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清文旅
眾所周知,武清區是京津冀地區遠近聞名的書畫藝術之鄉,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武清區還是有名的武術之鄉。
您是否還記得1997年製作的武俠電視劇——《太極宗師》,在當時黑白電視的時代造成了萬人空巷的局面,成為大家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觀眾朋友們更是毫不吝嗇的表達著對這部關於太極拳的劇作的喜愛之情。
其實在我們武清曾經也有一位德高望重,武髓精湛的太極宗師,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李瑞東先生和他創立的李氏太極拳。
李氏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李瑞東先生(1851--1917),名樹勳,字文侯,別號煙霞逸士,慷慨大方,小稱「小孟嘗君」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東街人。祖籍山西,明永樂年伴隨人口大遷徙輾轉而定居在武清城裡(清直隸武清縣城東后街),生於清朝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卒於1917年(民國六年)。自幼隨父親學醫,同時,也酷愛武術。李瑞東先生身強力壯,愛好拳棒,內外兼修,更是一位摔跤能手。一生歷經六大名師傳授武功,得內外家各大門派的武學真諦,繼承了各大門派的各種拳法、器械、內功功法、輔助功法等極其豐富的內容。將平生所學內外家各門派拳法之精華學而後化,將所學各門武術精髓熔於一爐,融會貫通,終將所學所悟衍化生新,始創「李氏太極拳」。最初,「李氏太極拳」只是在王公貴族中有所傳播,並沒有在社會上公開傳授,曾經習練的知名人物有梅蘭芳、程硯秋等戲劇界大師和一些政界人物。李瑞東先生晚年,在天津創辦「中華武士會」,並任會長,才開始了「李氏太極拳」的推廣和普及工作。
田間練習李氏太極拳的弟子
李氏太極拳在華北地區頗受歡迎,現今主要在北京、天津、河北傳播。李瑞東先生後代族人傳習至今已有六代。除了家傳外,北京的重要傳人有白玉璽、周世勤、韓景慶、馬金龍等。天津的有馬世餘、張紹堂、貢集昌、南永路、賈仕文、宋和等。 他們或者是三代弟子,或者是四代弟子。因為歷史的原因,李氏太極拳在前幾代比較保守,因而傳人不廣,甚至不是門內人是不外傳的,也正是保守的原因,沒有受到時代的衝洗,保持了比較原汁原味的傳統太極拳套路和訓練方法。門內人每天都必練的套路是太極五星捶,這套拳在武清目前有三個套路。一個是所謂的大架,叫太極五行捶,這個架流傳較廣;另一個是小架,因為要求貼著地皮行拳,功夫不到一定程度,根本練不了;還有一個中架拳,這是門內人必修的套路,這個套路上功快,隱含非常豐富的技擊性,如有明師指點,不出一年,就可以達到周身關節鬆開,經絡暢通的功效。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國家武術事業的健康發展,李氏太極拳也走入千家萬戶,得到了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認可和習練。並且,李氏太極拳也流傳到了港、澳、臺、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地區。
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59號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擴展項目名錄中,天津市武清區的「李氏太極拳」同北京市大興區的「吳氏太極拳」、河北省任縣的「王其和太極拳」,以及河南省溫縣的「和氏太極拳」一起從全國1100多個參選項目中脫穎而出,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區精彩的太極扇表演
探訪武清李氏太極拳傳人
邢起林先生,1953年10月出生於天津市武清區城關鎮,天真園及天真國際書院創辦人、校長。武學及太極文化導師。「北京李氏太極研究會」名譽會長。武清區武術協會名譽會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氏太極的第四代傳人。
邢起林先生5歲開始學習由李瑞東先師創立的宮廷養生太極——李氏太極,同時全面系統的接受了以儒釋道為主體內容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1977年-1981年邢起林先生在天津體育大學武術系完成了四年本科學習,隨後又在北京體育大學繼續深造。
30多歲後,邢起林先生在十幾年的時間裡遍訪武當、九華、峨眉等名山大川,先後師從23位民間大師、隱士高人,並在武當山沉修多年,精粹集合太極、形意拳、八卦掌、少林等多派武功的精華並將它們運化圓融於太極之中,同時他也潛心揣摩悟化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儒釋道中所有天地人的至高哲理和文化都消解在一張太極圖中並且呈現的淋漓盡致如行雲流水般樸拙而自然。邢起林先生也通過多年的修持而成為了一位具有深厚道德修養且文武兼擅的傳統文化的承載者。
2001年,邢起林先生和夫人崔愛玲博士在天津武清古城創辦天真園,以文化傳承為終極目標,以習文練武,修身養性,學道明德,成就人生為辦學宗旨,以文武醫農藝為主體教學內容,致力於培養一批以太極文化為核心,文以載道、武以演道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講述者、培育者,邢起林先生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十幾年來,邢起林先生多次赴香港、臺灣、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等國家講學,尤其在香港、臺灣、日本和東南亞的華人圈,邢起林先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李氏太極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