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禪解: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心致柔,能嬰兒乎?

2020-12-24 東方生命科學探索

文/炳睿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段比較深奧,是關乎修道的調理身心,性命雙修,內聖外王之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意為承載,乘。營魄,即魂魄,指人的「精、氣、神」中的「神」,魂指陽神,魄指陰神。身體承載的魂魄能合為一體而不分離嗎?這是老子責問學人的口氣,以示修道要達到的境界。人有魂魄就會有思慮、妄想之心。魂主動,魄主靜,如果魂與魄不能相合為一,則意念動的時候心就會雜亂,意念靜的時候心就會昏沉。如果能達到魂魄相合為一,則意念動的時候心也不會亂想,意念靜的時候,心也不會昏沉。如果能常常達到這種狀態,就可以意念動和靜一樣,清醒和入睡一樣,總能保持一心不亂,安住當下。也就達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思是:專心練氣使之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嬰兒的生命狀態不像成人整天思慮妄念紛紛擾擾,而是天真自然,活活潑潑,精氣神合一,心裡很清淨,想什麼、做什麼總是一心一意,安住當下。所以嬰兒的氣很柔和,調柔。成人由於業緣纏繞,心裡很亂,心亂則氣剛。所以養氣、練氣功夫要達到嬰兒的調柔狀態。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意思是:消除修道中的玄妙境界,能做到忘心絕跡嗎?玄覽,指修道功時遇到的各種殊勝、玄妙的境界。比如有的人打座時忽然見到一片光明,有的人聞到美妙的天樂……凡此種種,切不可沾沾自喜,不可執著、追求、炫耀,要泰然處之,也就是行無為法。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意思是:治理國家,愛護人民,能做到無為而治嗎?前面講的是內聖之道,是體,這一句開始講的是外王之道,是用。即所謂內聖其德,外王其業。真正能夠修真得道的話,治國安民做大事業那都是末節了,是很容易的,無為而治啊,不用費什麼心思就治理好了。所以體(內聖)是根本,用(外王)是末節。比如文景之治,順應潮流,沒什麼花裡胡哨的政策,不擾民,無為而治,沒過多少年國家就富足了。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意思是:天門處能開闔自如,沒有陰晦之氣嗎?天門指頭頂的百會穴,道功修至一定的境界,百會穴就可以自然開闔,純陽之氣自然與天地之氣相接,而沒有晦昧的陰氣了。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心如明鏡一樣,清淨無染,照見萬物而自己沒有一點點變化。用於應事接物,則可智慧通達,隨機應變,物來物去,不阻不滯,不粘不留,不住於心。實際上道功修到全身氣脈通暢這個地步,人的身體就已經非常健康,氣色明淨,皮膚光滑亮澤,思維、動作都會非常敏捷。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是:智慧通達,智無不周,可以不自以為是,沾沾自喜嗎?平常人有些小智慧總是炫耀在外面,聖人智包天地而含光內照,退藏於密,和沒有智慧的人一樣。比如三國的陸遜與諸葛恪的智慧對比就是這樣一個很好例子。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意思是:天地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萬物而不自誇功德,成長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玄奧的至高無上的德。修道之人達到這種境界,就是形神俱妙,體用兼得,智包天地,燭照萬物,合於天地之玄德,與道合真了。

老子在這一段中所講的內聖外王之道實際上是整個「天人合一」的中華文化的核心,也是千古帝王將相,士人,學子們所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境界,更是是儒釋道共同的目標所在,實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比如明朝嘉靖帝,由其專心修道的原因,表面上不理朝政,實際上朝廷裡飛過一隻蚊子他都知道。所以,嚴崇,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幾位大臣的錯綜複雜的權謀爭鬥,嘉靖都明察秋毫。所以嘉靖帝能「以一人治天下」。可惜的是嘉靖太專於修道而懶於安民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
  • 《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人們的心神習慣放逸,由此給這個世界,更是給人們自己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禍患,所以《道德經》第十章第一句提出對人們的質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裡的「一」就是「道」,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人能夠經常讓自己的精神恆久抱道而長久不離嗎?」
  • 《老子》十章: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dí)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結聚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的狀態嗎?
  • 漫談《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魄:魂魄,此處理解為心神,無形無相之心靈。載營魄抱一:即是說身心合一。淺釋:宇宙由三個層次構成: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無氣無物,看不見,摸不到的真空體,也稱為不易體;有生有滅,無形無相的氣質體,稱為變易體;有生有滅,有形有相,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體,稱為交易體。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偷看日記本的家長,迷戀攝像頭的老闆,可能都需要《道德經》來解救...
    黃明哲 中華書局1912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如果說《道德經》第一章講悟道的路徑,那麼本章講的就是修道的「次第」。修道的次第,分為調身、行氣、修心、返樸、感應、通達六個層面,境界逐層上升,最終天人合一、與道合真。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以別人為中心,從別人身上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另一種人是不斷修養自身取得進步。
  • 《道德經》第十章 修身治世
    靈山秀水 神仙洞府【原文】戴營袙抱一,能毋離乎①?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②?脩除玄鑑,能毋有疵乎③?愛民治邦,能無為乎④?天門啟闔,能為雌乎⑤?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⑥?【注釋】①戴營袙抱一,能無離乎:正巾端坐,使形體和精神和合抱一,能做到不分離嗎?營袙(pà):古代軍營中將領戴的頭巾,戴上頭巾表示莊重嚴肅。《後漢書輿服志》:「秦雄諸侯,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袙,以表貴賤。」這句話是說,頭戴營袙,正襟端坐,守神不移。
  • 問道丨《道德經》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的「營」是什麼含義?
    最後一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轉換為陳述語氣,是點晴的需要,其實也可以同樣用反問句式,「生能不有乎,為能不恃乎,長能不宰乎」。如果能做到,就是真得道。玄德,不顯之德。此章審問修道之人功夫是否「真」。用反問句式,責問修道者都做到這些了嗎?1、載營魄抱一而無離。身、心與道合一,能一貫麼?
  • 品讀歷史經典《道德經》:載營魄抱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其中有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句話的翻譯為:人能不能把肉體和精神很好地合二為一是很重要的。有人會問,這說明了什麼呢?這其實在說修身養性之道。因為人的肉體是可見的,屬陽;人的精神是不可見的,屬陰;能夠做到陰陽結合才是養生的重要法門。道家講究的養生是長生不老,而不是長生不死。因為人的生命都會有終點,目前還沒聽說有人會不死。那麼如何才能養生並且不老呢?
  • 讀歷史經典《道德經》:承載抱一精神
    《道德經》是老子春秋時期寫的,他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是中國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被稱為「萬經之王」。有一個句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要和你分享。攜帶之意,營地作為人體,靈魂作為人類靈魂和精神,抱一是統一的。身體和精神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是非常重要的。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至於傳抄本,內容有沒有被刪減,甚至有沒有抄錯,這都不好說。就拿王弼本來說吧,有的注文引用是正確的,原文卻在後世流傳中抄錯了。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字典版」第十章,無不為
    人皆有三魂七魄,若能愛養安靜,則魂藏肝,魄藏肺,生命之道便可久立)】,能毋wú離乎?摶tuán氣至柔【摶:把東西捏聚成團;集聚、濃縮、升華。氣:道德能量、光炁物質】,能嬰兒乎?滌除玄覽【玄覽:心居玄冥無為之境妙觀妙覽】,能毋疵乎【疵:病;多餘無用的贅物】?
  • 《道德經》問答第10章-老子寫六個「乎」字要否定什麼
    文 | 楊吉德◎載營,柏抱一,能毋離乎?問:王弼本寫為:「載營魄抱一」。載,很多解為發語詞。河上公注「營魄」為魂魄,「抱一」是堅持大道。帛書乙本「魄」寫為「柏」,柏通魄嗎?答:我們解讀《道德經》的每一章,首先要知道本章的主題,知道了主題,文字就不會產生過多歧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