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到教師不受人尊重,或許很有人要這樣評價老師:工作穩定似公務員、寒暑兩假似養老院、家長重視似座上賓、補課掙錢似搖錢樹。大家的吐槽,咋一想似乎有些道理,但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問題都有兩面性,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如果一味負面評價,不但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會對學生成長、人才發展和教育事業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首先從三個現象談起。
一、中小學教師越是要求嚴格,越是被人投訴「沒師德」
學校要求學生提高成績、提高升學率、提高進名校率,教師就要嚴格管理學生,不然提分任務、升學指標難以完成。一旦要求過嚴、物極必反、學生抗議,家長就會對教師提出投訴,學校首先就會甩鍋:這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方法不當,教育部門也會發聲:一定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
在正常情況下,只要教師受到投訴,弱者永遠是學校、是教師,上來不分青紅皂白的「三板斧」處理,肯定會讓教師既傷感情,又傷自尊,還傷工作積極性。這樣的事情多了,家長就會看出門道,教師就是「軟柿子」,我們作為消費者,必須經常維權,才能具有話語權,才能讓老師更賣力。
實際情況是這樣嗎?老師只能啞巴吃黃連,工作還要幹、學習仍然抓、課堂繼續管,關鍵是別再出問題了,那就當個「和事老」吧。學校、社會和父母都在維護學生的權益,但是誰來維護教師的權益呢?
2020年3月,陝西三原南郊中學的一名女老師,因學生不及時完成作業,在班上嚴肅批評責罵該學生,被家長錄音舉報,網絡上大肆瘋傳。三原市教育局作出三個處理決定,停止了這名老師的工作,並要求她向被責罵的學生道歉,讓有關老師寫書面檢查,該老師的年度評估不及格。幾句責罵,換來一年的不稱職,學生還應不應該管?
全國上千萬的教師隊伍,出現偶爾工作失職或者個別害群之馬,在任何行業都難以避免,有的媒體網絡為了吸引眼球、博得粉絲、換來流量,熱衷於報導教師的負面形象,小事吹大、斷章取義、歪曲事實等比比皆是,無形之中損害教師在公眾百姓和家長學生心中的形象。
2.中小學教師越是反映工資低,越是被人吐槽「掙外快」
我國現階段,除少數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達城市的教師或者大學教師外,大多數地區中小學教師仍然不太富裕,很多工資收入只能過上常人生活,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富足。我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優秀教師,到貴州等西部貧困地區支學支教,回來以後感慨很多,那裡的老師工作20至30年,月薪只有3000-4000元左右,這種工資在全國估計也是平均水平。
2020年5月,網上開始熱炒,四川巴中有一位中學音樂老師,在教師崗位工作已12年。妻子是醫院護士,兩人收入穩定,但是也想把小日子過得更好,從3月份開始,利用休息時間送外賣,雖然是自食其力,但是由於他的特殊身份,網民中爭議很大,後來不得已辭掉了外賣兼職。
兩年前,在一次全國性的教學和研究活動交流中,我驚訝地發現,某些地區的教師開始發展「第三產業」,比如下班後幹滴滴計程車、夜班代駕、開茶樓等。他們認為,如果不能額外創收,依靠教師的工資來支撐家庭實在太困難了。現在全國地攤經濟火爆,看來老師也可以做新的嘗試。
當然,也應該劃清基本的底線,教師絕對不能進行有償補課,這是教師法中明確規定不允許的,即使再不富裕,縱然家長再來邀請,也不能有這類情況發生。
3.中小學教師越是注重抓成績,越是被人誤解「開機器」
如今,應試教育越來越偏離教育的真正本質和教育工作的初衷。在許多人看來,老師不再是傳播知識、傳授技能、傳承文明,老師只是被捆綁在高考這輛戰車上,他是書山題海戰術的忠實踐行者,他無情地要求學生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堅決地要求學生刷題刷題再刷題。
去年有幸到河北衡水中學參觀,第一次親眼目睹「高考工廠」的學生有多努力,在漆黑中「舉著書本晨讀」、跑步到食堂吃飯聽說這叫「跑飯」、排隊打飯還看書、每月只休息半天,每年考上200多清北學生,跟學校老師「倒逼」真是有直接關係,同時這種模式也帶來一些非議。
在當前高考最高、分數唯上的應試教育環境下,很多教師確實已經失去了傳統教師應具備的教育責任和導學個性。我們不再具備韓愈所描述「傳道授業解惑」的光輝形象,因此我們也慢慢迷失了老師的「精神尊嚴」。
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這個時代,考上名牌大學是家長的追求、攀比的談資、耀主的使命,老師別無選擇只有配合家長提高學生的分數,可以說是不擇手段。雖然家長也都認同這個道理,支持這樣的方式,但從心靈深處缺少了對老師應有的理解、支持和認同。這樣的教育方式自然損害了教育事業和教師的形象,這也不是某個老師所能改變的。
各位友友,對教師越來越不受尊重的現象,大家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