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2020-12-24 心法無上秘教學

人們的心神習慣放逸,由此給這個世界,更是給人們自己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禍患,所以《道德經》第十章第一句提出對人們的質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裡的「一」就是「道」,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人能夠經常讓自己的精神恆久抱道而長久不離嗎?」

俗話說「精神振,振精神,精神越振越精神」,可普通人整天都在大量的耗散自己的精神,真正懂得涵養、滋長自己精神的人很少,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無外乎是由於不明白其中利害關係的緣故!

人的精神就相當於電池裡面的電能,電池電能充足,不管是用於玩具的遊戲,還是用於電子設備的使用,都可以長久地保持玩具和電子設備的正常運轉,而一旦電池電能嚴重不足,自然就導致各種不正常的情況發生了,更有甚者,電池本身因為虛電的緣故,會慢慢發生自身潰爛的情況,最終因為不能正常使用而被無情地拋棄。

人們的身體就像電池一樣,精神虛弱,做起事情來就很容易精力疲憊、身心憔悴,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人處於亞健康的原因,至於如果精神嚴重的出現問題,要麼身心這個系統崩潰,出現各種異樣的情緒或表現,比如抑鬱、焦慮、恐懼甚至幻覺等,要麼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甚至死亡,所以古人很早就告訴我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那麼如何幫助人們的精神可以長久處於充盈的狀態呢?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載營魄抱一」中的「抱一」,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前面說過,就是「抱道」的意思,我們知道「道即虛無」,所以這句話再簡單的表述就是「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前面的那句話,叫做「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當我們的心越來越靜,也就是心越放越空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自然會生發出生命本來的能量,大幅提升我們的精神能量,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人士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最常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靜修」了,通過各種方式的練習,精神飽滿,自然百病不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句話真可以作為修身煉心的座右銘,很好地提醒人們更多些「精神內守」,而非像往常那樣只知道一味地「放電」,那麼,大家都知道最「耗電」的行為其實就是人們各種各樣的胡思亂想了,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都能夠多些寡慾養精、閉目養神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
  • 《道德經》禪解: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心致柔,能嬰兒乎?
    文/炳睿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意為承載,乘。營魄,即魂魄,指人的「精、氣、神」中的「神」,魂指陽神,魄指陰神。身體承載的魂魄能合為一體而不分離嗎?這是老子責問學人的口氣,以示修道要達到的境界。人有魂魄就會有思慮、妄想之心。魂主動,魄主靜,如果魂與魄不能相合為一,則意念動的時候心就會雜亂,意念靜的時候心就會昏沉。
  • 漫談《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魂魄,此處理解為心神,無形無相之心靈。載營魄抱一:即是說身心合一。淺釋:宇宙由三個層次構成: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無氣無物,看不見,摸不到的真空體,也稱為不易體;有生有滅,無形無相的氣質體,稱為變易體;有生有滅,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體,稱為交易體。
  • 品讀歷史經典《道德經》:載營魄抱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其中有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句話的翻譯為:人能不能把肉體和精神很好地合二為一是很重要的。有人會問,這說明了什麼呢?這其實在說修身養性之道。因為人的肉體是可見的,屬陽;人的精神是不可見的,屬陰;能夠做到陰陽結合才是養生的重要法門。道家講究的養生是長生不老,而不是長生不死。因為人的生命都會有終點,目前還沒聽說有人會不死。那麼如何才能養生並且不老呢?
  • 讀歷史經典《道德經》:承載抱一精神
    《道德經》是老子春秋時期寫的,他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被稱為「萬經之王」。有一個句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要和你分享。攜帶之意,營地作為人體,靈魂作為人類靈魂和精神,抱一是統一的。身體和精神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 偷看日記本的家長,迷戀攝像頭的老闆,可能都需要《道德經》來解救...
    黃明哲 中華書局1912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如果說《道德經》第一章講悟道的路徑,那麼本章講的就是修道的「次第」。修道的次第,分為調身、行氣、修心、返樸、感應、通達六個層面,境界逐層上升,最終天人合一、與道合真。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道德經,根深蒂固,攻無不克;無所匹敵
    大家好,歡迎各位和鄙人一起研究老子,今天我們接著來看,道德經第五十九之章,以下為文本,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世上本無事,一切皆是庸人自擾!凡事不入心便無苦海
    心態擺正了,情緒就消失了,即便平凡也能感受美好;如果心態不正,即便讓你擁有富貴,也難有灑脫,反而有了更多的痛苦。心安定,所以得自在人生為什麼煩惱痛苦?《道德經》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意思說:得失和寵辱都會讓一個人感到擔驚受怕,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德經在前,因此應該被稱為「德道經」。當時參與發掘馬王堆墓的專家侯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德經》流傳了幾千年,但實際上我們念錯了幾千年。 《道德經》本名是《德道經》,而《德經》先於《道經》。幾千年來,我們受後人影響將他歪曲了。內容被誤讀現在《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