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咖啡吐槽君
正 文
今天我們來聊聊阿拉比卡咖啡。
為何要選擇阿拉比卡咖啡?
為什麼許多商家,老喜歡鼓吹自己的咖啡,是百分百阿拉比卡咖啡豆呢?
原因很簡單,自然是阿拉比卡咖啡更優秀。
相較於其他22條染色體的羅布斯塔跟利比裡卡咖啡豆,阿拉比卡有著44條,22對染色體。多出一倍的染色體,不僅使得阿拉比卡咖啡味道更為優秀,同時也為其帶來了豐富且獨特的酸味味道。
所以,阿拉比卡咖啡的味道,在先天上,要優於羅布斯塔,就像一個人繼承了兩個人的財富,總歸會多些富餘。
但是也不乏許多有抬槓精神的匠人會說,有些垃圾的阿拉比卡咖啡豆,還不如人家好的羅布斯塔咖啡好喝呢。問題是,拿不錯的羅豆和不好的阿拉比卡比,這不是田忌賽馬,是什麼?可如果兩方都是頂級的咖啡,那阿拉比卡多一倍的基因,真的可以演繹,什麼叫做天賦上的吊打了。
為什麼叫阿拉比卡?咖啡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
這個時候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在咖啡裡,會有阿拉比卡跟羅布斯塔這兩大類咖啡?他們的名字有什麼含義嗎?
這個問題,問十個咖啡師,大概率九個答不上來。許多人都說阿拉比卡好,卻不知道阿拉比卡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其實答案很簡單,阿拉伯人將咖啡傳到了歐洲,當時由於信息閉塞,很難搞到真相的歐洲人(也有可能阿拉伯人自己都忘了),就將其認定為來自「阿拉伯地區」的咖啡。而羅布斯塔是在十八世紀於剛果被發現的,因其粗狂的口感,而被命名為粗壯豆。
(為阿拉比卡咖啡命名的植物學家林奈,頭像被印在瑞典的貨幣上。)
其實阿拉比卡咖啡來源於埃塞。在公元六世紀的時候,因為埃塞侵略殖民戰爭的緣故(歷史上唯一一個殖民外國的非洲國家),將咖啡帶到了一海之隔的葉門地區。而在統治了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埃塞的侵略者將這種來自咖法地區的小果子(kaffa bunn)留在了葉門。
(身處衣索比亞的阿克蘇姆王朝,於公元520年大舉渡海北上徵服葉門。在當地的基督教商團勢力幫助下,成功的將葉門變成了自己的一個總督區。仔細看坐在位置上的人,是黑人)
(其實就地理位置來看,兩者也不是很遙遠)
所以,這也解釋了咖啡(kaffa bunn)這個名字,兜兜轉轉從最初的阿拉伯酒qahwah到後面的土耳其人稱之為的kahve,再到後面法語café、義大利語caffè,最後到我們熟知的coffee。
關於阿拉比卡咖啡的一些真相與實話。
1,阿拉比卡咖啡真的不稀少、相比之下還是羅布斯塔咖啡少那麼一點,羅布斯塔的咖啡因是高那麼一點,但是不是往死裡拼,顯然其咖啡因還不如紅牛可樂多,當然夠苦夠重口倒是真的。
2,中淺烘焙的阿拉比卡咖啡,有著明顯的酸味,最本質的原因,是拜其44條染色體所賜。畢竟多出來的染色體,跟無處安放的精力一樣,總得創造出一點不一樣的味道,所以阿拉比卡咖啡就有了酸味,也有了細膩的口感。
3,阿拉比卡很難跨種進行雜交。看清楚,不是不能,只是44條染色體的阿拉比卡,無法跟22條染色體的羅布斯塔豆,或者尤基尼奧德種之間直接雜交,畢竟有種東西叫做生殖隔離。而Timor品種的誕生,換句話說,就是巧合。
而卡蒂姆種雖然有羅豆基因,但是還是44條染色體,所以還是阿拉比卡咖啡。
4,阿拉比卡咖啡的存在,是一種很獨特的現象,是咖啡屬底下103物種中,最特殊的一種,屬於四倍體物種植物(有四套染色體),並且自花授粉,其他咖啡品種,均只有2倍體,且只能異花授粉。
阿拉比卡作為一個雜交品種,其父系是羅布斯塔咖啡所屬的卡內弗瑞拉種,而母系是尤基尼奧德種,儘管多倍體在咖啡這個品種裡很少見,但是,這種現象在自然界其實也並不罕見。具體可以參考一下小麥,無籽西瓜,以及馬鈴薯等。
5,如何從外形上分辨阿拉比卡跟羅布斯塔?最為直接的,莫過於看油脂,聞氣味。當然還有一些特性,羅布斯塔咖啡外形更為圓潤,飽滿,肥厚,中間線為直線,部分羅豆的兩端更為尖銳一些。而大部分阿拉比卡更為細長,扁平(所以,少數看似呆萌沒靈氣的阿拉比卡亞種,味道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6,羅布斯塔咖啡沒有傳說中那麼差,羅豆最大的問題,在於成分與阿拉比卡不同,所以混合烘焙時,總會出現不好的味道。當然,粗製濫造的羅豆,總會有各種不理想的味道。
在傳統的意式拼配中,添加羅布斯塔增加口感強烈度跟層次感,也能中和牛奶的奶腥味,但是關鍵在於如何烘焙和挑選,總而言之,挺不容易的。
下期預告:手衝咖啡究竟難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