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女權外衣下的東方獵奇

2020-12-14 和訊

?新博弈原創

文丨黃雅琪

編輯丨雷雲霆

迪士尼花費兩億美元翻拍真人版《花木蘭》,欲用大製作贏得中國市場,卻交出令中國觀眾紛紛吐槽的失望答卷。中國故事套入好萊塢敘事模式,低幼化二元對抗的故事程式化太重,令觀眾審美疲勞。《花木蘭》與模板化的好萊塢影片同質傾向明顯,使其丟失了傳統中國故事的魅力。

以情節為導向的好萊塢敘事,橫向敘事造成人物弱化,角色的扁平給觀眾造成疏離。中國故事、西方內核、現代主題,思想雜糅的後果是情節的不合邏輯。電影想要表達的太多,而故事卻無法撐起宏大的主題立意。

1

人物弱化

《花木蘭》受疫情影響,上映一波三折。檔期從3月改為9月,直至9月11日才在大陸院線正式上映。

貓眼專業版顯示,《花木蘭》上映首日票房5399萬,第二日6206萬,第三日和第四日票房明顯下滑,分別為4146萬和1428萬。排片佔比從38.4%下降至30.6%,票房可謂後勁乏力。

一般情況,一部電影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三倍才能收支平衡。電影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除去電影院線抽成和電影巨額宣發費用,那麼票房需達6億美元才可能收回成本。目前看來,票房狀況不容樂觀。被中國觀眾吐槽「尬」出天際,真人版在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和商業類型化上都做出了改變,但觀眾似乎不太買帳。

曾經大獲成功的動畫版《花木蘭》在劇情設計上尊重中國傳統故事原型,緊緊扣住木蘭從軍的故事主線,分為木蘭從軍、軍營訓練、出徵上戰場和解救皇帝四個部分。同時,劇情節奏把握到位,環環緊扣,前後情節關係緊密,給人物行為做足鋪墊,使得情節過渡自然流暢。

抒情與情感表達,一直為中國傳統故事所重視,動畫版做到情感維度的充分挖掘。花木蘭性格鮮明,情感充沛,動畫版對其親情線、愛情線和友情線做了均衡展現,人物塑造立體。人物感情與故事線索關係緊密,花木蘭的情緒從參軍到徵戰的過程中一直都在變化。

反觀真人版,採用好萊塢敘事模式,將漢人和柔然人的矛盾置換為正邪二元對立,影片重心變成敵我雙方交戰。劇情由兩方對峙得以橫向延展,但縱向的深度挖掘十分有限。

好萊塢敘事模式以情節取勝,人物成為情節發展的附屬品,使得「人物跟著劇情跑」。花木蘭人物形象弱化, 角色趨於扁平,性格的展現不夠充分,甚至出現臉譜化現象,與觀眾造成疏離感。

花木蘭的愛情線在成片後期被刪改,親情線和友情線的展現更少。真人版中父親沒有像動畫版一樣對花木蘭有「心靈導師」式的指點迷津,父女關係刻畫太過表面;花木蘭在戰場上單槍匹馬式的作戰,生死之交的戰友情顯然沒有體現。或許是情感層面的挖掘不夠,缺乏內在的情感支撐,花木蘭心理動機不明確,行為顯得生硬突兀。

本以為大量動作和武打場面會成為影片一大看點。但「氣」的設定、女巫角色的加入,這些呈現的魔幻感,讓中國觀眾直呼電影「變了味」,本希望看到史詩級的歷史巨作,結果是毫無「精神營養」的好萊塢爆米花。

好萊塢式敘事、動作場面、魔幻元素——這些植入都出於立足全球的商業化考慮。動作武打的感官刺激迎合西方人的審美,卻讓影片丟失中國故事裡的質樸感動。

2

文化雜糅

這是一部看上去很「中國」,內核很「西方」,主題很「現代」的電影,如此說起來影片確實有些不倫不類。中國、西方和女權主義三種價值觀念的雜糅,導致影片缺乏統一的價值基準,造成人物行為邏輯的混亂。

西方語境裡,參戰的積極性消解了花木蘭從軍抉擇的無奈與複雜性。古代木蘭從軍是被國家逼迫的無奈之舉,面對戰爭侵襲和朝廷徵兵,布衣百姓不得不走上戰場。電影中花木蘭帶著「為家族榮譽而戰「的信念走向戰場,充滿西方精神與昂揚鬥志。

木蘭從軍抉擇的處理過於簡單,木蘭似乎是主動甚至積極加入戰爭的。積極參戰的行為以西方文化的勇敢精神做支撐,卻也簡單化了木蘭從軍的心理狀態。事實上,木蘭從軍的抉擇過程是艱難的,這一點電影恰恰沒有展現出來。

「為家族榮譽而戰」的積極參戰心理,讓國家徵兵與個人的矛盾消失了,木蘭從軍的悲壯性無從體現。木蘭參軍本是原作《木蘭辭》中非常重要的情節,但在影片中匆匆略過,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沒有了。

花木蘭在戰場上脫下盔甲,證明自己的女性身份,與中國古代行為規範相悖。戰場上卸下盔甲騎馬狂奔,在古代中國語境下完全不可能發生。中國古代女性十分保守,很少會當眾暴露身份,再加上基於戰場危機四伏的考量,卸下盔甲的行為極其不合理。花木蘭脫盔甲證實女性身份,雖然傳達了女性主義精神,但如此「西式」的行為表達,明顯不符合史實,讓觀眾瞬間跳戲。

此外,西方「原力說」讓中國傳統武術精神煙消雲散。影片關於「氣」的說法,其核心是「要變強只需要擁有這種氣」,與《星球大戰》「原力說」如假包換。這與中華文化素來強調日積月累、水滴石穿的武術精神相悖。在西方式的「氣」的概念下,花木蘭的戰鬥力可以瞬間爆棚,花木蘭由弱女子蛻變為女英雄的過程沒有了,花木蘭身上不畏艱苦、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無從體現。

思想雜糅導致影片缺乏統一的價值基準,行為邏輯、心理動機、感情脈絡也隨之出現混亂,這讓中國觀眾看了如何不尷尬。

3

形式主義

頗似日本藝妓的木蘭妝容、寶劍上刻的「忠真勇」漢字、皇帝寶座兩側誇張的金龍造型——這些中國元素的堆砌感太強,與中國古代真實面貌相去甚遠。電影呈現的並非中國故事,而是西方獵奇視角下的中國奇遇記。

推究口碑崩塌的真正原因——製作團隊駕馭故事的能力太弱了。同樣是對中國傳統故事改編,《哪吒之魔童降世》獲50億票房,成為國漫「爆款」,讓觀眾紛紛評論「淚腺繃不住了」。對比兩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淚點與笑點兼具,能與觀眾產生強烈共情,而《花木蘭》無法將觀眾真正帶入情境,觀眾難以產生情感共鳴,兩者差距就在於此。

主角哪吒從叛逆莽撞的頑童變成抗擊命運的英雄,這一蛻變過程充滿曲折,讓哪吒身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精神展露無疑,人物塑造立體。哪吒成長過程中矛盾衝突強烈,他從小就活在村裡人「壞孩子」定義中。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一矛盾衝突越來越強烈,在人物情感被無限積壓的條件下醞釀出結尾的高潮。

花木蘭成長蛻變十分局限,在戰場上似乎沒有碰到什麼困難,被主角光環全程籠罩。花木蘭女性身份暴露時,幾乎沒有受到多少阻礙和偏見,女性身份認知的阻力太弱。衝突不強烈,人物性格不鮮明,導致角色扁平化和單向化,難以打動觀眾。

《花木蘭》口碑崩塌的理由,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尋找,但推究根本,無非是故事沒有講好。單薄的劇情無法承託起宏大的主題。當立意高於故事,電影就變成了空喊口號式的煽情,女性主義的關懷也就變得流於形式。

好萊塢式敘事,讓情節與人物之間比例失衡,風靡國際的好萊塢敘事碰上《花木蘭》,也成為一場「鬧劇」。

講好中國故事,絕不是將中國故事生搬硬套到「西方」敘事中那麼簡單。噱頭式的視覺刺激早已打動不了「精明」的中國觀眾。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新博弈。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而不斷提到的「氣」,就差直接說出《星球大戰》中「願原力與你同在」的臺詞了,整體而言該片仍是借東方的故事外殼講述西方的魔幻英雄故事,外加其中有些人物形象設計保持了對於中國一貫的審醜獵奇傾向,在國內還未正式上映評價就持續走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 從《花木蘭》看迪士尼的女權情懷,女性不再是傳統中的洋娃娃
    花木蘭就是迪士尼中女權的代表,摒棄了傳統的三從四德其中對於女權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就像大家都知道的《冰雪奇緣》和其他各位公主。迪士尼好像很偏愛塑造異性角色,並且是一個個強大的女性角色。《花木蘭》這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 真人版《花木蘭》是怎麼撲街的?
    然而,上線不到三天,豆瓣評分就跌到及格線下。如果是外國故事,觀眾不了解當地的文化內涵,笑笑也就過去了。但是《花木蘭》這個故事,國人太熟悉了,每個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必須「朗讀並背誦全文」。花木蘭的口碑慘敗,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製作團隊的「偷懶」,沒有認真研究中國文化的內涵,將大量個人對於東方故事的主觀想像放進這個影片,造就了一部「四不像」的電影。
  • 《花木蘭》豆瓣評分4.9?宣傳的很好結果影片質量不佳?
    近期,大眾們期待已久的《花木蘭》在影院上映了,豆瓣評分4.9,結果影片質量卻不盡人意?但外國人評價卻很高是怎麼回事?原來裡頭充斥著中世紀文學的內味兒,具有很多騎士文學的典型特徵。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就會覺得很難接受,因為它的內核離我們太遙遠了。但外國人卻很容易接受了。
  • 【影評】當花木蘭有了魔幻色彩
    顯然,《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公主」式的主人公花木蘭與中國觀眾傳統審美中的花木蘭大相逕庭。  刻畫:歷史符號嚴謹度缺失  不符歷史的服、化、道,略失美感的妝容,中國人物的英文配音,無不透露著歷史符號嚴謹度的缺失,迪士尼版《花木蘭》從一開始似乎就未「穿」好一件中國故事的「外衣」。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雖然飾演花木蘭的劉亦菲,終於為我們帶來了一位真人版迪士尼「中國公主」,但不同於電影在北美獲得不錯的口碑,《花木蘭》在中國國內上映後,口碑褒貶不一。中國大陸是《花木蘭》的最大票倉,《花木蘭》在中國的口碑,勢必會成為其票房好壞的關鍵。
  •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34;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在眾多戲曲唱段中,始終從未改變的一句臺詞就是:&34;這時候就已經初露女權思想的鋒芒了。
  • 從北朝民歌到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形象到底經歷了什麼變化?
    "花木蘭"作為進入西方文化視野中的東方面孔,被附加上了諸多新的文化含義,比如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這時候就已經初露女權思想的鋒芒了。民國時期花木蘭題材電影花木蘭 戲劇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被多次拍攝成電影,梅蘭芳便在1926年由京劇《木蘭從軍》改編而成的電影中飾演花木蘭。
  • 《花木蘭》是如何被迪士尼搞砸的?
    動畫版《花木蘭》的成功,中國本土對於花木蘭IP的認可,再加上近年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票倉所表現出的市場潛力,以及花木蘭身上所體現出的難得的「女權意識」,都讓迪士尼認為做真人版《花木蘭》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花木蘭從巾幗不讓鬚眉的女性代表變成了拒絕傳統禮教崇尚自由式的女權代表,從孝道典範變成了女權典範。
  • 《花木蘭》:迪士尼真人電影的又一次失敗
    童年時期,在那個網際網路非常不發達的時代,CCTV6播放的《木偶奇遇記》,《白雪公主》《獅子王》,《小鹿斑比》等直到我初中後才知道是迪士尼的經典動畫帶給我數不清的歡樂與感動,當然其中也包括《花木蘭》。動畫看了很多遍,花木蘭也是迪士尼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主角,即使動畫在東方外衣裡面講的還是十分美式的故事,但是當年迪士尼的敬業,專業以及創意都促成了這部動畫的成功,讓所有動畫愛好者迷上了這樣忠勇真兼備的花木蘭。隨著時間推移,劉亦菲主演的真人電影版《花木蘭》預告各種資訊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期待這部電影。
  • 真人版《花木蘭》: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真人版《花木蘭》從籌拍起就獲得了極高的關注,等待了半年,今天終於在中國內地上映了。從「先睹為快」的網上的評論來看,這部電影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目前豆瓣的評分只有4.7分。我倒覺得這個結果是意料之中。今天看了好多給《花木蘭》挑錯的文章和視頻。
  • 真人版《花木蘭》:文化誤解造成口碑崩塌
    《花木蘭》在內地上映三天票房超過1.57億元,首周成績便已躋身年度進口票房前三甲。但該片周日票房環比跌33%,僅收穫4000萬元。過去一年裡《花木蘭》每每發劇照、預告、海報,都能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一波關注和討論,有網友統計,影片自開拍以來已經上了170個微博熱搜,然而,這種吸引注意力的能力,終究沒能轉化為實質的對票房的拉動,該片的成績越來越體現出口碑決定票房的現實。
  • 《花木蘭》舊時代女子的悲鳴與覺醒
    電影動畫《花木蘭》由巴裡·庫克/託尼·班克羅夫特導演製作,與1998年上映。該影片是以中國古代為背景,講述了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影片運用了與現代英文結合,詼諧的手法,整部影片輕鬆歡樂。雖然影片中的花木蘭卻與古時的花木蘭有很大出入,但是故事卻引人深思。
  • 《花木蘭》:挪用東方故事的西式女性主義表達
    □蔣峰作為一部好萊塢瞄準東方題材的重量級大片,映前備受期待的迪士尼公司2020年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映後卻表現平平。在東方語境中,花木蘭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歷史傳奇人物,其替父從軍、徵戰沙場、載譽而歸、卸甲盡孝的故事,彰顯出人物的忠孝和勇敢。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貓眼數據顯示,《花木蘭》上映首日排片佔比達到38.4%,然而上座率卻僅有8.9%,不及已經上映多時的《八佰》、《信條》。今日排片佔比達到36.8%,依舊遙遙領先,但上座率卻跌至7.7%,這也可以看出雖然國內影院對於這部影片抱有很高期望,但觀眾「用腳投票」的結果說明了一切。以「迪士尼唯一東方公主」為噱頭的《花木蘭》,在中國觀眾面前實實在在地翻了車。
  • 妮基·卡羅的《花木蘭》,豆瓣僅4.9,這一腳究竟栽在哪裡?
    對於《花木蘭》,孩子們喜歡得很,尤其是劉亦菲的美和盤旋的鳳凰,讓孩子們忍不住獵奇:她是不是孔雀的化身啊?——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朦朧、短平快的打鬥畫面以及成熟明星的聚集是非常具有誘惑力的,他們合力講了一個「美好」的故事。
  • 迪士尼《花木蘭》評分4.9的背後,是西方文化的傲慢
    花木蘭,是一場註定了投放歐美市場,而不是中國市場的片子。中國人與好萊塢的語境太遠了。自強自立,別再讓中國演員跑出去當一個配角。真正的木蘭精神是替父從軍、蛻變翱翔、愛好和平。而不是,女權主義,天生神體,打敗一個「怪獸」。中國人要打敗的,是抽象的精神,具象的罪惡,而不是某個邪惡人物。
  • 迪士尼的《花木蘭》真人電影令人期待,動畫第二部為什麼如此不堪
    花木蘭作為中國古代著名女性英雄角色,在中國有相當多的受眾與人氣,知名度相當高,男女老少都知道巾幗英雄花木蘭。自從迪士尼的真人電影《花木蘭》預告播出之後,無數觀眾對於花木蘭的期待也日益高漲。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以花木蘭形象拍攝的電影和動畫已經有不少作品了。
  • 耗資近3億美元的迪士尼巨製《花木蘭》怎麼會變成「花木爛」?
    這版《花木蘭》電影中則非常明確的使用了三個名詞進行概括:忠誠、勇敢、真誠。 不過從影片中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細節中可以看出,這不僅僅是體現一種孝心,更是一種家國大義,影射了女權主義意識覺醒。在她的家族中,母親以女兒能嫁給一個好人家就是為家族帶來榮耀的落後封建思想,試圖禁錮花木蘭,而花木蘭最後卻衝破阻礙在戰場上英姿颯爽做回自己,也是對女權意識覺醒的最好呈現。
  • 《花木蘭》翻車!2020年,迪士尼還在拍「想像中的中國」
    以「迪士尼唯一東方公主」為噱頭的《花木蘭》,在中國觀眾面前實實在在地翻了車。自從1998年迪士尼動畫版《花木蘭》耗資7000萬拿到了3.04億美元的票房,併入圍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多項提名,拿下了安妮獎10項大獎後,這個勇敢堅毅的東方女孩已成為迪士尼公主系列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獨特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