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湘江戰役少數倖存者之一,55年授中將,死後不進八寶山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後最艱苦的一仗,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最終突破了敵人設防最嚴密的一道封鎖線,取得了勝利。
湘江一戰雖勝,但中央紅軍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其中掩護主力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紅三軍團第十八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
韓偉中將是湘江血戰的親歷者,也是倖存者,當年他擔任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第一零零團團長。
韓偉,1906年出生於湖北省黃陂縣,曾參加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北伐戰爭和秋收起義。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召開時,第一零零團代表紅十二軍接受臨時中央政府檢閱。
時任第一零零團團長的韓偉,帶領隊伍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閱兵會場,繞場一周經過主席臺站定。
韓偉上臺報告,朱總司令代表中央政府將繡有「沉著勝敵」四個大字的錦旗授予韓偉。
多年後,韓偉曾感慨道,正是這「沉著勝敵」四字,讓自己在湘江戰役中存活下來。
1934年3月,第三十四師師長彭紹輝被調任少共國際師師長,第十四師師長位置空了出來。
當上級來徵求關於師長人選的意見時,韓偉和時任第101團團長陳樹湘互相推讓,最後是陳樹湘當了師長,韓偉仍任第100團團長。
韓偉和陳樹湘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中相識的。當時二人同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師第三營第九連擔任排長,韓偉是一排長,陳樹湘是二排長。
在後來的井岡山鬥爭中,韓偉擔任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二連副連長,陳樹湘擔任七連副連長。1932年,韓偉任福建軍區獨立第八師師長時,陳樹湘任獨立第七師師長。
二人在長期的並肩戰鬥中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1934年10月中旬,處在整個中央紅軍後衛隊伍中的第三十四師第一零零團,在韓偉指揮下開始長徵,在連續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後,於11月中旬抵達湘江東岸。
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在興安和全州之間,近150公裡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修建碉堡,以絕對優勢構築起第四道封鎖線,妄圖將中央紅軍一舉殲滅。
為了掩護大部隊過江,負責殿後的第34師的6000多官兵在師長陳樹湘的率領下,奮勇阻擊國民黨軍。
戰士一批批倒下去,又一批批頂上來,第34師像釘子一般扼守在陣地上,整整堅持了三天四夜。
在12月12日的牯子江戰鬥中,陳樹湘腹部中彈,身受重傷,壯烈犧牲,年僅29歲。
而韓偉掩護師部突圍後,將自己率領的300餘人編成3個連,準備趁夜間突圍出去,但沒有多遠,就遭到國民黨千餘人的圍攻。
韓偉只好指揮部隊邊打邊撤,但敵人還是追了上來,一眨眼的功夫,300多人銳減至30多人。
敵人太多,而30多人的目標太大,韓偉決定化整為零,爭取人人突圍出去。
戰士們分散突圍後,韓偉和幾名指戰員將敵人引到懸崖邊,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最後從寶界嶺的崖邊跳了下去。
萬幸的是,韓偉因被樹叢掛住,得以生存,後來得到一位上山採藥的土郎中的救助,在郎中家的紅薯地窖裡躲藏了7天。
此時,已經渡過湘江的中央紅軍已經向西跋涉,而韓偉一個人的「長徵」更為艱辛,費盡周折,也沒有找到隊伍。
兩個月後,他輾轉來到武昌,在弟弟家住下。不料,一天晚上一群人闖了進來,其中曾和韓偉一起參加安源煤礦罷工的人當了叛徒,就這樣,韓偉被捕了,被關押在武漢陸軍監獄。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共產黨要求「釋放政治犯,共赴國難」。國民黨方面雖然同意放人,卻提出紅軍戰士送延安,紅軍幹部送南京的要求。
韓偉因尚未暴露其紅軍團長的身份,因此被釋放後去了延安,進入抗大第四大隊學習,成為紅34師經湘江戰役後極少數的倖存者之一。
從抗大畢業後,韓偉奔赴晉察冀前線,先後任晉察冀軍區軍政學校軍教主任、第四團團長、警備旅副旅長、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司令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韓偉曾任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副司令員、第二十六兵團第六十七軍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華北解放戰爭的多次重要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軍事師範學校校長、華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韓偉將軍本人雖然是湖北籍,但他是在閩西成長起來的戰士,對閩西有些深厚的感情。
他所在的34師是一支由閩西子弟組成的隊伍,長徵之前,第100團一共有1600人,絕大部分都是福建永定籍。所以,他從沒有忘記在湘江東岸犧牲的戰友,沒有忘記閩西那片他曾戰鬥過的熱土。
臨終前,他交代自己的兒子,把自己的骨灰送到閩西革命公墓。
2009年,韓偉中將的兒子按照其生前遺願,在湘西畔為第34師犧牲的6000多名將士立下了一塊「無字碑」,並在基座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為掩護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在湘西戰役中犧牲的紅34師六千閩西紅軍將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