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寫閨怨詩,為何要把自己塑造成「怨婦」的形象呢?

2020-12-12 生活裡不能沒有糖

最早的閨怨詩應該是這首《詩經·王風·君子於役》。從這首詩來看,主要表達的情感是以一個深閨怨婦角度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實這首詩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的作者借著怨婦的語氣,來批判當時的時事政治。

詩序裡面的「風」其實就是 諷諫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詩實質上是通過怨婦的角度,對老百姓要好一點,不要過度勞役他們。之後的閨怨詩都是這種形式,通過怨婦的口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社會的一些事情的看法。如果用「風雅頌」這三種形式來評價,這就是典型的「風」,即諷諫,勸解的意思。

在詩句中有說到士大夫可以諷諫君王,但要有方法,不能直接臭罵君主的不對,這樣的話語會損害君主的權威,從而造成國家社會風氣低俗。而是要用溫婉的方式,使君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又不損害君主的權威。

代閨怨詩最早產生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主要是通過含而不露,以柔克剛的這種形式,溫婉地說出內心裏面的閨怨。這些詩人們是想通過妻子的口吻對丈夫做過的一些措施加以修正,這樣犯錯誤的君主能夠更加容易接受臣子的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文人志士都想為國效力,但是遲遲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就湧現了一大批懷才不遇的詩人,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要得到皇帝的認可才能夠滿足文人志士的內心祈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人心裏面的這種怨恨有了實質性的轉變。人們不再抱怨其君主的不是,而是更多地傾向於真正的埋怨發展。這種埋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懷才不遇,第二是待遇不公。

隨著秦始皇統一了中央王朝以來,古代諸侯的實力已經被皇帝收回,這就相當於是把所有的權利都歸還給了皇帝,這些權力最後是落到了中央政府上面來。

例如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度,諸侯王雖然名義上都歸於周天子統治,但實際上國家內部的管理是相對獨立的。這就像是一種階梯式的管理模式,各諸侯國都有自己唯一的君主,君主之下也有各自的士大夫,這些權貴們的權利都是比較獨立的,彼此上下屬的關係,是完全不能夠越級的。

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君主就只有一個了,所有的臣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隱逸,要麼向唯一的君主效忠。世界那麼大,人才那麼多。國家能重用的人才數量是有限的,這難免會出現一些有才華的人不被重用。

曹植尚且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只能借閨怨詩來抒發這種壯志難酬的怨恨,這就是閨怨詩中「怨」的第一層含義就產生了,即懷才不遇。

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將自己比作在家裡等待著丈夫歸來的女子,臣子等候君主的召喚,這其中自然也有一絲埋怨的意味。

很多有才能的人,雖然能夠入宮做官,為國家效力,但是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排得上號的。有時候很多的事情並沒有安排去做,所以失去了很多的建功立業的機會。這就像是妻子被丈夫冷落在家是一個道理。

那些被冷落的大臣自然也對君主有一點點的怨氣,也就是「怨」的第二層含義,即對貶斥的命運感到不公。

這兩層含義的相同之處就是都包含著臣子對於君主的「怨」,這裡面的情感包含了諷諫的意思,也還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

文人閨怨詩中,將自己說成是「怨婦」的形象,實際上在封建綱常倫理的影響之下,君主和臣子,還有妻子和丈夫的權利不平等造成的。

綜合上面所說的,古代文人會在閨怨詩裡將自己比做怨婦,是在封建禮教背景之下,通過三綱五常的倫理比較而來的。在君為臣綱的思想下,臣子相對於君主來說,他們就是「妻妾」,自比成怨婦,也是能夠理解的事情。這主要是通過類比的手法進行了情感的抒發。這種方式更能夠被君主所接受。

男性「閨怨」,一開始是要諷諫君王,到後來的懷才不遇或者是臣子對自己命運的不公的情感表達,「怨」的人都是君主,「怨」的事情,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並不是男女之間的情感發牢騷。

相關焦點

  • 秋來多悲愁,唐代一位男人寫了首閨怨詩,被認為是最懂女人的男人
    圖片來自網絡閨怨詩作為古典詩歌中一個很獨特的門類,一般寫的是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魚玄機這首《秋怨》寫自己可謂感情細膩、悽婉纏綿。然而也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他們的詩中是否有閨怨詩的味道呢?唐代詩人 王昌齡的「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這首《西宮秋怨》就絕好地描寫了一位雖美而不得寵愛的宮女的心情。同是唐代詩人的王維,也是一位寫閨怨詩的高手。
  • 怨婦上聯:「獨立小橋,人影不隨流水去。」遠遊丈夫該如何應對?
    怨婦思夫:「獨立小橋,人影不隨流水去。」遠遊丈夫該如何應對?「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真的是寫宮怨嗎?錯,元稹是在指桑罵槐!中國從古至今都是盛產詩歌的文明之邦,在詩歌的發展歷程中,曾經出現過一類產量頗高的詩歌種類,那就是閨怨詩屬。
  • 李白大醉後寫下首肉麻情詩,很有水平,為何後世文人都不提起它?
    除了《贈汪倫》,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首詩也是一樣,此詩名叫《贈段七娘》。這是一首肉麻情詩,從詩意來看是李白大醉後寫的肉麻情詩。曾有不少朋友跟小美說,他們想不通為何這樣的詩能流傳至今,畢竟從字面上來看,這詩的意思確實是一言難盡。到底李白寫了什麼呢?
  • 中國傳統文人品格形象與文人樹
    以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學感性思維和文藝審美情趣,而為文人群體所共有的外在形象與特質,在現實與理想的雙重維度下往往呈現出不甘流俗,傾向於以文學形式展現內心自我感性之世界。出於個體情緒表達的需求,主動創作文學作品,並從文學作品中寄託或者尋求一種個體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文學和文藝特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自身的品格形象。文學與文人二者的關係相輔相成。往往從文藝作品中透視、審視就能體現一個文人的品格素養。
  • 越是能幹的女人,越容易修煉成「怨婦」:你要學會求助和放手
    有個早晨,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坐在餐桌前,攤開本子,嘗試著寫下自己的心情,寫了幾行之後豁然開朗:我的憤怒,實則是一種委屈。總覺得要做該做想做的事情太多,忙得團團轉,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可和支持;當然,我還認為克萊德先生分擔的太少,更像是個家庭生活的旁觀者。
  • 赴京上任,杜牧卻滿懷憂慮,一首詩寫盡了晚唐文人的痛苦
    您看,詩人即將去京城赴任,但是他用了四句話來回顧自己這十多年的瀟灑生活。可見,他很留戀這種生活。這很反常,一點都不符合古代文人的致仕理想。更反常的是,他留戀的瀟灑生活很消極。(1)酒杯無日不遲留:終日不離酒杯。(2)謝公城畔溪驚夢:在謝公城畔酣睡,被溪水驚夢。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在茶詩中,我們得以還原古代文人的真實品茶場景,再現他們的風流雅趣,通過文人間品茗贈茶的佳話感受千年前的情誼與溫度。」楊多傑認為,茶不僅是有著獨特香氣的「黃金葉子」,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楊多傑介紹了他選取的標準:「一是要有一定的茶學內容,二要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每首詩作優先從作者原集種甄選,遇到難以尋找原集的情況下,再從歷代總集或選集中搜集。」楊多傑說:「茶詩,勾勒出古代文人的輪廓、速寫出了他們的人生軌跡,同時也反映著中國文化歷史中千年來的理智與情感。
  • 我們現代人都喜歡的女孩子為何反而成了古代文人眼裡的小人?可恨
    這時小倩說了,你是我老公,我不膩歪你,誰膩歪你呢?你想讓我膩歪別人去,還是你不愛我了? 當小豐聽了小倩的這番話之後,他也覺得自己老婆說得確實很有道理,於是,他就不顧別人的閒言碎語,從此之後就無拘無束地陪著老婆愉快地逛街了。
  • 《木蘭詩》表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質樸形象
    迪士尼《花木蘭》4.木蘭詩的古代勞動人民的質樸形象。迪士尼《花木蘭》6.《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個不朽的人物形象。①展現了樸實無華的勞動人民當時的情景。木蘭是一個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勝利歸來以後,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②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 古代文人為何此何鍾愛「濁酒」意象
    古人愛酒,文人尤其愛酒,說起最愛酒的,當是李白,其詩云:"古來聖賢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然而劉伶、陶淵明之輩對酒的熱愛,也不再他之下,甚至李清照,也是愛酒的。酒在文人的生命裡,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中"濁酒"的出鏡率最高,明明"清酒"更加珍貴,可文人為何獨獨鍾愛"濁酒"呢?
  • 五種文章不能寫,清代文人的創作觀
    古代文人對於創作有很高的要求,杜甫曾經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雖然杜甫用了誇張的手法,但也說明他在創作中的高標準、嚴要求。杜甫對自己的作品都這麼嚴格,可想而知,誰還敢不認真對待創作啊!清代學者繆荃孫總結過,文人在創作中要遵守的要求,概括起來有五點。
  • 觀宋填詞164|鈿誓釵盟何處尋,陳東甫只留下3首閨怨詞
    一、樂雷發詩中的陳東甫 陳東甫僅僅留下三首小詞,他自己的一些情況反而從他朋友的作品中略知一二。樂雷發 (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是宋理宗擢選的特科狀元,他有兩首詩寫給陳東甫,其一為《陳東甫酒間舉作歸心只有杜鵑知之句猶未成篇因為續之》:歸心只有杜鵑知,且倚裴亭共撚髭。客路秋風吹杜若,故園春雨老辛夷。家貧未辦閒居賦,世濁空吟感寓詩。
  • 4首悽涼的宮怨詩,古代女子後宮失寵,會面臨怎樣的悲慘人生?
    描寫空閨怨婦,後宮失寵的生活,在古代詩詞中也是一個熱門題材,實際上不光中國人如此,國外也有這樣的情感,不一樣的是,中國古代的這種「怨婦」情感的表達,往往是很表面的,在詞句外表的深處,往往含有更深層的含義。
  • 1600年前寡婦寫首泰山詩,通篇氣勢磅礴,才情徵服了不少文壇巨匠
    中國古代從來不缺才女,一個個靈秀的人兒,讓如今的我們佩服不已。但在古代,真正為文壇男性文人推崇的才女卻不多。李清照的才華自然不用多說,可惜鋒芒太露,再加上夫死後再嫁,正如宋代胡仔所言「傳者無不笑之」。卓文君才貌雙全,可惜平生存世作僅三首,每一首都是寫給司馬相如,要和他一刀兩斷,所以古代文壇巨匠極少點評她。朱淑真、魚玄機就不用說了,因為寫詞太豪放,沒少挨批。在男尊女卑的歲月裡,以上4位才女沒有受到男性文人的重視,確實是令人憤慨的事。那麼這些「愛挑刺」的男性文人心中就沒有一個完美才女的形象嗎?有的!她就是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東晉女詩人謝道韞。
  • 淳于敏從溫婉大家閨秀,黑化成心中只有恨的怨婦形象,也真是絕了
    實在是必追劇之一啊,下面小編要和大家探討的就是淳于敏這一形象溫婉大家閨秀形象初見時的淳于敏是非常喜人的,溫婉大方,待人有禮,心地善良。只見她一身粉色紗衣穿身,窈窕身材,款款向你走來,那個畫面真美!細看淳于敏,你會發現,她竟是方形臉,那種最不好選髮型,也是令人最頭疼的方形臉什麼算是方形臉呢?方形臉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臉型,常呈現為腮骨與臉型類似寬度,下巴較短。
  • 十句古詩詞,十種人物形象,高考學生詩歌鑑賞必知必會
    下面十句詩詞,表現了十種人物形象。這是古代詩詞中最主要、最常見的十種人物形象。中學生掌握了這些人物形象,也就基本把握了鑑賞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了古詩詞中人物形象的類型。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一詩中,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了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淚來,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之心卻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形象。這種形象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體現,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羅隱、辛棄疾、陸遊等。
  • 《木蘭花》納蘭性德最著名、最經典的一首閨怨詞,幾乎無人不知
    要說納蘭性德所有的詩詞裡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了。相信沒有聽過的人絕對不多,開篇第一句就寫進了所有人的心裡。這首詞格式上比較像詩,但它確實是一首詞,是一首七言八句的詞。全詞如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王安石的這首詩,沒有1句是自己寫的,為何反成千古名作?
    相信很多人在品讀古典詩歌的時候,都曾遇到過這樣一種比較特殊的作品,即非常完整的一首詩或詞,卻沒有1句是詩人自己寫的。以至於當我們讀完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不就是抄襲嗎?其實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存在著一種極為特殊的體裁,即集句詩。顧名思義,就是集合他人的詩句成詩。但並不是說這種集句詩就很好寫。
  • 《詩經》品讀:《伯兮》自君去後,首如飛蓬,古代軍嫂之歌
    一心思念我丈夫,憂思成疾病懨懨。《伯兮》是一首思婦詩。詩歌主人翁是一位古代貴族婦女,她的丈夫是國君身邊的一位貴族武士。她用自豪地口吻稱丈夫為「伯」,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妻子對丈夫的稱「伯」,實為「我家老大」的意思,親切而又親暱。「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 鬢挽青雲欺靛染,翠發籠松楚岫雲:唐代詩人為何鍾愛以發成詩?
    引言孝道是中華傳統美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古代的孝道中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有所損傷,就是對父母的不孝不敬,因此要保護好自己的頭髮和皮膚。但在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脫髮也成了當今人們面對的一大問題。那麼古人難道就不脫髮嗎?頭髮對於古人來說除了象徵著孝道還象徵著什麼呢?唐朝詩人白居易又是出於什麼心態才寫了那麼多與頭髮相關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