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還有德皇,到了二戰還有沒有德皇?德國戰敗威廉二世的結局...

2020-12-22 騰訊網

德意志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將神聖羅馬帝國算為第一個帝國。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帝國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佔帝國大部分地區並擁有最多人口。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德意志帝國建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滅亡。該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但帝國的專橫統治也引發了不滿。

19世紀以前德意志地區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經過幾百年的苦苦奮鬥,德意志終於在1871年由普魯士王國實現了首次民族大統一,然而卻又因兩次大戰的失敗,國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才重新實現統一。

可以說,德國史就是一部「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問題(或者說謀求國家統一)就成為了貫穿整個德意志近現代史的一條主線。為什麼普魯士王國的興起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就因為德國的統一大業最終是由普魯士完成的。那麼,身處在一個列強環伺的歐洲和一個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間,人口和領土都不算多的普魯士,又究竟是憑藉何種「神奇的力量」逐漸由弱變強,一步步壯大發展起來的呢?

帝國統一三功臣:俾斯麥、羅恩、毛奇

1618 - 1648年,歐洲大陸的封建君主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逃脫了歐洲封建君主們的幹預而獲得了勝利,卻使德意志徹底衰落。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意志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變得一無所有,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戰爭結束後,德意志仍然只是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

根據威斯特伐裡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各邦有充分權利同歐洲任何國家籤定條約。這樣,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確定下來了。

三十年戰爭後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種程度,有這樣一組數據很能夠說明問題:當時在德意志境內,共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絕大部分的邦國版圖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裡亞地區,每個邦國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裡。但是所有這些邦國的君主卻都很自負,無論其邦土大小都一樣建立起自己整套的專制制度,國家機構健全,也擁有軍隊。一支軍隊有時只有12個士兵組成。

在這種空前的分裂局面下,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須知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和風細雨的曼妙之旅,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蕩年代,普魯士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帝國成立

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鬥爭不斷高漲。

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vonBismarck)出任普魯士宰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收復了丹麥佔領的兩個德意志邦。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詞條),普魯士獲得了漢諾瓦、法蘭克福等地,並成立包括普魯士和大多數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北德意志同盟。

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併南德諸邦,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德意志帝國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德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

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普魯士的貴族莊園主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政治經濟

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19世紀70年代,帝國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案,如銀行法、統一貨幣法、專利權法、統一關稅法、統一度量衡法等。通過普法戰爭,從法國掠得50億金法郎的戰爭賠款、阿爾薩斯以及洛林的鐵礦和鉀礦,以及接受和應用其他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帝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工業和銀行業的集中。

同盟關係

俾斯麥為了避免日後法蘭西共和國報復,利用列強間複雜的關係孤立法國。

1873年與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締結三皇同盟。

1879年與奧匈締結同盟。

1882年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結成三國同盟。

1887年與俄羅斯帝國籤訂巴爾幹半島保障條約。與當時的英國也沒有特別的對立。可以說俾斯麥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相當成功。

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發生對立。

1890年,俾斯麥被解除首相職務。威廉二世親政後開始積極實行帝國主義政策,開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產生衝突,歐洲開始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情勢,局勢對德國開始轉為不利。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暗殺。列強間的利益衝突(德奧的同盟、英法和德的對立、俄羅斯帝國對巴爾幹的政策等)使得德國捲入了戰爭。德意志帝國選擇站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一邊,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1915年參戰)對抗。戰爭蔓延到全歐洲,德意志帝國的海外殖民地也遭到波及。

1914年西線德軍的攻勢在馬恩河(巴黎北方)停滯,此後西線雙方形成塹壕戰,僵持狀態直到1918年春季。在東線,雖然佔領大片土地,但沒對俄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北海,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海軍封鎖使得德意志帝國開始發生原料和食物短缺。

1917年,基於德意志帝國的無差別潛艇戰略,間接令美國參戰,使得戰爭情勢開始轉向。

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1918年3月3日,俄國與德意志帝國籤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戰爭。芬蘭和烏克蘭取得獨立,德意志帝國得到大片土地。

1918年春夏,德軍在西線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攻勢,巴黎再次危急。但德軍最後仍然無法取得勝利。

1918年10月底11月初,德意志帝國境內許多城市發生起義。局勢急轉直下。在各方壓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終結。11月9日,社會民主黨黨魁菲利普·夏德曼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停戰和約籤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雖然戰爭結束,但德國的革命並沒有停止。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最後在1919年5月鎮壓了起義。

在1919年6月,《凡爾賽條約》終於結束了戰爭。籤訂和約的地方,正好是凡爾賽的鏡廳,也就是德意志帝國成立的地方。德國割讓土地給法國,比利時以及剛剛復國的波蘭等國。德國尚需賠款,並要為戰爭負上全責。因此,許多德國軍人認為他們被背叛,他們認為德國事實上根本不應該輸,這也是後來納粹德國成立的原因之一。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他為了讓德國成為世界霸主,不惜以軍事侵略的形式破壞國家和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得知,德國和英法美等協約國籤訂了停戰合約,以此德國以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德國社會主義者強烈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下臺,並在11月9日,成立了共和國。德國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為了謀求政治的統一,便廢除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稱號。德皇威廉二世得知自己皇帝願望破滅時,便寫了一封退位詔告書以示退位。

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場比較悽慘。根據凡爾賽條約的內容,德皇威廉二世被定為一戰戰犯,因為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條約的內容。德皇威廉二世曾無視條約讓德國軍隊侵入了保持中立狀態的比利時。所以,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立馬成為了戰犯。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份。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馬克斯·馮·巴登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裡德裡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在他退位之後,不得已流亡荷蘭。荷蘭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國,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接受了威廉二世,並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一直讓德皇威廉二世在荷蘭境內生活。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莊園(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係,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雖然,德皇威廉二世被國民所拋棄,但是從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場來看,他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悽慘潦倒。德皇威廉二世憑藉和威廉明娜女王的親戚關係,在多倫獲得了多倫莊園。此後,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在荷蘭生活,直到1941年因病去世。

相關焦點

  • 德皇威廉二世何許人也?憑啥發動了一戰還能活到82歲得以善終?
    德皇威廉二世的名氣不大,還沒有他手下的俾斯麥和希特勒有名氣,但他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策劃者和閃電戰計劃的創始人。他是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魯士國王以及霍亨索倫家族首領,1941年6月3日,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莊園。威廉二世是腓特烈三世和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的長子,1859年1月27日出生於柏林。
  • 德皇威廉二世的「海軍夢」!
    威廉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大學畢業後,他按皇家慣例到軍隊服役,並於1885年被任命為波茨坦第一近衛軍團司令,可謂少年得志。但可嘆的是威廉二世出生時左臂因病而萎縮,失去了手臂的正常功能,這對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的繼承人來說是一個令人煩惱的缺陷。所以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一副手套,讓左手看起來長一點。他也喜歡用左手倚在劍或拐杖上,達到比較體面的效果。
  • 希特勒掌權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仍然活著,希特勒對他怎麼樣?
    尤其是在美國參戰後,德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認為德國已經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了,投降是德國最好的選擇。 不過德皇威廉二世似乎並不想就這麼倉促的投降,因為若是德國投降,他本人一定會被英法列為戰犯而送上法庭。
  • 為何納粹德國到了二戰末期節節敗退,內部卻沒有出現一戰德國那樣的...
    (雷麥少校的劇照) 希特勒遠比德皇威廉二世更具權威性 一戰時期的德國軍隊統帥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他的位子是繼承來的
  • 19世紀末德皇突然計劃發展海軍企圖建立海洋霸權的契機是什麼?
    19世紀末,統一後的德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繼續擴大貿易市場,但世界市場已經被率先發展資本主義的國家佔領,宰相俾斯麥實行的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德意志的需求,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德皇威廉二世推行海洋擴張政策,但由於軍國主義思想的侵略性,導致政策失敗國家滅亡。
  • 兩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多為德裔,為何揍起德國來一點不手軟
    如果沒有美國人攪和,德國人未必會被英法俄(蘇)擊敗。不過有趣的是,在美軍中最能打、人數最多的竟然是德裔,德裔在美軍中可以說佔有主導地位。一戰時歐洲戰場美軍最高指揮官潘興將軍是德裔美國人,二戰時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和駐歐美軍總司令艾森豪以及其麾下最勇猛的將領巴頓將軍也是德裔美國人。可以說,是德裔美國人打敗了德國人。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美軍中德裔佔有主導地位,為何揍起德國來一點不手軟?
  • 德國在二戰前積極幫助中國強軍,這樣做不是增加敵對陣營力量嗎
    早在晚清時期,中德兩國就已經有了一些軍事上的貿易合作。比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所配備的裝備,基本上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號、鎮遠號等戰艦,其實也是從德國購買而來的。只不過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漸膨脹,中德兩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後,威廉二世就立即電令艦隊進入膠州灣。
  • 一戰的結局根本沒有所謂的勝利者,打輸的丟王國,打贏的丟王位
    首先咱們先梳理一下主要對陣雙方各自的關係,對於英王喬治五世來說,沙皇尼古拉二世是他的姨表兄弟,而德皇威廉二世則是他的姑表兄弟,再加上上世紀初,歐洲各國君主之間都互相採取過「聯姻」的方式,最終導致在這些國家中都存在著一種緊密而又複雜的「親戚關係」,並且由於一戰的主要戰場基本都是在歐洲大陸上進行,所以後人們都習慣性地把這場世界級戰爭統稱為是一場「親戚打架」。
  • 長槍管、大容量,德國一戰前的炮兵型魯格手槍為啥沒市場
    話說魯格P08手槍到二戰時期都是美軍眼裡的搶手貨,經典的造型、獨特的肘節式閉鎖,關鍵是那獨一份的德棍味道到現代都是收藏家眼裡網紅級產品。這篇不談標準的魯格P08,而是和大家聊聊一戰時期德軍曾少量裝備過的一款長管魯格炮兵型。
  • 「德械師」的由來:二戰日本的鐵桿盟友德國,為何大力幫助中國?
    但是,他們的軍事思想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對於一戰後的軍事思想,對於新武器、新戰法、新思想沒有涉獵,所以顯然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蔣介石和他身邊的一批軍事幕僚,顯然了解到這一點,他們將眼光投向西方,尋找軍事「合伙人」。這個「合伙人」很快就找到了,這就是德國。 德國與中國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
  • 19世紀末英國與德國的「新大博弈」,如何讓歐洲走向了一戰?
    2在俾斯麥辭職後威廉二世開啟了德國的「東進」運動只要還是俾斯麥掌管德國的外交政策,這種狀態就不會改變,這讓擴張主義者感到沮喪。但是,在1888年的夏天,好運突然降臨到他們的身上。那年6月,德皇威廉二世繼承他的父親,成為德國的皇帝。
  • 大國崛起終須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小巖認為二戰和一戰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戰前的環境大英帝國極盛時期統治世界約四分之一的面積與五分之一的人口,更佔了全球30%的工業產出,其影響力從加拿大到印度、蘇伊士到我國香港地區,是不折不扣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開啟了全球化的先河,使洲際貿易大為興盛,使後代的史學家將其建立的秩序與羅馬帝國相比,稱之為「不列顛治世」。
  • 德國唐人街紀念牌被砸,新納粹主義抬頭,引出二戰排華悲慘歷史
    那些看上去十分帥氣的國民黨「德械師」,還有從德國買來的許多重炮等武器,再加上國民黨軍裡的那個德國顧問團,似乎昭示著德國對中國並沒有什麼壞印象。以至於當今中國網際網路上多出了一個被人諷刺為「德棍」的崇拜德國群體。然而現實就是,德國是最早對中國進行人種上乃至文化上歧視的國度。從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算起,德皇威廉二世發表的「匈奴演說」就把中國描繪成了一個必須被消滅掉的威脅。
  •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被竊取?成功一半的共產主義革命
    1918年,隨著德軍在前線戰場的不斷失利,德國國內的反戰情緒空前高漲。德皇威廉二世為鞏固德國內部局勢,於10月4日成立了議會制民主政府,並邀請了社會民主黨派的領導人謝德曼參加。這個所謂的民主政府只不過保障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並未考慮到德國的工人階級,工人階級對德國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終於爆發了以共產主義領導人為首的革命。
  • 超豪華陣容:1張照片9個國王,不鬥地主不打麻將卻搞出了一戰
    下圖中有九位在位國王 站姿從左到右: 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德、葡萄牙和阿爾加維國王曼努埃爾二世、 德國和普魯士皇帝威廉二世、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和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一世。 坐姿從左到右。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八世。
  • 二戰前夜:德國興辦地下軍校,曼施坦因到蘇聯學藝
    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鑑於他在德軍中的代表性以及身後留下的文字資料相對較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成長過程是二戰的重要背景和組成部分。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出生於1887年,本名馮·萊文斯基。因為他的姨夫老馮·曼施坦因沒有兒子,於是馮·曼施坦因按照普魯士貴族的古老傳統,就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姨夫。
  • 二戰時期,瑞典僅僅是一個小國,為什麼德國卻沒有攻打它?
    那二戰還怎麼發動呀就拿盧森堡來說,儘管在1867年的《倫敦條約》中就被規定為永久中立國,但盧森堡並沒有避免後來一戰和二戰的戰火。遇到大戰的時候還是被照打不誤。再加上盧森堡也確實太弱了,所以在歷次大戰中盧森堡從來都沒有避免過戰火。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就直接推了盧森堡,從盧森堡進攻法國。後來到了二戰的時候也一樣,元首根本不管盧森堡的中立國地位,二話不說就推倒了盧森堡,直接從盧森堡進攻法國。
  • 一戰其實是她的後人在打架
    首先,我們看到作為同盟國領袖和戰爭主要參與者的德國。代表德國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是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此人自幼熱衷軍事,屬於唯恐天下不亂的性格,一戰的主要策劃者也正是他。不過,今天我們要關注的並不是他的生平事跡,而是他的出身——他的父親是德皇腓特烈三世,母親則是奧古斯塔·維多利亞公主。
  • 亂世浮萍:英國變卦後,哈米德二世如何能與德國一拍即合?
    1871年,德國總人口大約為4100萬,到1915年已增至6100萬,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在十五歲以下。這樣,德國人對生存空間、原料市場和商品銷售市場要求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到威廉二世即位之初,德國強大的內增動力只缺一個適時的外向型政策引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