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對於很多將軍和老兵來說,在湘江邊發生的這場血戰,是他們最不願意提起,卻又必須要銘記的一段歷史。8萬將士,只有3萬活著渡過了湘江。5天5夜,4道封鎖線,寸土寸血,上演了太多悲壯的英雄泣歌。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慘痛教訓,推動了之後「遵義會議」的召開,讓身處逆境的紅軍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在湘江戰役中,四面被圍的紅軍,用鮮血在沒有路的絕境拼出了一條路。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意外」因素也幫助了紅軍,那就是粵軍陳濟棠和桂軍白崇禧,竟然故意在自己防線上開了一條口子,賣給紅軍破綻,留出了一線生機。
陳濟棠是廣東軍閥,著名的「南天王」,也是當時國軍的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和蔣介石素來不對付,貌合神離。第五次反圍剿時期,蔣介石在兵力部署上就故意北重南輕,想將紅軍逼入廣東,以到達到一石二鳥的功效。
但這種小伎倆,陳濟棠又怎會看不破,他給粵軍下達的作戰命令只有兩個字「送客」。粵軍讓開了一條西進的道路給紅軍,並遵循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的戰術,只追不打。並且為了讓紅軍明白自己的意圖,陳濟棠還特意派人和紅軍進行談判,表明誠意。而蔣介石看到粵軍故意放水後,大為惱怒,又不好和陳濟棠撕破臉面,只能連連催戰。當時蔣介石侍從室主任晏道剛就形容陳濟棠在「敲梆式的堵擊,送行式的追擊」。
如果陳濟棠讓路是因為和紅軍「秘密和解」,那一直揚言「有匪有我,無匪無我」的白崇禧也故意賣出破綻,則令人始料未及。雖然白崇禧和蔣介石的關係也是萬花筒一般,不是相依為命,就是你死我說,但這個時期的白崇禧,還沒必要在背後擺蔣介石一道。
在蔣介石龐大的湘江圍堵計劃中,白崇禧是一枚重要的棋子,他號稱「小諸葛」,打仗極有頭腦,桂軍戰鬥力又非常強悍,蔣介石捨不得不用。當時白崇禧陳兵湘桂邊界,桂軍第15軍控制灌陽、全縣,第7軍守備興安、恭城,擺出了一副要跟紅軍決戰的姿態。
但心眼極多的白崇禧還出動了空軍,名義上是監視紅軍,其實暗地裡觀察中央軍的動向。中央軍薛嶽、周渾元部的追剿並不積極,也讓白崇禧一頭霧水。直到桂系「情報人員」傳來密電,說蔣介石想要一石三鳥,讓紅軍和桂軍、粵軍打成一片,中央軍坐收漁翁之利,白崇禧才恍然大悟,大罵蔣介石好狠的心。
白崇禧親自跑到湘桂邊境布置防務,卻暗地裡安排撤退,學起了陳濟棠「送客」的那一套。桂軍讓出了龍虎關等重要隘口,讓紅軍通過桂北,同時全軍開始後撤。桂軍讓開了一條路,何健的湘軍也在耍滑頭。白崇禧撤防,何健不補,就把一個蔣介石蒙在鼓裡。
在桂北重鎮全州,僅僅只有桂軍一個民團,相當空城,而當時紅軍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渡過湘江,佔領全州」。但作為全軍先鋒的紅1軍團2師5團,到了全州城下,偵察完了敵情,面對空城卻猶豫了!他們沒敢打,而是想著報告軍團指揮部再做定奪。但戰機稍縱即逝,全州被恰巧趕到的湘軍再次駐防。
湘江戰役損失過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部隊行動過於緩慢,沒有能夠利用好湘江的缺口,林彪的紅1軍團沒有堅決搶佔全州就是一個重要的失誤。
不敢惹陳濟棠,卻不能再容忍一個白崇禧。看到桂軍的神奇部署,蔣介石給白崇禧去電「其誰信兄等與匪無私交耶?」一身冷汗的白崇禧不得不下令桂軍全線發起追擊,紅軍的處境再次陷入危難之中。
雖然最後紅軍化險為夷,但在湘江戰役中錯過的那些的「破綻」,卻讓多少的將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當時紅1軍團先鋒5團的政委劉忠,後來在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在撰寫回憶錄時,對於全州的遺憾,老將軍還是耿耿於懷,自責當時沒有堅定決心,以至於讓戰友們付出了更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