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常建曾寫過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其中兩句流傳久遠,「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抒發了禪者無欲無求、苦修苦行的情懷。後來破山寺就吸引了無數人前來觀看,其中一位詩人也駐足很久,然後信筆賦詩。下面就介紹清代才子的一首禪詩,字裡行間無不透露濃濃的禪意。
偕顧伊人晚從維摩逾嶺宿破山寺
作者:吳偉業
樹老不言處,秋深無事中。
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
樵語隔林火,茶煙小院風。
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橋東。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明崇禎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清順治十年被迫應詔北上,曾擔任國子監祭酒,後以奉嗣母之喪為由,乞假南歸,此後不復出仕。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詩人,長於七言歌行,後人稱之為「梅村體」。
一個深秋的日子,天高雲淡、秋風颯颯,清幽的禪院裡,香霧繚繞、鐘聲悅耳,而滿院的菩提,三生的石上,處處皆含禪意。詩人信步走在寺院周圍,看見白雲悠悠、松濤陣陣,於是停下腳步、駐足欣賞。「樹老不言處,秋深無事中」,首聯從虛而入,寫出深秋時節的靜謐景象,雖不言禪意,卻為下文鋪墊了氛圍。
禪院裡非常靜寂,不時有一些香客來往,偶爾有一些飛鳥經過,卻更顯出這裡的莊嚴和肅穆。「雲根僧過白,霜信客來紅」,詩人再由虛入實,仿佛白雲和紅葉都帶上了靈性和慧根,整個畫面亦虛實結合,充滿靈動之感。好像連綿的雲海變得潔白、經霜的樹葉顯得豔紅,都是因為「僧過」和「客來」的緣故。
接下來詩人的視線又轉到近處,「樵語隔林火,茶煙小院風。」林火隱約、樵夫低語,清風徐徐、茶煙嫋嫋,遠處的樵語隔了很遠都能聽得很清楚,表明環境幽靜;詩人又看見茶煙,更覺心境變得淡泊、澄靜。詩人不說此地安謐,讀者自會體會到其中的含蓄之處,絲毫不遜於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靜寂之夜,月色朦朧,景色也顯得虛無縹緲,詩人的筆端更變得氣韻流動,頗具神韻。詩人盤桓了許久,想要離開,又有些不舍;希望常住,又無法放下。此時山中的霧氣更加濃重,身影也越來越長了,詩人又輕吟兩句,「杳然松下路,人影石橋東。」
松林中小路蜿蜒,石橋邊人影隱約,一靜一動的描寫中,更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此地的無限留戀。雖然沒有最終說破,但讀者早已看出,詩人此時的心境非常淡然,禪意也留駐在他的心中。
縱觀這首禪詩,作者以景語抒寫情語,雖不著一個禪字,卻在字裡行間滿溢著禪意。作者一路走來,看見老樹盤曲、紅葉染霜,聽見樵語、聞到茶香,還有蜿蜒小路、石橋人影,這一切其實都是經過詩人的精心採擷,然後共同組成了完整的意象,表達出詩人對禪境的無限嚮往,而且也從中享受了深遠的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