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炳睿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段比較深奧,是關乎修道的調理身心,性命雙修,內聖外王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意為承載,乘。營魄,即魂魄,指人的「精、氣、神」中的「神」,魂指陽神,魄指陰神。身體承載的魂魄能合為一體而不分離嗎?這是老子責問學人的口氣,以示修道要達到的境界。人有魂魄就會有思慮、妄想之心。魂主動,魄主靜,如果魂與魄不能相合為一,則意念動的時候心就會雜亂,意念靜的時候心就會昏沉。如果能達到魂魄相合為一,則意念動的時候心也不會亂想,意念靜的時候,心也不會昏沉。如果能常常達到這種狀態,就可以意念動和靜一樣,清醒和入睡一樣,總能保持一心不亂,安住當下。也就達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思是:專心練氣使之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嬰兒的生命狀態不像成人整天思慮妄念紛紛擾擾,而是天真自然,活活潑潑,精氣神合一,心裡很清淨,想什麼、做什麼總是一心一意,安住當下。所以嬰兒的氣很柔和,調柔。成人由於業緣纏繞,心裡很亂,心亂則氣剛。所以養氣、練氣功夫要達到嬰兒的調柔狀態。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思是:消除修道中的玄妙境界,能做到忘心絕跡嗎?玄覽,指修道功時遇到的各種殊勝、玄妙的境界。比如有的人打座時忽然見到一片光明,有的人聞到美妙的天樂……凡此種種,切不可沾沾自喜,不可執著、追求、炫耀,要泰然處之,也就是行無為法。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意思是:治理國家,愛護人民,能做到無為而治嗎?前面講的是內聖之道,是體,這一句開始講的是外王之道,是用。即所謂內聖其德,外王其業。真正能夠修真得道的話,治國安民做大事業那都是末節了,是很容易的,無為而治啊,不用費什麼心思就治理好了。所以體(內聖)是根本,用(外王)是末節。比如文景之治,順應潮流,沒什麼花裡胡哨的政策,不擾民,無為而治,沒過多少年國家就富足了。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意思是:天門處能開闔自如,沒有陰晦之氣嗎?天門指頭頂的百會穴,道功修至一定的境界,百會穴就可以自然開闔,純陽之氣自然與天地之氣相接,而沒有晦昧的陰氣了。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心如明鏡一樣,清淨無染,照見萬物而自己沒有一點點變化。用於應事接物,則可智慧通達,隨機應變,物來物去,不阻不滯,不粘不留,不住於心。實際上道功修到全身氣脈通暢這個地步,人的身體就已經非常健康,氣色明淨,皮膚光滑亮澤,思維、動作都會非常敏捷。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是:智慧通達,智無不周,可以不自以為是,沾沾自喜嗎?平常人有些小智慧總是炫耀在外面,聖人智包天地而含光內照,退藏於密,和沒有智慧的人一樣。比如三國的陸遜與諸葛恪的智慧對比就是這樣一個很好例子。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是:天地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萬物而不自誇功德,成長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玄奧的至高無上的德。修道之人達到這種境界,就是形神俱妙,體用兼得,智包天地,燭照萬物,合於天地之玄德,與道合真了。
老子在這一段中所講的內聖外王之道實際上是整個「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千古帝王將相,士人,學子們所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境界,更是是儒釋道共同的目標所在,實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比如明朝嘉靖帝,由其專心修道的原因,表面上不理朝政,實際上朝廷裡飛過一隻蚊子他都知道。所以,嚴崇,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幾位大臣的錯綜複雜的權謀爭鬥,嘉靖都明察秋毫。所以嘉靖帝能「以一人治天下」。可惜的是嘉靖太專於修道而懶於安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