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百姓為何砍斷自己的手腕?這一刀動搖了皇帝和宰相下的命令

2020-12-17 呆萌望古鏡

壯士斷腕這個詞,本來是指人被毒蛇咬傷手後,為了防止毒性傳染到全身,果斷自斷手腕以求保命,後來被人用來形容當機立斷的豪氣和勇敢。在北宋,其實有另一種版本的「壯士斷腕」,但與勇敢卻不沾邊,恰恰說明主角是個逃避責任的人。這樣的事在根源上與皇帝有關。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看一下吧。

壯士斷腕

北宋神宗在位期間,熙寧四年(1071年),開封有一遊手好閒的人叫李小二,平日好好吃懶做,也沒成家,吃了上頓不顧下頓。有一天李小二大喊著:救命啊!引來鄰居前來,大家看到李小二手臂全是血,手腕處受了傷,手似乎是保不住了。鄰居叫來郎中給他止血,鄰居們把這件事逐級上報,知府韓維知道後,問李小二是怎麼回事,李小二說原來他是為逃避「保甲法」故意自己斷了自己的手腕。

宋神宗

原來是這保甲法正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中的一項,在宋神宗支持下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推行新政,其中就有保甲法,針對原來北宋原來兵多但不精,軍費高昂等問題。保甲法的具體措施是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起來接受軍事訓練。客觀上說,保甲法發揮了明顯的作用:既加強了對農村的治安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又構建起全國性的軍事儲備,還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王安石

在農閒時鄉親們集中起來訓練時,像李小二這樣的懶漢就非常不願意了,可是沒辦法,只得勉強去訓練,隨著訓練量不斷加大,李小二的心情越來越差,最後兵行險招,在家中自己一刀砍在自己手腕上,這樣他就成為傷殘,無法參加訓練。也就是說李小二為逃避訓練,故意砍斷自己的手腕,讓自己由健全人變成「殘疾人士」,無法訓練,也無法投入將來可能發生的實戰。

知府韓維

這麼一個偶然事件,被知府韓維報告給皇帝,借題發揮,說新政激起百姓自殘,表達新政不得民心的意思。後來,出現了大旱,很長時間不下雨,就這樣一部分反對新政的人就以「天變」為由要廢除新政。連一向支持變法的宋神宗也開始動搖了。後來還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雖然很快王安石又重新當上宰相,但支持新政的人更少了。宋神宗死後,王安石主動辭職,不久司馬光當上宰相,幾乎把新政全部廢除,這樣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司馬光

今日一悟:李小二的一刀下去,自己成了殘疾人,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刀竟然間接動搖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有許多原因,其中沒考慮到民間的具體情況,新法有時顯得有些一刀切,未照顧到部分特殊人的實際情況。這就提醒我們,做任何事,要充分調研,發現新情況,及時處理,不能使其變成別人攻擊我們的重大武器。

相關焦點

  • 宋朝開放夜市,宰相和皇帝都有功
    宋朝百姓可以吃夜宵,逛夜市,這在現在看來儘管很平常,但在漫漫長夜的古代,對於全世界的老百姓來說,絕對是奇葩一樣的存在。有人說,公元1000年到1279年,如果當時有人造衛星,能夠拍下一幅地球晚上的照片,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全世界七大洲都是漆黑一團,唯有東亞的中國,有不少地方燈火閃閃。
  • 範仲淹之子範純仁:宋朝宰相是怎樣煉成的?我們可以複製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聖賢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裡留下的千古名言,他的兒子範純仁繼承父親的家道家風,最終成為了宋朝的一代宰相,千古流芳。歷史上有很多範純仁的佳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宋朝宰相是怎麼煉成的?我們可以複製嗎?
  • 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為何聽從玉皇大帝的命令,答案在宋朝
    ▲玉皇大帝劇照其實在宋朝時期,當時的皇帝特別推崇道教,所以就衍生出一個玉皇大天帝,通俗的講就是玉皇大帝。我們都知道,這所謂的神話,都是人們自己編造的。你要是覺得哪裡不合理,也不用去糾結這些,因為時期不同,就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特別是古代的皇帝,他們都是真命天子,所以虛構出的玉皇大帝,必然是最高等級的。
  • 一個沒有文憑的官二代為什麼能兩次成為宋朝的宰相?
    慶曆四年(1044年),在夏竦的陰謀設計下,參知政事範仲淹、樞密副使富弼紛紛離京,於是陳執中被晉升為參知政事,搖搖晃晃間,陳執中又回來了。陳執中一上任,支持慶曆新政的孫甫和蔡襄逮著他一頓噴,極力反對他擔任參知政事。本來嘛,陳執中和慶曆新政毫無關係,這下被逼成敵人。慶曆新政這幫人的作死能力真TM是一絕!
  • 《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宋朝太監很守規矩
    《清平樂》為何很少有太監的戲份?這與宋朝歷史上太監的「低調」密切相關。宋朝時期,太監很守規矩。太監,最初指的是高級別的宦官,後來泛指所有的宦官。作為皇宮裡一群特殊的人群,太監為居住在皇宮裡的皇室成員提供服務,是他們的家僕。皇帝一出生,就與太監朝夕相處。太監是皇帝人生中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從感情上來說,皇帝對太監有著天然的信任。
  • 謀殺未婚夫被判死刑,皇帝下旨特赦,宰相當權後廢除聖旨改判死刑
    在許多古裝電視劇中,古代是君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皇帝的聖旨就是法。事實上皇帝要頒布希麼命令之類的重大事件,都是通過聖旨的形式發布,包括皇位更替繼承等等,而且皇帝有大赦的權力。然而,在宋朝的時候,卻發生了一起大臣在皇帝死後廢除皇帝的聖旨,把一位赦免16年的女子重新改判,這的案子就是宋朝宋神宗期間的登州阿雲案。宋神宗趙頊登基的第二年,(1068年),在登州,有一位名叫阿雲的女孩,年齡在16歲左右,家裡很窮,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也剛去世不久,家裡更是一貧如洗。阿雲在為母親服喪期間,叔叔強行把阿雲許配給了同村的老光棍韋大。
  • 寇準威脅宋朝使者,僅用一句話,為宋朝省了七十萬歲幣
    在執政初期,趙恆還是很有些手腕的,他接收的是他爹趙光義的爛攤子,但宋朝的國力卻在逐步恢復。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宋真宗沒有親歷過戰爭,尤其是這種大兵團的覆國之戰。面對遼國二十萬大軍,趙恆害怕了,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他能保護我們,也可能將我們擊倒,作為一國的皇帝陛下,如果他都害怕了,他的大臣和百姓該如何是好?
  • 鐵面無私的「黑臉」英雄,包拯傳奇的一生,為何深受百姓擁護?
    鐵面無私的「黑臉」英雄,包拯傳奇的一生,為何深受百姓擁護?歷史上有能力的官員很多,而有能力還不貪錢的官就不多見了。宋朝的包拯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官員,他因其鐵面無私、公正廉潔而被後人所稱道。而其在影視劇中,黑面的形象更是給現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比宋仁宗低調得多的宋朝皇帝,敢向特權宣戰,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面對國內高達1750萬的巨額財政虧空,以及農民反抗繁重賦稅徭役的暴動起義,趙頊下了狠心——像當年的商鞅那樣幹出一番大事業。到了1068年,主張改革的一代名臣王安石在趙頊的支持下成為參知政事,專門負責變法事宜。在趙頊的堅決力挺和支持下,王安石不顧國內特權階層和守舊派大臣的反對,開始變法。
  • 看鑑·拍一拍宋朝:篡位皇帝如何面對最混亂的時代?
    告身的內容所反映的任命官員辦法,讓我們看到了宋代官僚制度的發達以及高度的理性,當時任命官員分作制授、敕授與奏授,告身也分這幾種。制授是皇帝任命宰相層級的官員,原則上是皇帝說了算,這種官員也非常少。奏授是行政單位任命低級的官員,只要向皇帝報備就可以了。
  • 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自宋太宗趙光義登基為帝之後,將每兩年的殿試改為一年一次,且宋朝的國策基本上就是「士大夫共治天下」。 縱觀兩宋一朝,皇權很多時候還不如宰相或者其他大臣的話語權高。 宋神宗在位期間,一位官員因工作失誤,按照律法被判處死刑。宰相蔡確認為定刑過重,屢屢上諫宋神宗,希望能免除這位官員的死刑。
  • 宋朝的味道,是文人的味道
    這是立國之本,不可動搖。真正確立宋朝的味道,是太宗和真宗兩位皇帝,他倆共同打開了文人的天堂之門一一繁華又萎靡的文人天堂。第一步,開科取士。太平興國第二年,趙光義開科取士,第一科就取了109人。契丹的遼國重用漢人,開始學習宋朝的管理模式,給漢人們以基本平行的地位。使遼國超出了原來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靺鞨等民族的暴起暴落,有了穩定的發展機制,不斷發展壯大。党項人也在宋朝的落第秀才幫助下開始造文字,設禮儀,建制度的過程中,創造自己的輝煌。
  • 方臘篇:宋江,當初和你坦白說過,宋朝皇帝不可信,這回信了吧
    方臘:我說過,宋朝皇帝只是拿你當工具,當棋子,一旦利用完就馬上丟棄掉,畢竟你賊寇的身份並不能因為那麼一點戰功就可以抵消的,如果人人可以像你這般,為何北宋還會不得人心?你終究是愚蠢至極!方臘:朕笑話你宋江愚昧無知,自欺欺人,你們那皇帝要真是個明君,又豈會有朝下奸臣,還是官官相護的好幾個大奸臣,還不是皇帝昏庸無能,不思社稷,濫用小人,事到如今你還看不明白?
  •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底層浴血奮戰,上層卻沉湎享樂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以宋朝違背盟約為由,發兵全面侵宋,自此開啟了持續四十餘年的宋蒙戰爭。期間,對蒙古的態度,宋朝出現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兩極分化的態度,上層統治階級主和,寧願用給予金錢,割讓土地這等喪權辱國的方法,來換取苟且偷安。而中下層的軍民主戰,為了不做亡國奴,他們以自己的性命來抵擋蒙古的入侵,是誓死不退,只為擊退蒙古。
  • 為什麼宋朝稱呼皇帝不叫天子陛下,而叫官家?
    關於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歷史書上刻板形象,就是積貧積弱,但其實,宋朝只是軍事戰略上略差,在文化,經濟,科學技術方面,這是個絕對繁榮,令文人嚮往的的年代。隨著歷史劇清平樂地熱播,我們發現,劇中對皇帝的稱呼是有別於其他朝代的,雖然皇帝還是以朕自稱,但無論宮嬪臣子,王侯草民,都稱皇帝為官家,而非臣子,這究竟是為何呢?都說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名稱地由來就來自三皇五帝,而官家就取自官天下三字。
  • 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成敗都只因為這一字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他是宋真宗趙恆第六子,在位時間長達四十一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身世之謎關於宋仁宗,民間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狸貓換太子》了,他就是傳說中被人用狸貓換走的那位太子,不過戲曲裡的故事和現實大相逕庭。
  • 王安石辭官回鄉卻遭百姓謾罵,這是為什麼?是因為變法失敗了嗎?
    這幾天,王安石的心情異常的失落,他推行的變法,導致萬民失業,百姓們怨聲載道,神宗皇帝也對他不那麼信任了,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兒子王雱得了重病去世了,在這兩件事的雙重打擊下,王安石準備第二天就像宋神宗皇帝辭行,望著書桌上剛剛寫好,墨跡未乾的辭呈,王安石不禁感慨萬千,想到了以前的點點滴滴......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我國史上最仁義的皇帝,死後全國百姓披麻戴孝,敵國為其建衣冠冢
    從古至今,大部分人都渴望青史留名,得到後人的認可和敬仰。比如康熙這個清朝歷史上有名的聖君,諡號中就有很多溢美之詞。比如,恭、孝、仁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經常出現。不過,真正擔得起仁字的皇帝,卻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沽名釣譽之徒。
  • 《清平樂》中宋朝的言官權力為何那麼大?皇帝為何不敢殺言官?
    《清平樂》中宋朝的言官權力為何那麼大?皇帝為何不敢殺言官? 文/無計讀史 電視劇《清平樂》已經播出十多集了,劇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皇帝宋仁宗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有一堆大臣在抒發自己的意見,甚至很多意見是與宋仁宗相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