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士兵嘲笑「卡殼26型」,二戰芬蘭LS26型輕機槍,我國曾購買仿製

2020-12-15 丹書戰史

芬蘭拉蒂LS26型輕機槍,是芬蘭在二戰前研發的輕武器,並在二戰中使用較多,是芬軍步兵班的主力國產輕武器,二戰後退役,但仍作為戰略儲備保存了約半個世紀。

LS26型輕機槍

師從法國紹沙輕機槍

在上世紀20年代初,芬蘭開始著重強調國產輕武器的研究設計,並且在1924年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國產輕機槍的研發項目。當時槍械設計師艾莫·約翰尼斯·拉蒂已經完成了衝鋒鎗的設計,成立了武器公司,在朋友的支持下,他也打算參與輕機槍的競賽。

對拉蒂的參與,委員會還是比較看重的,考慮到他文化水平不高,特意調派了剛從丹麥學習歸來的槍械設計師A·E·薩羅倫塔中尉,希望輔助他完成輕機槍的設計。然而這兩人一個有實際經驗,一個只有理論知識,薩羅倫塔中尉很輕視拉蒂,這對後來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煩。

紹沙輕機槍

儘管如此,雙方還是盡力協同,並於1925年完成了機槍的設計。該槍借鑑了法國邵沙M1915輕機槍的原理,最初採用7.92毫米口徑,在競賽中擊敗了來自法國的哈奇開斯機槍以及美國的白朗寧輕機槍,並將口徑改為7.62毫米,最終贏得了軍隊的認可。

拉蒂LS26型輕機槍

拉蒂LS26型輕機槍,也被稱作M26輕機槍,發射俄制7.62×54毫米步槍彈,採用槍管長後坐式原理,射擊時槍管和槍機一起後坐,然後槍管先復進完成開鎖,完成動作後槍機再復進準備下一輪射擊。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模式。

LS26輕機槍

槍管外有帶散熱孔的套筒,槍口處有略微呈現喇叭狀的消焰器,可收縮摺疊的雙腳架布置在槍管前方,採用20發彈匣供彈,後來又開發了75發的大容量彈鼓,供彈口位於扳機護圈前方。

全槍重9.3千克,長1.109米,槍口初速800米每秒,有效射程400米,射速在450發~550發每分鐘。

艱難的服役

儘管1927年該槍就完成了設計,並且計劃在位於捷瓦斯基拉市的國立槍械廠生產,但是拉蒂的「合作夥伴」薩羅倫塔被派往該廠負責監督生產,並給予技術支持。

芬蘭軍隊裝備的LS26輕機槍

由於薩羅倫塔對拉蒂的設計感到不滿,在首批量產中私自改動了生產指標,導致第一批20挺機槍無法通過測試。直到1929年薩羅倫塔的小動作才被察覺,將其解除職位後緊急調拉蒂前往工廠檢查。

經過好幾個月的細緻檢查,終於恢復了所有的指標,在1930年年底完成了首批200挺機槍的生產,此時已經耽誤了大約3年的時間。

LS26輕機槍

在1939年的冬季戰爭爆發時,拉蒂LS26型機槍生產了4000挺,量產一直持續到1942年。這些機槍在芬軍中保存狀況較好,即便是經過大戰,在1945年二戰結束時仍然保留有3377挺。

我國曾向芬蘭訂購3000挺LS26,但是受到一些國際影響,只成功到貨1300餘挺,曾組織兵工廠仿製生產,不過數量依然很少。

LS26輕機槍

在使用中,該槍和紹沙輕機槍一樣故障率較高,很容易卡殼,別士兵們稱為「卡殼26型」輕機槍,這個問題在我國軍民中問題更大,因為缺乏保養, 故障率甚至超過日軍裝備的歪把子。

拋開該槍的故障,嚴格來說該槍的其他方面還是很可靠的,尤其是射擊的精確度,在採用彈鼓供彈時,火力持續也還不錯,在有豐富經驗的士兵手中,注重維護保養,還是能發揮很大作用。

抗戰駐陝西寶雞的軍人

二戰後殘存的三千餘挺輕機槍被作為戰略儲備存放在倉庫中,在上世紀90年代,因為該槍早已過時,保存狀態也日漸嚴峻,因此被出售到民間市場,許多槍械愛好者購買。

相關焦點

  • 1937—1945,23張老照片簡介抗戰時期中日兩國常用的14款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全稱勃諾國營兵工廠26型輕機槍,簡稱捷克ZB輕機槍。1926年量產,次年傳入中國,後被大沽造船所仿製成功,但質量卻不甚樂觀。為獲取關鍵技術,1934年中國向捷克一次性採購了5000挺機槍,並希望捷克提供武器圖紙,但捷克卻以訂單少為由拒絕了。無奈,中方只好派技術人員前往捷克監造。回國後,中方技術人員繪測出全套圖紙並交給鞏縣兵工廠仿製。圖為正在用捷克式輕機槍演習的中國士兵。
  • 1100發每分鐘,冷戰時期的芬蘭輕機槍—KK62
    前兩天狗子在一篇文章中和大家聊到了芬蘭在二戰後與蘇聯籤訂了合作協議,並基於AK47第三型開發了RK62突擊步槍作為制式武器。而RK62核心部件基本照抄AK,只是在一些細節上針對AK進行了優化。RK62的原型在1958年定型,新的突擊步槍是有了,輕機槍自然也得跟上。尤其是芬蘭在50年代還裝備著拉蒂M/26輕機槍,而這批機槍用的還是僅此一家的7.62x53mmR全威力步槍彈。因此芬蘭琢磨著肯定得搞一款和RK62彈藥通用的班級輕機槍。
  • 捷克式輕機槍與中國結緣
    中國與捷克式輕機槍有著頗深的淵源。抗戰時期,中國購買和仿製捷克式輕機槍的數量總計超過了10萬挺。1925年,中國費盡周折從國外引進了第一挺捷克式輕機槍。在隨後的一次射擊試驗中,其強大的火力令圍觀者嘆為觀止。
  • 外觀像「五胞胎兄弟」的二戰輕機槍,其中一款知名度極低!
    二戰中輕機槍種類繁多,其中捷克ZB-26輕機槍,日本96和99式輕機槍,還有英國的布倫式機槍外觀都極為相似!(第一款)圖為捷克ZB-26輕機槍:它是捷克於1926年開始正式量產的,定名為(Zbrojovka Brno vzor 26,簡稱即為ZB-26。
  • 捷克輕機槍,原來研發如此不易
    性能出眾的捷克式輕機槍我國先後外購及仿製了120000多挺,成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甚至連日本軍隊也將繳獲的捷克式輕機槍重新裝備部隊。 1920年,捷克槍械設計師哈力克在布拉格軍械廠設計了一款新式輕機槍,這就是後來著名的ZB-26型7.92毫米輕機槍。
  • 曼納海姆元帥的外國玩具,二戰芬蘭軍隊中的德國三號突擊炮
    在芬蘭電影《血戰1944》(《Tali-Ihantala 1944》 )中,曾有芬蘭裝甲部隊攻擊蘇軍的畫面,其中芬蘭軍隊裝備了許多三號突擊炮G型。1943年春季芬蘭做出了從德國購買突擊炮的決定,1943年7月6日獲得了10輛,1943年8月10日獲得了8輛,1943年9月3日獲得了12輛,芬蘭獲得的全是全新的戰車,芬蘭人去掉了裙甲,使用了自己國家的三色迷彩,還將車頂機槍換成了繳獲的蘇聯DT機槍。
  • 被充作輕機槍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在二戰中的表現到底如何?
    可這些自動步槍都是二戰之後發明的,那在這之前有什麼自動步槍嗎?很多人會說是德國的STG-44自動步槍,這款誕生於二戰後期的自動步槍也算名揚天下。 但實際上在一戰末期,就有一款自動步槍被開發出來,這就是美國的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自動步槍。 可這種自動步槍在很長時間裡都是被當輕機槍使用的,那它在二戰中的表現如何呢?
  • 該國滅亡前,緊急運送我國一批武器,日本繳獲後連稱:抓緊仿製
    後來到了1926年,捷克當地的兵工廠和哈力克攜手研發新的武器,最終成品為布拉格26型輕機槍,這款機槍整體規格和布拉格一世類似,使用的彈藥為毛瑟槍彈,後來更名布爾諾國營兵工廠26型,即我們熟悉的ZB-26。這款機槍攜帶方便,製造簡單,在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深受喜愛,很快便進行了量產並且將本國部隊武裝。
  • 史上最重的輕機槍,蘇聯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曾援助抗戰
    輕機槍在PV-1的基礎上,取消同步裝置,增設兩腳架,將原來握把結構改為步槍槍託樣式,方便士兵持握,子彈供彈改為100或250發的帆布彈鏈供彈。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該槍的生產從1925年到1928年,在DP-27型輕機槍問世後就停產了,總產量只有2450挺,是一款比較少見的輕機槍。
  • ZB-26機槍,巴基斯坦武器村山寨的奇怪武器
    但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布倫輕機槍及其改進型仍在大規模使用。巴基斯坦著名的「造槍村」達拉村就是其中之一,布倫及其前身捷克ZB-26機槍在這裡被改進改裝,成為了獨特的「達拉風格」武器。改為7.92x57mm口徑的布倫Mk III型輕機槍,其定位和七九勃然十分相似在達拉村的槍店裡仍可以買到布倫輕機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保持著原汁原味的英國.303口徑,更多的是被改膛成7.92x57mm毛瑟口徑,因為這種子彈在這裡更容易獲得。
  • 二戰時期,美軍輕機槍的敗筆,開火半小時射速直接減半
    (美國最早的重機槍白朗寧M1917)到了英國之後,劉易斯和英國伯明罕輕武器公司合作,在其工廠生產劉易斯機槍。1915年,英國軍方將劉易斯機槍選定為制式輕機槍。英國使用該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938年,英國仿製捷克式輕機槍發展出布輪機槍之後,劉易斯機槍才開始從英軍中淘汰。
  • 誤國之路,二戰前的法國輕機槍發展歷程
    既然重機槍太重,那就把它改輕。德國人將MG08型馬克沁機槍改裝兩腳架,縮短機匣,縮小冷卻水套直徑就造出了水冷式MG08/15式輕機槍。此槍重達18公斤以上,加水後達到20公斤,非壯漢使不得。這挺獨特的水冷式輕機槍以後成了赫赫有名的「暴風突擊隊」的標誌,一個MG08/15機槍組除了射手和副射手,還有兩名彈藥手,除攜帶彈藥外還要攜帶蒸汽導管和冷卻水桶。
  • 「轉盤機槍」是志願軍的標誌之一丨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這款輕機槍由蘇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瓦西裡·捷格加廖夫於1923年開始設計,1928年正式裝備蘇軍,型號定為「DP-28」,在中國音譯為「德普式輕機槍」,為蘇聯二戰時期最重要的輕武器之一。
  • 二戰日軍九九式輕機槍是仿造捷克式嗎?也對也不對,之間有九六式
    在二戰日軍所使用的「九九式輕機槍」歷史反映上,國產抗日影視劇普遍胡來,甭管什麼時間點鬼子兵都架著一水的「歪把子」。而在美國的太平洋戰爭影片中,倒是比較注重了這個史實:戰爭後期,日軍精銳部隊普遍列裝的其實是九九式輕機槍,《血戰鋼鋸嶺》、《風語者》裡面那些插著豎彈匣的就是。
  • 二戰英國軍隊主力步槍,採用無煙發射槍彈藥,曾超越德軍數倍
    (布倫式輕機槍是二戰英國主力機槍,該槍是ZB26捷克式機槍的英國仿製版,英國版使用了弧形30發彈夾) 最初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使用柯達無煙藥
  • 源自1860年,加特林機槍的前世今生
    是的,它就是古老的加特林機槍,不是所有的機槍都叫加特林,加特林卻是如此獨一無二的存在。中央電視臺在之前的視頻新聞中曾報導過兩款最新式的加特林式機槍,這意味著這兩款機槍很有可能會進入中國軍隊服役。空軍的直20武裝直升機的艙門機槍、海軍艦艇的防護機槍、空軍空降兵部隊的輕型步兵戰車都很適合配備新型的加特林式機槍。
  • 不該被遺忘的二戰歷史!《無名戰士》——考究的武器還原慘烈戰爭
    但很少會有人記得,曾有一個人口僅四百萬的北歐小國三年內兩次與強大的前蘇聯對陣且不落下風,關於這兩場戰爭的影視作品實在是少之又少,不過卻有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有關電影,翻拍了三次依然口碑甚好,這就是芬蘭作家瓦依諾利納《無名戰士》。
  • 日軍眼紅繳獲仿製,美軍:這仿的啥玩意?
    而對於抗日戰爭當中我國抗日軍民所使用的機槍,相信絕大多數軍迷小夥伴最直觀的印象,一定會是捷克式ZB26輕機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原產於捷克斯洛伐克,憑藉其優異的性能在二戰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事實上,這款性能優異的輕機槍不僅僅是我們中國軍隊在用,當年橫掃了整個歐洲的二戰德軍也在使用捷克式輕機槍。
  • 二戰蘇聯這種步槍受德軍瘋狂追捧,敢和MG42機槍對射毫不示弱
    SVT步槍以它的尺寸來說是非常的輕,例如SVT-40比莫辛-納甘1891-30長了約5釐米,但重量卻輕了近半公斤。雖然發射的槍彈相同,但SVT的後坐力卻比莫辛-納甘要低,射擊精度也很接近莫辛-納甘,而莫辛納甘是二戰中精度非常優秀的一種栓動步槍,可見SVT的精度多麼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