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後期的日本戰火不斷,連年的戰亂使當時的文學、藝術、美術、建築發展都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不過隨著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掌握政權,日本重新回歸了短暫的大一統格局,史稱「織豐政權」。以此為契機,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尤其是文化發展得到了復興。而文化發展又會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城郭與書院就是「織豐政權」時期建築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城郭與書院建築文化還集雕刻、繪畫和園藝藝術於一身,構建了這一時代獨特的文化潮流和藝術審美。
一、城郭是在傳統寺院、神社和城池建築基礎下建立的,既注重實用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建築新模式,特點是燦爛豪華,金碧輝煌
在「織豐政權」之前,日本的寺院和城池是分工明確的,寺院是禮佛的重地而城池是以簡單的軍事防衛用途為主。而隨著武士階級的崛起,封建領主為了對內彰顯軍事權威,對外抵禦外敵,大興土木修建了城郭。這種城郭不僅具有軍事方面的實用性,同時還重視城郭的內外裝飾風格,雕刻和園藝風格的統一,這一時期的城郭建築文化可以用「燦爛豪華」來形容。
最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郭要數安土城了,安土城是織田信長在桃山時代天正三年開始修建的,歷時五年建成。儘管安土城在後來的本能寺之變中遭到焚毀,只剩下斷壁殘垣,但我們仍然能從安土城的相關歷史資料中窺探這一文化藝術瑰寶的魅力。
「安土」帶有祈禱「平安樂土」的美好寓意,安土城氣勢雄渾,造型宏偉,位於滋賀縣安土山上,旁邊就是風景秀美的琵琶湖。作為日本歷史上的傑出建築,也是日本第一座大規模的城郭,安土城高聳雲霄。本身安土山就有一百多米高,而安土城最高的建築更是達到了六七十米,遠遠看去蔚為壯觀。
信長命南化和尚在《江州安土山記》中描繪安土城的壯觀景象:
若不唐虞治天下,必應梵釋出人間。蓬萊三萬裡仙境,留與寬仁永保顏。
除了大氣雄偉以外,安土城採用了「外五內七」的殿閣模式,將城堡、住宅還有書院融為一體。在裝飾方面,安土城可謂是金碧輝煌,殿閣內外都有金箔塗瓦,不論在裡邊還是外邊看都是金燦燦的。而具體到每層樓閣,則雕欄畫棟、樓臺殿閣、亭臺水榭、花鳥草木、三皇五帝、孔門十哲、釋家說法等雕刻和繪畫應有盡有,十分精美。
在安土城的中心處,是城郭中心部的天守閣,天守閣是整個城郭最高也最重要的地方,具有瞭望和指揮功能,是整個城郭的權力中心。相應的,天守閣的建築肯定是十分牢固的,裝修風格也更加豪華。安土城的天守閣是塔樓式的造型建築,被譽為「地上天國」。當時的日本不止有一座天守閣,在其他的城郭也同樣擁有天守閣,這一時期日本總共修建了一百多座天守閣,但大多毀於戰火,只有少數倖存。
所謂「興,百姓苦;忘,百姓苦」,如此大興土木建造安土城和天守閣,老百姓就遭殃了。據史料記載,豐臣秀吉建造的城郭和安土城動用了幾萬名勞役,花費更是不計其數。最為可惜的是,伏見城城郭在建成不到兩年後就在地震中倒塌成為歷史,不由得讓人想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二、「書院式」建築伴隨城郭興起,但並不追求金碧輝煌,反而傾心於清麗素雅的閒寂精神,對日本後來的住宅建築風格影響深遠
與城郭建築新模式一起興起的還有書院,注意書院不能狹義的理解為讀書的院子(當然書院肯定也可以看書)。日本這一時期的書院,指的是「書院式」的建築形式,主要包括普通書院和高僧住宅。在「書院式」建築之前,日本普遍採用「寢殿式」的建築風格。寢殿式住宅屬於貴族住宅,主要特點是建築群中間的「寢殿」總是朝向南方,同時「寢殿」與旁邊的其他建築物通過走廊連接。寢殿式住宅大都是木製的單層建築,這和原材料的獲取難度息息相關。日本的木材資源豐富,所以日本的住宅多採用木製。
作為城郭的一個獨立部分,「書院式」建築集寢室、書齋、櫥架於一體。儘管在「織豐政權」之前,寺院、上層住宅的建築物中,也存在獨立的書院這種形式,但是並沒有系統的形成「書院式」的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風格是在室町時代接受佛家住宅的影響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書院式」建築還設有現代住宅常見的玄關,有時候還有固定的几案,作為擺放書籍之用,具有多功能的實用性。書院式建築主要有兩個特點:
建築物平面是矩形,內部以「田字形」來分隔各功能室。會客室是從日常生活居所獨立出來的,也可以用作客房。根據這兩個特點,我們就可以基本判斷一座日本建築是否是「書院式」的風格了。另外這種「書院式」建築的基本特徵,也影響了「和式」住宅建築的模式,對現在的日本住宅仍然有所影響。日本現存的「書院式」建築的代表作同仁齋和桂離宮書院,都是書院建築的先驅。書院的特點是面積較小,備有書齋和寢室。同時書院內部裝飾以素雅為主,儘量排除一切人工因素,追求一種潛在的閒寂精神美。
另外高僧住宅也屬於「書院式」建築,日本現存的「書院式」高僧住宅建築較多。有京都淨土真宗的西本願寺書院、本願寺書院、大仙寺書院、醍醐寺三寶院內書院、曼殊院大書院等等。在書院發展的後期,還發展出了被稱做「客殿」或「閣」的建築形式,它們都是由多屋組成的宮殿,不是一般的「書院式」建築,而是以會客或佛事功能為主。受到當時茶室建築的影響,書院一般也會同時具有茶室的功用,茶室的裝飾也一樣以簡單為主,追求瀟灑和雅致。
三、城郭與書院的強烈對比,是黃金文化和空寂精神的對立和平衡
文化是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建築文化也不例外。豐臣秀吉在公元1590年完成了日本「全國統一、天下太平」的宏圖偉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制度。在「織豐政權」的二十多年裡,日本實現了從莊園制到封地制的過渡,確定了新的社會秩序。所以後世將具有代表性的安土城城郭和伏見城城郭(也叫桃山)組合起來,將這一重要的轉型期稱為「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經濟受我國影響深遠,鄉土產業、礦產產業和林業開採等發展迅速,經濟實力明顯提高。在京都的工商業者、手工業者逐漸聚集,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階層——町眾。他們的結合,是集團性的合作,因此都市形成的條件也日益成熟。
豐臣秀吉執政時期,還積極開放港口,推進海外貿易,尤其是和我國明朝的海上貿易。為了擺脫對於中國貿易貨幣的依賴,豐臣秀吉還下令利用銀和銅鑄造貨幣,建立了日本國內的完整的貨幣制度,這更加刺激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日本見聞錄》裡有關於「安土桃山時代」的記載:
街道整潔,秩序正常,市街的房屋與城郭善美。
不論是農村還是都市都呈現一派經濟繁榮的景象,尤其是以商業經濟為基礎的大都市也逐漸興起。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重大變革,「織豐政權」時期的上層社會開始追求代表著財富與權力的黃金,比如前文提到的城郭就在外層裝飾黃金,內部的屏風壁畫也都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天正十四年,豐臣秀吉還專門修建了黃金茶具,並使用黃金茶具,被後世稱為黃金文化。
不過並不是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豪華壯美的黃金文化,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傾心於草庵式的小茶室,比如千利休提倡的「空寂茶」,追求清貧簡樸,淡雅清麗,就像前文提到的書院一樣。所以整個「織豐政權」時期,是奢華與空寂、物質與精神、外向與內向相互對立與平衡的,前者與後者保持動態平衡,勾勒出這一時代日本文化的深刻內涵。
結語
「織豐政權」時期的文化對立和平衡,還體現為水墨畫的空寂與屏風畫的燦爛的對立,裝飾上的至簡至素的自然美與豪華壯麗的人工裝飾美的對立等等。對於建築文化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追求宏偉燦爛的城郭和追求空寂素雅的書院的對立上,通過對於城郭和書院的了解,我們得以窺探日本「織豐政權」時期的文化矛盾性和對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