產了部分車輛型號,新型號的研製工作又被提上日程,英國人提出了加大車輛尺寸和重量的想法,根據估計設計工作大約需要半年完成,而建立生產線量產則還需要約18個月。
相比於前兩種樣車型號,第三種輕型自行高射炮的研製倒顯得不緊不慢,畢竟前兩者注重底盤性能,而自行高射炮可以直接使用它們的技術成果,反而專心於搭載的4聯裝20毫米機炮研製。
1943年8月,搭載四聯裝20毫米高射炮的自行高射炮在加拿大接受測試,總共接受了超過1000千米的路試,其中有100千米的高速實驗,火炮射擊測試也很進行了不少,在1000碼距離上的射擊結果很精確,炮彈散布只有45釐米,炮手反應車輛平臺在射擊時幾乎沒有抖動,是很可靠的載具。
儘管相關研製工作在1944年夏季重啟,但是因為二戰的發展直接影響了研製工作,這款造型頗有科幻外形的6×6裝甲車輛沒能發展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