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閨怨詩應該是這首《詩經·王風·君子於役》。從這首詩來看,主要表達的情感是以一個深閨怨婦角度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實這首詩真實的情況是當時的作者借著怨婦的語氣,來批判當時的時事政治。
詩序裡面的「風」其實就是 諷諫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詩實質上是通過怨婦的角度,對老百姓要好一點,不要過度勞役他們。之後的閨怨詩都是這種形式,通過怨婦的口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和對社會的一些事情的看法。如果用「風雅頌」這三種形式來評價,這就是典型的「風」,即諷諫,勸解的意思。
在詩句中有說到士大夫可以諷諫君王,但要有方法,不能直接臭罵君主的不對,這樣的話語會損害君主的權威,從而造成國家社會風氣低俗。而是要用溫婉的方式,使君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又不損害君主的權威。
古代閨怨詩最早產生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主要是通過含而不露,以柔克剛的這種形式,溫婉地說出內心裏面的閨怨。這些詩人們是想通過妻子的口吻對丈夫做過的一些措施加以修正,這樣犯錯誤的君主能夠更加容易接受臣子的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文人志士都想為國效力,但是遲遲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就湧現了一大批懷才不遇的詩人,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要得到皇帝的認可才能夠滿足文人志士的內心祈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文人心裏面的這種怨恨有了實質性的轉變。人們不再抱怨其君主的不是,而是更多地傾向於真正的埋怨發展。這種埋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懷才不遇,第二是待遇不公。
隨著秦始皇統一了中央王朝以來,古代諸侯的實力已經被皇帝收回,這就相當於是把所有的權利都歸還給了皇帝,這些權力最後是落到了中央政府上面來。
例如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度,諸侯王雖然名義上都歸於周天子統治,但實際上國家內部的管理是相對獨立的。這就像是一種階梯式的管理模式,各諸侯國都有自己唯一的君主,君主之下也有各自的士大夫,這些權貴們的權利都是比較獨立的,彼此上下屬的關係,是完全不能夠越級的。
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君主就只有一個了,所有的臣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隱逸,要麼向唯一的君主效忠。世界那麼大,人才那麼多。國家能重用的人才數量是有限的,這難免會出現一些有才華的人不被重用。
曹植尚且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只能借閨怨詩來抒發這種壯志難酬的怨恨,這就是閨怨詩中「怨」的第一層含義就產生了,即懷才不遇。
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君主的重用,將自己比作在家裡等待著丈夫歸來的女子,臣子等候君主的召喚,這其中自然也有一絲埋怨的意味。
很多有才能的人,雖然能夠入宮做官,為國家效力,但是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夠排得上號的。有時候很多的事情並沒有安排去做,所以失去了很多的建功立業的機會。這就像是妻子被丈夫冷落在家是一個道理。
那些被冷落的大臣自然也對君主有一點點的怨氣,也就是「怨」的第二層含義,即對貶斥的命運感到不公。
這兩層含義的相同之處就是都包含著臣子對於君主的「怨」,這裡面的情感包含了諷諫的意思,也還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思想感情。
文人閨怨詩中,將自己說成是「怨婦」的形象,實際上在封建綱常倫理的影響之下,君主和臣子,還有妻子和丈夫的權利不平等造成的。
綜合上面所說的,古代文人會在閨怨詩裡將自己比做怨婦,是在封建禮教背景之下,通過三綱五常的倫理比較而來的。在君為臣綱的思想下,臣子相對於君主來說,他們就是「妻妾」,自比成怨婦,也是能夠理解的事情。這主要是通過類比的手法進行了情感的抒發。這種方式更能夠被君主所接受。
男性「閨怨」,一開始是要諷諫君王,到後來的懷才不遇或者是臣子對自己命運的不公的情感表達,「怨」的人都是君主,「怨」的事情,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並不是男女之間的情感發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