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承久之亂,武士政權的徹底鞏固,北條氏的崛起

2020-12-16 調侃歷史

鎌倉幕府是日本幕府政治的開端,那這源賴朝一手打造的傑作。但直到1199年源賴朝去世時,幕府仍是一個複雜且微妙的組織。鎌倉幕府總部位於日本東部的鎌倉,這裡聚集著首次在政治力量上露出鋒芒的武士階層。在12世紀,武士給整個日本帶來了巨大影響,對於個人而言——像政府大臣、氏族首領、政治野心家等的作用也不容小覷。雖然武士刀往往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武士階層卻從未在日本官僚等級制度中獲取到足夠的權力,他們甚至無法決定什麼才值得為之一戰。

源賴朝曾是一名士兵,生命中大部分時光也都在流亡中度過。作為政治棄兒,為了重新回到權貴階級,他為自己鋪就了一條新的道路。在組織叛亂的初期,他對東部武士承諾,如果他們發誓效忠於他,他會保證讓他們得到此前從未擁有過的地產、名聲和官位。

此時的源賴朝一無所有,幕府成了一場賭局:只有說服武士下注,才能擁有分發獎勵的獎池。憑藉家族的名聲與驚人的個人魅力,源賴朝永遠改變了日本的政治格局。

在源賴朝的帶領下,武士階層開始掌握他曾經許諾給他們的政治力量。但僅靠鎌倉幕府是不可能控制日本的。因為源賴朝沒有掌控管理國家所必需的行政體系。士兵也仍按照傳統的方式屬於分散的組織,向不同的領主和氏族效忠;沒有廣為接受的軍隊結構,也沒有明確的指揮系統。鎌倉幕府無法替代天皇在京都的古老權威,它能做的只是利用天皇的權威。這就意味著鎌倉幕府必須要和京都保持親密的關係。

源賴朝對此十分清楚,所以在1185年取得勝利後,他立即與後白河法皇談判,談判結果是他得到了官位,皇室也承認了他在東部的鎌倉建立的軍政府。幕府不會掌控日本,而是會以兩大力量核心之一的地位存在,它與京都就像橢圓的兩個焦點,日本的政治精英在這種不穩定的軌道中搖擺不定。天皇保留了其象徵意義上的重要地位,上皇依舊擁有行政機構,鎌倉的幕府將軍則有動武的權力。

這權力就像一份待取的禮物。在源賴朝20歲的兒子源賴家成為徵夷大將軍後,他的外祖父奪取了這份大禮。北條時政自任幕府政所別當。他自己保留幕府的最高權力,稱「執權」,並派全副武裝的衛兵將源賴家囚禁在海岸附近一座偏僻的寺廟裡。據說源賴家在那裡「出家為僧」,其實就是被軟禁了。

這讓擁有雙重政府的日本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在京都,寶座上的天皇沒有實權,行政權都歸上皇所有。在東部,鎌倉的幕府將軍也名存實亡,執權獨攬大權。日本的兩個政權核心已然演變為雙星系統。年輕的源賴家不甘心就此失敗,他試圖起兵徵討外祖父,卻被時政派人暗殺。

北條時政隨後將死者的弟弟源實朝任命為幕府將軍,而他依舊任執權。對此,源賴朝的遺孀——北條政子,開始反對她的父親。她懷疑他正謀劃暗殺實朝,於是召集追隨者反對時政。

她的弟弟北條義時也在她的盟友之列,他同樣對父親竟然策劃殺害自己的外孫感到震驚。有了全副武裝的家丁的支持,姐弟兩人聯合反對父親,北條時政只得退隱出家。北條義時接過了執權的位子,姐弟二人一同掌握了幕府政權。

這一下就救了源實朝的命,但這個11歲就成為幕府將軍的年輕人卻在這個位子上待了悲慘的6年。源實朝變得越來越偏執,常常用酒麻痺自己的恐懼。1219年他被一心要報殺父之仇的侄子暗殺,他的侄子便是源賴家的兒子。

此後數年,幕府將軍大權旁落,統治東部的是執權和他的姐姐。這給了京都的太上天皇一個打破體系平衡的機會。

1198年,後鳥羽退位成為上皇,他那蹣跚學步的兒子成為天皇。在他眼裡,這不是讓步。作為上皇,後鳥羽渴望像他祖父後白河那樣強大。他控制著朝臣任免;他可以批准或拒絕晉升的請求;他處理著國內危機;他讓自己年幼的兒子成為皇太子,而不是讓當朝天皇的子嗣成為皇太子。後鳥羽上皇也逐漸相信,北條義時和政子姐弟想要將日本分為兩個國家,一個由天皇統治,一個由幕府統治。從東方傳到他耳朵裡的消息讓他認為武士——尤其是偏西部的武士——厭倦了義時和政子代表的北條氏的統治。

整個國家都已在北條義時的控制之下,他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源賴朝曾擁有的力量。權力擴張帶來的一定是野心,他那驚人的權力擴張使處在對立位置的後鳥羽上皇開始密謀盤算。所有支持上皇計劃的人都夜以繼日地參與到軍事活動中。在準備期間,儘管後鳥羽上皇想盡辦法保密,但計劃還是洩露了。

為了報復,北條義時命令「一名大將率領一群名副其實的戰士向都城進軍」。雖然後鳥羽上皇派人破壞了路上的橋梁,但幕府的攻擊短暫而致命。都城裡的軍隊不堪一擊,後鳥羽上皇被俘,隨後帶著最後一絲尊嚴被流放到一個遙遠的西海岸島嶼,在那裡他以寫哀詩的方式度過了剩下的18年時光。他24歲的兒子順德上皇和年僅3歲的孫子仲恭天皇,也被流放到一座孤島。

執權和他的姐姐另選了天皇與上皇,他們選擇了後鳥羽上皇的同母兄後高倉擔任上皇,後高倉9歲的兒子後堀河坐上了天皇的寶座。幕府在京都安排了常駐代表以指導新皇室的工作。後鳥羽上皇的支持者失去了財產;北條氏姐弟將這些財產賞給鎌倉幕府的支持者,他們除掉了西部的皇室支持者,取而代之的是東部的勢力。

這場名為「承久之亂」的大事件歷時短暫,後鳥羽上皇的反抗結果證明事與願違。鎌倉幕府獲得了更多權力,而京都一方則一敗塗地;天平已經向幕府傾斜。

相關焦點

  • 淺談中世紀日本的鎌倉政權
    源賴朝並不承認被平家控制的朝廷,在建立鎌倉政權時他仍然是「朝敵」的身份。而在鞏固實力後,源賴朝拒絕使用朝廷的新年號,而是依舊使用「治承」作為年號,與京都對立。此時的關東與平家控制下的京畿、西國相比,儼然仿佛兩個國家與兩種制度。
  • 日本古代史,武士階級的上位,源氏與平氏之爭誰才是正義?
    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攝關的權力收回來自己掌權,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酷似發怒武士的「鬼臉蟹」-平家蟹
    《平家物語》中的故事稱,源平合戰中平家與源氏的軍隊在壇之浦大戰。壇之浦大戰以源氏大勝、徹底擊潰平家勢力、奠定鎌倉幕府根基告終,而平家的大量武士在此戰中墜海喪命。喪命的平家武士亡靈轉世後成為了背甲酷似發怒人臉的平家蟹。
  • 後北條五代三代目:北條氏康(中)
    【西部方面】,第二次河東之亂時,因為武田家的調節,使得北條、今川和武田三家得到了停戰;或許是因為這三家都要不同的擴張方向和彼此都認識到敵人的強大,因而在天文二十三年(1554),北條家與今川家、武田家三家正式達成了著名的「三國同盟」。北條家西面得到了暫時的安靜。【北部方面】,曾經威風凌凌的山內、扇谷兩上杉家如今的狀況已是江河日下,走向了衰敗。經過河越一戰,扇谷家督上杉朝?
  • 日本版騎士?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效忠於上皇的武士被稱為「北面武士」,那麼,武士階層是怎麼崛起的呢? 三 武家崛起 武士的雛形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恆武天皇為了鞏固政權而設立的。在平安時代以前,除了奴隸,所有的的壯丁都有責任和義務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然而這些士兵必須自己補給和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是選擇在當地定居。
  • 從1192年到1867年,日本幕府將軍的驚人崛起
    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武士階級的崛起,他們很快將政治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之前,日本是由天皇和貴族統治的。在平安時代晚期,三個最重要的武士家族是平氏、藤原氏和源氏。1185年,五年前開始的源平戰爭,以源氏在丹野戰役中擊敗平氏而告終。因此,源氏領袖成為日本事實上的統治者。
  • 關東大大名:承前啟後的北條氏綱與「關東管領」北條家
    另外,在此期間北條家與曾經的盟友今川家分道揚鑣了。北條氏綱的父親伊勢盛時(北條早雲)曾經是今川家的家臣,又是今川家前家督今川氏親的舅舅,兩家的關係非比尋常。然而,在今川氏親、今川氏輝父子相繼去世以後,今川家也陷入了爭奪家督之位的內亂之中(花藏之亂)。
  • 河越合戰:相模雄獅北條氏康逆轉敗局的關鍵一戰
    待奪回河越城以後,古河公方與上杉家聯軍還可一鼓作氣侵入南武藏,奪回先前被北條家奪取的城池,將這位「他國來的兇徒」給逐出關東。實際上,北條氏康第二次提出和談請求時,他已經率軍抵達河越城附近了,當足利晴氏拒絕和談以後,日本戰國「三大奇襲」之一的「河越奇襲戰」正式打響。
  • 日本戰國時代的父與子 北條篇
    嫡子新九郎之死  日本戰國時代,關東管領上杉家與關東公方足利家長年對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家萬萬沒想到,關東爭霸的最終結果竟然是外來戶北條氏獲得了勝利。伊勢氏綱為何將苗字改為北條素有爭論,但是北條家曾代代擔任初代幕府鎌倉幕府的執權,掌握幕府實權百餘年,在關東有很深的影響力。而在鎌倉幕府倒臺以後,許多北條氏出身的人又都因為被倒幕的建武朝廷視為「朝敵」的關係而隱姓埋名,因此伊勢氏綱才會想要以名門的北條為苗字,減緩關東武士對伊勢氏這個外來戶的抗拒心理吧。  伊勢氏綱改苗字以後的北條家,為了與鎌倉幕府的北條氏區分,又被稱為後北條氏。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進入了院政時代。這種方法看上去挺有效的,院政的確也打擊了攝關政治,但是武士的力量不就越來越強了嗎?
  • 日本經歷了三代幕府政治,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
    幕府政治是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又名武家政治。幕府一詞始自古代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日本,最初指近衛大將住所,轉指武士的首腦徵夷大將軍(簡稱將軍)府邸,以後又稱將軍為首的中央政權為幕府。幕府政治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有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 天皇制的沒落,武士的崛起,日本的平治之亂究竟是怎樣的?
    1142年,一名僅僅2歲多的男孩被確立為日本天皇,這就是近衛天皇。當然了,也沒人希望他能真正管理國家。在11世紀,藤原家族為了擠入了日本政府的上層,一代接一代想方設法的讓皇太子迎娶來自藤原家族的新娘。藤原氏在朝中的大臣通常都是皇后的近親,這樣他們就可以控制弱勢的天皇或是幼主。每一位天皇登基後,除參與政治儀式和祭祀之外,都沉湎於風雅之事和奢靡生活。
  • 「戰國第一民政家」北條氏康在《九州劫》的世界中不止有內政之能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日本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名將輩出,在關東東國除了"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和"越後之龍"上杉謙信還有一位與這兩者齊名的大名,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有著"相模雄獅"、"戰國第一民政家"之稱的北條氏康。
  • 日本戰國時代的關東易手:豐臣秀吉滅後北條的「小田原徵伐」
    天正13年(1585),羽柴秀吉正式擔任「關白」一職,同時獲得「豐臣」氏以取代「羽柴」。同年,關東後北條氏聯合那須氏入侵下野國,攻克長沼城,下野國大部併入後北條家版圖。1588年,「天下人」豐臣秀吉要求後北條氏當主北條氏政和北條氏直父子列席聚樂第,遭到後者拒絕,後北條氏與豐臣政權產生了嚴重對立。
  • 戰國的「相模雄獅」北條氏康合縱連橫引領東國的外交聯盟
    日本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名將輩出,在關東東國除了"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和"越後之龍"上杉謙信還有一位與這兩者齊名的大名,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有著"相模雄獅"、"戰國第一民政家"之稱的北條氏康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等到公元12世紀末期,源賴朝憑藉武力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維繫武士階級內部穩定的,就是主從關係。日本武士日本歷史上首個幕府政權是源賴朝在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其實是以血緣、家族關係為紐帶而結合的,又被稱為御家人制。
  • 毛利家崛起:戰國第一智將毛利元就先祖的發家史
    毛利元就崛起於日本戰國時代的本州島西部,毛利家本來只是一介國人而已,但是在毛利元就的領導之下,毛利家相繼滅亡了大內家與尼子家,成為了西國最強大的霸主。戰國時代結束以後,毛利家作為江戶幕府的大名一直延續到了幕末,並且成功主導了日本歷史的走向。
  • 日本的武士階層是如何崛起的?說說武家崛起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偶然
    院政對藤原氏權力的反擊使得藤原氏十分不爽,雖然藤原氏嘴上說「天之令然也」(《中右記》),但內心還是想要奪回失去的權力。至12世紀20年代,鳥羽法皇院政時期,院廳和藤原氏矛盾全面爆發,相繼爆發了保元·平治之亂,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公家內鬥中,武家終於崛起了。
  • 日本武士興亡史:稱霸一方的戰國大名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長達百年的群雄混戰時代也是武士發展史上人才輩出的時代,從中下級武士中湧現出許多影響深遠的軍事家、戰術家。繼守護大名之後登臺的上級武士,是大約200個大大小小的新興軍事家族——戰國大名。
  • 後北條五代一代目:北條早雲
    關東後北條,從伊勢氏盛在東駿河得到了一隅領地到天正18年(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徵伐滅亡。歷經五代人,百餘年之長。它在戰國的起點崛起,也為戰國的終結畫上了句號。想要了解後北條的歷史,就要從它的五代家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