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2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寓教於研的 上海財經大學
Sufer
商學院教師,丁浩員
去年10月29日,在外灘金融峰會上舉行的2019「浦山獎」頒獎典禮上,發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論文「Connect to Trade」榮獲了2018年度「浦山學術論文獎」。而該獲獎團隊中最年輕的一位,便是我校商學院副教授——丁浩員。
「我是一個不容易被挖走的人」
他和上財的情緣,從學生時期便開始了。「我的本科時光是在財大度過的,之後就到香港中文大學開始了我的碩博之旅。」畢業之後,他便回到了母校,成為了上財的一名副教授。他坦言,「當時也收到了很多業界的offer,但相比於職場上朝九晚五、條條框框的生活,我更嚮往大學相對輕鬆自由的環境。而且財大本身的科研水平也很高,這對我後來的學術研究也有很大的幫助。」
回望自己的研究歷程,令他最懷念的還是事業剛起步的那段時光。「那個時候,為了上班方便,我與好友租住在學校附近。學校、宿舍,每天兩點一線,披星戴月,其中的辛苦程度真的不亞於大四的考研黨!」26歲博士畢業便成為了一名副教授,其中的壓力不言而喻,經驗的不足是他最大的「短板」,這也給使得他遭受了很多外界的質疑。
幸運的是,學校的支持、恩師的指引、團隊的配合給了他無限的動力,這也是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極不容易被挖走的人」的最大歸因。「不管是當初上學時所學到的,還是現在做研究所得到的,上財給予了我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在財大讀書時,遇見了我的太太……種種因果,上財已經成為了我生活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從「小跟班」蛻變成「領頭者」
「浦山獎」的評選之路,記載了他和團隊成員的一段難忘心血歷程。一輪、兩輪、三輪……經過層層篩選,到最後答辯之前,就已歷時近兩年,「真的連耐心都快被耗盡了,但我們一直在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最大的熱情去『備戰』和『迎戰』。」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順利完成了在北京的最終答辯會,將「浦山獎」收入囊中。「這一獎項的獲得可以說在意料之中,雖不意外但卻很期待。對於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對自己能力的一個有力的證明。」正如丁老師所言,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sufer「成長記」
→
「這篇獲獎論文通過構建理論模型,闡述非正式制度可能影響企業出口的基本機制。我們運用2004-2013年中國製造業上市公司數據和中國海關數據對模型的預測提供了經驗證據。而我在這個團隊中,主要就是藉助自己在發展經濟學中的研究,為論文提供數據支撐。」
對於學者而言,與不同的人打交道、與不同的課題做鬥爭,這些都是他們的家常便飯,這些都是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一開始「大佬」的「小跟班」,在後面幫他們做一些實證的工作,到現在的可以獨立構建框架、確立idea的「領頭者」,丁老師在通過自己的踏實、勤懇,努力完成了這一轉變。
「教學育人,我是認真的」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反過來亦可說,科研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做到薪火相傳。丁老師說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與學生相處,還會在課堂中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與學生分享。他甚至還花了半年的時間 為國際商務這門課程錄了網課、編了教材、創新翻轉式課堂……「我做這些,只是希望我的研究能給學生一些啟示,尤其是我帶的碩博研究生們。」
在他看來,學術必須是全心全意投入的,「在招研究生時,我最看重的不是他們的學術能力,而是人品。如果能力不足,我可以盡全力去輔導、幫助他,但若品德不完善,比如那些朝三暮四的人,是絕不可能全情投入到研究中去的!」
齊彤,是丁老師帶的第一位博士生。在她眼裡,丁老師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情,是指他的課堂總是充滿激情,靈活生動,和學生的互動也很多,既有知識也重應用;義,是指在指導學術時,為了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研究過程,他都會一一見面。除此之外,他還會鼓勵大家多認識學術圈的人,指導大家畢業以後如何找工作、日後如何在學術圈生存。」
梅貽琦先生曾言:「大學之大,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大師之大,不僅有學術之精深,亦得有品行之端正。正是因為有一個又一個像丁浩員老師一樣的大師,凝聚他們個人的力量,我們的SUFE才能攀登上更高的學術之峰。
策劃 | 黨委宣傳部
文 | 龔凱悅 謝雅靖 圖 | 丁浩員
原標題:《Sufer | 丁浩員:從「小跟班」到「領頭者」,教學育人,我是認真的!》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