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七的心靈花園
還記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嗎?
前一陣,日本馳援物資上的捐贈寄語爆紅網絡。一時間,大家都被這些情真意切、文藝典雅的古詩詞圈粉了。
日本捐贈寄語集錦日本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富士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日本舞鶴捐大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刷屏的寄語文案,不僅屢上熱搜,還被中國網友盛讚:
海外詩詞大會種子選手!怎麼感覺日本人在給我們上文學課啊?要不明年,中國詩詞大會搞一個日本分會場吧!詩詞底蘊虐我千百遍,不說了,我對學習唐詩有興趣了!!文化真是太美妙了!.......
就連外交部也被日本的「捐贈寄語」感動到。
2月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當著眾多國內外記者的面兒,點名感謝日本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幫助。
華春瑩說:看到日本捐贈中國的有關報導,非常感動。疫情發生以來,日本政府、許多地區、各家企業主動向中方捐贈口罩、護目鏡、防護服等防疫物資。一些捐贈物資的包裝箱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我想,很多中國網民和我一樣都注意到了日本人民這些溫暖人心的舉動。在當前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我們對其他國家人民給予中國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謝,銘記在心。
按理說,外交官是最理性的職業,但能讓最理性的外交官說出「最感性的話語」。可見,日本這次的「寄語外交」是多麼的成功!
其實,日本並不是本次疫情中對我們援助最早、捐贈最多的國家。
早在2月1日,俄羅斯就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捐贈了5萬隻醫用口罩。
不過,這事兒基本沒人知道,就連上個新聞都是默默無聞的。
2月3日,俄羅斯政府又向哈爾濱捐贈了3.5萬隻醫用口罩。
然而,依然沒有任何宣傳。
消息還是虎撲上的網友爆出來的。
2月6日,俄羅斯直接來了大手筆!
俄聯邦緊急情況部,用伊爾-76運輸機,直接給中國運送了滿滿一飛機的抗疫物資。
俄方的報導是如此的簡潔:
「這架II-76飛機到達了中國,它帶著183立方米人道主義救援物資。」
183立方米是多少?相當於23噸!
也就是說,俄羅斯送來了整整23噸的援助物資,其中包括200萬個口罩和其他防護用品。
而這其實已經是俄羅斯對中國的第三次援助了!
所以,許多網友不禁感嘆:
俄羅斯真是個「鐵戇戇」,只知道悶頭送東西,咋就不寫兩句詩呢?
吭哧吭哧從大老遠扛了23噸物資過來,卻連個宣傳都不會整。
就因為不會寫「捐贈寄語」,迄今為止都沒有上過幾次熱搜,更別說全網刷屏了。
不會宣傳的鋼鐵直男,真是好吃虧啊!
對比不會寫詩的俄羅斯,日本的「寄語外交」是不是很優雅,很有效,也很能引起共情呢?
可見,會寫文案是多麼的重要!
接下來,我們就用文案思維仔細端詳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好的捐贈寄語,並細細品讀捐贈寄語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力量。
01 捐贈寄語的目的
何為文案?簡單來說,「文案」就是用文字的形式傳遞基本的信息,來達到預期的目的。
一切文案的背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這些目的,可以是宣傳,也可以是銷售;可是祝福,也可以是慰問,但本質上都是溝通。
所以,寫文案的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溝通。
話說回來,溝通的目的又是什麼?
其實,就是讓別人能夠產生積極的變化和結果。
美國廣告學大師拉維奇和斯坦納曾經總結了廣告的三大階段:認知-情感-行動。
1、認知:讓用戶認識我們,知道我們是做什麼的。2、情感:解決情感信任的問題,讓用戶喜歡我們,對我們產生感情。3、行動:讓用戶行動起來,產生下一步的實際行為。
如果把這個思維模型遷移到捐贈文案中,我們會發現也同樣適用:
第一,認知層面:通過文字認識對方
通過文字,讓接收方認識到捐贈方做這件事的動機。
第二,情感層面:用文字與對方建立信任
用優美詩意的捐贈寄語,建立情感和信任,讓接收方感知到捐贈方的綿綿情意。
第三,行動層面:讓對方產生積極變化
行動層面,在「捐贈寄語」的語境中,屬於隱藏劇情。
具體來說,當你完成了捐贈行為,送出了捐贈寄語,實現了從認知到情感的兩步之後,第三步的「行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說過:
「千萬不要忘記幫助自己的人。知恩不報將為天下人所不恥。」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根據營銷心理學中的「互惠法則」,接受了恩惠之後,對方自然也會予以回報。
就像前段時間,日本、韓國等國紛紛向中國伸出援手,我們當時就銘記於心。後來,日韓兩國也相繼爆發疫情,中國自然不忘這雪中送炭的情誼,不僅慷慨分享抗疫信息和經驗,還向他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始於認知,終於行動,關鍵是情感。
捐贈寄語的作用,就是用優美感人的文字觸發情感體驗。利用情感體驗來吸引注意,增強記憶,激發行為,並將強烈的感情和信任促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由此,認知、情感、行動這三個心理環節,就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閉環。
02 捐贈寄語怎麼寫
如何才能寫出讓對方有感覺的捐贈寄語?
怎樣的捐贈寄語能「四兩撥千斤」,產生的積極的變化和結果呢?
從文案寫作的角度,我們需要掌握以下三個技巧:
1、與你有關
捐贈寄語,要和對方有關,要能引起關注,產生共鳴。
這是激發情感體驗的關鍵,也是優質寄語的前提。
舉個例子,為什麼我們都覺得日本的捐贈寄語寫得好?
因為,它們與我們有關。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詩詞名句,不是出自《詩經》,就是源於唐詩。它們就是我們文化基因裡的東西,所以特別容易產生共鳴,可以讓我們「有感覺」。
俗話說,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外交上,尤其如此。
國家領導人出訪國外,事先都要準備好文化談資。一般的做法,都是引用對方國家文化經典中的名人名言。
比如,在英國,可能就會引用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言,像「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等。
在外交溝通中,適當引用對方的家鄉話,不僅能更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而且能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怎麼做到「與你有關」呢?
簡單來說,就是用文化基因裡的東西,巧妙擊中你的心。
也就是,用你最熟悉的文化形式來打動你,用這種最能打動你的方式來為你鼓勁。
① 日本舞鶴捐贈大連:「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出處: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送柴侍御》。
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尤以邊塞詩見長。
送柴侍御[唐] 王昌齡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柴侍御》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送別詩。
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擔任龍標尉。在那裡,他結識了一位柴姓好友。這位好友,時任侍御史,所以王昌齡稱其為「柴侍御」。
誰知,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沒過多久,柴侍御就要離開龍標,前往武岡任職。王昌齡不忍與友分別,便到沅江邊為他餞行,並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
其中「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堪稱千古絕句!
青山一路相連,你我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何曾身處兩地?
詩人這裡用一句肯定、一句反問,描繪了雲雨相同、明月共睹的深情場景,表達了雖人分兩地、卻情同一心的朋友情誼。
日本是受大唐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中國詩詞自唐代傳入東瀛之後,日本人對「漢詩」就十分熱愛,一千年來傳誦不絕。
現在,日本中小學國語教科書中就收入了許多中國古詩詞。不少日本人都能流利地背誦唐詩。
也許,正因為深知唐詩對中國人的特殊意義,所以日本友人在這種疫情的艱難時刻,不僅捐助了抗疫物資,還選用這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作為捐贈寄語。
可以說,這句寄語在此情、此景、此時,不僅準確表達了風雨與共、心意相連的真摯友情,而且用我們文化基因裡的東西,巧妙擊中了我們的心。並且,為後續的兩國合作和商務往來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確實達到了表達慰問、增進友誼、促進合作的目的。
要說寫捐贈寄語,咱們中國也是種子選手!
當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國政府、各大企業及民間組織也紛紛向疫情嚴重的國家捐款捐物。隨著援助物資送去的,還有那些寄託著真情和期盼的美好寄語。
我國精選的寄語文案,很多還是「中外雙語」,也是非常走心了。不僅入鄉隨俗,而且巧妙汲取了對象國的文化經典,確實做到了「與你有關」。
這些「中國製造」的溫暖寄語,引來網友紛紛點讚:
詩情畫意,深情款款,大國風範!
② 中國捐贈日本:「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3月2日,日本確診900多例,疫情吃緊。馬雲公益基金會向日本捐贈了100萬隻口罩,運送的醫療物資上寫著:「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識?原來,它正是化用了王昌齡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句文案不僅準確表達了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真摯情誼,還巧妙呼應了此前日本捐贈物資上的寄語。真是獨具匠心了!
③ 中國捐贈日本:「櫻花樹之下沒有陌路人」
出處:日本著名詩人小林一茶的俳句
3月17日,中國駐名古屋總領館向名古屋市立東部醫療中心捐贈了3萬隻醫用外科口罩。
口罩的包裝箱上,不僅用中文寫下「霧盡風暖,櫻花將燦」,更引用了日本俳句詩人小林一茶的名句「櫻花樹之下,沒有陌路人」 (花の陰 赤の他人は なかりけり)。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它發源於中國古代的漢詩絕句。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源於漢詩絕句之故。」
所以,俳句大概是日本人從漢詩絕句中受到啟發而形成的。
古代,日本詩人大多能寫漢詩,很多人都愛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所以俳句在日本影響深遠,深受喜愛。
這裡,我們特地在捐助寄語上加上了日本人喜聞樂見的「俳句詩」,也是想用對方耳熟能詳的文化形式表達艱難時刻的那一份共情與支持。
④ 中國捐贈韓國:「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出處: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的《雙磎寺真鑑禪師碑銘》
2月27日,中國駐韓國大使館向韓國大邱市緊急捐贈了2.5萬餘個醫用口罩。
運送愛心口罩的火車上,懸掛著新羅旅唐學者崔致遠的名句「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義不會因為相距遙遠而不相通,人不會因為國家不同而產生距離。
韓國、日本都與中國相鄰,且歷史上同屬漢字文化圈。相傳,漢字是先傳到朝鮮,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由於當時日韓兩國只有口語,所以都不約而同地將漢字定為官方文字和書面語言,直到多年之後才在漢字的基礎上創立了日語和韓語。
和日本仰慕大唐文化派來遣唐使一樣,新羅當時也送了許多朝鮮留學生來唐朝學習。
當時,新羅統一朝鮮之後,十分推崇大唐文明,所以竭力仿效。不僅將王號、年號都改用漢文,就連政治制度和衣冠服飾也完全參照唐朝。
崔致遠正是此時被送來學習的留唐學者。他12歲乘船渡海來到大唐,18歲便一舉中第,後被朝廷重用到江蘇揚州為官。
據說,其才情之高,甚至到了「文章感動中華國」的程度。直到現在,揚州還有崔致遠紀念館。
作為朝鮮歷史上最著名的遣唐使、最知名的漢學家,崔致遠和他的詩句無疑是深扎在韓國人血液裡揮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正因為如此,我國援韓物資上的這句捐贈寄語,一經發出就引起了韓國媒體的紛紛點讚和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
中日韓同為東亞鄰國,地理相近,文化同源(相通),因而更懂彼此。所以,在寫捐贈寄語時做到「與你相關」,還是相對容易的。
如果出了漢字文化圈,來到歐洲等地,則更需要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因素,注意通過「與你相關」激發共情。
⑤ 中國捐贈法國:「團結定能勝利」
出處: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名言
3月18日,中國向法國提供的醫療援助物資抵達巴黎。物資包裝上寫著兩句話。
第一句是「千裡同好,堅於金石」,出自三國蜀漢學者譙周的《譙子·齊交》。原句為「「交得其道,千裡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意思是:交對了朋友,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同行交好,友誼比膠漆還牢固,情誼比金石還堅定。
與之對應的法語,出自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為「團結定能勝利」。
捐贈寄語,還是中法對照,我大中華也真是有心了。
法國是一個以浪漫著稱的國度,而雨果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是法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人稱「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由此可見他在法國人民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如此「與你有關」的捐贈寄語,必然能產生心意相通、攜手抗疫的積極效果。
2、有畫面感
好的捐贈寄語,在「與你有關」的基礎上,還需要寫出「畫面感」。
為什麼文案要有畫面感?
因為人類的大腦很難理解抽象的語言,而更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視覺化的表達。
具體、形象、充滿畫面感的語言能更輕鬆進入你的大腦,所以理解起來更省力,也更容易被感受到、被記住。
那麼,怎麼才能寫出有畫面感的文案呢?
其實,就是要寫出足夠的細節,寫出具體的形象,通過視覺化的語言給予讀者一種真實感。
學會運用比喻誇張、細節描寫等一切手段,在讀者大腦中構建「場景」和「情境」,讓他們能夠自然感受到你想要表達的畫面。
⑥ 日本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出處:《詩經·秦風·無衣》
2月3日,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向中國捐贈了3800件防護服,這是湖北當時最急需的抗疫物資。
更暖心的是,物資上的那句捐贈寄語:「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句出自《詩經·秦風·無衣》,意為:誰說沒有戰衣?來,我們同穿一件。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句話,用作捐贈寄語,真是極好!
出自《詩經》這一中國文學經典,首先做到了「與我有關」。
其次,這句詩詞本身既不抽象,也不複雜,而且極具畫面感。
一讀此詩,你的大腦中就會立馬浮現出以下的場景:
甲:我沒有戰衣。乙:誰說你沒有戰衣?來,我的衣服給你穿!
試想一下,在讀詩的時候,你的大腦中是不是已經演示了一遍這個故事了呢?
這裡,作者把「送衣服」的過程表達地如此簡潔,卻又那麼形象!
如此具體生動、充滿畫面感的文案,賦予了讀者一種真實感,能夠更好地進入他們的心智。
更妙的是,將這句詩作為捐贈寄語,放到當時日本向我們捐助防護服的特定語境中,又是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戰衣」和「防護服」看似毫不相干,卻有著某種神似。我們正在打一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把防護服比作「戰衣」,用古時打仗的景象比擬當今抗疫的情境,確實非常應景,而且很有感覺。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誰說你沒有防護服?我的就是你的!
比喻構建出的情境,不僅讓這句捐贈寄語充滿想像力,而且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回味起來竟有一種拍案叫絕的感覺。
⑦ 中國捐日本:「瀟瀟春雨中,相約一把傘」
出處: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詩句
2月,中國大連收到日本北九州市捐贈的260枚N95口罩和70套防護服。
3月27日,大連市向日本北九州市回贈了20萬隻口罩,總計86箱,捐贈數量大約是日方的770倍!
不僅如此,我們還特地在物資包裝上附上了「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的詩句「瀟瀟春雨下,相約一把傘」作為寄語。
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他既精通漢詩,也擅長俳句,而且是日本私小說的開創者。
這句詩背後,還有一段關於友情的故事:
夏目漱石有一個身患肺病的好友,就是日本俳句名家正岡子規。正岡子規寫了一句詩:「人に貸して我に傘なし春の雨」, 大意為「傘借給了別人後,自己沒傘,眼睜睜看春雨落下」。
夏目漱石看了之後,便回詩一句:「春雨や身をすり寄せて一つ傘」,大意為「既然你沒有傘,那咱倆就在春雨中共用一把傘吧」。
「瀟瀟春雨下,相約一把傘」,中國捐贈者僅用了寥寥十個字,就串起了整個關於友誼的故事。
這個捐贈文案,不僅構建了一幅「雨中同打一把傘」的生動畫面,而且用在如今共同抗疫的特殊語境中,又形成了一個雙重比喻。
如果把「2月份中國接受日本援助」比作「借傘」,那麼「3月我們回贈日本」則可以看作「同用一把傘、共渡疫情難關」了。
更妙的是,這裡亦是用兩位文學大師的真摯友情來比擬中日兩國相互扶持、共渡難關的互助情誼。
怪不得,日本網友在推特上感嘆中國捐贈者的文學品位真好。咱們大中華的這些捐贈寄語,細細品來,真是回味無窮!
3、觸發情感
之前我們已經說過,內容進入讀者心智的閉環過程是:認知-情感-行動。始於認知,終於行動,關鍵是情感。
而文案的作用,就是用有吸引力的內容觸發讀者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吸引注意、加強記憶、激發行動的目的。
《奇葩說》的製作者牟頔曾說過一句話:內容的本質是情感共鳴和情緒共振。
什麼是好文案?
就是能通過觸達人的情感情緒來實現自己的內容價值。內容觸達人群範圍越大,情感程度越深,帶來的價值就越大。
所以,好文案都極善於觸發讀者內心的情感,調動與內容相關的情緒。它們都專注於情感共鳴,非常具有共情能力和移情能力,能夠通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某一種情感、某一份情緒、某一個場景。
那麼,什麼才是好的捐贈寄語?
除了要做到「達到目的」、「有畫面感」,用文案觸發情感、為內容添加情緒,也是讓捐贈寄語達到優質的重要技巧。
情感豐沛的文字配上愛心滿滿的物資,就是一個字:完美!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好的寄語,就是要通過觸達人的情感來展現捐贈物資的價值。
⑧ 日本捐湖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出處:日本長屋王的《繡袈裟衣緣》
《繡袈裟衣緣》[日本] 長屋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2月,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向中國湖北捐贈了20000隻口罩和一批紅外體溫計。物資包裝上附了一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此句一出,中國網友都被日本的文藝範迷倒了。大家紛紛讚嘆:
送個口罩都這麼有文化?真是好唯美、好暖心!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應該是這次疫情中最早刷屏的寄語文案了。今年2月之前,想必它還鮮有人知。可是如今,這八個字早已刷爆全網,成為了舉國皆知的網紅話語。
以解讀金庸為主業的六神磊磊,曾這樣評價這句捐贈寄語:
它含蓄中透著磅礴,雋永中彰顯深刻,時代感與滄桑感交疊,既有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又有無與倫比的穿透力。
疫情語境下,短短八個字的寄語,為何能在民眾中引起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甚至成為了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呢?
除了文字治癒、意境優美之外,還要歸因於它背後有一段中日交流的有緣往事。
《唐大和上東徵傳》成書於日本奈良時期,其中記載: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
這裡說的是:1300年前,日本長屋王崇敬佛法。於是,命人製作了一千件袈裟,由遣唐使送給唐朝的「大德聖僧」。袈裟上繡著四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所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意思就是:中日兩國,雖然不在一地,未享同一片山川,但抬頭望見的卻是同一輪明月、同一片天空。
《全唐詩》也收錄了長屋王的這四句佛偈,書中有題注曰:
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
這裡的「真公」,說的就是揚州大明寺的鑑真大師。
原來,唐開元年間,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來華,遍尋高僧東渡傳法。二人求訪了十年,終於打動了鑑真。
唐天寶元年,鑑真毅然決定東渡日本。臨行前,他還特地吟誦了長屋王的這首《繡袈裟衣緣》,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來說服座下弟子同赴東瀛。
曾經立下的flag,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即便修為深厚如鑑真大師,也未嘗不是如此。
《唐大和上東徵傳》上記載:
「唐天寶元年,高僧鑑真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
鑑真的東渡之路,可謂困難重重。第五次東渡,鑑真雙目失明,弟子隨從死傷無數,何其艱辛,何其悲壯!
然而,鑑真大師依然信念堅定,他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第六次東渡,唐玄宗篤信道教,不許鑑真出海。當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他仍然沒有放棄。
幾經輾轉,精誠所至。唐天寶十二年,鑑真在日本遣唐使晁衡(阿倍仲麻呂)的幫助下,終於東渡成功。
1963年,鑑真大師逝世一千二百周年,郭沫若為其寫下紀念詩句:
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鑑真大師對日本的文化影響是全方位的。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記載:隨鑑真赴日的人員中,能工巧匠,應有盡有。有人善於雕刻玉器,有人擅長鐫刻碑文;有人長於繪畫和書法,有人精通建築和醫藥。
這相當於把當時最先進的大唐文明一起打包教給了日本人。難怪日本人民至今都十分崇敬鑑真,尊稱他為「過海大師」。
1300年前,因為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鑑真大師感其誠意,歷經十年,克服千年萬險,不遠萬裡來到日本。他不僅弘揚佛法,還把最成熟的大唐文明帶到了日本。
1300年後,又因為這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疫情的艱難時刻,日本友人帶給了中國人應對災難的力量。
所以,如果要問:這句捐贈寄語為何能引起強烈而廣泛的反響?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勾起了一段共同的文化記憶,觸發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鳴。
因為詩句背後的那些故事,雙方想起了往昔的美好情誼。又因為這種情感共鳴,兩國人民的感情得以加深,進而升華。
捐贈寄語中的引經據典,帶出了一衣帶水的歷史溫度,見證了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它有來歷,有淵源,有典故。吃瓜群眾一時好奇,扒出來又是一段佳話。
有人說,在疫情的影響下,捐贈寄語的情感價值被進一步放大了。然而,在我看來,一些寄語文案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治癒力量,本質上還是因為它們觸達到了人們情感情緒的最深處,喚醒了彼此之間最深層的文化認同。
當然,關於勾起共同記憶、見證文化交流的捐贈寄語,其實還有很多,不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一句。這裡鑑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贅述了。
結 語
科學暫時無法到達的地方,文明還會到達。
人民日報曾說:抗疫物資上的美好寄語,折射出人類文明之光。它們在疫情的陰霾中給人以力量和希望。
當今時代,雖然科學愈加昌明,但沒有人能否認文化的力量。
文字中所代表的客觀事物、所包含的主觀情感,永遠都是直擊痛點、打動人心、溫暖生命的利器。
這,也許就是文案的力量!
好的寄語文案,與你有關為基礎,寫出畫面很重要,觸發情緒是關鍵。它可以建立認知,觸發情感,產生信任,從而為後續的交往合作創造良好氛圍。
捐贈寄語中,有來自遠方的安慰,有共渡難關的鼓勵,有投桃報李的饋贈,有直抵肺腑的溫情。
典雅的語言、深切的情感、優美的韻律,這些好聽又治癒的寄語讓疫情中每一顆緊張、焦慮的心得到撫慰。
用對方倍感親切的語句來激勵人們共同抗疫,通過這些美好的文案建立心與心的交流。
當歷史照進現實,我們驚覺:疫情之下,這些美好的捐贈寄語,竟成了大家回望歷史交流,追尋往昔緣分的契機。
疫情,喚起了「贈物賦詩」的文化傳統。中日韓文人的詩言志、詩傳情的風雅習俗在當今時代煥發了新生。
疫情,催生了特殊的文化現象。病毒面前,美好感人的寄語,給捐贈行為帶來美感,讓援助物資更有溫度。
面對新冠疫情,你與我「風月同天」,我和你「同擔風雨」。相信人類團結一心,攜手抗疫,終將盼得春來。
各國捐贈宣言哪家強?
我想,無論是日本的文藝優雅,還是中國的大國風範,總有一款適合您!
作者簡介:小七的心靈花園,情感文化領域創作者,熱愛寫作,專注成長,解讀情感,願與你共情。原創不易,盜版必究。歡迎點讚並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