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眼裡的「德哥」丨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尚寨村...

2020-12-12 天眼新聞

我叫李永德,是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尚寨村黨支部書記。

 李永德到辣椒示範基地查看辣椒長勢  我加入中國共產黨,沒有想過要幹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是想力所能及的為鄉親父老辦實事。因為我辦事靠得住,全村老少都叫我「德哥」。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銘記在心。因為尚寨村前幾年有幾個村民小組交通落後,群眾辦事極不方便,我就當起了村裡老百姓的業務代辦員,無償為老百姓代辦老齡補貼、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繳納電費等業務,騎著一輛破舊的摩託車,一天要在鄉村之間往返好幾回。  為了讓村風更加文明和諧,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到每一個村民小組、每一個自然寨召開群眾大會,徵求群眾意見,制定出符合尚寨村村情的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作為群眾共同遵守的「信條」。通過村規民約的有效治理,尚寨村這個尚寨鄉最大的村,卻是矛盾糾紛最少的村。正是我的真心付出,讓自己成為了全村人的「貼心人」,也讓自己當上了全村人的「德哥」。  產業發展快,全靠支部帶。1995年,我初任尚寨村村主任時就為自己定下了「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致富」的目標。我頂住壓力,推翻各種求穩思路,帶頭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事事做到率先垂範,辦事做到出於公心。在我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逐漸改變過去散漫的工作狀體,真真實實的變化讓老百姓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最初,尚寨村經濟基礎差,由於群眾思想較落後,不敢嘗試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烤菸,我便帶頭種植了30餘畝,在賣完烤菸後,他到各村民小組召開群眾大會,會上不安排任何工作,就給群眾算種植烤菸的經濟帳。

李永德帶領群眾整治環境衛生(右一)  通過我的努力付出,群眾們得知種植烤菸利潤大,第二年就從最初了80畝猛增到500餘畝。20多年來,尚寨村烤菸種植面積始終堅持在1000畝以上,成為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開關問題解決了,還得增強視野,烤菸種植需要勞動力,當前,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留在家的很多是勞動力不強的老人和婦女,為了把這一類群體勞動積極性合理的調動起來,必須要開闢產業發展新路。  我先後多次組織村組幹部和群眾代表赴重慶市、成都市、遵義市蝦子鎮、石阡縣等地學習參觀,尋找到一條「依託現有資源,大力發展規模化農業」的發展思路。2014年,辣椒產業進入了尚寨這片熱土,並逐漸發展壯大,從最初的70畝,發展到如今全村種植的1600餘畝,年產值從幾十萬突破到超千萬元,辣椒產業成為了與烤菸種植齊頭並進的龍頭產業。

李永德幫助留守老人清掃入戶路  「一個農民黨員,能像李永德同志這樣,20多年如一日的始終堅持大公無私的為老百姓辦實事,這是非常少見的,更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恆心。」在尚寨鄉工作30多年的退休老幹部李興權這樣評價我。  多年來,不管是群眾還是黨員遇到困難首先都會找我,無論大小事,我也樂意幫助他人。如今,尚寨村村風文明,烤菸、辣椒兩大產業齊頭並進,但我知道,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作為村民眼裡的「德哥」,我仍然需要加倍努力。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偉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毛頭小子到「老幹部」丨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
    我叫吳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尚寨土家族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4月,我被派駐到豐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面對前路未知的困難,我沒有輕言放棄,而是通過腳踏實地、深入到每家每戶中了解情況,掌握動態信息,用「笨拙」的方式將自己的足跡遍布全村20個村民小組584戶人家,把溫暖和關懷送到每一戶困難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衝鋒隊長」丨鎮遠縣湧溪鄉湧溪村駐...
    我叫唐劍平,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信訪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5月,我選派到鎮遠縣湧溪鄉湧溪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   到任後,我立即著手了解村情民情,經過一個多月的下隊走訪,走完了全村22個村民組,初步熟悉了全村各組地理、環境、物產、人口以及村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我得到了黃連村第一手資料:黃連村有18個村民組,372戶154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216人,貧困戶致貧原因主要是缺技術、缺勞動、因學、因殘等。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漫漫人生路,歲月或許改變了青春的模樣,但改變不了我對都坪這片熱土深深的眷戀。我叫倪詩權,是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懷著這份眷戀,我主動要求派駐到都坪鎮都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2016年下半年,根據工作安排,我結對幫扶都坪村5戶貧困戶。村民洪加德就是其中的一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中時,我想當然地以為憑藉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工作起來應該順風順水,哪知道第一次吃了閉門羹。
  • 「我的扶貧故事」我慶幸見證和參與了這場「戰役」丨鎮遠縣都坪鎮...
    我叫洪靜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基層幹部,也是土生土長的都坪人。2017年大學剛畢業,我就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按黨委政府要求,我被安排在扶貧開發工作站,那一刻,我的內心百感交集,腦海中頓時浮現了各種貧困家庭的場景,也是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工作便是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打交道」。我剛開始接觸的是辦公室工作,系統錄入、收發村裡報表等等。因為熟悉電腦,所以很快上手,但是對扶貧工作一點也不了解,於是我就邊學邊做,在領導及同事的幫助下漸漸熟悉和掌握了扶貧知識和相關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沒有休止符丨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何洪道
    我叫何洪道,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黨委書記。   報京鄉地處鎮遠縣最南端,少數民族佔比為99.7%,是全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猶記得2019年剛到報京鄉任職時,面對產業發展薄弱、群眾觀念保守,貴灑村還未出列,178戶貧困戶未脫貧等等,我深深感到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責任有多大,帶領全鄉各民族同胞脫貧致富,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是我的責任,更是我的使命。查看報京小學衛生廁所建設情況「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 「我的扶貧故事」戰「疫」鬥貧 無問西東丨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駐村...
    我叫張秀剛,2018年5月至今,我先後被選派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都坪鎮新寨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  在過去的兩年當中,我累計下戶640餘次,與村民交流2000餘次,行程22000公裡,步行2200公裡,帶領全部駐村幹部及時和群眾溝通交流,了解群眾的想法並及時解決群眾的困難,按時完成上級要求的各項扶貧材料保質保量收集、整理、更新等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政策幫扶圓了脫貧夢丨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村民...
    我叫唐有梅,今年48歲,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高坡組。早些年,雖然家庭不富裕,但我跟丈夫外出務工也可以存一筆小錢,慢慢地腰包鼓了起來。但好景不長,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丈夫和兒子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重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丈夫與兒子基本喪失勞動力,家裡變得十分困難,我成為家中唯一的頂梁柱。2015年,經過鎮村摸底核對於同年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與幫助下,我成為了扶貧政策的受益者。
  • 「我的扶貧故事」分步施策 授人以漁丨鎮遠縣大地鄉嶺崗屯村幫扶...
    在收到農發行鎮遠縣支行送去的解困物資後,鎮遠大地鄉嶺崗屯村貧困戶蘭萬國忙不迭感謝道。   我叫黃應國,是農發行鎮遠支行的一名幹部。2018年,被派駐到嶺崗屯村開展幫扶工作。嶺崗屯村距鄉政府8.5公裡,全村共21個組,20個自然寨,2245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5戶,1057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生長在一個好時代丨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村民劉...
    我叫劉土明,今年25歲,家住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報友村報友組。全家共4口人,除了本人以外,還有父親、母親和一個自己小9歲的弟弟。  當我下定決心放棄上大學時,2016年8月初的一天,報京鄉政府的扶貧幫扶幹部姚登國同志來到了我家。他詢問了我今年是否考上了大學,我點了點頭。他又問我何時開學,我回答是9月中旬,同時將家庭的困難和自己放棄上大學並準備外出廣東務工的想法告訴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移動在村頭的「活字典」丨鎮遠縣羊場鎮巖腳村駐...
    我叫王坤華,現任鎮遠縣羊場鎮安監站站長,於2014年10月被派駐到巖腳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幫扶的巖腳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398戶16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26戶486人。走在那一條條坑坑窪窪泥濘的山路,看著那一棟棟破舊的木房,我他感覺到心裡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要改變這樣一個貧窮落後貧困村的面貌,要讓全村1600名多父老鄉親過上富裕的生活,我深感肩上的擔子是那麼的沉重。
  • 「我的脫貧故事」紅燈籠帶來火紅日子丨鎮遠縣羊場鎮金盆村村民熊...
    看著挑梁上的紅燈籠,我的心中滿是暖意,紅紅的光恰是火紅的日子,充滿希望。我已經在準備買第三對燈籠了,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對紅燈籠是鎮遠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吳文鋒送給我的,他希望我的日子能過得紅紅火火。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創造幸福生活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村民潘明興
    我叫潘明興,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村民,今年46歲。  我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但隨著年齡增大,我覺得長期在外打工不是長久之計。回家後,我發現村裡修建起了產業道,可以直接開車到達,非常方便。也正因此,我看到了創業機會。
  • 「我的扶貧故事」點燃鄉親們希望,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丨鎮遠縣陽鎮...
    我叫何梅,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熱土的眷戀,2017年11月我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了貴州黔東南鎮遠縣陽鎮的一名結對幫扶幹部、同步小康駐村隊員、扶貧專幹。在任務繁重但意義重大的扶貧領域,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了一段平凡不尋常的歲月。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丨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駐...
    我叫何國龍,現任貴州黔東經濟開發區城市管理行政綜合執法局副局長,2018年5月,我被委派到鎮遠縣羊坪鎮一碗水村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不知不覺我已經駐一碗水村三個多年頭了,回想起這段駐村歲月,我心中總是充滿了苦與甜。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農村工作要「四心」丨鎮遠縣青溪鎮坪陽村駐...
    我叫羅園,是貴州黔東經濟開發區招商投資促進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於2018年5月11日被派駐到鎮遠縣青溪鎮坪陽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   駐村後,我長期深入村寨,深入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積極熟悉村裡的日常工作內容和程序,詳細掌握村裡的發展規劃和村民在生產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同時,經常向村兩委成員及駐村領導等請教開展農村工作的方法,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認真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村發展實際的工作計劃和措施。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楊建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