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納泰洛1386年 —146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畫家。
多納泰洛出生於佛羅倫斯,年輕時從師于吉貝爾蒂,在他的工作室裡受過嚴格的藝術訓練,由於老師是位嚴守哥特傳統的雕刻家,這使追求自然、孤傲而有才能的弟子不能忍受。
29歲時獨立創作《聖喬治》,塑造了一位充滿自信心和自傲感的青年英雄理想化形象,雕像全身重量壓在左腿上有前進迸發出巨大衝擊力量之感,雕刻家按對立方式保持軀體均衡的表現手法塑造形象。《聖喬治》問世使多納泰洛名蓋佛羅倫斯,緊接著為喬託大師設計建造的獨立式鐘樓製作四個先知雕像,在這些雕像中人們發現都是同代人的肖像。他在製作雕像時,有時高聲叫道:「你說話呀,你真該死」,他常把雕像當活人一樣與它對話。
45歲的雕刻家和同代建築大師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對古代藝術作深入的考察研究,充分地繼承古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傳統,相繼創作了《大衛》等名作。
57歲的大師來到帕多瓦城,在那裡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塔騎馬像》。
10年後又回到故鄉佛羅倫斯,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仍然從事創作。由於客觀社會的變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體現出來。
多納泰洛的前期藝術核心,是直接研究人與自然為基礎的新的寫實手法,借鑑希臘羅馬古典表現形式為基礎的理想化的藝術處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強烈的個性化表現;晚期的創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華麗莊嚴氣魄,強調激情,醜陋和痛苦成為他後期創作的內涵。
多納泰洛作品解讀:
多納泰洛《聖馬可》(1411)大理石 高236cm 佛羅倫斯奧桑米歇爾教堂
1411至1413年,多納泰羅完成了雕像聖馬克。那是依據了傳統思想與傳統技巧所作的雕像,是十三世紀以來一切雕塑家所表現的聖者的模樣。
聖馬可面貌莊嚴,垂著長鬚一直懸到胸前,手裡拿著一冊書,就是所謂福音。衣褶是很講究地塑成的。多納泰羅對於聖馬克的身體先給了一個很明顯的傾側的姿,然後可使衣褶更複雜,更多變化。外衣的褶痕,都是垂直地在支持整個體重的大腿方面下垂。這一切都與傳統符合。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傳的福音!聖馬可的手勢依了自然的模型而雕塑的,這是又粗又大的石工的手。右手放在大腿旁邊,好似不得安放。多納泰洛全部作品中都有這個特點。一個關於勞作的工人,當他放下工具的時候,往往會有雙手無措的那種情景。多納泰羅就是這樣一個工人。他雕像上的手,永遠顯得沒有著落,這「沒有著落」,是他不知道怎樣使用的「力」在期待著施展的機會。
在隨後的作品中,對人像的個性的這種刻畫顯得越來越鮮明,譬如,為大教堂的鐘樓所作的五個預言者的形象就是如此,而靈感和啟示恰恰就都來自古羅馬的肖像,令人想起古代演說家表情豐富的臉容。這些雕像是如此栩栩如生,以至於在15世紀末會被人錯看成肖像雕塑,可見其傳統的、尤其是中世紀的雕塑形象是有多麼大的差距。
多納泰洛《希律王之宴》 (約1425) 青銅鍍金 60*60 錫耶納洗禮堂
多納泰洛在大理石的浮雕中可以瀟灑的「畫畫」。聽上去有點不可相信,但是卻所言非虛。多納泰洛在雕塑上的繪畫性甚至使得盲人也可以激動地欣賞雕塑作品。在《希律王之宴》中,人們完全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背景上的線性透視景深。整個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
眾所周知,在《聖經》的「路加福音書」裡,希律王憎恨聖約翰的布道和對其兄弟離婚的妻子舉行婚禮的批評,於是就將聖約翰逮捕,可是又害怕去處死這個聖徒。生日那天,希律王舉行盛大的宴會,席間,他的原侄女,繼女莎樂美為之舞蹈。希律王興奮至極,答應她給她任何想要的東西。於是她就聽從母親希羅底的話,向希律王索要施洗約翰的首級,當席間約翰的頭真的被送上來時,希律王和其他人均大驚失色。他驚慌之中,身子向後一退,莎美樂卻含笑看著這一切,而且似乎想要再舞一曲以示慶賀 ......背景上的樂隊和端送食物的僕人們因為沒有目睹事情的發展而不為所動,反襯了前景中極度緊張的氣氛。
多納泰洛作品欣賞:
多納泰洛《大衛》(約1430—1440) 青銅 高168cm 佛羅倫斯巴傑洛國家博物館
多納泰洛《加塔梅拉塔騎馬像》(1444—1453)青銅(大理石方形底座) 高340cm 帕多亞聖安東尼廣場
落幕:
57歲的大師來到帕多瓦城,在那裡塑造了名作《加塔梅拉塔騎馬像》。
10年後又回到故鄉佛羅倫斯,已是68歲的老人了,他仍然從事創作。由於客觀社會的變化,雕刻家思想感情和藝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在他晚年的名作《抹大拉》中充分體現出來。
多納太羅的前期藝術核心,是直接研究人與自然為基礎的新的寫實手法,借鑑希臘羅馬古典表現形式為基礎的理想化的藝術處理方法,作品中介入作者強烈的個性化表現;晚期的創作特色,是有意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華麗莊嚴氣魄,強調激情,醜陋和痛苦成為他後期創作的內涵。
聲明:資料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