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好
王祥夫
古人品花,梅為第一品。人人都知道冬天必將會過去,誰也沒見過留在那裡不肯走的冬天。但冬天尚未離開春天還沒到來的時候,就在這個小小的夾縫裡,梅花衝風冒雪地開了,花朵是小的,我認為梅花應該小,瘦瘦小小才見風致。嘗見有的畫家畫大幅紅梅,千朵萬朵擁擠在一起像是著了火,是不得梅花之真趣!梅花從開到謝,可以說是極為短暫的,簡直是須臾間的事,蘇東坡的那首詩:「夜深只恐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明明知道他是在寫海棠,而我偏偏認為那是寫給梅花的,這樣好的詩句,蘇東坡怎麼會寫給海棠?我總是認為一切好的詩句都應該寫給梅花。梅花若從顏色上分,紅梅、粉梅、綠梅、白梅。好像也只有這四種。中國人幹什麼事情都喜歡排座次。《水滸》中一百單八個英雄居然個個都排到,一排一排前前後後地坐,就是不肯大家都坐一排或混坐,混坐其實最平等,我喜歡到大澡堂洗澡便如此,大家歡歡喜喜赤誠相見,管他誰長誰短!再說到梅花,你就無法給它們排座次,紅、白、粉、綠我認為都好,各有各的風韻。梅花是,全開的時候好,半開的時候也好,各有各的好。梅花開的時候,小小的花苞從米粒那麼大慢慢大到黃豆大要經過多少風風雨雨,梅花也知道不莽撞才好,花開的時候先要讓花蕊吐出來試探一下,古人畫梅,嘗見花骨朵上只點一蕊。風寒中的梅便是這樣,先探出蕊來,這就和其他花不一樣,然後才一點一點開起來,一旦開起來便不再猶豫,直至大放。誰見過開到一半又羞答答合攏的梅花?還有,許多事情都是有襯託才好,梅花卻偏不要襯託,葉子是後來的事,把花開完了再說,所以梅花真是可愛。桃花卻要手拉著綠葉一起登場,紅紅綠綠固然熱鬧,卻不能像梅花那樣讓人感動。除了梅花,還有什麼花敢於衝風冒雪地綻放?還有什麼花能在風寒中抖擻它的那一縷刻骨的清香?這清香,便是最好的宣言,也只有在料峭的風寒裡你才會讀出梅的好。
舒服的尺度
喬 葉
有一次,我受邀擔當某個「最美讀書聲」活動的決賽評委,對於朗誦我是外行,所以只對朗誦內容做了些微闡釋。至於對朗誦本身的直覺感受,自然有不少喜歡的,卻也有不少讓我如坐針氈。近些年,讀書之風日盛,我參加過不少類似活動,一方面為全民讀書潮欣悅,一方面又有隱隱擔心。讀書幾乎成了朗誦的代名詞,而朗誦又越來越偏重於表演。比如有標新立異者,朗誦紅軍過草地的篇章就穿著紅軍服,朗誦李白的詩篇就穿仙袂飄飄的唐裝,在聲調上的處理也很花哨,或者聲嘶力竭,或者聲音顫抖故作哽咽,或者滿臺子跑來跑去邊跑邊喊,或者竟然唱了起來。說實話,這些帶給我的不適感,簡直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這些花活兒有用嗎?沒用的。但凡是藝術,都有一個基本尺度,我認為最樸素最有效的尺度就是:要讓人舒服。」突然,聽到其中一位評委如此點評,頓時被擊中。
他是省裡的朗誦名家。我曾聽過他幾次朗誦,每次都覺得很好。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評價。現在,終於知道了,就是舒服。又想,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吧,可以不懂某個專業,但是舒服不舒服,卻是可以體會到的。
讓人舒服,這個尺度初聽覺得意外,再一品就覺得很在情理之中。
讓人舒服,這個尺度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懂得。比如按摩師為你按摩的時候,你之所以會覺得舒服,是因為他懂得你的所有骨頭和肌肉。
意味著理解。比如上身後既好看又舒服的衣服,那是因為設計師充分地理解衣料的材質,也充分理解穿衣者的身體。
也意味著縝密的邏輯。情感邏輯,審美邏輯,都要堅實。因此好的畫,好的音樂,都是讓人舒服的。
這麼想來,讓人舒服意味的還真多啊。她意味著自然,最大程度的自然。她還意味著體貼。體貼人心,體貼世情。她甚至意味著科學的優美和精確,因此哪怕是黃金分割點,也會是讓你舒服的點。
當然,讓人舒服,不是討好,不是諂媚。讓人舒服,也不是說要拒絕誇張。有很多誇張也會讓你很舒服。漫畫誇張吧?花腔女高音誇張吧?京劇表演誇張吧?誇張得合適時,就會讓你覺得很舒服。
讓人舒服更不等同於自己隨意。自由之前先自律。你看體操表演,流暢,優美,看著那麼舒服。誰都知道表演的人在背後下了非同尋常的苦功。寫作當然也是如此。當你讀某篇文章覺得特別舒服的時候,你難以想像作者為一句話,為一個題目,琢磨了多少次。——駕馭的時候不顯得艱難,是因為背後嚴苛的訓練。只有經過沉默的努力,才可能會有明亮的呈現。功夫下得越足,臨場才可能越輕鬆,也才會在呈現的時候讓人舒服。
所以,某些朗誦為什麼會讓人不舒服?要麼就是在做不高級的苦情戲,實際上就是對受眾進行強制綁架。要麼就是譁眾取寵,這更是一種試圖吸引眼球的幼稚伎倆。他們沒有把真正的功夫浸入到文本的字裡行間、一呼一吸、一停一頓中,更沒有浸入到情感深處。他們的努力都漂浮在外殼,怎麼會把別人帶進內核中呢?怎麼可能會讓人舒服呢?即使他們看起來是如此努力。而有意思的是,所有外在的虛張聲勢,恰恰就是因為內裡弱,沒別的。
第一等畫
陸春祥
洪邁的《夷堅乙志》卷第五有《畫學生》,第一等畫的立意讓人耳目一新。
成都郫縣百姓王道亨,七歲時就能畫畫,筆法、立意,都有過人之處。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8年),朝廷開設畫學專科,考試仿照太學的方法,全國各地優秀的畫工集中考試,優秀者錄用。王道亨參加了第一批考試,題目是根據唐人的兩句詩作畫:蝴蝶夢中家萬裡,子規枝上月三更。
王道亨交上來的畫,意境是這樣的:蘇武在北海邊牧羊,蓋著毛毯臥著,手上捏著符節,有兩隻蝴蝶在他面前飛舞,那種在沙漠上、風雪裡羈旅愁苦的酸楚,讓人淚目。另外,王道亨又畫了扶疏的林木,上有杜鵑,午夜時分,月亮當空,樹影照地,亭榭樓觀,皆隱約可見。
無疑,王道亨得了第一名。次日,王的畫被送到宋徽宗面前,皇帝一看,大為驚奇,立即升王做了畫學錄。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是詩畫相通,而相通,無非是獨特的意境。「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獨釣寒江雪」「古道西風瘦馬」,所有的好詩詞,都有意境突出的好畫面。
宋朝鄧椿的《畫繼》,有兩個創意的例子頗為有名。
一個是戰德淳,畫院的考試題是「蝴蝶夢中家萬裡」,他畫是的蘇武牧羊假寐以見萬裡意,得了第一名。
又有另外一次考試的第一名,試題是「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第二名以下的畫意,大部分都是岸邊一隻空船,有的船上有白鷺停在艙舷間,有的船篷上有烏鴉停著,第一名的畫,意境是這樣的:一人臥於船尾,橫一孤笛。他的構思,不是沒有船工,只是沒有行人,船工的閒正好反襯河渡的孤。
中國漢字具有畫一般的奇特,是因為先民創造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畫。只要我們細品,好的詞語都具有這種強烈的畫面感。
《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一節,那個高明的廚師,一把殺牛刀用了十九年,竟然一點也不鈍,依然鋒利,看他解完牛後的神態:「提刀四顧,為之躊躇滿志」。躊躇滿志,現在早已凝固成特定的意義,但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個為自己技藝而驕傲的廚師,這種驕傲程度甚至已經目中無人,天下的廚師,像我這樣的,恐怕再也沒有了。是的,僅從這個詞語上,那個庖丁已經在讀者腦中名垂千古了。而莊子,正是通過著名廚師的技藝,告訴人們,道是怎麼一回事。
杜牧的《旅宿》,描寫離家久遠的遊子,一個人獨自在旅館的心情,有這樣兩句:「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這「寒燈」,看得人心都有點發毛,「燈」肯定不會寒,不僅不寒,還會發出溫暖的光,但是,孤寂的旅人,離群的大雁,它們的生動畫面,都靠「寒燈」打開。
杜甫的名詩《兵車行》開頭,簡直就是一幅大敘事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然後,撕心裂肺的場景緊接而來:「停車頓足攔道哭」,七個字,四個動作,官家的連年徵戰,百姓的苦不堪言,生離死別的場景,讓人動容,那種哭聲,一人哭,一家哭,眾人哭,哭聲匯成巨大的氣流,直上雲霄。
王道亨的畫,意境如此別致,一定離不開他紮實的詩文基礎,否則,再好的畫技,畫也只是枯燥呆板的花紙而已。
山 子
厚 圃
吾鄉樟林有清代名園西塘,集住宅、書齋、庭園三者於一體,亭榭樓閣,蓮池白塔,主景為太湖石疊石造山,石壁上鑿著「秋水長天」四字,取自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少時若要照相,父母便把我們領至西塘取景。當初只覺得假山好看,卻不明白它所涵藏的真正意義。
陳繼儒在《小窗遊記》中說過: 「古之君子,行無友,則友松竹;居無友,則友雲山。餘無友,則友古之友松竹、友雲山者。」古代富庶的文人,愛將山石搬進自己的庭院,營造咫尺山林的意境,以追求天然之趣。小塊的山石也被文人們隨手帶進雅室,與經史、香爐、古琴、筆硯一塊擱於書案條幾之上,一拳之大濃縮三山五嶽,方寸之間展露氣象萬千。文人們朝夕遊息其間,人與物相互浸潤,以求得心清意遠,抵達天人合一之境。
趙希鵠的《洞天清錄》有怪石辨,「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巖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几案觀玩,亦奇物也」這應該就是「山子」的原義,後來又擴展到用竹木牙角、玉石陶瓷等各種材質來製作雕琢的擺件,比如筆架也屬此列。記得小時我家有一座壽山石山子,一拃多高,外形呈峰巒狀,上邊雕刻著花花草草,大熱天我愛偷偷撫摸它,從細膩的石質中尋得一絲涼爽的觸感。後來我家搬了新居,那座山子從此不知去向。
一般說來,文人賞石、藏石的雅好盛行於唐宋,晚唐畫家孫位的唯一傳世之作《高逸圖》,或者宋徽宗趙佶的《祥龍石圖》,都有奇石的身影。到了明代後期,隨著《素園石譜》一書的問世,文人對奇石的收藏似乎進入了高峰期。我的書案上有段時間擱著一本《素園石譜》,屬於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古刻新韻」系列,石譜本身繪製精美,印刷也好,苦讀之餘翻翻,頗能一浣濁眼放鬆心情,至於說那是李後主的硯山、蘇軾的雪浪石或者米芾的研山寫真,就不必去較那個真了。
我父母愛石也藏石,舊宅「醉園」有大大小小的奇石不下千塊。我的兩個妹妹或者關係密切的親友喬遷,我父親就會割愛送一座山子給他們,就算對方不懂賞石,至少也明白它能起到「石敢當」那樣驅邪鎮宅的作用。幾年前我帶著父母去美國,在紐約參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二樓的露臺意外地見到一個仿中國蘇州園林風格的景觀,「泠泉亭」裡擺著一方四尺有餘的靈璧石,配以蘇工底座,亭子四周湖石堆砌,室內的几案上也擺著梅瓶枯枝筆筒山子,有一方皮色灰白的湖石孔洞貫通溫潤古雅,至今讓人難忘。
我在深圳的家裡藏著好幾座山子,太湖石、靈璧石、戈壁石等石種,畫案幾桌書架博古架上隨意擺放,隔一段時間也會換換,夏天到了,在山子側旁擱一器皿,養一朵蓮花。秋天來了,往一隻青釉開片的盤子裡放幾枚小巧的佛手。接近歲末,養一兩盆水仙,再在山子前擱幾隻黃澄澄的潮州柑,算是歲朝清供。古人講究清供,就是把文玩、卉石、瓜果置於案頭以供觀賞,若是有收藏的歲朝清供圖,也可張掛出來,為草枯風寒的歲末年初增添一縷喜氣和暖意。
我的書桌上還擺著一方廣西大化石,為好朋友所轉讓,比沙田柚要大些,外形也有點像,色彩明麗石質細膩如小兒肌膚,經過經年累月的摩挲撫玩,表面更是明亮如珠。我不知道它算不算山子,我總以為山子還是應該有著峰巒的樣貌,哪像它形如柚子,其實也不太像柚子,似乎更像一個收束了口子的錢袋,若有人再問我它的名字,就叫「代代平安」好了。
陶辛水韻之美
梅桑榆
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東瀕青弋江,南臨資福河,四面環水,且多圩區,而國家4A級旅遊景區「陶辛水韻」最為廣大,水域達80多平方公裡,其中有蓮田千畝,景色優美,蔚為大觀。
我們在導遊的引領下,過景區高大牌樓,見一道仿古長廊,右側荷塘,其水清淺,有綠荷浮於上,紅黃白各色荷花,貼水面而開,是為睡蓮,安詳恬靜,花容秀美,令人聯想起正在憩息的嫻雅美女。於渡口登上輕舟,沿寬闊的水渠向前,兩岸樓宇相連,岸邊有男垂釣,有女浣衣,岸上綠樹與水中翠荷映襯其間,一派江南水鄉景象。
輕舟過兩座拱橋,水面豁然開闊,於右前方棄舟登岸,過一古雅的徽式建築,便是陶辛水韻的核心景點香湖島。有客問曰,門上牌匾為何叫「胭脂渡」?導遊說,據傳三國時期,周瑜英年早逝,其嬌妻小喬歸隱於此。小喬每日臨水梳妝,脂粉散落於湖中,故得名「胭脂渡」。又說,小喬常常思念周郎,淚水滴入湖中,化作朵朵白蓮,佳人終乘白蓮而去,與周郎相會。「佳人踩蓮去,碧湖存香影」,「香湖」由此得名。這當然只是一個悽美的傳說,但也為景區增添了幾分促人遐想的古風遺韻。
令人嘆為觀止的,便是周遭那密布的蓮田了。沿巨彬夾道的小徑前行,兩邊皆綠荷,密密匝匝,連綿不斷。至小徑盡頭,眼界大開,蓮田廣闊,漫無邊際。時值仲秋,雖不見荷花映日,卻有蓮葉接天。隨導遊穿行於一望無際的碧綠之間,但見有亭榭、長廊、拱橋、茅屋點綴其中,野鶩驚起於水面,白鷗展翅於半空,環境古樸幽雅,野趣誘人。極目而望,水天相連,白雲飄翥,清秋寥廓,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朋友大讚,此處真乃仙隱之地!
據導遊介紹,北宋大觀年間,大詩人陶淵明後裔自江西遷於此地,率眾築堤圍墾,始有陶辛大圩。圩內溝渠,全長百裡,水系縱橫交錯,呈八卦形分布,進入圩區,如入迷宮,為古代水利工程之罕見。由此可見,拋棄愚公移山之舊思維,選擇適合生存之地而居,自古而然。《左傳》有言,「良禽擇木而棲」,何況人乎?靖節先生若隱居於此地,恐怕就不至於「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淵明《乞食》),而是可以遠離塵囂,樂享幽居之美。先生的蓮花神聖高潔,香遠益清之氣,大概就不僅因「獨愛菊」而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名句,可能還會早周敦頤數百年,寫出陶版《愛蓮說》了。
香湖島為全國品種最全的景觀荷花基地之一,據稱有數十個品種。陶辛人於此地之外,又闢有蓮花培植園,且配有專家,從事研究管理工作。我們隨專家而行,聽其介紹,不但知蓮花名目繁多,而且可以食用,可以入藥,更可以觀賞,其中學問不淺。最令我矚目的,是那碗狀的蓮蓬。荷花於五月盛開,而今花季早過,其子漸熟,那團團蓮葉叢中,多有一莖亭亭,高擎結子飽滿的蓮蓬,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著它們結出的碩果。專家為我們每人採擷數個,剝子品嘗,鮮嫩微甜,口感甚佳。來自北京的朋友,竟有捨不得吃光,欲捎上幾枚,回京供家人品嘗者。
嗟夫,人常以「春華秋實」自勵或自詡,而蓮花,夏顯其華,秋結其實,不正是積極向上的人生寫照嗎?時值深秋,荷塘仍一片碧綠,且仍有少數蓮花,不懼肅殺秋風,頑強開放,不正如人間雖至暮年,仍葆其青春之心者嗎?有感而發,遂有順口溜一首:「深秋荷塘尚含綠,殘存蓮花猶飄香。休嘆人生晚境至,老馬奮蹄莫彷徨。」
聽導遊介紹,陶辛鎮為全國改革發展試點鎮,景區眾多,值得一遊。但因時間有限,一時不可盡覽。待到來年端午節,再來參觀美麗鄉村,看龍舟競賽,賞荷花盛開。
來源: 2020年12月7日《中國社會報》
編輯:張路曦
【來源:中國社會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