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大千世界
一日月所照臨的一世界或一國土,是佛教宇宙的基本單元。由此進一步,我們再來看看佛教常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乃整個佛教宇宙的構造。
一千個世界或一千個國土,組成一個較大的單位,稱為「小千世界」。
《長阿含經》說: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七千大泥梨,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王,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為小千世界。
這是說,一「小千世界」的內容就是一世界的內容的一千倍(千為虛數,形容很多。)。如一世界有一座須彌山,小千世界便有一千座須彌山;一世界有四大天下,即是四大洲,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天下;一世界有四大金翅鳥,小千世界便有四千大金翅鳥,等等。一個世界有很豐富的內容,但同樣重複一千遍,就不免顯得單調了。這裡須注意的是世界的領空問題。世界的上方天空中有很多層天界,但經文只舉到色界初禪天的梵天,上面還有色界三禪天和無色界四天,經文沒有列舉。這不是一個不煩細舉的問題,在佛典中,講到世界於壞劫中毀滅時,常常只毀到三禪天以下的器世間。這在以後要談到。
一千個世界作為一個較大的單元,不止為統計方便,它們確實聚合在一起,並形成獨特的形狀。《起世因本經》卷一《閻浮洲品第一》載佛說:
諸比丘,如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
所謂周羅,是指古印度時的髮髻,具體是什麼形狀已不很清楚。看諸佛菩薩的畫像,髮髻也不盡一致,有一圈一圈的,也有一卷一卷的。但也可以找出一個共同點,即不離曲線。按此推想,小千世界也應是曲線形聚合而成,應該趨於圓狀罷?
在佛教宇宙中,小千世界也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其上還有「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說:
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說,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因「大千世界」中含有小千、中千、大千三種「千」,所以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宇宙中的一個基本單位。它同樣也不是只出於統計學的需要,其中的世界有一定的組織形狀,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一起生成,一起發展,一起毀滅。《起世經》卷一載佛說:
此三千大千世界,一時轉合;一時轉合已,而還復散;一時轉散已,而復還合;一時轉合已,而安住。如是世界周匝轉燒,名為敗壞;周匝轉合,名為成就;周匝轉住,名為安立。
可知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中像星系一樣,圍繞一中心旋轉運動,它自身也在周匝旋轉地運動著。而且它們一起成就,一起被燒毀,共同形成一個同步循環的有機整體。
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世界乘以三個千,等於十億個世界。按佛經說,每兩個世界的中心須彌山之間相距為一百二十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可以想像這十億個世界要佔很大的空間範圍。
佛教宇宙也並不是由一個或幾個大千世界組成的,而是由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組成的。龍樹在《智度論》卷五十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基本計量單位,描述佛教宇宙的構成。他列舉了四個更大的單位:
一、三千大千世界名一化佛世界,一時起,一時滅。
二、如是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
三、如是一佛世界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四、如是佛世界海如恆河沙世界 是佛世界種。
四、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名一報佛世界。
像恆河裡的沙子一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才能組成一更大的「佛世界」。恆河裡的沙子怎能數得清呢?縱使數得清,那數目也會大得令人頭暈目眩。以這樣的佛世界為基本單位,又需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佛世界才能上一等級,構成一「佛世界海」;又是如恆河沙的佛世界海,構成一「佛世界種」;十方無量的佛世界種,才能構成一「報佛世界」。這實際就是無限多,無限大。一報佛之世界即無限,何況佛經說十方諸佛也是無量無邊的。
《華嚴經》等佛典也說過,由無限的世界組成的佛土(或稱華藏世界),也是遍在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數計的。
可以說佛教宇宙在空間上和天文學的宇宙一樣深邃遼遠,浩瀚無垠。而且其物質的世界也處於不停的運動和發展變化之中。
據趙樸初《俗語佛源》,「世界」這個詞是從佛經中來的。
在佛教中,世界的範圍遠遠大於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地球範圍。
世: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界:空間的劃分,東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
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則為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鹼海,鹼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鹼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色界)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色界)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色界)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色界)四禪九天,及(無色界)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完整之世界。此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之國土。娑婆義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
小千世界:1000個小世界。
中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
佛經說此小千世界中間有日月光明不能照耀之暗冥地帶,名「大暗地獄」。眾生若不幸生於其中者,不能見自身。如《雜阿含經》卷第十六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遊行,照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須彌山,千弗婆提(東勝身洲),千閻浮提(南贍部洲),千拘耶尼(西牛貨洲),千鬱單越(北俱盧洲),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初禪天)。是名小千世界。此千世界,中間闇(暗)冥。
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見(此暗冥地帶不可見日月光明)。其有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生於其中的眾生看不到自己的身體)。又《雜阿含經》第四二三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大闇地獄。彼諸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南傳佛教《增支部尼柯耶》集3〈沙門品9〉第81經。四十六.黑暗云:「比丘們,在一個世間與另一個世間之間是一個黑暗的深淵,那裡暗無天日、充滿黑暗。在那個充滿黑暗的地方,即使宏偉日月的光芒也照不到那裡。」今人有將此解釋為科學新發現之「黑洞」者,在無高僧大德確認前,請勿輕信。
大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為三個千連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剎:一尊佛教化的國土。
《大智度論》中說:「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
註:億有四種。《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
按照現在的算法,大千世界內有1000x1000x1000即10億個小世界。
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法身即毗盧遮那佛,報身名盧舍那佛)的佛剎,位於「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如下圖: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位於「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中央的「一切香摩尼王莊嚴蓮花」上。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佛:
『最下方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淨眼離垢燈;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種種香,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淨光智勝幢;……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至此世界名娑婆,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世尊;……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妙寶焰,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福德相光明。
此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
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江河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漩流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輪輞(即輪圈)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壇墠形世界,(壇墠是古代祭祀場所,築土曰壇,除地曰墠 shàn)
十佛剎微塵數樹林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樓觀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尸羅幢形世界,(幢即刻有佛名或經咒的石柱子)
十佛剎微塵數普方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胎藏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蓮華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佉勒迦形世界,(佉勒迦即谷麥篅chuán, 一種盛糧食的圓囤。)
十佛剎微塵數種種眾生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佛相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圓光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雲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網形世界,
十佛剎微塵數門闥形世界。(門闥即宮門)
皆在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 任潮《法界安立圖》之華藏莊嚴世界海圖
華藏莊嚴世界海:中央是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周圍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
無邊妙華光香水海:位於「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
十方世界海:華藏莊嚴世界海位於中央。
十方世界海在「一真法界」中。
一真法界:諸佛證悟,如來以「一真法界」為身。
以上摘自 生死書:地球在「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