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要小心「低溫燙傷」

2021-01-09 中國創氪網

進入冬季,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暖水袋、暖寶寶等取暖用品,但長時間使用還要小心「低溫燙傷」。

1月6日上午,方女士帶著年過八旬的老母親來到貴陽燒傷醫院換藥。老人是半個月前在家使用暖寶寶不當導致燙傷,被燙傷後的皮膚現在還有明顯的發紅、潰爛。

在醫院燒傷整形科,前來換藥的患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這其中有大約三成都是在較長時間使用「暖寶寶」或者熱水袋時不小心被燙傷的。由於此類取暖用品溫度並不是很高,因此一些使用者就容易忽視其危險性。

據醫生介紹,低溫燙傷同樣會出現皮膚灼痛、起泡、變色等被燙傷的症狀。被燙傷後,患者應立即用清潔的涼水衝洗或浸泡傷口,在痛感降低後再儘快就醫。另外,糖尿病患者、老人等由於痛覺、敏感度降低,更應妥善使用取暖物品,避免「低溫燙傷」。

貴陽燒傷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 鄔佳敏:如果用暖寶貼的話,我們在使用前要看注意事項,不能直接貼在皮膚上使用;熱水袋建議要用的話用毛巾包裹,讓熱水袋的表面不要直接接觸皮膚。

相關焦點

  • 冬季取暖 當心「低溫燙傷」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人們開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等取暖物品。據媒體報導,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被燙傷。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外科主任李蘭青提示,此類取暖產品的溫度雖然不會特別高,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 這些情況下使用暖寶寶、熱水袋 易造成低溫燙傷
    元旦小長假,受疫情影響,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要儘量減少前往人員密集場所尤其是密閉場所,聚會聚餐等要控制人數。想到戶外走一走,又怕冷怎麼辦?很多人紛紛找出熱水袋、暖寶寶等各種「禦寒神器」。你知道嗎,這些物品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低溫燙傷。
  • 冬季「取暖神器」齊上陣,「低溫燙傷」要警惕!
    噹噹噹噹然少不了南方人最心愛的暖寶寶、熱水袋、電熱毯啦這些暖身神器充分保障了南方人的日常保暖需求不過,許多人不知道這些備受喜愛的冬季暖身法寶也可能成為傷人利器冬季需警惕!低溫也能燙傷人!在很多人意識裡, 暖寶寶的溫度是很安全的,所以會習慣直接貼在身上入睡。實際上,暖寶寶的平均溫度一般在53℃左右,最高可達65℃以上。而只要44℃,持續時間達6個小時皮膚就會出現低溫燙傷。什麼是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45℃~50℃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如同「文火燉肉」。
  • 一不小心就會燙傷?想要安全處理燙傷,正確方法很重要
    人們在生活難免會被人們在生活難免會被燙傷,洗澡、煮菜、暖寶寶等等都可能會引起燙傷。那麼燙傷後要怎麼辦呢?下面就由亮健好藥君為大家介紹一下吧。一、什麼是燙傷?人們經常說燙傷也屬於燒傷。Ⅲ°燙傷是最嚴重的狀況,這時患者的皮膚,脂肪肌肉和骨骼已經受損。二、什麼情況下容易燙傷?1.長時間使用暖水袋或者暖寶寶。長時間與暖水袋和暖寶寶接觸,局部組織受壓,血流受阻,熱能會積聚,可能會造成燙傷。
  • 「低溫燙傷」頻發!醫院提醒:使用熱水袋、暖寶寶要注意
    不過,使用這些取暖工具的時候,也要注意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多數是指溫度低於50攝氏度,長期接觸,可能是幾個小時的接觸,多數是睡覺的時候長期接觸,第二天醒來發現皮膚有水泡了,才發現自己燙傷了。
  • 當心「低溫燙傷」!暖寶寶和熱水袋千萬別這麼用
    天冷了,不少人用上了暖寶寶和熱水袋,但是要當心低溫燙傷,嚴重時會傷及皮膚真皮深層、皮下深部組織、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萬一燙傷後該怎麼做?一起來了解吧↓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
  • 用「取暖神器」 需提防低溫燙傷
    不少人都拿出了暖寶寶、電水袋等「取暖神器」。河北省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尹建奇提醒,這些「取暖神器」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低溫燙傷,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小心使用。 這些人要特別當心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
  • 被窩裡放個暖水袋 小女孩腳被燙起泡
    隨著寒潮來襲,各種新潮的取暖設備紛紛進入市場,除了前些年流行的暖寶寶貼片繼續熱賣之外,又有各式暖手寶、智能暖水袋等陸續推出,因使用方便受到市民的追捧。可總有人因為使用不當造成燙傷,這就是醫學專家所說的「低溫燙傷」(指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
  • 這些「禦寒神器」很要命→
    >「過於暖和」,可能讓娃「很受傷」…暖水袋、電熱寶、電熱毯使用得小心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還有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
  • 兒童用熱水袋取暖,卻致低溫燙傷
    蘆主任仔細查看了患處,詢問是否有使用取暖工具,家長說睡覺時用過熱水袋,蘆主任說,這是燙傷了。家長質疑的說:不可能啊,熱水袋外面包著布袋子,不燙啊。蘆主任告訴家屬,這叫做「低溫燙傷」。一提到燙傷,人們一般都會想到開水或者蒸汽等引起的高溫燙傷,實際上,除了這種常見的燙傷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叫低溫燙傷,低溫燙傷的溫度並不高,但是接觸的時間比較長,還是會導致皮膚受傷。
  • 祖傳暖水袋?冬天保暖,你們能不能靠譜點?
    秋冬取暖招數中,暖寶寶總有一席之地。不過,如果暖寶寶使用不當,可能會讓你出些「狀況」。 專家說 首先,暖寶寶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應該隔著衣服貼。我們也可以時不時給身上的暖寶寶換個位置,以免某一部位被源源不斷的熱量持續滲透,不知不覺就被低溫燙傷了。另外,由於小朋友的皮膚比較稚嫩,就不建議使用暖寶寶了。
  • 熱水袋灌進開水後炸裂 常州8歲兒童被燙傷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說到取暖,北方靠暖氣,南方則靠神器,熱水袋、電熱毯、暖寶寶等是比較常見的「取暖神器」,但是如果取暖不當,也容易造成燙傷,大家可要當心了。記者從醫院了解到,隨著冬季禦寒方式越來越多,因為焐熱水袋被燙傷前來就診的市民比以前少了,但這仍是每年冬季的常見問題,而且兒童燙傷的概率要明顯高於成人。常州第一人民醫院整形燒傷科主治醫師王穎倩介紹,一般就是小朋友在家不小心打翻了開水瓶,還有就是洗澡的時候,小孩栽進了熱水裡,或者是因為跑步的時候不小心踢翻了熱水瓶。
  • 【經廣•健康】寒冷季節,謹防低溫燙傷!這類人尤其要注意
    何謂低溫燙傷 唐山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一病區主任醫師王軍媛介紹:所謂低溫燙傷,就是較長時間接觸溫度並不是很高的熱源所致的燙傷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取暖設備和理療設備的溫度雖然不高,如果接觸時間很長亦可導致皮膚燙傷。在熱源溫度超過45℃的前提下,接觸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造成皮膚以及皮下組織的損傷。以最常見的熱水袋為例,其使用時的溫度很容易超過45℃,但這種相對低的溫度對皮膚的疼痛刺激較輕,因為種種原因感覺相對遲鈍的情況下容易忽略,造成低溫燙傷。
  • 暖手寶、暖足貼、暖腳寶……新式取暖神器風靡潮人圈,年輕人低溫...
    然而使用不當可能引發低溫燙傷。記者日前從江城一些大醫院獲悉,今年入冬來,一些醫院皮膚科收治的年輕人因使用各種取暖神器造成的低溫燙傷增加,較去年增近兩成。母親趕緊帶她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皮膚科求診,醫生詳細檢查和詢問後診斷,患者此前的水泡是低溫燙傷導致,並進行了對症處理。醫生說,燙傷後要及時消炎處理,這樣傷口才好得快,在沒有消毒的情況下自行將水泡弄破,反而易致傷口感染。  該院皮膚科主任高英介紹,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
  • 寒冬取暖,小心這溫和的「壞蛋」
    電熱毯 各種便捷取暖設備開始走俏 但要注意的是 皮膚長時間接觸取暖設備 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低溫燙傷低溫燙傷很容易被忽視。 在福州的冬天,很多家長怕小孩冷,會在被子裡放個取暖「神器」——熱水袋、熱寶寶,或是直接用上電熱毯。一旦使用不當,這些「神器」直接接觸孩子的皮膚時間過長,就會造成低溫燙傷。甚至於我們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導致其發熱後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會引起低溫燙傷。
  • 熱水袋儘量不要使用「祖傳的」為了保暖這些坑別踩
    第一招:暖寶寶當心出狀況秋冬取暖招數中,暖寶寶總有一席之地。貼上一片,效果明顯,再也不用裹緊小被子瑟瑟發抖啦!不過,如果暖寶寶使用不當,可能會讓你出些「狀況」。專家說首先,暖寶寶不能直接接觸皮膚,應該隔著衣服貼。我們也可以時不時給身上的暖寶寶換個位置,以免某一部位被源源不斷的熱量持續滲透,不知不覺就被低溫燙傷了。另外,由於小朋友的皮膚比較稚嫩,就不建議使用暖寶寶了。
  • 牢記正確使用法則
    1本身暗藏細菌多沐浴球、搓澡巾等在使用過程中,都會沾染人身上的一些死皮、油脂,但大多數人都沒有對它們進行清洗消毒的習慣,再加上它多孔、多褶皺的設計,很容易藏汙納垢;另外,用完這些洗澡工具後,有些人喜歡直接掛在浴室中,潮溼的環境,又會進一步讓搓澡巾、浴球成為了細菌繁衍的理想場所!
  • 冬季取暖謹防低溫燙傷!常州88歲老人雙腳被熱水袋燙傷出現潰爛
    不過,這些產品使用不當也容易造成燙傷。近日,家住常州經開區88歲的黃女士,因雙腳被熱水袋燙傷後出現潰爛,不得不入院治療。黃女士長期臥床,由於子女都在外工作,所以家中請了一位護工幫忙照料。最近氣溫驟降,護工出於好心為黃女士準備了熱水袋取暖,沒想到意外發生了。黃女士的護工說:「原來她腳冰冰涼,隔夜水冷的熱水袋倒不要緊。後來燒開會把東西包好了,這個毛衣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