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法」並舉 房企降負債向「模範生」看齊

2021-01-16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證券報

原標題:「加減法」並舉 房企降負債向「模範生」看齊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央行日前表示將穩步擴大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適用範圍。融資新規對房企有息債務規模精細化管控,房企近期相關動作頻繁,「加減法」同步進行,逐步向新規「模範生」看齊。

一方面,房企通過配售新股、分拆旗下資產上市等方式做「加法」,以增權益、加厚現金流;另一方面,通過出售負債較高標的等方式做「減法」,降低負債,優化債務結構。專家指出,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房企降槓桿成為行業趨勢。融資新規有助於化解房地產公司風險,增強行業發展韌性。房企須順應趨勢,安全穩健發展。

分拆配售做「加法」

從目前房企推行的「加法」案例看,主要通過配售新股、擬分拆旗下資產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增加所有者權益、豐富現金流。

以富力地產為例,公司9月15日公告披露,擬配售2.57億股新H股,預計配售所得款淨額24.98億港元。2019年12月,公司曾配售2.73億股新H股,淨募資37.35億港元。公告披露,兩次配售募資用途均為償還負債。

根據相關報導,富力地產擬分拆酒店業務,以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形式在新加坡上市。不過,公司隨後回應稱,目前沒有明確時間表和實質性進展,如有消息會在第一時間公布。

分拆上市方面,物業資產最為常見。如中國恆大擬分拆旗下物業在港交所獨立上市,並引入235億港元戰略投資者。8月26日,華潤置地、禹洲集團雙雙公告稱,擬分拆物業管理服務和商業運營服務業務於港交所獨立上市。

「房企通過配售新股、引入戰略投資者,除了可以直接獲得現金,增厚現金流外,還可增加所有者權益,起到降低資產負債率的作用。分拆旗下資產上市,獲得權益融資,也能起到降負債目的。」蘇寧金融研究院陶金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房企降槓桿反映在所有者權益端,可通過股權融資和分拆上市實現。股權融資不會增加有息負債,同時可以增厚權益,對改善公司負債水平作用顯著;房企通過分拆旗下盈利能力較強業務上市,尤其是物業業務,可以減輕自身融資壓力,獲得新利潤增長點,並改善流動性。

中國恆大董事局副主席、總裁夏海鈞在2020年中期業績會上表示,分拆物業上市預計可降低公司負債率19個百分點。「如分拆資產上市後股價表現優異,還可帶來公司價值的提升。」陶金稱。

 出售資產做「減法」

「減法」包括出售或轉讓負債較高標的公司、擬下調債券票面利率等。

中南建設9月18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擬以200萬元作價向控股股東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南通中南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南通中南谷」)100%股權。根據公告,出售股權後,南通中南谷短期內計劃仍租用公司有關場地,未來考慮使用其他場地。

截至2020年6月30日,南通中南谷經審計的資產總額為954.02萬元,總負債為786.25萬元,1月-6月淨虧損133.73萬元。中南建設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將進一步聚焦主業,預計本次交易公司將產生約232萬元投資收益。

北京產權交易所預披露公告顯示,招商蛇口擬轉讓深圳市招盛閣置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招盛閣置業」)100%股權。招盛閣置業經營範圍為自有物業租賃、物業管理。

財務指標方面,截至2020年7月31日,招盛閣置業營業收入為1142.13萬元,營業利潤為742.5萬元,淨利潤為556.88萬元,資產總額為15604.89萬元,負債總計13953.77萬元,所有者權益1651.11萬元。相比2019年度審計報告的數據,負債總額增加,而營收、利潤、資產總額等指標均有所縮水。

有的房企同時從融資和債務結構方面著手。從融資方式看,房企開發貸等低成本融資增加,如陽光城、首開股份、大悅城控股近期均有單筆或多筆開發貸融資。

同時,多家房企擬下調存續債券票面利率。7月27日,金融街公告稱,擬下調15金街03票面利率,預計下調幅度區間達300BP。從已公告擬下調的債券看,多是2017年、2018年發行的較高票面利率的債券。

中國恆大日前公告稱,為降低債務水平和融資成本,公司決定以自有資金提前贖回2020年到期的15.65億美元優先票據。

國泰君安認為,房企通過出售標的公司股權、剝離不良資產,可回籠資金或實現業務轉型。同時,房企可通過改善融資結構、提升自身評級,降低融資成本,減少利息支出對利潤的侵蝕。

「房企出售部分項目,可儘快回籠資金緩解短期償債壓力;同時,剝離盈利能力較弱或非地產類項目,可以獲得大量資金,進一步優化整體業務結構,聚焦地產主業,保障未來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副總監劉水表示。

尋求安全穩健發展

「融資管理規則是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促進房地產企業合理負債,有利於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對房企而言,有利於其形成穩定的金融預期,合理安排經營活動,降低債務風險。」劉水表示。

從企業端看,降負債、去槓桿是近年來房企的主要工作之一,部分房企早已有所行動。

中國恆大早在年初就提出,全面實施「高增長、控規模、降負債」的發展戰略,核心是通過銷售高增長帶動回款高增長,大幅降低有息負債。中國恆大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合約銷售額、回款額均創歷史新高。

融創中國指出,上半年公司淨負債率較2019年末下降23.3個百分點,新增有息負債加權平均成本較2019年下降1.9個百分點。下半年,公司在審慎拿地的同時,會繼續將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負債率水平和融資成本作為當前發展階段的重中之重。

華遠地產上半年提出「堅決降負債,優化債務結構」。一方面,減少新增短期債務,進一步降低短期債務佔比,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另一方面,控制和降低融資成本,做好現金流的統籌管理。華遠地產方面表示,下半年公司將聚焦全年目標,提升營銷去化能力和經營性現金流,堅決降負債、優化債務結構。

在劉水看來,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調下,房企降槓桿已成行業大勢所趨,融資新規則促使房企加速降槓桿,有助於化解房地產公司風險,增強行業發展韌性,推動房企安全穩健發展。

相關焦點

  • 三道紅線壓頂 房企會降槓桿嗎?
    作者:陳博封圖:圖蟲創意導讀壹 || 「三道紅線」監管傳出後,大部分房企根據自身財務指標進行壓力測試,並考慮通過出表等方式來規避。同時,房企投融資部門負責人也不斷向監管層試探口風。三道紅線下高槓桿擴張模式無以為繼,2021年,房企會降槓桿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三道紅線」監管壓力下,未來三年,降槓桿將成為所有房地產開發商面臨最大的考題和任務。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召集12家房企召開相關會議,「三道紅線」監管正式被拋出。
  • 內房股上坤地產在港上市 房企增營收降負債的樣本
    從上海走向長三角、大灣區,再到中部核心經濟區,上坤左手抓營收,右手降負債,走出了「年輕人」罕有的穩健步伐。 11月17日,上坤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成為2020年下半年房企融資新政後第二家完成IPO的房企,也是今年上市房企中最年輕的企業。從上海走向長三角、大灣區,再到中部核心經濟區,上坤左手抓營收,右手降負債,走出了「年輕人」罕有的穩健步伐。
  • 「京城一哥」深陷債務泥潭 首開股份面臨去槓桿降負債大考
    今年上半年首開股份營收約180.26 億元,同比降 22.45%;歸母淨利潤約 12.79 億元,同比降 38%。同時,今年三季度,首開股份錄得營收累計約244.07億元,同比降17.39%;歸母淨利潤累計為13.75億元,同比降42.12%。
  • 【阿倫聊業績第六彈】增業績、降負債,恆大這兩點做到了嗎?
    這樣的降負債力度,對於恆大來說,著實是不易的。但是,恆大會停止降負債的步伐嗎?顯然不會!根據業績簡報披露的2021年目標,恆大提出的銷售目標是7500億元人民幣,而有息負債這一塊,恆大的目標是再下降1500億元人民幣。
  • 破產、負債、轉型成房企常態,「暴雷」不斷
    其中,北京成交量加速下滑,同比跌幅超60%;上海、廣州、深圳同比跌幅都在收窄,深圳降到了10%以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很多人都表示今年房企比較「難熬」的一年,其實從去年開始,房企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破產、負債、轉型已經成「常態」馬雲在2019年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面說了這樣一番話—2019年是不容易的一年,但是做企業的都知道,其實每一年都不太容易,不過2019年很多企業都不容易。自己到了年底,在一天之內接到了很多朋友借錢的電話,一天之內就接到了5個電話。另外,一個禮拜裡要賣樓的人,大概有10個人,這實在是不容易。
  • 去紅線行動 哪家房企安全了?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項目轉讓、引入戰投、分拆上市,以及「借新還舊」調整長短債,關注資金安全成為「過冬」的關鍵,如何「去槓桿、降負債」,眾房企也採取了不同的應對之道。
  • 「345」新規:房企怎麼看?怎麼辦?
    、融資情況、表外相關負債情況,並要求每月15日前提交;第三,關於非上市與非重點房企的數據監測以及後續執行,監管部門並未透露更多細節。55%的上市房企新資產負債率超過70%,這些企業有降負債的壓力。新資產負債率在75%的企業最為集中,佔比最高。
  • 又有房企巨頭倒下?負債超971億元,樓盤爛尾,購房者成接盤俠?
    又有房企巨頭倒下?負債超971億元,樓盤爛尾,購房者成接盤俠?現在進入2021年,已經成最後一年了,對於很多行業來講,今年的日子確實很難過,因為疫情的發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很多行業和企業都受到影響。尤其是房地產行業,陷入停滯的狀態,全國的銷售部門都關閉了,今年2月份,武漢甚至出現了零交易的狀況。
  • 藍光發展:千億銷售額存「貓膩」,降負債有「法寶」
    眾所周知,房地產是一個重資產重資金行業,規模擴大和負債膨脹通常相伴相生,藍光發展的負債情況如何呢?/ 02 /千億負債藏秘密不升反降有技巧藍光發展董事長楊鏗曾對外公開表示,「企業既要降負債,也要迅速做大規模」。這在房地產行業,幾乎是一個違背常識的說法,但令人稱奇的是,藍光發展真的就做到了。
  • 「三道紅線」壓頂 年底房企股權融資大增
    不過,在地方調控頻頻收緊、「三道紅線」融資新規穿透式監管下,高負債房企面臨較大壓力,以期通過加快銷售回款、出售資產、股權融資等多種手段降槓桿、降負債。據同策研究院監測的房企融資報告顯示,11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股權融資總額為256.36億元,佔比23.50%,環比大幅上漲331.2%。
  • 鬱亮:「三道紅線」影響力不亞於土地招拍掛制度,管理紅利時代房企...
    諸葛找房相關研究指出,其選取的100家上市房企中,根據2020年中報數據計算,「踩線」的房企佔比86%。同時,諸葛找房根據房企2019年的業績計算其規模,按照房企當前三大指標的踩線情況得出其未來有息負債平均增速:大型房企(1000-2000億規模)有息負債未來的增速較低,尤其是1500-2000億元規模房企,有息負債未來增速為3.8%,增速水平最低。
  • 年底房企眾生相:馬太效應加劇,節流降槓桿成常態
    年初,受疫情影響,地產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房企分化加劇,競爭日益激烈,不僅如此,「三道紅線」壓頂,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同樣不小。銷售提升:千億軍團再擴容房企陣營分化近日,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億翰智庫等多家研究機構發布的1~11月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
  • 賣資產、引戰投和降槓桿 「三道紅線」正在形成地產鴻溝
    可以整體打包出售,也可以引入合作方共同開發,或者引入品牌較強的大房企代建。「其實就是最大限度把低效資產變現,提高整體銷售和回款效率」。雖然一切都還沒定下來,但在王薇看來,從長遠發展來看,此事勢在必行。目前,不算表外負債,她所在房企的三道紅線均沒有達標,如果加上表外負債,雖然有三年時間,但降負債壓力依然不小。
  • 逆戰2020丨「三道紅線」兵臨城下:房企的減負謀變之旅
    相反行業「三道紅線」要求的浮水,無疑是對房企的一次集體「雪上加霜」。2020年年中,監管部門對12家試點房企提出要求:即能否增長有息負債,將掛鈎於房企對三道紅線(剔除預收款後負債率≤70%;淨負債率≤100%;現金短債比≥1)的滿足程度。
  • 股權大戰擊退孫宏斌後,黃紅雲讓金科大幅降速降槓桿
    在房地產市場下行、融資「三道紅線」壓頂的當下,15%的增速也並非易事,金科還要大幅降負債、降槓桿。截至2020年中期,金科負債率高企,三道紅線全踩。未來5年,金科要在規模擴張和降低負債之間,實現平衡。四年股權拉鋸戰金科曾差點成為孫宏斌的囊中之物。
  • 我國千億級房企要倒下?負債超過200億,輪到購房者來「接盤」
    有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超170家房企破產,2019年有230多家破產,而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超過235家房企破產,數字遠超前兩年。面對這一現象,有關專家給出了樂觀的分析,他認為上半年過後我國房地產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最重要的是確保保證資金鍊不出現問題。
  • 中交地產等房企高額負債疊加巨額擔保 NIFD報告稱需警惕債務違約...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11月18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簡稱「NIFD」)發布了第三季度房地產金融專題報告,指出當前正在房地產企業中進行試點的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將使短期內「踩線」房企將直接面臨有息負債規模的「硬約束」以及在融資過程中面臨歧視的「潛規則」,其債務違約風險會陡然上升
  • 房企抱團「不降價同盟」散夥?有房直降50%出售,專家:再等等!
    萬科、碧桂園、恆大等房企紛紛開始了「降價」模式,據悉,有的樓盤房子最高打折達到50%,原本100萬元的房子只需要50多萬元就可以入手了。 樓盤:現在三根線開始限制融資,我們要還債,你們都是大房企,政策多、資金多,能支撐,我們怎麼辦呢? 商會:……額……麼。 這是鄭州幾家樓盤降價的真實寫照,有房子 4.5萬/㎡降至2.68萬/㎡,直降50%出售,意味著房企抱團「不降價同盟」散夥。
  • 如何看待「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壓力?
    銀行借款、債券、非標等融資渠道持續收窄,房企現金流不得不更多依賴銷售回款。  銷售回款與房價關係如何?「三道紅線」所隱含的有息負債整體增速上限是多少?「三道紅線」下房企現金流壓力如何?銀行借款、債券、非標各融資渠道到期償還壓力又會怎樣?如何平衡好有息負債增速與銷售回款增速的關係?等等問題,市場十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