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
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林間最後的小孩》
這是「似常年孜然自言」第23篇推送
同學們,今天是5.25心理健康日
525的諧音是「我愛我」
「愛自己」就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關愛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我
進而愛別人,愛社會
愛自己是愛一切的開始
今日推送我最最最喜歡的一個主題啦
爭取每個季節帶RCF的你們去體驗一次
flag立在這啦,別倒
故事要從一片葉子說起
「葉子落在地上,是正面還是背面朝上多呢?」
某天,輝輝老師問我,一時懵了。(輝輝老師呢,是辦公室有一位可愛又認真的生物老師!她經常帶著孩子們去感知生命的奇妙)。
於是呢,就有了這一系列「自然體驗」的心理課。
最近,發現春天真的很美。疫情隔離的原因,同學們在家「憋」了四個月了,渴望去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自由,渴望和朋友們來一場屬於春天的互動和聯結。
我想啊,如果此刻在學校,我一定會設計自然體驗心理課,帶著同學們好好看看校園裡的自然之物。
我一直都相信,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師。
美國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這一概念,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和大自然的關係產生了斷裂,引起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如肥胖症、壓力過大,憂鬱和無法集中注意力。
整理上學期關於「自然體驗,心靈療愈」的系列課程(順便也加了一些之後適合戶外的自然體驗活動),待疫情結束,我們繼續去自然裡「撒野」!(未完待續,持續更新……)
空杯心態——換一個視角,放下『自己』
自然體驗課,第一步,從放下自我開始。
和學生們一起,給自己取一個自然名,彼此以「草莓、南瓜、竹子、土豆、蝸牛、螞蟻……(自然名)」相稱——讓我們忘記自己的社會身份。大自然的裡沒有所謂的頭銜,我們互依互存,唯一共同的身份:自然的學生。(可提前準備材料,白紙彩筆剪刀,讓學生設計屬於自己的名牌)。
自然名,其實是想讓學生換一個角度,放下「自己」。『空杯心態』,或許很容易說出這四個字。真正用自然萬物的視角去感知這個世界,換個維度,跳出固有的思考模式,在自然中體驗我們生存的環境,這也是『倒空自己』的一種途徑。
取完名後,可做一些破冰類遊戲,如「毛毛蟲遊戲」:
毛毛蟲遊戲
隊伍組成「毛毛蟲」,只有帶隊的打頭者眼睛是不被蒙住的,其他人跟在他後面,一個搭一個的雙肩,蒙著頭巾盲走,除了無條件的信任前面的夥伴,別無它法。腳下的鵝卵石、水泥路面、軟塌塌的土路、陽光灑在身上的感覺、齊整的腳步聲、風掠過面龐,都在幫我們緩解看不見的不適感,但稍有不慎,仍會遭遇從路面掉到路邊、或者掉隊的可能性。
自然中的正念
以往每節心理課,我們會在教室裡做正念放鬆,進行身體掃描和呼吸放鬆。
這次,帶著孩子們去自然中體驗正念。坐在草坪上,眼前是翠竹黃花,耳邊是蟲鳴鳥叫,腳下是瑩瑩綠草。
@草坪上體驗正念
活動前,我給學生分享了一個切身小故事。
1
多年前的一段日子裡,我感到疲憊不堪,以至於情緒受損,在回字形的出口裡越陷越深。有一天夜晚,「師父」把我帶到生物樓旁的小花園。
「你聞到了香味沒?」師父耐心的問道。
「啊,是嗎?我試試」可是還是沒有感受到。
「你有多久沒有聞到自然的味道了」
「好久好久,久到我都已經忘了」
「讓自己慢慢靜下來。自然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最近壓力大,焦慮急躁等情緒已經讓你原本的心有了一層枷鎖。孩子,你要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啊。這樣,你最近沒事的時候去聞一聞自然的味道。當你聞到的時候,記得告訴我」
之後,我告訴自己,讓自己靜下來。慢慢的,真的聞到了香味,而且心越靜,就會發現這種香味就如雨點般真實。還記得有一次下雨,我人生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草的氣味,感覺整個空氣裡都是草的味道,一呼吸就散開到每根毛細血管,神奇的通暢,喜聞樂見的是,情緒也慢慢有了轉變,整個人的狀態也改變了。
正念就是不帶評判的,溫柔的去關注、覺察當下的一切。
呼吸是我們情緒的一面鏡子。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我們的身體和呼吸卻永遠是在當下的。親近自然,貼近生活,正念無處不在。
然而,想要在生活中保持正念,並不容易。我們的心始終都被家人、朋友、學習、生活、手機等人事物抓取著,偶爾脫離他們,就感到空虛、寂寞,甚至恐慌。
在自然中體驗正念,就好像我們的「心智擋風玻璃」被洗乾淨了一樣,感官都經過重新校準——可以聞到、聽到以前沒有感受到的東西。放慢腳步,停止瑣碎事情,看看美麗的自然環境,不僅能恢復元氣,也能增進腦力。
正念的指導語,可根據每節課的目的適當調整。可以是單純的正念呼吸放鬆,也可以加入冥想指導語,在指導語中融入本節課情境。(之後我也想試試正念行走)
開動所有感官,找到與自然的『聯結』
@感受陽光灑在身上的感覺
@校園裡的綠色有多少種?
活動環節,可以準備白紙,列上任務清單。這是一種由淺及深的有意識的觀察訓練(融入「形+聲+聞+味+觸+心」的「五感體驗法」)。問題參考如下:
● 任務清單 ●
to do list
葉子落在地上是正面還是背面朝上多?
校園中綠色有多少種呢?
什麼是長得像武器的植物?
什麼是顏色鮮豔的花?
什麼花的花瓣長著飛機的樣子?
什麼植物會發出聲音?
什麼葉子上有洞?什麼樹幹有圖案?
什麼植物有刺激性氣味?
我們分成小組,在林間、草地埋頭搜尋。一株株植物開始在眼中有了明確的差別。
如果僅僅以感性接近大自然,其實對它是無法產生認識深度的。只有在這帶著作業(任務)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大自然的層次才開始被一一識別出來。
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們可以用雙眼觀察、雙手觸摸、耳朵聆聽、鼻子聞聞、心靈感受,重新發揮這些許久不用的身體『基本零件』,找到自然物與自己相通的特質,最後記錄下你的認識與理解。
任務完成後的分享環節至關重要,分享時體驗到的奇妙感受,會在心裡埋下有趣的種子,如蝴蝶翅膀上為什麼會長眼睛?有毒的植物有什麼用嗎?不斷萌發求知與探索的新芽。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體驗後,知識接收將轉化為情感體驗,最終升華為心靈體驗,讓自然教育不再只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方式,而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
自然作畫/曼陀羅繪畫
這是可以單獨作為一節自然體驗的活動。
「曼陀羅繪畫」之前公眾號詳細推送過,點這查看詳情。
@可設置自然主題的曼陀羅繪畫
自然作畫,是學生給我的啟發。之前帶學生們收集了自然之物後,突發奇想,利用收集的素材創作主題不限的畫。學生們完成的效果出乎意料。
以下是幾個想法
① 隨意發揮。讓學生找尋校園中廢棄的自然之物,如掉落的葉子、枯萎的樹枝、乾枯的花朵等,利用「廢物」隨意發揮。
② 限定主題。如讓學生們在草坪上,靜靜的畫一張樹葉,或者畫一隻螞蟻等,這樣學生們會更充分得去觀察。
不追求記住了多少植物,注重感受到了什麼,體驗到了什麼。
@非限定作畫「秋天的懷念」
更多自然體驗課,持續更新中
晚安
今天別忘了多愛自己一點,我也愛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