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洪靜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也是土生土長的都坪人。
2017年大學剛畢業,我就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按黨委政府要求,我被安排在扶貧開發工作站,那一刻,我的內心百感交集,腦海中頓時浮現了各種貧困家庭的場景,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工作便是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打交道」。
我剛開始接觸的是辦公室工作,系統錄入、收發村裡報表等等。因為熟悉電腦,所以很快上手,但是對扶貧工作一點也不了解,於是我就邊學邊做,在領導及同事的幫助下漸漸熟悉和掌握了扶貧知識和相關政策。
恰逢減貧摘帽之年,扶貧工作十分繁雜,「5+2」、「白+黑」模式更是家常便飯,即使如此,在工作中我仍恪盡職守,始終將脫貧攻堅放在首位。
「小洪,快進來坐,外面冷很。」這是我在2017年11月走訪袁其順戶時,老人對我說的話。袁其順是我的結對幫扶戶,家中只有兩位老人,而且兩位老人體弱多病,常年住院,加之地處偏僻,十分不便。經過多次入戶走訪,我發現他家的經濟來源基本全靠政府救助,於是我就多方聯繫,積極給他爭取項目,先後有低保、雞、羊、油菜等項目,還積極動員他主動參加村級合作社。
2017年,我告知他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問他是否有意願搬遷。他剛開始猶豫不決,經過我一番詢問,原來他是擔心家裡面的田土、山林等問題,於是我就悉心給他解釋,從而打消了他的顧慮。從協議籤訂、自籌資金繳納、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到搬遷入住,這一切仿佛水到渠成般。很快他就搬了鎮遠縣兩路口安置點,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老人還在搬遷點找到了一塊攤地,通過出售蔬菜,每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
從2017年到2020年,在結對幫扶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貧困戶的生活變化到心理變化,從脫貧到致富,從扶貧政策的制定到落地,我慶幸我見證,我慶幸我參與。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