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之前的日本動畫,有太多辛酸故事

2020-12-12 奈登解讀

二戰後,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資金和人口結構等方方面面因素的變化下,日本動畫熱潮爆發了。喬納森·克萊門茨探討了這種藝術形態的起源。

1 第一部動畫長片

日本動畫業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故事長片《桃太郎 海之神兵》姍姍來遲。

《桃太郎 海之神兵》(1945)

在戰時的經濟緊縮時期,這部影片以極快的速度拍攝完成,由導演瀨尾光世和一名動畫員工(一個受過再培訓的女服務員)合作完成,大部分原來的動畫師都被軍隊辭退了。

這部描寫太平洋戰場上英雄主義的擬人化故事在被審查員耽擱了幾個月後,終於在1945年4月面世,那時東京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原本是目標受眾的兒童都被疏散到農村去了。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它是在戰後的宣傳清洗中被丟失和毀壞的——現存的版本是從1983年在一個倉庫裡發現的唯一倖存的中間正片中截取的。

雖然日本動畫師在二戰期間通過拍攝宣傳片和教育片而蓬勃發展,但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時期,這個行業出現了嚴重的收縮。

隨著男人們回到家中,女性勞動者明顯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日本動畫故事中消失了。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加劇,不僅是因為退伍士兵和海外殖民者的到來,還因為滿映映畫協會前僱員的湧入。

戰時動畫的主要藝術家們遭受到了兩方面的攻擊,一方面來自從事「戰爭煽動」的宣傳人員——有受到起訴的隱患,另一方面是冷戰開始時被懷疑為左翼分子。

少數幾位動畫師通過從事一種新型的宣傳工作——為美國佔領當局的公民信息和教育部門的電影工作賣命——堅持了下來。其他人則靠製作動畫圖形或參與真人電影勉強餬口。

《國王的尾巴》(暫譯,Osama no Shippo)本可能是日本動畫長片的大救星,這是一部靈感來自於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由瀨尾光世領銜的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然而,它被一個破壞工會的領導人擱置了,他譴責它「太過紅色」。

《國王的尾巴》

停擺背後可能有更多枯燥乏味的問題,包括戰後醋酸鹽玻璃紙的成本飆升,以及管理層在看到競爭時的沮喪。《國王的尾巴》是一部黑白片,資源有限,片長只有區區47分鐘,就算拿到電影院也不足以賣成一張電影票,而且日本當時還面臨著外國彩色片的衝擊。

1950年,《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1937)成為了第一部登陸日本的迪士尼動畫長片,預示著一系列高投資的外國動畫片的出現,它們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幾乎佔據著學校的每個假期。

《白蛇傳》(1958)

對於一個擅長數字或統計的人來說,東映的大川宏洋(暫譯,Okawa Hiroshi)能夠看穿數據。大川原是鐵道部門的一名會計,他的職務是扭轉一大批表現不佳的電影公司的頹勢,而他指望著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就幾乎消耗殆盡的迪士尼「母礦」來獲利,包括1956年上映的重要影片《小姐與流浪漢》(1955)。

在那一年,大川買下了苦苦掙扎的日動動畫工作室(暫譯,Nichido animation studio),並將其重組為東映的動畫部門,並宣布將發行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

大川的雄心壯志需要一個龐大的內部培訓計劃,在這個計劃中,一組新員工由日動的老員工培訓,每個團隊都要培養出一組新的原畫師,理論上甚至可以組建出一支團隊。

大川的企業員工從23人增加到500多人。他們最終製作出的長片《白蛇傳》改編自一個著名的中國傳奇故事,是大川在亞洲電影市場上擊敗迪士尼計劃的一部分。在影片完成前兩個月,兩國之間中斷了貿易聯繫,大川把賭注押在了巨大的中國市場上,但卻吃到了閉門羹。

《白蛇傳》

《白蛇傳》在海外表現不佳,儘管它成為了第一部在英國上映的日本動畫長片。它開創了東映每年兩部作品的先河,以服務日本市場,同時也為東映的動畫師們進軍廣告業做宣傳——隨著電視進入日本,這個行業經歷了指數級增長,利潤豐厚得多。

到1958年,日本每年製作的一千個廣告中有一半是動畫形式的,這個線下的產業往往被聚焦於光鮮世界的電影史學家所忽視。

2貪婪的電視

日本動畫業曾經普遍認為,製作一部周更的電視動畫片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一項調查估計,每周製作22分鐘的「完整」動畫——即每秒鐘12張畫(或24幀)的影片,也就是所謂「一拍二」的動畫片——需要的勞動產出是整個日本動畫業的10倍以上。

東映的員工拒絕了管理層提出的周更電視動畫片的要求,而老闆們則試圖收買有能力做到的人才。東映尤其想要把方明(註:即持永只仁)拉入夥——《桃太郎 海之神兵》的前副導演,當時他剛從中國回來,在為美國公司蘭金/貝斯製作定格動畫《新木偶奇遇記》(1960-61)——每周更新一集12分鐘的動畫,方明已經接近大佬們的預期了。

然而,他拒絕出售他的MOM製作工作室,相反,他更喜歡線下工作的蘭金/貝斯;他最經久不衰的作品是1964年的美國電視電影《紅鼻子馴鹿魯道夫》。

《鐵臂阿童木》(1963)

手塚治虫以《鐵臂阿童木》(1963-66)打破了電視動畫的僵局。這位出了名多產的漫畫家,一直渴望效仿迪士尼進入動畫領域,曾在東映的《西遊記》(1960)中負責分鏡腳本。

由於不滿製片廠對他創造力的限制,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蟲製作公司」(譯者註:手塚治虫於1961年成立了「手塚治虫製作動畫部」,次年才正式註冊了「蟲製作公司」,並於1968年成立「手冢製作公司」,方便漫畫製作及版權管理)並從東映挖來了許多初創公司的員工。(手塚治虫是幾個用高薪引誘頂尖動畫師的企業家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東映在重組和勞資糾紛中苦苦掙扎,其培訓計劃無意中為競爭對手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據說,手冢曾對他的員工說:「我們製作的不是動畫,而是動畫片。」他使用了一個縮短式的術語來形容一個濃縮式的作品,將每秒的幀數縮減到只有8幀(「一拍三」),並採用了快速剪切、定格和畫內縮放。他還建立了一個單幀圖像庫,可以在後面的劇集中重複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這仍然不夠。在所謂的「手冢的詛咒」事件中,他故意壓低了自己作品的價格,以極低的價格將其賣給富士電視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與真人兒童電視節目的報價相當,同時也為了打擊競爭對手。

因此,第一部完整長度的電視動畫片設定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價格點,如果沒有贊助協議或海外版權銷售,就無法盈利。十年之內,「蟲製作公司」逐漸式微,因為像《克婁巴特拉計劃》(1970)這樣的成人向動畫長片都遇到了滑鐵盧。

《克婁巴特拉計劃》

與此同時,東映的管理優先考慮廣告、國外合同和電視,而不是可以讓公司名聲大噪的優質作品。該公司陷入了勞資糾紛的泥潭,主要是周薪制職員與越來越多按幀領取薪金的自由職業者之間的衝突。

公會書記長宮崎駿因建議員工應該按照所完成的工作來獲取報酬而受到訓斥,而且隨後與前輩高畑勳成為了老闆眼中的「麻煩」小團體,後者執導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1968)試圖吸引更多的成年人和觀眾。

這部作品幾乎不被東映承認,並因與迪士尼《森林王子》(1967)的競爭而票房大敗,它的失敗最終導致其創作者離開了東映,投入無情的電視市場。

《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動畫成為了一種電視現象,主要由玩具公司贊助,發展出了一系列的修辭和風格,旨在將有限的預算發揮到極致,包括定格和超現實主義。

宮崎駿和高畑勳都對科幻動畫和戰爭性機器人持反對態度,兩人聯手將約翰娜·施皮裡的瑞士田園小說《海蒂》翻拍成了動畫。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1974)

「直到那時,我們才意識到電視的危害,」宮崎駿曾寫道。「電視一再索求同樣的事情。它的貪婪讓一切都變得平庸。」他們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大受歡迎,並成為「世界名作劇場」的雛形——接下來十年裡十分成功的文學改編動畫片系列,但其成本卻讓日本動畫公司面臨破產的風險。

3地下錄像的爆發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盒式錄像機的廣泛使用再次改變了這個市場。評論家長山靖生(暫譯,Nagayama Yasuo)將其比作時光機的發明,它讓動畫粉絲群體得以自主分享並傳播。

《機動戰士高達 劇場版》(1981)

它也讓創作者得以繞開電視和電影院,為現在已經成年的「阿童木一代」提供了更為成熟的素材。色情描寫以及科幻、奇幻元素,是早期直接轉成錄像的動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動畫創作者們曾偶爾辯稱,在兒童之外有可能出現的一群新受眾。

它的存在在1981年被宣傳為「新世紀宣言」的第一部《機動戰士高達》劇場版電影的首映時得到了體現,其首映式被約一萬名十幾歲和二十歲出頭的粉絲所淹沒。

動畫長片錄像發行帶來的收入增長,以及日本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對動畫片的投資增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後期製作的十幾部動畫長片,最終導致了海外動畫影迷的長尾效應,包括由宮崎駿和高畑勳新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許多經典之作,以及Gainax工作室出品的廣受好評的《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1987)和臭名昭著的《超神傳說童子》(1989)。

《王立宇宙軍:歐尼亞米斯之翼》

這十年的巔峰之作是大友克洋的《阿基拉》(1988),這是一部有著高投資和高質量動畫製作的科幻大片。這部電影耗資11億日元(約合900萬美元),上映之時正值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在沒有外國投資的情況下,要在經濟困難時期複製這樣投資規模的動畫片是不可能的;但《阿基拉》在海外的成功為日本動畫片打開了一個新市場。

《阿基拉》帶頭將日本動畫品牌打入了多個國家,海外發行商因而搶購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許多動畫片,以及隨之出現的一些錄像垃圾。

在西方,動畫仍然主要以錄像形式存在,偶爾的院線之作會成為錄像銷售的虧本生意,而一些錄影帶的發行,比如1988年的《蘋果核戰記》,複製了《阿基拉》的成功,後來還被改成了動畫電影。

《阿基拉》

值得注意的是,吉卜力工作室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受到影響——製片人鈴木敏夫對於《風之谷》(1984)的美國錄像發行被修改為《風之勇士》(暫譯,Warriors of the Wind ,1985)感到震驚,他隨後為工作室的電影設定了一個只有院線發行的大公司才能負擔得起的價格。迪士尼直到《幽靈公主》(1997)才上鉤。

相關焦點

  • 動漫晚報| 日本動畫師自曝辛酸 sin七大罪動畫先行圖
    日本新人動畫師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自曝辛酸生活,每天收到的工資甚至不足以填飽肚子;《FRAME ARMS GIRL》和《sin七大罪》動畫先行圖公布,其中《sin七大罪》的魔王路西法竟然成為了網絡偶像?《進擊的巨人》與主題公園開展聯動,有望打造三笠等身手辦。那麼接下來就進入今天的主要內容吧!
  • 2019年Q1上映6部,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會再次爆發嗎?
    今年3月有將有近50部新片上映,包括前不久在奧斯卡上獲獎的《綠皮書》《波西米亞狂想曲》,迪士尼出品的超級英雄電影《驚奇隊長》和真人版《小飛象》,文藝片《地久天長》《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陽臺上》《過春天》,再加上《馴龍高手3》《夏目友人帳》等動畫電影……《綠皮書》已經在中國獲得了過億的票房,而《驚奇隊長》的豆瓣評分只有7.2,到底什麼樣的作品能夠在這場各類型電影新作的混戰中突圍,成為3
  • 揭秘豆瓣高分中國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製作幕後的辛酸故事
    讓我跟大家談談這部豆瓣的高分中國動畫電影《大鬧天宮》。首先,我要談談中國動畫的誕生故事。實際上,中國動畫短片誕生於1926年。以及許多其他動畫短片。 1941年,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動畫《鐵扇公主》。在日本,《鐵扇公主》成為日本首部發行的長片動畫片。 「巨大的製作和情節震驚了動畫界。」
  • 日本動畫界損失的遠遠不只動畫,重新認識大火之前的「京阿尼」
    而京都動畫則是蟲製作的女性上色師八田陽子創立的。接下來的創業故事已經為動畫迷們所熟知:婚後在家當主婦的陽子意外發現,鄰居裡有幾個人也和自己一樣曾經是動畫上色師,於是,她帶著住在附近的主婦們以鄰裡互助會的形式,成立了一個全女性班底的組織,並利用自己過去在蟲製作的老關係,接一些外包上色工作。
  • 日本動畫最大的賣點的是什麼?故事?劇情?不,其實是角色
    很多人都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肯定有人會說,日本動畫製作優秀,畫面有張力,注重動作的表現,作畫也非常到位,故事腦洞大開,配音也十分專業,優點實在太多了,賣點也相當多。但這些確實是日本動畫的優點,也都可以作為賣點。但是日本動畫能發展到如今的水平,和它主要推廣角色這一點是很有關的。為什麼會說日本動畫的最大賣點是角色,而不是劇情或者其他的什麼?
  • 刀劍神域第三季:動畫下半部首集風格大變,充滿著生活的辛酸
    在《刀劍神域》的故事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一個人非常虛幻的遊戲世界,這個世界裡面人們想著的事情只有打怪升級破關,一些非常現實的生活問題不會是這樣遊戲中的人所要考慮的事情,但是到了動畫第三季下半部動畫的情節風格大變,可以說一下子就變得非常現實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照顧著失去意識的桐人的愛麗絲有多麼辛酸
  • 揭秘豆瓣高分中國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製作幕後的辛酸故事
    讓我跟大家談談這部豆瓣的高分中國動畫電影《大鬧天宮》。首先,我要談談中國動畫的誕生故事。實際上,中國動畫短片誕生於1926年。最具代表性的創始人和先驅是萬氏家族的四兄弟。從小就熱愛繪畫,製作中國動畫的想法早就萌芽了。在19世紀初,在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可以想像當時中國的綜合文化和技術實力。在設備和技術的限制下,四兄弟終於在1926年誕生了動畫短片「大鬧畫室」,揭開了我國動畫的歷史。該動畫描繪了畫家與繪畫中的人物作鬥爭,並將其趕回繪畫中的故事。
  • 《貓和老鼠》幕後故事,藏多少血淚辛酸
    殊不知,《貓和老鼠》創作的背後竟隱藏著多少血淚辛酸……平均7分鐘一集,甚至沒有任何臺詞,《貓和老鼠》為何屢次獲得電影界最高殊榮?風風雨雨80年來,這部動畫究竟經歷了什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關於這部傳奇經典的幕後故事……關於創作幕後小時候,我們只顧著這部動畫系列給我們帶來的歡樂,卻忽視了這部動畫起初創作的艱辛歷程。80年來,《貓和老鼠》創作初期跌宕起伏。
  • 日本高分動畫電影大推薦!都是神作,百刷不厭!
    提到日本電影,動畫電影(animation movie)的知名度要比真人電影高很多,通過動畫電影上映後的票房就可見一斑。日本的動畫電影有其獨特的內容和魅力,雖然節奏較慢,但注重伏筆,首尾呼應,視角也更傾向於成人世界,往往能通過細膩動人的故事情節表達更為深刻複雜的情感。
  • 動畫動起來之前的故事——動畫師是如何創作原畫的
    今天繼續說說動畫製作背後的故事,今天來說說原畫師們是如何創作原畫的,一個大致的步驟是如何的。原畫是動畫製作中期最重要的環節,原畫質量的高低可以說直接影響了動畫畫面的表現力,所以說原畫的水平非常影響動畫的質量。
  • 迷茫著、煎熬著……橫店群演中有太多小人物的辛酸
    歲末年初,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橫店,置身橫漂廣場,置身橫店群演中,會發現大多數群演是在熬生活,這裡有著太多小人物的辛酸苦澀。很多人一開始的好奇心與衝動,成為日復一日地機械式「上懶工」,夢碎了,一臉茫然;有些人混成特約演員,拿著略高的薪酬,等待成名的機會;有人漂上十年,依然無法紮根,口袋空空,為每個月300塊房租發愁……而在「影視寒冬」的當下,這裡又增添了太多怪誕不經、騷動不安。
  • 《龍珠改》和之前的龍珠動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龍珠改》和老版本《龍珠》主要有兩個區別【畫質】和【內容】畫質區別這部動畫片跟老版本的Z動畫片最大的區別第一就是畫質得到飛躍的提升,有了真·藍光的畫質,而老版龍珠Z目前沒有藍光,最高清的是DVD原盤,清晰度略遜一籌。
  • 《姜子牙》的故事是在哪吒之前嗎?姜子牙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
    《姜子牙》的故事是在哪吒之前嗎?《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後的彩蛋暗示下一步作品講述的將是姜子牙的故事,如今《姜子牙》的預告片正式放出,同樣是一部令人期待的國產動畫。《姜子牙》大的故事主線並沒有改動,但在人物角色上的塑造採用了不一樣的視角,依然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姜子牙的造型也是感到驚豔,他和九尾狐將會展開一場生死大戰。
  • 大陸CG動畫電影市場處於爆發的前沿
    他們避開了與日本相同的有限動畫製作方式,傳統意義的日本有限動畫製作非常依賴原畫師個人的能力,即便日本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原畫師培養體系,但受制於產業對原畫師苛刻的壓榨,日本動畫也陷入了人才不足的局面。 因此,大陸資本青睞CG動畫電影也是理所應當。
  • 故事劇情還是「神坑」,《秦時明月》對國產動畫的啟示
    還有其它動畫項目太多,現在是能拖著就拖著。第五季預測講不了多少故事,第六季不知道要等幾年。那樣,我們才能看到未來國產動畫質量和數量的雙重爆發。,而還沒有爆發質量。但是商業動畫處在發展初期的國產動畫,和日本動畫沒有任何的可比性。日本確實有大量沒有完結的動畫,但人家完結的動畫同樣一大堆。
  • 日本動畫業界的「鈔能力」救世主Netflix,為何非要啃日本動畫?
    從株式會社CYGames,到西方流媒體巨頭Netflix,新世代的"萬惡的資本主義"開始陸續抬頭,都有成為日本動畫業界新一代救世主的意向。恐怕不全是,因為這些年來感到辛酸的並不止日本的動畫公司,還有人稱網飛爸爸的Netflix,只不過它那"日本動畫業界救世主"的名頭倒是實至名歸。上年年底,Netflix和迪士尼之間的形式就變得劍拔弩張,前者在迪士尼旗下挖人,後者則在加緊腳步準備進軍流媒體,原因是這兩位巨頭之間的合同即將到期。
  • 「未完成」的手稿:從菜鳥到精英,日本動漫畫師的辛酸現狀
    細看木野花的作品,不管是原創角色還是動漫人物的再創作,其造型特點均以日本主流的繪畫風格為基礎,這也是最能被動漫迷們快速接受的創作方式。當然,對於每一位堅持創作的畫師來說,他們奮鬥的方向便是在潮流與趨勢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掉。
  • 「未完成」的手稿:從菜鳥到精英,日本動漫畫師的辛酸現狀
    相信不少網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在追的日本漫畫,也認識不少日本知漫畫家 日本動漫界的辛酸現狀
  • 美國動畫、中國動畫與日本動畫各有什麼特點?
    因為日本電視臺播放時間有很嚴格的規劃,成人向動畫往往未成年人不太容易接觸到,因此這方面問題也不大。在動畫的製作風格上,TV動畫往往選擇手塚治虫創造的一拍三(1秒8幀)的創作模式。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因為省錢。除此之外動畫電影則是以宮崎駿為首的高幀數藝術派,完全學習美式動畫流程1秒24幀的形式。其整體風格更顯精美一些。
  • 他和父親不和多年,背後有個辛酸故事
    朱自清描寫父愛的散文,《背影》,感動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之間,也曾經有過矛盾和誤會,父子之間,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過任何交流,在感人文字的背後其實還藏著有另外一個辛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