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字能有這種意境?西泠印社鎮館之寶:八大山人山水冊

2020-12-15 安靜雪書法

八大山人名字叫朱耷(da),他的骨子裡流的是明朝皇族血脈,他畫的鳥的眼神很有特色,給人一種怪誕的感覺(見第三張圖)

學習書法的初期,我接觸到的是歐陽詢,大歐的字以瘦硬著名,字形較長,字的轉折處如斬釘截鐵,比較乾脆。 那時偶然接觸到了八大山人的字,其實沒有什麼感覺,反而有一些厭惡感,因為他過於圓轉。

隨著看到的古帖越來越多,見識越來越廣,心胸越來越開闊,再看八大山人的字時,看法有了不小的改變,越看越愛,我想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吧!

1.字本身是很好的,圓轉居多,篆籀氣十足,這是書家的個人偏好。

2.行書字與字之間沒有牽絲引帶,給人一種乾淨利索的感覺,加上所用紙張明淨(我對紙不太了解),兩者結合看起來很舒服。

3.章法極好,作者深諳「設計」之道,行距較大,造成的結果就是字間的留白較多,給人疏朗放鬆的感覺。

如果將八大山人的字與歐陽詢的《行書千字文》比較的話,前者給人的感覺就是放鬆、隨意,後者難免刻意(並非不好,只是感覺不同罷了)

如果將八大山人與我最愛的董其昌對比的話,董的字更柔一些,字間引帶更多,董給人的字是「仙氣十足」,八大山人下筆的力道更重些,又多了些刻意。 總之,經常看看八大山人的字,還是很不錯的。如果能經常將古人的字對比起來研究、臨摹,相信將會很有好處。

相關焦點

  • 原來他的山水畫更妙,八大山人繪《山水冊》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他擅畫花鳥,喜歡畫怪眼圓睜的小鳥。其實,他還是一位山水畫名家。在清代早期和中期,八大山人在畫壇中的地位要高於石濤,人們對他畫作認可度更高一些。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 西泠印社社長再次空缺兩年,中國有誰能擔此重任?
    西泠印社不同於中國書協,書協一開始就是官辦的,官辦的協會就按官方的規矩來辦,主席給誰,由上級領導說了算,當然,選舉的程序還是有的,但這種選舉是怎麼一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西泠印社像「怪胎」——這裡不含貶義,只指它的組織形式。
  • 誰是下一任西泠印社掌門人?空缺曾經是舊常態
    當我們送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先生之時,不禁念想:誰是西泠印社新掌門人?毋容置疑,在空缺6年之後,西泠人最終選擇饒宗頤先生,就像當初丁仁、王福庵、葉銘、吳隱4位創社人最初堅守的那個約定——因為饒宗頤能成為西泠的一個歷史定位,成為西泠的又一個新標杆。西泠之在杭州,是杭州人的福氣;饒宗頤之於西泠,是西泠人的驕傲。饒宗頤繼任西泠印社第7任社長,是西泠印社同人的眾望所歸。饒宗頤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圓融、和諧的特點。
  • 東瀛的「西泠印社中人」
    經典關注《西泠藝叢》總第31期 「小林鬥盦研究專輯」目錄 專題·小林鬥盦研究 西嶋慎一、和中簡堂等日本學者論小林鬥盦 小林鬥盦的古典理想及其當代意義 文/孫慰祖 我和小林鬥盦先生 文/梁章凱 小林鬥盦年表 小林鬥盦影存 小林鬥盦捐獻西泠印社藏品擷珍
  • 八大山人 《安晚冊》,極簡而極致!
    八大山人有仙才,隱於書畫,題跋多奇致,不甚解。書法有晉唐風格,書畫擅山水、花鳥、竹木, 筆情縱恣,不泥成法,而蒼勁圓晬,時有逸氣。所謂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者也。
  • 西泠印社社長杯,一套茶具引起的收藏熱!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分別為: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而今,西泠印社已逾百年,我們特意將七位社長的一生濃縮在一套茶器之中,希望每一個愛茶之人,懂印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一種契合與歸屬。
  • 紀錄片《西泠印社》完美收官,西泠印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方寸印章見大千世界,全景記錄以求「西泠不冷」《西泠印社》擷取「西泠印社」這一具有浙江獨特印記的傳統文化經典符號,通過細緻入微的影像手段,傳神再現西泠印社歷代印石巨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鐫刻情緣,全景記錄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深刻闡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不絕偉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文明更深刻的理解、更深度的熱愛、更深層的自信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這是網傳關於國寶啟功有名的「段子」,不過這個「冷」似乎如今變成約定俗成的字眼,不論西泠中人還是外人隨口「西冷」好像也沒人刻意糾錯,仿佛顯得聽起來更自然,外人說「西泠」反而覺著不自然,如若「粳米」,我們老說「哏米」更習慣。我雖不是西泠中人,因緣在西泠印社國際藝術節首屆楹聯書法展入選,對於西泠印社還是有情緣的。
  • 清代篆刻流派「浙派」的創始人丁敬以及「西泠印派」解讀
    丁敬朱文 「上下釣魚山人」丁敬識見甚高,其有《論印絕句》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漢印雖好,但不能墨守,而六朝唐宋印章也並非一無可取,可見丁敬在取法觀念上不主故常。
  • 西泠印社社長PK中書協主席,前者完勝後者,是文化積澱的勝出
    文·段宏剛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美麗的杭州西湖景區的南麓,坐落著一個久負盛名的、具有「孤高氣質」的民間金石篆刻研究學術社團,它就是具有上百年歷史的「西泠印社」。
  • 免費觀看:央視紀錄片《西泠印社》全集
    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 「八大山人」朱耷:從苦、少、悟這3個字,淺析他的「禪畫」人生
    等到了60歲那年,朱耷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來題詩作畫,詩畫中有悲苦,有遺恨,有大悟,有參不盡的「禪」意。其實,僅從「八大山人」這個別號就可以看出朱耷的「禪學」,大致有兩層意思:01.身負亡國之痛苦:他本名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是用拆字的方法得來的,「八」字比「朱」字少了個牛,「大」字比「耷」字少了個耳。在古代執「牛耳」者一般都是有權有勢的人,「牛耳」沒了,權力也就隨之消亡。
  • 穿越時空和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
    接到這個項目後,許繼鋒足足花了4年時間去研究金石文化,「按照一般人的讀書經驗來說,4年都能念完大學本科了」。在無數次爬上孤山後,他最終決定以人物為線索,去重新解讀西泠印社,「我們現在都說西泠印社的創社四君子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石潛(即丁仁、王褆、葉銘、吳隱)是君子,但為什麼說他們是君子?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另一面是王福庵觀款:「此叔蓋真跡也,樸堂得自西泠,將以持贈履庵,過我寓齋,共相欣賞。福庵記,己丑三月。」錢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初名松如,字叔蓋,號耐青、鐵廬,齋名未虛室。浙江錢唐(今浙江杭州)人,流寓上海。工書善畫,嗜金石文字,篆刻造詣甚高,為歷代印人所推崇,並將其推為浙派「西泠八家」之一。
  • 「八大山人」稱號如何而來?其畫有何特點
    很多人聽過「八大山人」這個稱號,未曾考究的人會以為這是古代八位先賢的雅稱,就像「竹林七賢」之類的稱號。那麼,究竟歷史上的「八大山人」都是誰呢?其實,「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叫朱耷。他是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 紀錄片《西泠印社》今晚亮相 從孤山出發講述百年傳奇
    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六集系列紀錄片《西泠印社》於11月18日起,每周三周四浙江衛視兩集連播,在晚間黃金時間精彩亮相。有著116年歷史的西泠印社,在2020年5月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也成為一座令海內外仰止的金石聖山;而西泠印社中人更是承擔著一種精神價值以及文化使命。紀錄片《西泠印社》的攝製團隊試圖以這樣一個藝術社團作為中國文化的優質樣本,對其百年命運進行深入解讀,將其與國學傳承、文化自信連接起來進行思考。
  • 藝鑑|湖山一片等你回:紀錄片《西泠印社》走近君子和大師的故事
    近日在浙江衛視播出的紀錄片《西泠印社》從西泠印社這一文化場域入手,以影像手段生動再現一代代文人志士共擔的精神價值及文化使命,回望「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輝煌,講述金石背後的雋永故事,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吳昌碩是誰?以「詩書畫印」四絕,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1913年,在西泠印社首屆社員雅集大會上,吳昌碩以其曠達自在和博學多才,而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1920年代,吳昌碩揚名天下,他的「生意經」(吳昌碩自訂潤格)也被日本人記錄書中——一幅四尺作品要價三十兩,相當於大洋42塊;對比當時的物價水平,價值約756斤上等大米。
  • 八大山人的畫者東西影|史上最貴的鴛鴦,為何1幅畫可以賣1個億
    2010年12月13日,在西泠的秋拍上,這幅《竹石鴛鴦》以1.187億元的成交價,創造了歷史新高。此畫從藝術創作的選材、構圖、表達等都傳達出深刻的適意自然、無拘無束禪學思想,以及禪宗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忘我之境。可想而知,此畫作者的禪學修為,非同一般。才有如此渾厚的工筆,畫出如此渾然天成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