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信心建立之後,我們一定要一門深入,這個很重要啊,人做事一定要專心致志。《莊子》裡記載,有一天,孔子到楚國去,在樹林裡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用竹竿粘蟬,他一伸手臂就粘捕一個蟬,好像從地上拾取一樣。
孔子和學生覺得這位老人非常巧,就問他是否有什麼門道。駝背老人說 :我為了訓練抓知了,開始練習在我的竿子上壘丸子,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壘起兩個丸子而不掉下來,那麼失手的情況就很少 ;
然後又練習壘起三個丸子在竿頭上,如果不掉下來的話,失手的情況十次不會超過一次 ;當壘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時,手臂就非常平衡,眼睛就非常專注,在樹上粘知了就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樣容易了。
在抓知了的過程當中,「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但在這個老人的眼裡,知了的蟬翼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孔子非常感慨,這就是「凝於神」,精神凝聚在一個地方,「用志不分」,才能得到這個效果。
無論是做世間的事業,還是修出世間的道業,一定要用志不分,一心一意,全神貫注。我們在這世間也看到,如果是一個天生的盲人,他的聽力就很敏銳 ;如果他的耳朵聾了,他的眼睛就很犀銳,可以明察秋毫。
戰國時期的大音樂家師曠,為了讓自己辨識音樂的能力登峰造極,故意把自己的眼睛燻瞎了,他的耳根功能馬上就上去,聽到哪個國家的音樂,就能了知此國的興衰,聽到一個人講話,就知道他的命運。
《陰符經》講「絕利一源」,就是杜絕所有分散我們注意力的東西,集中在一點上,「用師十倍」,產生的效果跟分散的狀態相比就提高了十倍。
如果「三反晝夜」精益求精,就專注在一點,那是「用師萬倍」,是幾何級數的增長,比分散的狀態提高一萬倍的效果。
這些道理是相通的,我們念佛也是要絕利一源,念茲在茲,全力以赴,要在這個名號當中不斷反覆。因為一開始,我們熟悉的都是五欲六塵,這些不需要我們做意就來到我們的頭腦當中。
而我們對這個名號很生疏,如果我們不很作意的話,佛號提都提不起來。我們一天到晚對佛號這麼生疏,就感受不到佛號的功德,就不能從這個無盡的寶藏開顯出一點法財、一點法喜,這樣念了十年八載,就會越來越沒有味道,就會覺得這個法門不行。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念佛人學了若干年,由於信心提不上來,知見透不過去,功夫不能得力,就覺得念佛實在是太無聊、太無奈、太枯燥、太沒有利益,很容易退轉。——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