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湘江戰役少數倖存者之一,55年授中將,死後不進八寶山

2020-12-22 騰訊網

他是湘江戰役少數倖存者之一,55年授中將,死後不進八寶山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後最艱苦的一仗,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最終突破了敵人設防最嚴密的一道封鎖線,取得了勝利。

湘江一戰雖勝,但中央紅軍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其中掩護主力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

韓偉中將是湘江血戰的親歷者,也是倖存者,當年他擔任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第一零零團團長。

韓偉,1906年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曾參加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北伐戰爭和秋收起義。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時,第一零零團代表紅十二軍接受臨時中央政府檢閱。

時任第一零零團團長的韓偉,帶領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閱兵會場,繞場一周經過主席臺站定。

韓偉上臺報告,朱總司令代表中央政府將繡有「沉著勝敵」四個大字的錦旗授予韓偉。

多年後,韓偉曾感慨道,正是這「沉著勝敵」四字,讓自己在湘江戰役中存活下來。

1934年3月,第三十四師師長彭紹輝被調任少共國際師師長,第十四師師長位置空了出來。

當上級來徵求關於師長人選的意見時,韓偉和時任第101團團長陳樹湘互相推讓,最後是陳樹湘當了師長,韓偉仍任第100團團長。

韓偉和陳樹湘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中相識的。當時二人同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師第三營第九連擔任排長,韓偉是一排長,陳樹湘是二排長。

在後來的井岡山鬥爭中,韓偉擔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二連副連長,陳樹湘擔任七連副連長。1932年,韓偉任福建軍區獨立第八師師長時,陳樹湘任獨立第七師師長。

二人在長期的並肩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1934年10月中旬,處在整個中央紅軍後衛隊伍中的第三十四師第一零零團,在韓偉指揮下開始長徵,在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後,於11月中旬抵達湘江東岸。

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在興安和全州之間,近150公裡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修建碉堡,以絕對優勢構築起第四道封鎖線,妄圖將中央紅軍一舉殲滅。

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江,負責殿後的第34師的6000多官兵在師長陳樹湘的率領下,奮勇阻擊國民黨軍。

戰士一批批倒下去,又一批批頂上來,第34師像釘子一般扼守在陣地上,整整堅持了三天四夜。

在12月12日的牯子江戰鬥中,陳樹湘腹部中彈,身受重傷,壯烈犧牲,年僅29歲。

而韓偉掩護師部突圍後,將自己率領的300餘人編成3個連,準備趁夜間突圍出去,但沒有多遠,就遭到國民黨千餘人的圍攻。

韓偉只好指揮部隊邊打邊撤,但敵人還是追了上來,一眨眼的功夫,300多人銳減至30多人。

敵人太多,而30多人的目標太大,韓偉決定化整為零,爭取人人突圍出去。

戰士們分散突圍後,韓偉和幾名指戰員將敵人引到懸崖邊,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最後從寶界嶺的崖邊跳了下去。

萬幸的是,韓偉因被樹叢掛住,得以生存,後來得到一位上山採藥的土郎中的救助,在郎中家的紅薯地窖裡躲藏了7天。

此時,已經渡過湘江的中央紅軍已經向西跋涉,而韓偉一個人的「長徵」更為艱辛,費盡周折,也沒有找到隊伍。

兩個月後,他輾轉來到武昌,在弟弟家住下。不料,一天晚上一群人闖了進來,其中曾和韓偉一起參加安源煤礦罷工的人當了叛徒,就這樣,韓偉被捕了,被關押在武漢陸軍監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產黨要求「釋放政治犯,共赴國難」。國民黨方面雖然同意放人,卻提出紅軍戰士送延安,紅軍幹部送南京的要求。

韓偉因尚未暴露其紅軍團長的身份,因此被釋放後去了延安,進入抗大第四大隊學習,成為紅34師經湘江戰役後極少數的倖存者之一。

從抗大畢業後,韓偉奔赴晉察冀前線,先後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學校軍教主任、第四團團長、警備旅副旅長、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司令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韓偉曾任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第二十六兵團第六十七軍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華北解放戰爭的多次重要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軍事師範學校校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韓偉將軍本人雖然是湖北籍,但他是在閩西成長起來的戰士,對閩西有些深厚的感情。

他所在的34師是一支由閩西子弟組成的隊伍,長徵之前,第100團一共有1600人,絕大部分都是福建永定籍。所以,他從沒有忘記在湘江東岸犧牲的戰友,沒有忘記閩西那片他曾戰鬥過的熱土。

臨終前,他交代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骨灰送到閩西革命公墓。

2009年,韓偉中將的兒子按照其生前遺願,在湘西畔為第34師犧牲的6000多名將士立下了一塊「無字碑」,並在基座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為掩護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在湘西戰役中犧牲的紅34師六千閩西紅軍將士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紅34師血戰湘江全軍覆沒,師長斷腸,倖存團長授中將
    ,下轄第100、101、102三個團,100團長韓偉(1955年中將),101團長楊梅生(1955年中將),102團長張靜(1934年犧牲)。 1933年7月,紅一方面軍派出紅3軍團4、5師和紅19師,組成東方面軍入閩作戰,紅34師作為二線部隊協同作戰。由於紅34師正規戰經驗尚不成熟,因此當東方面軍在與蔣軍第19路軍激戰時,紅34師則與其他地方武裝負責跟在大部隊後面清剿殘敵。當駐連城的蔣軍第78師倉皇撤退時,紅34師101團還派出一個營配合主力部隊追擊敵人。
  • 唯一沒有授將銜的解放軍首任軍長,本應授中將銜,卻因私事僅授大校
    為了表彰那些曾為新中國成立作出巨大貢獻的開國功臣們,55年解放軍第一次舉行授銜,而作為解放軍軍級幹部,應該都是紅軍時期參軍,經歷幾十年戰火薰陶、從實戰中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 授銜儀式上,解放軍70位首任軍長,大都是中將,少數授予少將銜,但有一位卻沒有將銜,55年僅授大校,此人就是尹先炳。
  • 此開國中將真牛,當過5大軍區司令,2大兵種首長,死後拒入八寶山
    這位開國中將真是厲害,1952年7月任海南軍區司令,1957年任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後又擔任過成都軍區、新疆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此外他還擔任過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兩個大兵種的首長,這一記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秋收起義時他就是連長,黨齡比元帥都高,55年為何僅授中將?
    自1927年南昌起義,我黨揭開獨立領導革命武裝,創建人民軍隊的序幕,戰鬥生涯二十餘載,為革命獻身的先烈千千萬,能夠活下來,見證新中國成立的革命將士非常不容易。而這些倖存者也基本上都成為軍中的高級將領。
  • 他是安徽人,破格授中將軍銜,成「梁姓」軍銜最高的開國將軍!
    其實梁姓也是大姓,人口有1000多萬,所以梁姓的開國將軍還是比較多的,有11位,梁姓開國將軍軍銜最高的就是中將。其中就有一位安徽人。他便是梁從學,梁從學在1955年的時候,擔任的是皖北軍區司令員,按照當時的軍銜評定,最多只能授予少將軍銜。不過,因為他的資歷高,破格授予他中將軍銜。那麼梁從學資歷高在哪兒?估計很多人不知道。
  •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戰敗成為俘虜,為何死後還能葬入八寶山?
    1981年,曾經的國軍名將,解放戰爭中戰敗被俘的杜聿明因病去世,被葬入了八寶山。八寶山革命公墓葬的大部分都是我們的黨軍政領導人,以及有名的愛國人士、科學家等,為什麼這位曾經的戰俘也能被葬入八寶山呢?
  • 湘江戰役,桂軍和粵軍為何故意讓路?紅1軍團又為何痛失戰機
    「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對於很多將軍和老兵來說,在湘江邊發生的這場血戰,是他們最不願意提起,卻又必須要銘記的一段歷史。8萬將士,只有3萬活著渡過了湘江。5天5夜,4道封鎖線,寸土寸血,上演了太多悲壯的英雄泣歌。
  • 解放軍70位首任軍長,唯有他沒授將銜,本該中將,為何僅授大校?
    1955年,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在授銜儀式上,解放軍70位首任軍長,絕大多數授予中將銜,只有極少數被授少將,從這可以看出,尹先炳的能力確實不一般。
  • 四野第41軍轄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為何就他授了中將軍銜?
    第41軍的軍長是開國中將吳克華,他從部隊成立不久就帶領著這支光榮的部隊,先後任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5旅旅長、第5師師長、第41軍軍長。第41軍成立之時,下轄有四個師,先後有6位師長:蔡正國、左葉、周光、田維揚、江燮元、盧燕秋。一、第121師師長,先是由蔡正國擔任,1949年6月蔡正國調40軍任副軍長後,由152師師長左葉接任。
  • 該軍的軍長是中將,但僅授了少將的政委,為何能享中將待遇?
    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吏後,第62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指揮。 接下來龍叔就和大家說說該軍的軍長和政委: 62軍的軍長叫劉忠,他從部隊還是叫第15縱隊時就是司令員,改稱第62軍後,仍任軍長。
  • 李克農:從未帶兵打仗,55年被授上將,死後骨灰與元帥相鄰
    簡介:1955年三軍授銜,其中有一位上將,他一生從未帶兵打仗。我們都知道,將軍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為什麼一位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人會被授予上將?要知道55年只授予了55位上將,每個上將都是金戈鐵馬,久經沙場。
  • 桂林全州,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紅軍損失近6萬將士
    全州是廣西桂林市管轄下的一個縣,這裡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而作為紅軍長徵路上著名戰役《湘江之戰》主戰場之一的全縣,今天的全州,也成為了見證長徵歷史進程的重要地點。蜿蜒的湘江,年復一年地衝刷著岸邊的渡口,這條江流猶如一處醒目的豐碑,記錄著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場重要的戰役。
  • 湘江戰役紅五師新圩阻擊戰指揮所探秘
    #湘江戰役#曾有人問: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紅五師指揮所有幾處,分別在哪裡?以前我們不能直接回答,現在可以明確而響亮地告訴他:有兩處。一處是新圩楊柳井指揮所,還有一處是新圩竹嶺腳指揮所。走進竹嶺腳湘江戰役,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以來最大戰役,是關係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是決定長徵前途的命運之戰,也是建軍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 重走長徵路丨湘江戰役:永不消逝的軍魂!
    2017年,《血戰湘江》電影上映後,曾看過兩遍,深深地被影片中紅軍將士寧死不屈、英勇殺敵、直至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故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到實地去祭奠和緬懷在這場戰役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尤其是去年9月,為紀念湘江戰役中壯烈犧牲的2萬多名贛南子弟而建的「革命理想高於天」雕塑建成後,這個願望更加迫切。
  • 他是少將中行政級別最高之人,授少將軍銜,卻拿著中將待遇!
    與軍隊級別對應的行政級別,當時上將一般定為行政五級,中將少數定為5級,大多定為六級、七級,少將多數定為七級、八級。不過,少將之中有一個人,他是副兵團級,卻被定為行政六級,是少將中行政級別最高的一位,比有些中將的級別還要高,這個人就是賀晉年。賀晉年,陝西人,1928年入黨,兩年後加入了紅軍隊伍。
  • 都以為這個人死後會葬入「八寶山」,但是他死後卻葬在了山溝溝裡
    從小學起,我們就已經開始學習他的文章,《天上的街市》讓多少人對星空產生了最初的幻想啊!從課本下方的密密麻麻的注釋中,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到了郭先生深厚學養。他不但是個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新詩的奠基人之一。 而且,郭沫若先生雖然推崇新詩,但是,他的古詩寫的也非常不錯。他當年和很多文壇巨匠都有詩詞往來,主席還和他有過和詩呢。
  • 他曾是主席的得力助手,在湘江戰役中,成為犧牲的最高將領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徵之路,程翠林擔任紅五軍團第34師政委,奉命擔任後衛阻擊任務,掩護大部隊安全撤離。11月29日,第34師被臨時調派去支援紅八軍團,並在完成任務後搶渡湘江,與大部隊會合。當然,上級考慮到任務的艱巨性,囑咐程翠林,一旦無法渡過湘江,可以就地返回湘南開展遊擊鬥爭,保存革命力量。
  • 55年授銜時,四野18位軍長7位授上將,為何三野軍長大多是中將?
    中國近代經歷漫長的戰爭後,終於在東方覺醒,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中國以頑強不息的精神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世界強國之一。那些曾經為國家拋灑熱血的英雄們,國家為他們授予軍銜,作為最大的榮譽獎勵。我們都知道當時在授銜儀式上出現,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大將等,總共授勳人數達到千人,在4大野戰部隊中,第4野戰部隊18位軍長中,獲得上將軍銜的就有7人,而第3野戰部隊中16個軍長中有10位中將,3位少將,還有3位將領沒有授軍銜。為什麼同樣戰功赫赫的野戰部隊,差距竟然這麼大呢?本期暴走大歷史為您獨家揭秘。讓我們先看看4野授勳的將領都是誰?
  • 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慘重和成功渡過湘江的原因
    前面大致介紹了中央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的經過,也統計了湘江戰役中紅軍損失的指揮員和戰士人數,今天我們就來大致分析一下,中央紅軍損失慘重的原因以及能夠成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早在1934年11月6日,蔣介石就判斷出,中央紅軍的行動路線會是循著紅六軍團行走的路線,從廣西興安縣和全州縣之間渡過湘江;到1934年11月中旬,蔣介石判斷出,中央紅軍可能經桂北、黔東,向川南前進,進而針對紅軍做出相應部署,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地區。
  • 解放軍有個二級軍區,出了3位開國中將
    1948年6月7日,第4縱隊第12旅和第38軍第17師,奉命組成陝南軍區,屬中原軍區所轄二級軍區建制,下轄第12旅、第17師和兩鄖(湖北省鄖西、鄖縣)、商洛軍分區;7月,陝南軍區第12旅等部參加襄樊戰役;11-12月,歸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指揮,參加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