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發現距今1.15億年的恐龍新物種:身長約4米,骨腔中有巨大的...

2020-12-14 前瞻網

考古學家發現距今1.15億年的恐龍新物種:身長約4米,骨腔中有巨大的氣囊

 Evelyn Zhang • 2020-08-12 16:30:03 來源:前瞻網 E191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古生物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最近在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發現的四塊骨頭屬於獸腳亞目恐龍( theropod dinosaur)的新物種,包括雷克斯暴龍和現代鳥類。

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據估計身長可達4米。「我們被這隻動物的中空震驚了——它布滿了空氣空間。它的部分骨架一定相當脆弱。」主導這項研究的博士生表示。

圖源: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這些骨頭是去年在尚克林的前海岸發現的,來自於這種新恐龍的頸部、背部和尾巴,這種恐龍被命名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

這個名字指的是一些骨頭中巨大的空氣空間,這是幫助科學家確定其獸腳亞目恐龍起源的特徵之一。其頸部、背部和尾部的骨腔中有巨大的氣囊,這些氣囊在現代鳥類中也可以看到,是肺的延伸,它們很可能幫助提高呼吸系統的效率,同時也使骨骼變輕。

這些化石是在2019年三次不同的發現中獲得的,其中兩次是由個人發現的,一次是由一個家庭團體發現的,他們都把樣本交給了附近的桑敦恐龍島博物館(Dinosaur Isle Museum at Sandown)。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這些化石很可能來自同一隻恐龍,而且這些發現的確切位置和時間更讓人相信這一點。

羅賓·沃德(Robin Ward)是一位來自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化石獵人」,他和家人在懷特島發現化石時正在遊覽。他說:「找到這些骨頭的喜悅簡直太美妙了。我覺得它們很特別,所以在參觀恐龍島博物館的時候帶著它們。他們馬上就知道這些東西很罕見,並詢問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捐贈給博物館進行充分的研究。」

來自林肯郡斯伯丁的詹姆斯·洛克耶(James Lockyer)也在遊覽該島時發現了另一塊骨頭。他也是一個普通的化石獵人。他描述稱:「它看起來與我過去遇到的海洋爬行脊椎動物不同。我在Shanklin找一個地方,有人告訴我,我在那裡找不到什麼東西。但是,我總是確保搜索別人沒有搜索的區域,這一次我得到了回報。」

來自懷特島萊德的保羅·法雷爾(Paul Farrell)則補充說:「我在海灘上散步,踢著石頭,偶然發現了一塊類似恐龍骨頭的東西。當我發現它可能是一個新物種時,我真的很震驚。」

在研究了這四塊椎骨之後,來自南安普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確認,這些骨頭很可能屬於一種恐龍,此前科學界還不知道這種恐龍的種類。他們的發現將發表在《古生物學期刊論文》(Palaeontology)上,該論文由發現化石的人共同撰寫。

克裡斯·巴克(Chris Barker)是該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他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歐洲白堊紀中期獸腳亞目恐龍的記錄並不是很完善,所以(新發現)能夠增進我們對這個時期恐龍物種多樣性的了解,真的很令人興奮。」

「你通常不會在Shanklin的沉積物中發現恐龍,因為它們是生活在海洋棲息地。你很可能會找到牡蠣化石或漂流木材,所以這確實是一個罕見的發現。」

這隻名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的恐龍很可能生活在它的殘骸被發現的北部地區,它的屍體被衝到了附近的淺海中。

Chris Barker補充說:「雖然我們有足夠的材料來確定恐龍的一般類型,但我們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材料來完善我們的分析。」我們非常感謝將這些化石捐贈給科學界,也非常感謝公民科學在古生物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懷特島是歐洲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而新的Vectaerovenator化石將在桑敦的恐龍島博物館(the Dinosaur Isle Museum)展出。該博物館館長馬丁·芒特(Martin Munt)博士稱:「我們繼續從博物館進行公共實地考察,並鼓勵發現不尋常化石的人把它們帶進來,這樣我們就能更仔細地觀察。」

翻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unusual-new-species-of-dinosaur-discovered-we-were-struck-by-just-how-hollow-this-animal-was/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中國東北部發現兩具完好的新恐龍物種化石,距今約1.25億年
    據海外媒體於9月22日報導,科學家們在中國東北部發現了兩具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並且證實它們屬於第一次發現的新的恐龍物種,存活於距今約1.25億年前。
  • 北京探問恐龍足跡 距今約1.4億—1.5億年
    賈德勇攝  暴露的足跡至少幾百個  2012年伊始,北京市延慶縣宣布,新近在千家店鎮延慶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內,發現大批珍貴距今約1.4億至1.5億年前晚侏羅紀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也是世界上首都圈唯一的恐龍行動記錄。
  • 體長30米的恐龍有多大?用公交車做對比一目了然
    在你認知中最大的恐龍有多大呢?接近40米的龐然大物又真的存在過嗎?這是遼寧龍,生活在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化石出土於我國的遼寧義縣,預估它們的體長約在30~40釐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甲龍類恐龍。
  • 在一座神秘島上,古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8月14號的科學報告中指出,古生物學家在考察英國的島嶼時,意外地在一座名為懷特的島嶼上面,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而這一新物種之所以能夠被發現,完全是因為歷史長河遺留下來的恐龍化石,而這一發現也被古生物學家,發表在了「古生物學論文」中。
  • 四川自貢市民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初判距今約1.6億年
    李先生在路邊發現的疑似恐龍腿骨化石。受訪者李先生 供圖四川自貢市民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約1.6億年中新網自貢12月22日電 (劉剛)「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
  • 化石分析發現史前利茲魚身長可達16米—新聞—科學網
    利茲魚是恐龍時代一種體型巨大的魚類,但它到底能長多大卻一直是個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最新報告說,這種魚可長到16.5米,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魚類之一。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原標題: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發掘工作已有序開展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李先生介紹,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21日下午,和家人散步走到環湖路邊,看到一處被挖開的山坡,在坡腳位置,有一塊長條形石頭,顏色明顯與周邊不同。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四川自貢市民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專家初判距今約1.6億年
    李先生在路邊發現的疑似恐龍腿骨化石。 受訪者李先生 供圖  中新網自貢12月22日電 (劉剛)「路邊一處斷崖上的剖面,顏色和輪廓與周圍有所不同。因為職業的緣故,自己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化石。」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食素。
  • 都因為恐龍是史前世界的霸主,其實,恐龍在這種動物面前就是小弟
    作為一個冷血殺手,它們經常在泥潭中棲息,並藏身在那裡伺機而動,給獵物一個措手不及。此外,鱷魚的「死亡之舞」相信誰也不願意看到,因為,這就意味著「死亡」,基本上沒有生物能從鱷魚強而有力的嘴中逃脫。現今,鱷魚的種類有很多,其中身長6米的灣鱷,可以說是體型最為龐大的鱷魚了。不過,與它生活在1億1000萬年前白堊紀時代的帝鱷相比,就顯得小巫見大了。
  • 新品種恐龍被巴西發現,竟然和新疆左龍有親戚,看這是一隻什麼龍
    恐龍,是中國遠古時期的一種大型動物,這種動物的存在已經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目前,我們人類只能通過考古發現去了解它們,就在人類將恐龍化石的種種痕跡挖掘出來之後,已經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出現恐龍的相關消息了。近期,在巴西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恐龍,而且是和以往發現的恐龍品種有所差異。他們在巴西的博物館發布了這條考古新發現,關於新品種恐龍的消息。在巴西的東北部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發現的新品種恐龍化石,讓考古學家們取名為「阿拉塔龍」。
  • 新發現的恐龍物種將以漢語拼音命名!
    看過國慶70周年慶典後,蝌蚪君就曾跟朋友調侃,應該設立一個中國恐龍彩車,展示一下新中國70年來在恐龍研究領域的成果,畢竟現在的我們可是恐龍的頭號故鄉。不久前,媒體上出現了一條「發現恐龍新物種」的熱搜,內容是一支中外聯合團隊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美頜龍類恐龍,拉丁文取名為Xunmenglong yingliangis,翻譯成中文也就是英良迅猛龍。圖片來源:騰訊新聞英良迅猛龍到底長什麼樣?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最早的真獸亞綱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其發現於中國的遼寧省,它就是著名的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這種動物只有10釐米長,平時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圖註:遭到近鳥龍捕殺的侏羅獸,圖片來自網絡目前已知最大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同樣發現於中國遼西,是爬獸(Repenomamus),生存於距今1.25億年前。爬獸的體型較大,身長超過1米,體重在15公斤左右,和一條狗差不多大。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圍觀】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
  • 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
    考古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不寒而慄! 蝙蝠與祖先外形相似,體型卻相差甚遠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中記載,世間一切的物種,都經歷過一個由A至B的漫長的演變過程。 蝙蝠的祖先自然也不能例外。蝙蝠俗稱為「巖老鼠」。它因晝伏夜出,長相醜陋而被人視為神秘且恐怖的生物。
  • 男子外出散步 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侏羅紀時期的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哥斯拉的原型找到了,和恐龍沒有半點關係,這種生物比老鼠還膽小
    說到哥斯拉這種生物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靈感來源了,在1954年發生的「第五福龍丸事件」中,日本一艘遠洋鮪魚船在途徑太平洋時由於受到核輻射的影響,船上的船員都無一例外地身亡了。
  • 這次又把姚明拿來跟恐龍比身高,看看是怎樣的畫面
    跳龍有類似鳥類的中空骨頭,體重約1公斤,手掌擁有五根手指,頭部長並擁有數十顆牙齒斑比盜龍屬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屬,是種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7,200萬年前,由堪薩斯大學、耶魯大學及紐奧良大學的科學家所發現。雖然斑比盜龍標本似乎是幼年個體,它站立時不多於0.3米,長0.7米及體重只有2公斤。 美頜龍屬又稱細顎龍、美顎龍、細頸龍、新顎龍、秀顎龍,是一屬小型的雙足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
  • 鱷魚是恐龍時期物種,它憑什麼本事活到了今天?
    鱷魚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上億年的歷史了,在恐龍統治天下的時代,巨大的鱷魚甚至曾經捕食過恐龍,那麼是什麼使得鱷魚躲過了終結恐龍的大滅絕,並一直生存到了今天呢?然而事實上在生物史上的鱷魚,曾經進化出來過各種各樣的形態,以極為驚人的適應能力適應著環境的變化,從而最終在一次次環境變遷中得以生存下來,成為了進化競賽中的贏家,而目標的鱷魚基本就是一種樣式,實際上也可以看作只是這種樣式的鱷魚最適合目前的鱷魚的生存。下邊讓我們看看,一些鱷魚之中進化的異類,看看它們讓人驚嘆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