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清非遺「宮廷養生太極—李氏太極拳」

2021-01-08 進擊的社畜

來源:武清文旅

眾所周知,武清區是京津冀地區遠近聞名的書畫藝術之鄉,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武清區還是有名的武術之鄉。

您是否還記得1997年製作的武俠電視劇——《太極宗師》,在當時黑白電視的時代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成為大家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觀眾朋友們更是毫不吝嗇的表達著對這部關於太極拳的劇作的喜愛之情。

其實在我們武清曾經也有一位德高望重,武髓精湛的太極宗師,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李瑞東先生和他創立的李氏太極拳。

李氏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李瑞東先生(1851--1917),名樹勳,字文侯,別號煙霞逸士,慷慨大方,小稱「小孟嘗君」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東街人。祖籍山西,明永樂年伴隨人口大遷徙輾轉而定居在武清城裡(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后街),生於清朝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卒於1917年(民國六年)。自幼隨父親學醫,同時,也酷愛武術。李瑞東先生身強力壯,愛好拳棒,內外兼修,更是一位摔跤能手。一生歷經六大名師傳授武功,得內外家各大門派的武學真諦,繼承了各大門派的各種拳法、器械、內功功法、輔助功法等極其豐富的內容。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之精華學而後化,將所學各門武術精髓熔於一爐,融會貫通,終將所學所悟衍化生新,始創「李氏太極拳」。最初,「李氏太極拳」只是在王公貴族中有所傳播,並沒有在社會上公開傳授,曾經習練的知名人物有梅蘭芳、程硯秋等戲劇界大師和一些政界人物。李瑞東先生晚年,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並任會長,才開始了「李氏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工作。

田間練習李氏太極拳的弟子

李氏太極拳在華北地區頗受歡迎,現今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傳播。李瑞東先生後代族人傳習至今已有六代。除了家傳外,北京的重要傳人有白玉璽、周世勤、韓景慶、馬金龍等。天津的有馬世餘、張紹堂、貢集昌、南永路、賈仕文、宋和等。 他們或者是三代弟子,或者是四代弟子。因為歷史的原因,李氏太極拳在前幾代比較保守,因而傳人不廣,甚至不是門內人是不外傳的,也正是保守的原因,沒有受到時代的衝洗,保持了比較原汁原味的傳統太極拳套路和訓練方法。門內人每天都必練的套路是太極五星捶,這套拳在武清目前有三個套路。一個是所謂的大架,叫太極五行捶,這個架流傳較廣;另一個是小架,因為要求貼著地皮行拳,功夫不到一定程度,根本練不了;還有一個中架拳,這是門內人必修的套路,這個套路上功快,隱含非常豐富的技擊性,如有明師指點,不出一年,就可以達到周身關節鬆開,經絡暢通的功效。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國家武術事業的健康發展,李氏太極拳也走入千家萬戶,得到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認可和習練。並且,李氏太極拳也流傳到了港、澳、臺、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地區。

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59號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擴展項目名錄中,天津市武清區的「李氏太極拳」同北京市大興區的「吳氏太極拳」、河北省任縣的「王其和太極拳」,以及河南省溫縣的「和氏太極拳」一起從全國1100多個參選項目中脫穎而出,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區精彩的太極扇表演

探訪武清李氏太極拳傳人

邢起林先生,1953年10月出生於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天真園及天真國際書院創辦人、校長。武學及太極文化導師。「北京李氏太極研究會」名譽會長。武清區武術協會名譽會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太極的第四代傳人。

邢起林先生5歲開始學習由李瑞東先師創立的宮廷養生太極——李氏太極,同時全面系統的接受了以儒釋道為主體內容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1977年-1981年邢起林先生在天津體育大學武術系完成了四年本科學習,隨後又在北京體育大學繼續深造。

30多歲後,邢起林先生在十幾年的時間裡遍訪武當、九華、峨眉等名山大川,先後師從23位民間大師、隱士高人,並在武當山沉修多年,精粹集合太極、形意拳、八卦掌、少林等多派武功的精華並將它們運化圓融於太極之中,同時他也潛心揣摩悟化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儒釋道中所有天地人的至高哲理和文化都消解在一張太極圖中並且呈現的淋漓盡致如行雲流水般樸拙而自然。邢起林先生也通過多年的修持而成為了一位具有深厚道德修養且文武兼擅的傳統文化的承載者。

2001年,邢起林先生和夫人崔愛玲博士在天津武清古城創辦天真園,以文化傳承為終極目標,以習文練武,修身養性,學道明德,成就人生為辦學宗旨,以文武醫農藝為主體教學內容,致力於培養一批以太極文化為核心,文以載道、武以演道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講述者、培育者,邢起林先生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十幾年來,邢起林先生多次赴香港、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國家講學,尤其在香港、臺灣、日本和東南亞的華人圈,邢起林先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李氏太極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相關焦點

  • 保定府內派太極拳全國僅有 走進清華大學 還是非遺項目
    保定府內派太極拳全國僅有 走進清華大學 還是非遺項目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是楊祿禪老先生在清王府內傳給掌握重權的載濂、載漪、富周的一系列太極功法,由府內派傳人蕭功卓中興於保定府內派傳統楊氏太極拳是一套系列功法,包括:《十三總勢》、《大架》、《老架》、《小架》、《小九天》、《後天法》、《三十散手》、《太極長拳》、《太極劍》、《武當養生功》、《太極推手》等。功法內容和動作規格要領與其它太極拳有明顯不同,具體表現在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等方面。
  • 大內高手「鼻子李」,所創「李氏太極拳」特色獨具!
    李家在武清經營多種生意,有中草藥材、瓷貨和糧行等,在其他省份地方還設有分號。李家購置通州永樂店一帶大片土地,是富甲一方,名貫京南的巨賈。他家的中草藥「濟生堂」是享譽三百餘年著名商號,「濟生糧行」在山東和通州均有分號。李瑞東自7歲武學開蒙,12歲隨東馬房關帝廟韓道長習少林,又向戳腳名師李老遂學戳腳。曾與大刀王五(王子斌)結義金蘭,互換拳藝。
  • 太極拳申遺成功 申遺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熱愛太極拳
    嚴雙軍:太極拳傳播要靠語言溝通  太極拳「七流派」共同申遺  新京報:太極拳申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嚴雙軍:2006年5月,太極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2008年9月,我接到通知,被抽調到焦作市參加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工作。當時時間很緊,河南省文化廳也派出專家幫助我們分析研判、填寫申報文本、準備收集申遺資料。
  • 太極拳申遺成功,太極拳七大門派齊聚——陳家溝
    昨晚,為了慶祝太極拳成功申遺!太極聖地陳家溝隆重舉行了「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慶祝活動,太極拳六大門派齊聚「光明頂」——陳家溝。太極拳式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是由河南省牽頭申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動,成為我國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41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 「建太極學院,從娃娃抓起」 太極拳七大社區同聚傳承發展大會
    闞力 攝   座談會期間,我國太極拳七大社區陳氏、和氏、楊氏、吳氏、武氏、李氏、王其和等主要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進行了發言,並通過座談研究探索了太極拳在傳統文化、辯證哲學、中醫康養等方面所蘊含的科學價值。闞力 攝   溫縣縣長李培華介紹,目前,溫縣擁有太極拳師3500餘人,太極拳輔導員7000餘人;陳正雷書院已建成投用,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非遺傳承館項目正在順利推進;還將成立中國太極拳職業教育中心,開工建設河南太極拳學院等。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楊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王少君在座談會期間談論的主要觀點。
  • 太極拳現場:頗具藝術化的健身動作,終於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
    就在今晚,中國太極拳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此同時送王船也被列入世界非遺名單中。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健身項目, 它融合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作為人類智慧與文化的結晶,終於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非遺文化名錄。
  • 北京吳式太極拳傳承人:80高齡仍願為非遺推廣做貢獻
    今年80歲高齡的張全亮是北京大興鳴生亮武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也是吳氏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新京報記者電話聯繫上張老先生時,他正在太極拳發源地焦作和其他流派太極拳傳承人一起慶祝太極拳成功申遺,言語中透露著興奮。張全亮講授吳氏太極拳。
  • 太極拳入選非遺,發源地在河南溫縣,來陳家溝感受太極拳魅力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太極拳發源地則是在河南溫縣的陳家溝,為慶祝太極拳申請非遺成功,當地也是歡聚一堂,舉行慶典來紀念這一歷史性的一刻,陳家溝的各個景點依然燈火通明、流光溢彩,一片熱鬧景象。陳家溝位於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原名常陽村,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澤州人陳卜遷至該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隨陳氏人丁繁衍,該村因此更名為「陳家溝」。
  • 太極拳入選非遺,會成為21世紀的流行運動嗎?
    傳統觀念裡,太極拳是具有中國元素的文化符號,是老年人「專屬」的養生活動,而隨著年初太極拳成為2022年達喀爾青奧會的正式項目,上周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太極拳的推廣與普及變得更加年輕化、大眾化。
  • 太極拳列入「非遺」,「太極」裡有著怎樣的東方神秘力量?
    乍一看這消息,很多人表示難以置信,太極拳不應該早就是非遺了嗎?居然才申請成功?怎麼回事? 終於,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和2018年藏醫藥浴法都成功進入非遺名錄後,太極拳今年終於也申遺成功了!
  • 擊缶而歌頌太極!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燃!燃!燃!
    ,上千名太極拳研習者、愛好者匯聚一堂,「共享太極 共享健康」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在這裡隆重舉行,共慶太極拳成功申遺,共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計。同時,來自俄羅斯、義大利、英國、美國、加拿大等100多個國家的太極拳愛好者錄製視頻,祝賀太極拳成功申遺。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走進了太極拳的神奇世界,通過習練太極拳,既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目的,又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
  • 太極傳承人回應
    之後的十年裡,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規則多次發生變化,中國申遺項目又太多,太極拳申遺申請被數次擱置,前後共失敗了五次。後來,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列入2019年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太極拳申遺重現曙光。「這時候環境也跟十年前不同了,當時只有我們陳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之後武氏、和氏、吳氏、李氏太極拳和王其和太極拳也被列入清單,國家就聯合了七大流派共同申遺。
  • 張三丰太極拳落選國家非遺,曾被炮轟附仙攀道搞「神仙申遺」
    張三丰太極拳落選國家非遺,曾被炮轟附仙攀道搞「神仙申遺」 澎湃新聞記者 段豔超 2014-12-05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 非遺武術名家視頻教你在家練太極
    在今天的《宅家練太極 增強免疫力》公益系列講座視頻裡,非遺武術大師劉綏濱帶我們一起來學習「脊柱運動」。2006年,太極拳就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球習練者已超過三億。在很多的報導中都提到過,練太極拳有助於肩周炎恢復。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使得意識主導氣息,並以經絡作為傳遞氣息的橋梁,最終達到勁貫四肢的作用,從而起到強健關節的作用。
  • 申遺成功後,太極傳承人回應熱點問題
    17日晚,太極拳被成功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個武術圈由此沸騰。作為一種拳術,太極拳是如何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它的價值體現在哪兒?太極拳究竟能不能實戰?日前,新時報記者採訪了幾位太極拳傳承人,聽他們講述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以及未來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建太極學院 從娃娃抓起
    闞力 攝  座談會期間,我國太極拳七大社區陳氏、和氏、楊氏、吳氏、武氏、李氏、王其和等主要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進行了發言,並通過座談研究探索了太極拳在傳統文化、辯證哲學、中醫康養等方面所蘊含的科學價值。12月19日晚,太極拳七大社區代表性傳承人齊聚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並進行精彩展演。
  • 陳氏太極拳第12代傳人:入門弟子近四百人,讓世界知道何為太極
    自2018年6月底著手拍攝,至2019年3月29日正式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部時長9分44秒的太極拳申報片幾經修改,歷時9個月終於完成。 「交片子的前兩天都連夜在改。」參與申遺工作的河南省文旅廳非遺保護中心理論研究部主任王楠楠18日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彰顯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並濟和7大流派的氣度風骨,拍攝團隊先後赴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6地進行拍攝。
  • 自此成為世界的太極拳,真「中」!
    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說,太極拳不僅是「競技拳」,也是「文化拳」和「養生拳」,它吸納了中國傳統儒道哲學,體現了陰陽辯證思想,融合了技擊、健身、養生等功能,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已成為新世紀的高雅文化和健康風向標。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已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 太極入選世界非遺,一起來看看南京的太極拳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內外兼修、柔和輕靈、剛柔相濟的一種中國傳統拳術。
  • 專訪太極拳發源地申遺人:希望做好太極拳術語翻譯 助其走向世界
    公開資料顯示,太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距今有300多年歷史。太極拳申遺是如何準備的?作為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未來如何繼續發展太極拳?太極拳走向世界要注意些什麼?就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溫縣政協副主席、原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