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導讀:近年來,綜藝節目的第一季通常是「賠錢賺吆喝」,到了第二季能賺到錢就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不過眼下,這種行業規律似乎被打破,在過去的一年,網絡綜藝市場湧現了多部現象級超級網綜,而在頭部綜藝的帶動下,平臺網綜整體盈利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文 | 李楊
近幾年,綜藝市場可謂熱鬧非凡,一邊是「S級」、「S+級」等名詞層出不窮,綜藝製作費被一次次刷新;一邊是卻是內容同質化,激烈競爭中商業化艱難。有統計數據顯示,去年90%的綜藝其實並不賺錢,「吃肉」的只是幾個頂級頭部內容。
其實,近年以來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同樣因為明星片酬飛漲、利潤縮減、以及內容競爭白熱化等因素的制約,第一季通常是「賠錢賺吆喝」,到了第二季能賺到錢就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
一直以來,盈利問題都是縈繞在綜藝節目頭上揮之不去的痛點。不過在今天愛奇藝網絡綜藝高峰論壇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表示:2018年,愛奇藝《熱血街舞團》收入6.5億,同時,愛奇藝的網綜整體板塊都開始賺錢。其實,對於商業平臺來說,做綜藝本來就是要盈利的,但高投入的頭部內容第一季實現盈利,無疑是一次打破行業規律的一項舉動。
只有在自製方面花大力氣,才能實現多元化收入
國內純網市場用戶龐大,綜藝的開發尚處於發展探索階段,這也催動了純網綜藝市場的快速崛起,但產業鏈尚未成熟,也要求綜藝市場的開發需更趨於理性。縱觀網綜的整個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33億,到2018年目前的331億,從剛開始有30%的增長,到現在開始進入平緩增長期,這其實是一個健康的增長過程。
以前,視頻網站在綜藝內容上,主要依靠購買版權,基本上就是一線衛視做什麼,平臺就買什麼,然後去做合理化的編排,繼而去招商。但是,看似合理的商業模式,其實存在著非常大的弊端,一方面購買版權的價格非常高,另一方面,受版權所限,平臺也不能做更多的貨幣化的開發,因此,從買來的版權內容中賺錢的可能性非常小。對於視頻網站來說,無疑這種商業模式而帶來的巨額虧損。
因此,王曉暉認為:「一個商業平臺,想實現賺錢,必須在自製方面花大力氣。」因為,只有自製,才能有自己的版權,能實現多元化的收入。
不過,對於視頻平臺來說,擁有頭部自製內容多了,是否就意味網綜開始賺錢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根據以往最常見的現象來看,第一季節目不賺錢已經是業內的常態,即使節目做到第二季也可能只是單一的綜藝在賺錢,而整體不賺錢。
不過眼下,綜藝節目第一季不賺錢的行業規律似乎在2018年被打破了。《熱血街舞團》在第一季實現了6.5億的收入,同時在頭部綜藝的帶動下,平臺網綜整體盈利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而且從2018年綜藝內容片單上可以看到,愛奇藝自製內容題材覆蓋了文化脫口秀、腦力競賽、音樂打榜、無人機競速、體育競技等創新的綜藝品類。
在過去的一年,網絡綜藝市場湧現了多部現象級超級網綜。而網際網路用戶的年輕化、個性化特徵要求內容創作者不斷推陳出新,滿足更多元的用戶需求。因此,對於視頻平臺和從業者來說,新賽道的開發,以及對小眾圈粉文化的開發和對細分領域的深耕,無疑是純網綜藝的內容的一大發展趨勢。就正如王曉暉說的那樣,「以創新提高質量將是拼到最後的法寶。」
「只有頭部的內容才能拿到頭部的價值」
根據《2017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新上線網絡綜藝節目197檔,播放量總計552億次,同比增長120%,其中,排名前十的綜藝播放量達231億次,佔總量的42%,頭部效應明顯。
放眼整個的網綜市場,大家都在積極布局頭部內容,做超級網綜。在愛奇藝副總裁車澈看來,「因為只有頭部的內容才能拿到頭部的價值。」
過去十年的綜藝市場,所有的頭部爆款都源於「創新」,因為網際網路用戶的年輕化、個性特徵要求內容創作者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對於從業者來說,當下綜藝同質化已經非常嚴重,所以只有選擇新的題材,新的賽道,打造屬於平臺的節目矩陣,才有可能在這裡面去突圍。對於創新,車澈提出了四個維度的內容:
一、在題材創新上。選擇全新不同的賽道,如說唱、街舞、接頭籃球、二次文化等,深耕垂直領域,挖掘小眾圈層的開發潛力,為市場源源不斷的輸送優質內容;
二、創作手法創新。通過劇情式、電競式等創新化方式,為用戶構建場景感、提供沉浸式的視聽體驗;
三、內容營銷創新。通過創意口播、創意中插等內容營銷創新幫助廣告主提升品牌辨識度和曝光度;
四、貨幣化方式創新。將超級網綜當作「產品」來打造,不僅依賴於廣告,同時也以廣告、會員收費、直播打賞、綜遊聯動、以及電商直接進行商品售賣等多元化的貨幣化手段,實現IP價值最大化。
與此同時,娛樂平臺在垂直內容領域的細分深耕,對年輕用戶的吸引趨勢越加明顯,也催動了廣告主資源的傾斜。行業對於頭部內容的判斷標準,開始由單純聚焦流量價值,向關注流量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向標準轉變。
經過多年的發展經驗的累積,圍繞著綜藝的內容,視頻平臺逐漸形成了包括廣告、線上線下互動、IP授權及衍生品、線下活動及產品開發、衍生節目內容、以及與合作夥伴等多平臺的聯動,打造出IP整合營銷的全新矩陣。並逐步通過VIP會員專享權益、電商衍生售賣、線下活動等多元變現方式,不斷提升網綜的IP品牌價值和變現能力。
例如《偶像練習生》除了創意口播、創意中插等常見的營銷模式外,節目將粉絲圈層文化與營銷相結合。在節目播出時,全民製作人除了可以通過愛奇藝APP投票外,唯一的渠道就是買冠名商的產品為選手投票。將參與感可以轉化為肉眼可見的銷售額,為綜藝與品牌的營銷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同時,節目與合作夥伴進行多平臺的聯動,並相繼推出《練習生的凌晨零點》《偶像有新番》等衍生節目、實現綜遊互動開發,更聯動VIP會員打造線下千人粉絲見面會,並通過偶像男團NINE PERCENT實現藝人經紀的商業版圖擴充。
通過營銷方式的不斷創新拓寬品牌廣告的合作思路,推動了平臺自製綜藝「流量價值+商業價值」的雙向提升,從而引領了網綜盈利升級。
年輕人有自己的需要層次,腰部內容也值得開發
各平臺都在朝著「年輕化」的方向發力,因為年輕人更具有消費能力,和強大的擴散力。因此,當青年人認可一個網綜,他們會起到非常大的擴散作用,所以,眼下網綜尤其是超級網綜,已經展開了對年輕用戶的時間與話題的爭奪。
不過,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紹剛認為從各個平臺綜藝節目的排播能夠看到,現在大家幾乎都將頭部內容編排在周末檔,也因為這樣,才有了所謂「搶奪」的概念。然而,周末的時間卻只有那麼多,大家都在搶奪,那周一到周四的時間,誰來填補呢?
而無論是任何時候,都需要媒體要給所有年輕人提供好的產品,只要產品好,年輕人一定會喜歡,而且年輕需要的東西是分層次的。既需要「頭部」,也需要「小橋流水」的東西。
眼下,對於平臺來說,資金和營銷都明顯的朝著頭部內容傾斜,因此,一些角度新穎,製作走心的中小體量腰部綜藝,如果因此陷入發展的囧境之中。從長遠來看,對平臺綜藝格局的合理性和持續發展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因此,張紹剛建議,希望大家不要把眼光全都集中在頭部綜藝上,也需要有常態節目的回歸,小體量節目的回歸,演播室節目的回歸。未來平臺可以打造「小體量」、「演播室」、「常態」的節目,因為小體量的節目不代表年輕人不愛看,可能在「小體量」中會更精準。
總結
從商業價值、品牌價值、內容影響力等多方面考核一部作品,已然成為網綜未來的發展導向。在網綜的開發上,愛奇藝也已探索出七大核心通關手段,三個「形而下」的基礎關,即保障內容在流量、收入、數量上的開發成效;四個「形而上」的登頂關,即堅持創新的中國模式、深入探索泛二次元、技術賦能內容開發、社會價值傳遞,從而推動內容影響力的提升。
對此,王曉暉認為:「綜藝開發只有達到了這七大標準,才能創造真正的純網綜藝典範,推動市場的升級發展。」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