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後,面對死神,中國小說家將會想起,加西亞馬爾克斯帶他去見識馬孔多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1967年,《百年孤獨》一經問世,立刻引起了世界文壇的轟動,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詞是「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
第二年,由俄譯本和英譯本轉譯而來的《百年孤獨》中文版湧向了大小書店、書攤,在中國颳起一股熱潮,並影響了中國一眾著名作家,如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
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愛馬爾克斯呢?他卻說:不授權中國出版他的作品
但可能大家有所不知,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才剛拿到了這本書的版權,而《百年孤獨》這本書已經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期已走紅,直至今日。
馬爾克斯曾經發下狠話「發誓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試想,還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愛馬爾克斯呢?
你看那些個著名作家:莫言、陳忠實、馬原、蘇童、韓少功、劉恆、餘華……都在公開場合坦誠魔幻現實主義對他們的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
莫言說他第一次讀《百年孤獨》時「非常驚訝,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文人最怕談淵源流派,但對待大師則虔誠恭敬。畢竟,青出於藍,青才能勝於藍。
實際情況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作家們集體閱讀《百年孤獨》的盛況。那時《百年孤獨》在大陸最早的版本已經出現,於1984年8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首印48500冊,定價1.60元,隨後是《霍亂時期的愛情》、《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但都未得到作家授權。
馬爾克斯親眼目睹了《百年孤獨》在中國這片同樣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土地上「泛濫」——都是盜版。於是大師非常憤怒,丟下傳說中那個「死後150年都不會給中國版權」的決絕誓言。
直到2002年,一家名為新經典的公司與馬爾克斯及其版權代理方溝通。8年之後,出版事宜才真正談妥,新經典最終獲得馬爾克斯的親筆籤名授權書。據說當時讓馬爾克斯消氣的一句話是:「您曾經也渴慕過大師,而現在中國讀者也熱烈呼喚著您這位大師。」
馬爾克斯的魔幻世界
馬爾克斯有一股力量,他能讓人相信他寫的東西。他說:「一個小說家可以在創作中為所欲為,只要人們相信他筆下的世界。」
有一天,馬爾克斯從同學那裡借來卡夫卡的《變形記》。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一天早晨,格裡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
他當即哆哆嗦嗦地合上書本,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麼寫哪!」
他才知道「原來在文學領域裡,除了我當時背得滾瓜爛熟的中學教科書上那些學究氣的教條之外,還另有一番天地」。
而這另一番天地正是外祖母給他講述的那個魔幻世界,也是真真切切的拉美生活。
孤獨、愛無能、宿命
百年孤獨無處不孤獨。孤獨在某一層面上體現在人生的重複和無意義感。
男性角色都有一樣的性格,「所有的阿爾卡蒂奧都是強壯、重視肉慾、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奧雷裡亞諾都瘦削、執著於追求真理、堅韌、理性的」。
奧雷裡亞諾上校每天做兩條金魚,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反反覆覆;阿瑪蘭妲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阿爾卡迪奧第二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戶,研究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羊皮卷直到老死……
家族中每一個人的靈魂都如此執著地孤獨,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唯一的傳承。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百年孤獨》從開頭孤獨到結尾。「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這種宏大的時間跨度,讓孤獨超乎青春,超乎個體,上升到家族紛爭、政治鬥爭、人類起源之上的一種亙古的孤獨。
不禁讓人想到:在空間和時間的四維空間裡,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只有唯一次人類進化史,在這之前和之後,都不會有完全重複甚至是相近的歷史出現。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是非常孤獨的物種,孤零零地在大地上,在時間的長河裡一步步前行。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已經完全從大地上消失了。向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