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幕府是日本幕府政治的開端,那這源賴朝一手打造的傑作。但直到1199年源賴朝去世時,幕府仍是一個複雜且微妙的組織。鎌倉幕府總部位於日本東部的鎌倉,這裡聚集著首次在政治力量上露出鋒芒的武士階層。在12世紀,武士給整個日本帶來了巨大影響,對於個人而言——像政府大臣、氏族首領、政治野心家等的作用也不容小覷。雖然武士刀往往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武士階層卻從未在日本官僚等級制度中獲取到足夠的權力,他們甚至無法決定什麼才值得為之一戰。
源賴朝曾是一名士兵,生命中大部分時光也都在流亡中度過。作為政治棄兒,為了重新回到權貴階級,他為自己鋪就了一條新的道路。在組織叛亂的初期,他對東部武士承諾,如果他們發誓效忠於他,他會保證讓他們得到此前從未擁有過的地產、名聲和官位。
此時的源賴朝一無所有,幕府成了一場賭局:只有說服武士下注,才能擁有分發獎勵的獎池。憑藉家族的名聲與驚人的個人魅力,源賴朝永遠改變了日本的政治格局。
在源賴朝的帶領下,武士階層開始掌握他曾經許諾給他們的政治力量。但僅靠鎌倉幕府是不可能控制日本的。因為源賴朝沒有掌控管理國家所必需的行政體系。士兵也仍按照傳統的方式屬於分散的組織,向不同的領主和氏族效忠;沒有廣為接受的軍隊結構,也沒有明確的指揮系統。鎌倉幕府無法替代天皇在京都的古老權威,它能做的只是利用天皇的權威。這就意味著鎌倉幕府必須要和京都保持親密的關係。
源賴朝對此十分清楚,所以在1185年取得勝利後,他立即與後白河法皇談判,談判結果是他得到了官位,皇室也承認了他在東部的鎌倉建立的軍政府。幕府不會掌控日本,而是會以兩大力量核心之一的地位存在,它與京都就像橢圓的兩個焦點,日本的政治精英在這種不穩定的軌道中搖擺不定。天皇保留了其象徵意義上的重要地位,上皇依舊擁有行政機構,鎌倉的幕府將軍則有動武的權力。
這權力就像一份待取的禮物。在源賴朝20歲的兒子源賴家成為徵夷大將軍後,他的外祖父奪取了這份大禮。北條時政自任幕府政所別當。他自己保留幕府的最高權力,稱「執權」,並派全副武裝的衛兵將源賴家囚禁在海岸附近一座偏僻的寺廟裡。據說源賴家在那裡「出家為僧」,其實就是被軟禁了。
這讓擁有雙重政府的日本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在京都,寶座上的天皇沒有實權,行政權都歸上皇所有。在東部,鎌倉的幕府將軍也名存實亡,執權獨攬大權。日本的兩個政權核心已然演變為雙星系統。年輕的源賴家不甘心就此失敗,他試圖起兵徵討外祖父,卻被時政派人暗殺。
北條時政隨後將死者的弟弟源實朝任命為幕府將軍,而他依舊任執權。對此,源賴朝的遺孀——北條政子,開始反對她的父親。她懷疑他正謀劃暗殺實朝,於是召集追隨者反對時政。
她的弟弟北條義時也在她的盟友之列,他同樣對父親竟然策劃殺害自己的外孫感到震驚。有了全副武裝的家丁的支持,姐弟兩人聯合反對父親,北條時政只得退隱出家。北條義時接過了執權的位子,姐弟二人一同掌握了幕府政權。
這一下就救了源實朝的命,但這個11歲就成為幕府將軍的年輕人卻在這個位子上待了悲慘的6年。源實朝變得越來越偏執,常常用酒麻痺自己的恐懼。1219年他被一心要報殺父之仇的侄子暗殺,他的侄子便是源賴家的兒子。
此後數年,幕府將軍大權旁落,統治東部的是執權和他的姐姐。這給了京都的太上天皇一個打破體系平衡的機會。
1198年,後鳥羽退位成為上皇,他那蹣跚學步的兒子成為天皇。在他眼裡,這不是讓步。作為上皇,後鳥羽渴望像他祖父後白河那樣強大。他控制著朝臣任免;他可以批准或拒絕晉升的請求;他處理著國內危機;他讓自己年幼的兒子成為皇太子,而不是讓當朝天皇的子嗣成為皇太子。後鳥羽上皇也逐漸相信,北條義時和政子姐弟想要將日本分為兩個國家,一個由天皇統治,一個由幕府統治。從東方傳到他耳朵裡的消息讓他認為武士——尤其是偏西部的武士——厭倦了義時和政子代表的北條氏的統治。
整個國家都已在北條義時的控制之下,他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源賴朝曾擁有的力量。權力擴張帶來的一定是野心,他那驚人的權力擴張使處在對立位置的後鳥羽上皇開始密謀盤算。所有支持上皇計劃的人都夜以繼日地參與到軍事活動中。在準備期間,儘管後鳥羽上皇想盡辦法保密,但計劃還是洩露了。
為了報復,北條義時命令「一名大將率領一群名副其實的戰士向都城進軍」。雖然後鳥羽上皇派人破壞了路上的橋梁,但幕府的攻擊短暫而致命。都城裡的軍隊不堪一擊,後鳥羽上皇被俘,隨後帶著最後一絲尊嚴被流放到一個遙遠的西海岸島嶼,在那裡他以寫哀詩的方式度過了剩下的18年時光。他24歲的兒子順德上皇和年僅3歲的孫子仲恭天皇,也被流放到一座孤島。
執權和他的姐姐另選了天皇與上皇,他們選擇了後鳥羽上皇的同母兄後高倉擔任上皇,後高倉9歲的兒子後堀河坐上了天皇的寶座。幕府在京都安排了常駐代表以指導新皇室的工作。後鳥羽上皇的支持者失去了財產;北條氏姐弟將這些財產賞給鎌倉幕府的支持者,他們除掉了西部的皇室支持者,取而代之的是東部的勢力。
這場名為「承久之亂」的大事件歷時短暫,後鳥羽上皇的反抗結果證明事與願違。鎌倉幕府獲得了更多權力,而京都一方則一敗塗地;天平已經向幕府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