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里斯多德到伽利略,我們的宇宙觀是如何發展的?

2020-12-10 璐凡說歷史

1543年5月24日,正處在彌留之際的哥白尼,收到了出版商為自己送來的《天體運行論》。這是哥白尼幾十年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晶,可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才能看到它的出版,其間遭到的阻礙可想而知。

為何當時的羅馬天主教廷如此懼怕「日心說」?真的是因為「日心說」和《聖經》相違背嗎?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藉口,宇宙觀的改變所能帶來的影響,牽扯到的利益關係,以及其中的複雜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地心說體系

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統治著人類宇宙觀的學術體系是亞里斯多德-託勒密地心說體系。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和其他行星,都在圍繞地球運動,而在宇宙的最外層,則是靜止不動的恆星,創造了世界的「上帝」在遙遠的恆星上觀測這個宇宙。

儘管《聖經》中並沒有關於地心說的描述,但它當中恰好將世界分為了天堂、人間和地獄三個區域,與地心說的世界觀不謀而合。於是,歐洲的天主教教廷極為推崇地心說,將它奉在和聖經同等的地位上。

如果說地心說影響的只是人類對世界的看法,那麼哥白尼也許不會如此大動幹戈,冒著生命危險宣傳自己的日心說。但事實上,地心說的影響,從普通的物體運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對生老病死的看法,可謂是無所不至。

在哥白尼開始創作《天體運行論》前,義大利多個城市爆發了瘟疫,教皇亞歷山大又因誤服毒酒喪命。就在這多災多難的時刻,天空中突然出現了彗星斷天的異象。羅馬教廷馬上藉機炒作,宣稱這是上帝對人類的警告,弄得市民人心惶惶。

不久後,羅馬教廷又毫不客氣地宣稱天空將會出現四次兩星會合的現象,這種說法顯然是荒謬無比的,因為兩顆行星短時間內不可能多次會合。但當時的普通市民缺乏這種基本認識,對教廷的說法深信不疑。

而羅馬教廷敢如此大放厥詞,其實是為了藉機大賺一筆。他們宣稱在這之後各種災難將會接踵而至,唯一的破解方法就是購買教會的「贖罪符」。不少人為了躲避那根本不存在的災難,要麼抓緊時間行樂,要麼購買「贖罪符」,導致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此時的哥白尼正在和朋友研究兩星會合的問題,他明確地指出了教廷的錯誤,並給出了自己推算的兩星會合的日期。最終兩星會合出現的時間點,比教廷提供的日期早了一個月,卻和哥白尼推算的日期相差無幾。

而這已經不是地心說第一次出錯,在那之前,地心說就已經暴露出了不少問題,由它編制的曆法產生的誤差越來越大,不僅無法預測像日食、月食這樣的天象,就連季節的變化都會產生幾個月之大的誤差。

儘管身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神父,但哥白尼已經不肯再相信地心說,他想到了一種更簡潔的模型,並決心用這種模型來描述宇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天體運行論》的寫作當中。

日心說

在此之前,哥白尼一直都在觀測天象,積累了大量的天文數據。藉助這些數據和神學的語言,他用拉丁文寫出了《天體運行論》。在書中,他委婉地指出,太陽作為宇宙的中心顯然比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更為簡潔、精準,他還特別說明星體的運轉和人類的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哥白尼擔心自己會被教廷視為異教徒,一直沒敢將《天體運行論》出版。

儘管哥白尼已經十分小心謹慎,但還是引起了羅馬教廷的注意。在當時,幾乎每天都有人因為被視為宗教異端而被活活燒死,這讓不少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家對哥白尼的命運產生了深切的擔憂。好在哥白尼已經獲得了不少支持者,教廷又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他是「異教徒」,無法加罪於他,也就無法對他進行實質性的迫害。

但羅馬教廷依然想方設法對哥白尼身邊的人下手,先拘捕了他的好友斯古爾捷特,又放逐了他的女管家安娜。此外,教廷還對哥白尼進行公開侮辱,在劇院上映了一部戲劇,具體內容就是一位瘋子天文學家因想入非非而被魔鬼抓走。

在哥白尼去世後,他的《天體運行論》已經成功出版,不過因為是拉丁文編寫,所以難以在普通市民中產生影響,但還是有不少有識之士繼續宣傳他的日心說體系。著名的哲學家布魯諾在哥白尼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最終被活活燒死在了廣場上。

此時,義大利的一位科學家——伽利略也站了出來,表示自己對哥白尼的日心說堅信不疑。羅馬教廷極為震怒,稱伽利略的學說為異端邪說。伽利略為了讓教廷信服,貢獻出了自己發明的折射望遠鏡,讓教廷的人自己去觀測行星的運動軌跡,可教廷堅稱這是望遠鏡折射出的假象。

宗教法庭對伽利略進行了審判,將他判為異端,還將《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在巨大的壓力下,伽利略最終還是屈服了,他向法院提交了供狀,寫下了「悔過書」,表示自己誤信了「邪教」: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在運動。不過他在被判處終身監禁後,仍在法院門口喃喃自語:「但是地球是在動啊!」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了木星的衛星的運動,為哥白尼的學說找到了直接證據。儘管新的宇宙體系在伽利略時期尚未完善,支持者們與羅馬教廷的對抗也依然沒有結束,但人類的宇宙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宗教對政治的影響遭到了削弱,在對自然的描述中,數學語言取代了哲學語言,實驗科學取代了空想。

人類的發展自此跨入了一個新紀元。無論在什麼時代,我們永遠都需要夢想家,正是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忘我付出,我們的世界才能發展到今天。

相關焦點

  • 新書| 《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
    揭秘一段漫長而糾結的天文學歷史講述兩位迥然不同的同時代科學家如何以各自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
  • 伽利略的新發現
    比薩大學的年輕教授伽利略通過多次試驗發現,不同重量的物體從同一高處下落,只要所受空氣阻力風力等相同那麼速度是相同的會同時落地。他把這稱作自由落體定律。為了使人們接受他的論點,他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實驗。千百年來人們都認為古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的論點是正確的。亞里斯多德曾在論天一文中寫道,重物要比輕物下落的快。比薩大學的教授們也對此深信不疑,他們來此是要看伽利略出醜的。
  • 第一位用望遠鏡仰望星空的人——伽利略
    伽利略主要在兩個層面展現了對「日心說」的支持。第一是通過望遠鏡做出的天文發現。第二層面是通過實驗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學理論。1609年伽利略聽說荷蘭商人可以把兩個鏡片組合起來成為望遠鏡,他馬上意識到可以通過望遠鏡觀測天文,並親自設計了3臺望遠鏡。其中最大的望遠鏡為45mm直徑,倍率30倍。他首先把望遠鏡對準了月亮,發現月亮並不是那麼「完美」,月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坑。
  • 還原歷史真相,伽利略真做過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最近幾天,當我在網絡上瞎逛時,我發現了一個令我感到詫異的消息,伽利略沒有做鐵球實驗。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聽到這則消息時是否和筆者一樣的震驚呢?人教版的小學課本收錄的內容,還會有假?這可是官方的權威。我們先來回顧下課文內容。課文講述的是年輕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敢於挑戰權威,並對人人都相信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所謂真理表示懷疑。經過反覆的實驗和驗證,他在人們的嘲笑和懷疑中登上了比薩斜塔,並用實驗驗證了真理。這篇文章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他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 來,我們一起看看地心說與宗教究竟是什麼關係
    但地心說作為亞里斯多德世界觀或者古典哲學核心觀點,其每一條都是經過了嚴密的論證,都可以用我們日常隨處可見的經驗事實來加以證實。現在閉上眼,暫時把課本交給我們的「真理」放到一邊,如果地球不穩定的處於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物都有著歸向中心的趨勢,我們該如何解釋的地球另一邊同胞不會掉到太空中呢?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而如今,只要我們將這個問題在搜尋引擎上隨便一搜,幾分鐘時間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這並非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窮盡一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天有24小時,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
  • 希臘史8:史上最頂級的天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亞里斯多德
    提起亞里斯多德,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想起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想到他的錯誤觀點「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更快」。似乎亞里斯多德的理論都是錯誤的,他的存在阻礙了時代的發展。事實上,一次失誤並不能影響他燦若星河的光芒,他是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代表著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
  • 亞里斯多德是希臘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
    另外,亞裡斯多德又認為較重物體的下墜速度會比較輕物體的快,這個錯誤觀點要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從比薩塔上擲下兩個不同重量圓球的實驗中才被推翻。因此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一切結構和生物性活動都有其生物學意義,或者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有其適應意義。亞里斯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釋這些意義。亞里斯多德的「為什麼」問題在生物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為什麼?」是進化生物學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
  • 從2維空間到26維空間,「維度」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的?
    要克服亞里斯多德對空間的反對,從而克服擴展空間的概念,需要幾個世紀的努力。直到伽利略和笛卡爾在17世紀早期把擴展空間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這種創新的觀點才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對於這兩位思想家,正如美國哲學家埃德溫·伯特在1924年所說,「物理空間被認為與幾何領域相同」——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在學校裡學習的三維歐幾裡德幾何。
  • 伽利略:真理就是你越想要攻擊就愈加證明了它
    -- 伽利略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歷史上他首先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了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擴大、加深並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伽利略從實驗中總結出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等。
  • 木星亡靈——莎士比亞與伽利略的陳年往事
    但時代的思潮中,這兩位科學與藝術的巨匠卻遙相呼應,這種呼應其實折射出了那個時代歐洲人宇宙觀的巨大變化。本文材料來源於科學記者丹·福克的著作《莎士比亞的科學:重審劇作家的宇宙》,先為您講述伽利略得到望遠鏡、發現新天體的過程,以及當時社會對這些新發現的巨大反響;而後揭示莎翁作品中隱寓的伽利略新天文學,展現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繫。
  • 牛頓三大定律有兩個是伽利略發現?為何經典力學還被稱作牛頓力學
    牛頓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牛頓那個時候還沒有諾貝爾獎,如果按照現在的諾貝爾獎的評判標準,牛頓的成就能領多少枚諾獎呢?巨人伽利略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雖然是調侃別人的話,但是牛頓的成就也來源於對之前科學巨人的繼承,這個巨人就是伽利略,伽利略也被稱作現代物理學之父,經典力學的鼻祖,物理學上的速度、加速度、自由落體、重力和慣性等理論都是伽利略率先提出的。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那麼如此傳奇的人物,在我們教師招聘的考試中,他都出現在哪裡呢?一、關於古希臘三哲之間的關係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
  • 教皇烏爾邦八世和伽利略的友誼為什麼說沒就沒
    伽利略一生信奉上帝,但是在自然真理和上帝之間他做出了矛盾的選擇,他一生忠心侍奉於上帝,但是「日心說」的言論又撬動了基督教的根基。所以我們也就能理解他跪下在悔過書上簽字的矛盾,當矛盾無法解決的時候,伽利略很明顯選擇了真相,因為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他都在哪裡無法改變。
  • 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出生於古希臘北部的斯塔拉吉城。他是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希臘三賢」。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但他卻拋棄了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更注重收集資料和實踐。
  • 亞里斯多德如何把人的靈魂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見於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等著作中。亞里斯多德的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靈魂學說之上的。他把人的靈魂區分為植物的、動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與他的靈魂學說相適應,亞里斯多德提出了體、德、智、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亞里斯多德認為,在兒童的教育中,"必須首先訓練其身體,在他看來,體育練習的目的在於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進而養成體育競技的習慣;從而能夠參加各種體育競技活動。
  • 伽利略是怎樣發明天文望遠鏡的?
    11世紀時,德意志人發明了平板玻璃的製造技術,這項技術在13世紀的威尼斯得到了完善和發展。13世紀晚期,威尼斯和佛羅倫斯開始出現眼鏡製造業,之後它也出現在荷蘭和德國。眼鏡製造商們在黑暗中摸索,在沒有光學理論的幫助下,艱難地研究如何製造出更適合人類需要的透鏡。
  • 公元前4世紀末期,社會整體的思想發展趨勢並不同於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4世紀末期,社會整體的思想發展趨勢並不同於亞里斯多德。雖然後者成果卓著,可如果沒有亞歷山大的資助,他很可能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狂想者罷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亞歷山大使亞里斯多德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實質性的發揮。除了社會精英,普通人的思想更願意遵循容易走的、自己想走的道路發展。
  • 伽利略沒有發明天文學,但是他發明了機械物理學!
    圖片來源:伽利略向威尼斯總督演示如何使用望遠鏡,朱塞佩·貝爾蒂尼(1858)的壁畫作品伽利略在歷史上享有傳奇性的地位:他是最早期的現代科學家中的一位科學巨頭。作為第一個將望遠鏡用於天文學研究的人,伽利略觀測到:木星的四顆衛星,這是第一個直接被觀測到的證據,用來證明除地球之外還存在另一組圍繞行星運動的天體。土星的「耳朵」,後來被研究查明是土星的光環,這也是首次發現除地球之外的天體周圍,可能擁有地球都沒有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