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馬奇諾防線」為何迅速瓦解?

2020-12-17 騰訊網

烏蘇里江邊的虎頭樞紐據點是日本關東軍精心設計並驅使1萬多名中國勞工耗時6年修築的堅固要塞,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

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1945年8月8日22時50分,蘇聯 向日本宣戰。8月9日0時,蘇地面部隊在對日作戰最高司令官華西列夫斯基的指揮下從3個方向,向關東軍展開了猛烈進攻,同時空軍對中國東北的主要城市和日軍的主要防禦設施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空降部隊則在長春、瀋陽等城市實施機降、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日軍的腹部。日本關東軍被分割成數塊,南北不能相顧。

在隨後的戰鬥中,日本關東軍大多一戰即潰,但在一些局部戰鬥中,日軍仍負隅頑抗、其中尤以虎頭要塞之戰最為激烈。當時有100餘名日軍在此堅守。蘇軍久攻不下,便改換戰術,先用訓練有素的哥薩克狙擊手封鎖日軍的火力點,在控制了要塞的洞口和通氣孔後,將汽油灌入地下工事,用燃燒彈點著,使不少日軍被燒死或窒息而死。蘇軍還將自動火炮開到要塞的坑道口邊,近距離用火炮直接對洞口內連續轟擊。最後,虎頭日本守軍除約70人逃跑外,其餘全部被擊斃。

戰前蘇軍統帥部估計,結束對日作戰短則兩三個月,長則需要半年以上。因為,日本關東軍雖然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較之蘇軍處於下風,但他們畢竟有近百萬之眾,在中國東北已經營14年,熟悉當地的地形、民情,還建造了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可事實上交戰僅13天關東軍就土崩瓦解,1945年8月22日,在長春關東軍演習場,關東軍山田乙三司令官率97名將領向蘇軍投降,個中緣由令人深思。

其實就在1945年4月德國宣布投降後不久,蘇聯便開始著手對日作戰的準備。為了達到突襲成功的目的,蘇聯軍方可算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由於蘇聯在遠東的鐵路線距離邊境只有2~4千米,蘇軍在運輸過程中實施了周密的偽裝,在靠近邊境地區,白天只少量增加運輸車次,夜晚進行「飽和」運輸;為了不讓日軍發現戰略意圖,蘇軍部隊到達集結地域後,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並控制人員的戶外活動,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在秘密的進行之中。

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成功都歸結於蘇軍的保密措施,隱蔽作戰企圖,似乎並不能徹底解釋在關東駐紮了14年的日本軍隊潰敗的原因。的確有軍事研究人員曾對此提出過質疑:關東軍怎麼可能對其3個多月的大規模兵力調動毫無察覺?

根據新近公開的日本軍方秘密檔案顯示造成日軍疏忽的主要原因是,日軍在戰略判斷上出現了失誤。日軍一直將美軍視為盟軍對日作戰的主力,特別是美國投下原子彈後,日軍將美軍可能對日本本土的登陸行動作為防禦的重點。對於蘇軍是否會攻擊日本,雖然也考慮過,但最終認定蘇聯沒有把握在兩個月(8~10月)之內擊敗關東軍,因為10月份以後中國東北就要進入冬季,他們是不會選擇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下對日作戰,所以即使蘇聯紅軍發動全面進攻也應該是在來年春季以後。基於以上的判斷日軍非但沒有對蘇軍的秘密部署有所察覺,沒有任何準備,就在蘇軍利用雨夜發動全面進攻的時候,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甚至還在丹東找歌舞伎尋歡作樂。

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日軍能夠對蘇軍行動提前有所判斷的話,恐怕蘇軍很難在半個月之內就擊潰關東軍。未來高技術戰爭具有突發性、節奏快、初戰就是決戰的特點,這對戰略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員在作出判斷時,應將科學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機結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戰略形勢、敵我力量對比、敵軍可能的行動等諸多因素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動態分析,從而為正確決策奠定堅實的基礎。

對於「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失陷,還有這樣的一些聲音:在蘇聯軍隊的大舉進攻下,日軍只在個別防禦地段做過一些頑抗,而且只是處於一種被動挨打的消極防禦水平,根本沒有主動的反擊,這才是他們失敗的必然原因。

然而事實是不是這樣呢?據曾經參加過這場戰爭的日本退伍老兵回憶,當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境層層布防,並在一些險要地段精心構築堅固防禦堡壘,形成數道防線,希望以分兵把口、分層狙擊的戰術手段抵抗蘇軍的進攻。但是,當時蘇軍來勢洶洶,以機械化部隊進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他們先是在日本關東軍的薄弱防禦地段打開缺口,然後立即擴大突破口,高速向縱深推進,再以空降部隊的縱深機降,使日軍的防禦體系徹底瓦解。

就此觀點,克勞塞維茨也曾指出:「純粹的防守同戰爭的概念是完全矛盾的,在戰爭中防守只能是相對的。」

無論是因為戰略上的判斷失誤,還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進攻和防守的關係,「東方馬其諾防線」的失陷依然成為日本法西斯軍隊徹底失敗的標誌性戰役。

相關焦點

  • 二戰中為何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依舊沒有擋住德軍的鋼鐵洪流
    我們可能都知道,在二戰西線戰場打響之前,法國政府曾耗費巨資打造了一條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但是,這條堅固的防線為何也沒能擋住德國裝甲部隊的鐵蹄呢?下面,小編將在這裡一一為大家揭秘。按理說,法國馬奇諾防線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恃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
  • 盤點全球沒用的軍事防線:馬奇諾防線成代表,長城也上榜
    畢竟防線一旦被建造出來,它的屬性就被限制死了,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最無法預測的,永遠都是人。馬奇諾防線在世界各防線中,以徒負虛名著稱,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產物,一戰結束後,法國為了把德軍可能會再次發起的入侵阻擋在外,在德法邊境線上修築的防禦工事,總共花了12年的時間才建成,全長約390公裡。有著堅不可破的美譽。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馬奇諾防線,消極防禦的產物
    一戰結束之後,為防禦德國的復仇,法國根據一戰的經驗修築了一條號稱歐洲最堅固的要塞防線一馬奇諾防線。 然而在1940年,當納粹德國的鐵蹄再次踏上法蘭西的國土之時,馬奇諾防線並沒有發揮法國人預想中的作用,原因在於德軍主力突破阿登高地,遷迴繞過了馬奇諾防線,使其失去了作用。從此,「馬奇諾防線」就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代名詞。
  • 二戰:如果德國沒有繞道阿登森林,能否攻克馬奇諾防線進攻法國?
    事實上,希特勒此舉是非常明智的,英法兩國不僅在邊境線上布置了重兵,法國在德法之間還構築了人類史上偉大的軍事工事-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在二戰前足以阻擋千軍萬馬的進攻。 ,全長390多公裡,不僅僅擁有堅不可推的混凝土工事,在各個掩體內還有數不勝數的巨型火炮,當然既然是防線,法國早就為德國坦克集群設置好了反坦克壕、路障等多種針對措施,法國人對馬奇諾防線非常放心。
  • 西方的馬奇諾防線,東方也有。但是,留給後人的歷史思考大不相同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早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軍事價值,現已成為法國、德國邊境線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不管人們對馬奇諾防線遺址有如何觀感,它的確像中國的長城一樣,成為了一種特有的歷史文化景觀。長城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遺存,馬奇諾防線則是法國的一種現代文化的展現。
  • 二戰堅如磐石的馬奇諾防線一夜間土崩瓦解,難道是馬奇諾坑了法國
    馬奇諾防線實景圖 為了戰火不再次燒到法國的國土上,也為了能避免更多年輕男人的死亡法國人絞盡腦汁,1930年一月馬奇諾就任德國的國防部長他上任後多次要求沿著德法邊界線修築一條阻止德國重新發動進攻的防線
  • 馬奇諾防線,是個人都知道能繞開,為何英法還是讓德國鑽了空子?
    馬奇諾防線,是二戰之前法國在德法邊境修築的一條長達數百公裡極為堅固的防線,整條防線上的防禦工事均是有鋼筋混凝土構成,號稱是「不可逾越的防線」!然而馬奇諾防線僅僅覆蓋了德法邊境接壤地區,卻沒有完全覆蓋法國東北方向與盧森堡、比利時接壤的地區,這是這一防線存在的明顯漏洞。
  • 世界徵服者3:二戰期間的四大著名防線,馬奇諾防線最沒用
    二戰期間,法國為抵禦德國進攻在東部邊境修建了一條聞名世界的防線-馬奇諾防線。說馬奇諾防線聞名世界並不是因為這條防線立有多大功勞,而是這條防線的造價以及長度十分的驚人。其實在二戰期間,除了馬奇諾防線之外還有另外三條十分著名的防線呢,今天魔法阿公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世界徵服者3中的這四大防線吧。
  • 如果當年德軍硬剛馬奇諾防線,二戰結局會怎樣?德國將被法國擊敗
    為了防範德軍鐵騎再次入侵法國,法國人動用巨資修建了舉世矚目的馬奇諾防線,這條防線橫跨全部法德邊境,並延伸至比利時境內,幾乎隔絕了德國可能的地面入侵,法國人也因為這條防線的修建而感到心安,從此在軍備上開始鬆弛。而二戰爆發後,一切出乎法國人意料,德國人居然繞過法德邊境的馬奇諾防線,轉而從防守薄弱的比利時和盧森堡南部阿登山區一路南下,迅速以閃電戰逼降了法國!
  • 二戰期間比「馬奇諾防線」耗資更大的「史達林防線」,結局十分悽慘
    耗資50億法郎建造的「馬奇諾防線」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堅固的大型防禦工事之一。可是,由於德軍主力從阿登山脈突破到「馬奇諾防線」後方,導致該防線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還成為法軍作戰思想落後的體現。 其實,在蘇聯境內,也有一條類似「馬奇諾防線」的築壘地域。
  • 馬奇諾防線有多牛?巔峰時期的德軍也得繞道
    在二戰歷史上,馬奇諾防線的名聲可不太好。作為一條法國耗費無數人力物力修築的防線,最終卻沒能發揮一點兒作用,德國人從其他地方繞道進攻法國,讓馬奇諾防線成了一條無用的擺設。但實際上,馬奇諾防線到底有多牛,估計很多人心裡都沒數。
  • 雖是雄關,但是無用,三國時期的「馬奇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是指法國在1928年至1940年間,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這道防線造價昂貴,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可是在1940年5月,德國卻繞過馬奇諾防線,成功入侵到法國腹地,使得這道昂貴且堅固的防線直接失去了它的價值和作用。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同樣有著這樣的戰例,主要有兩個戰例,其一是曹操繞過潼關擊敗西涼聯軍,其二是鄧艾偷渡陰平滅掉蜀漢。
  • 馬奇諾防線是關鍵
    在法國看來,憑法軍的實力,突破齊格菲防線有能力的,但波軍主力僅5天就被德軍分割包圍,損失比達到60:1;當然,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德軍實力強大,法軍根本不是對手,再加上波蘭迅速滅亡
  • 二戰法軍陸軍如此強大,還有馬奇諾防線,為何這麼不堪一擊?
    而法國方面除了自身擁有94個師團外,還有盟軍支援的50個師團,外加法國還擁有世界第一堅固的防線馬奇諾! 就是這樣帳面上勢均力敵的戰鬥,加上綿延數百公裡鋼筋混凝土的馬奇諾防線,卻僅僅只抵擋住了德軍一個多月,讓當時世界的盟軍,大跌眼鏡,法國為啥這麼弱呢?
  • 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防線,既不是馬奇諾也不是齊格菲
    戰爭新視角,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防線,既不是馬奇諾也不是齊格菲古往今來,深溝高壘都是人類最有效的防禦手段之一,即便進入了熱兵器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連綿不絕的堅固的永備防禦工事和要塞群構成的防線,成為了人們記憶中的夢魘。
  • 馬奇諾防線究竟有多強?5800個工事密密麻麻,難怪號稱無法攻破
    意料之外的是德軍根本就沒有攻打馬奇諾,而是直接繞過攻打比利時,兩個月後法國滅亡,隨後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撤走了33.6萬人,為後來反攻留下了有生力量,隨後轉入蘇德戰場。馬奇諾防線有多厲害會讓法國人如此自信呢?
  • 造價約50億法郎的馬奇諾防線,是否真的毫無意義?作用體現在哪裡
    外部各種機槍工事、火炮工事、地雷陣地、反坦克戰壕等等戰鬥工事同樣一應俱全的馬奇諾防線也就這樣被建造了出來。納粹德國突破馬奇諾防線按照法國起初的設計思路,目的就是想通過這條防線來預防納粹德國的突然襲擊。從而也就使得德國僅用了約3天的時間就順利地完成了裝甲軍團的運輸及部署工作,並順利在蒙梅迪附近突破了達拉弟防線,直逼馬奇諾防線最薄弱的背後。如芒刺一般直直地從馬奇諾防線背後深深的插了進去。
  • 盤點那些沒什麼用的軍事防線:馬奇諾成代表,外表堅固,實則雞肋
    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傑出的古代軍事工程,它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完美的展示了身為防線應起到的作用,但是在最後外敵還是突破的長城的防線攻進了中國,可見這世間是不存在永遠不可攻破的軍事防線的。說到名過其實的防禦工程,就不得不提起馬奇諾防線,它建立的理由在於一戰後,為了阻擋德國可能會又一次對法國發起的進攻,法國政府作出一項決議,決定在法德邊境構築的築壘配系,總共花了12年的時間才建成,馬奇諾防線的主體工程部分就在邊境線上有數百公裡的長度,有著堅不可破的美譽。
  • 林總赴蘇會議:馬奇諾防線是無用擺設,史達林:1人頂15個將軍
    就比如說30年代末,林總曾被安排到蘇聯養病,期間趕赴了一場蘇聯會議,會上就直言:馬奇諾防線是無用擺設。後來事情果如林總所料。以至於史達林也不得不感嘆:1人頂15個將軍。 就是因為當時的法國耗資巨萬、花費十年修建的一條"馬奇諾防線"。 這是一條貫穿法國的現代化軍事防護體系,上面是由無數的鋼筋和水泥建造起來的軍事基地,碉堡、炮臺應有盡有,甚至醫院、彈藥庫都有數十個之多,可以說如果打起來,那這就是固若金湯的戰爭堡壘。
  • 花費33億法郎的馬奇諾防線,曾讓德軍寸步難行,如今成了這樣!
    但那道固若金湯的東部防線的確存在,並且從未被徹底攻破:到6月25日法德停戰時為止,德軍僅僅摧毀或佔領了5個小型要塞,主體結構仍然完好如初。它就是馬奇諾防線!在這種背景下,原本僅是一種次優選擇的單純防禦戰略,以及作為其實現平臺的馬其諾防線,意外成了1940年唯一具有確定性的戰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