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起義高級將領與這條小巷的故事

2020-12-04 訪古湖湘

小巷裡的歷史風雲

陳先樞

長沙市芙蓉區白果園「有機更新」本著「留住古城長沙的歷史記憶、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脈精髓、留住城市發展的風格脈絡」 的「三留」原則,極力彰顯近代名人薈萃的特色,老公館和新民居相混雜,既古香古色,又前衛新潮,傳統與現代實現了和諧的大融合。

我是白果園有機更新項目由芙蓉區城建投資公司聘請的顧問之一,參與了設計方案的策劃和評審,協助發掘和整理這個片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多次到現場考察。因此對這一片區較為熟悉,也有了感情,樂意寫篇文章宣傳和推介。

早在2005年,白果園就進行過一次改造,我也參與其中。那時還不叫「有機更新」,而叫「整治和保護」。但是如果沒有2005年的「整治和保護」,就不會有今日的「有機更新」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我撰稿的《長沙歷史街巷尋蹤》和協助芙蓉區編寫的《芙蓉古韻》兩書中都寫進了那次白果園「整治和保護」的成果。由於「整治和保護」不徹底,十多年後又出現了破敗,特別是居民的居住條件沒有得到大的改善。「有機更新」勢在必行。

白果園南起人民西路,往北呈「Y」型,東西兩向均斜插至蘇家巷。小巷彎曲,又呈不規則的「S」型。白果園為長沙市僅存的四條古麻石街之一,2004年就公布為長沙市11條歷史街巷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庫門、清水磚牆、老式公館,把人們帶回清末民初年代。

2002年未改造前的白果園
2005年改造後的白果園

白果園,因原街口多栽種白果樹(又名銀杏)而得名。在這條長僅300米、寬僅3米的小巷裡,布滿著文物古蹟。巷中「八大公溝遺蹟」是長沙僅存的古地下排水設施遺蹟,見證了長沙城市的變遷,彌足珍貴。白果園古老的麻石路面之下為原長沙第七公溝所經之處,多年沒有改造,每逢下雨,路面積水嚴重。改造工程結合麻石路面的整修,以現代化的排水管道取代古老的公溝。並留下了一段公溝遺蹟,砌石欄保護,以作為永久的見證。

公溝遺蹟

白果園原為舊式公館集中區,建築物大部分建於民國時期,歷史風貌猶存,改造工程本著「保護原貌,以求其真」的原則,對部分破損外牆貼以青磚片,屋簷復以翹角。又更換了部分花格窗欞和石庫門,厚重的黑漆大門鑲上虎頭銅環,掛上金色的匾額和門聯,每棟房屋牆腳上都嵌上建造年代石碑。改造後的公館有的租了出去,闢為高級餐館,主打「公館菜」,生意興隆。

《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

白果園33號為《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湘江評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湖南學生刊物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由毛澤東任主編。《湘江評論》雖只出版五期,但對湖南新文化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

白果園21號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程潛的公館,1948年程潛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與陳明仁將軍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更新」後的程潛公館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闢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

「有機更新」前的程潛公館
「有機更新」後的程潛公館

然而就在十多年前,白果園33號和白果園21還是兩棟外牆剝落、破舊發黴的老房子,甚至一度被鑑定為危房。現在的有機更新,進行了結構加固,功能完善,外立面則「修舊如舊」,老公館獲得了「新生」。

程潛公館今闢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

另外,清末翰林、民國著名書法家鄭家溉公館,民國南北大俠杜心武寓所也在這條巷內。還有陳明仁將軍也曾居住這片區內。這些民國名人,真是名不虛傳,有必要介紹一下他們的傳奇人生。

程潛公館,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後成為省糧食局宿舍。兩層青磚樓房,內房為磚木結構,二層有走廊和木欄杆。公館外牆正中為石庫大門。進門為寬大客廳,客廳高齊屋頂,坡屋頂上安有亮窗,用於採光。這裡曾是程潛與中共代表商談湖南和平起義相關事宜的接頭地點之一。

程潛戎裝照

程潛(1882—1968),字頌雲,湖南省醴陵縣人。出身耕讀世家。18歲進入長沙嶽麓書院,開始了解中外時局後,決定棄文習武,1903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湖南武備學堂。後留學日本。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程潛到武昌,助黃興指揮炮兵反攻漢口。失敗後轉往長沙。民國建立後任湖南軍事廳廳長。護國戰爭中任湖南護國軍總司令。北伐戰爭中,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取南昌、克南京,功勳卓著。後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等職。

程潛工詩、善書法,著有《養復園詩集》等,曾被章士釗譽為一代鍾呂之音,有「詩壇打虎將」之譽。1983年在由葉劍英元帥題詞出版的《程潛詩集》題記中,趙樸初給予高度評價:「誰知三軍帥,詩亦一代雄。」程潛早年的詩就氣勢不凡。1915年冬,程潛奉孫中山之命自日本回到上海,繼赴雲南參加蔡鍔等所組護國軍,並於1916年2月1日被護國軍任命為湖南招撫使,7月至長沙,作《季夏至長沙》古詩,前八句云:

夷弈席雄勢,殘毒除異己。

作意賊人群,積謀紊國紀。

義旗舉天南,我行越萬裡。

受命撫一方,揚旌返桑梓。

1949年陳明仁(右)與程潛合影

陳明仁(1903—1974),字子良,湖南省醴陵縣人。出身農民家庭。1924年入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第一隊學習,9月轉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六隊。1925年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即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徵,立下戰功,成為黃埔生中的佼佼者而深得蔣介石的賞識。幾年後晉升為師長。抗日戰爭時期,陳明仁參與對日作戰。在1938年江西九江抵禦戰、1940年血戰崑崙關和1944年滇西中緬邊境的騰衝、松山、龍陵、回龍山戰役中,曾率部給予日軍以重創,被稱為「能戰之將」,晉升為軍長。1947年5月中旬,陳明仁堅守四平,獲蔣介石「青天白日」勳章,升第七兵團司令,旋被陳誠傾軋而撤職。1948年陳明仁復任第一兵團司令。

耕耘圃

1949年2月,陳明仁將軍從武漢移師長沙,住在離程潛公館僅百米的耕耘圃。程潛、陳明仁都是醴陵人,兩位老鄉對湖南和平起義很快達成了默契。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1949年8月4日下午,陳明仁與程潛一道通電起義,宣布脫離「廣州政府」。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仍任司令員。1955年授上將軍銜。可惜耕耘圃陳明仁公館早不在了。

白果園8號公館

鄭家溉在白果園的公館,名筠園。直到20世紀60年代,鄭家溉的孫子鄭延定還住在裡面。鄭延定是我60年代在長沙市文化用品公司的同事。我到過他家,清楚記得房屋結構與程潛公館差不多,進門為高大廳堂,二層有走廊和木欄杆。鄭延定住在二樓,他繼承了祖父的書法傳統,也是一位書法家。

鄭家溉(1873—1944),清長沙縣尊陽都人,字從耘,生於官宦、私塾世家。曾祖父鄭敦謹為晚清刑部尚書,有「鄭青天」之稱。父鄭業楷,是位老秀才。鄭家溉在科舉應試中,一連15次不第,直到29歲才中秀才、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取進士,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定居北京。1934年鄭家溉居北京時,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勸其出任「尚書府大臣」。鄭家溉厲聲吼道:「蘇堪(鄭孝胥字)昏潰,清室豈可復興?日本豈可與之為友?這等賣國勾當,何為汙我。」高風亮節,毅然攜眷南返。

嗣後鄭家溉居長沙白果園,名公館為筠園。鄭家溉返鄉歸隱後,除與餘嘉錫、高閣仙、楊樹達、王嘯蘇等學者交往甚密外,與一切朝野顯貴不相往來,而平日與市民相處融洽。有時到長沙城內賣文鬻字並樂於應書法愛好者之請,為寫各種書體的聯幅。當時,鄭書對聯及大字招牌,在省會長沙及各處名勝到處可見。他對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局十分憂慮,曾在長沙天心閣撰寫楹聯:

此閣巍然,為全省觀瞻所系;

世亂久矣,是一隅來復之機。

鄭家溉

1944年6月18日,長沙失守,百姓紛紛逃難。鄭家溉避難湘鄉,寄居在七寶峰下胡玉麟家。21日,湘鄉淪陷,日寇於8月27日闖進胡家,強迫鄭家溉出任維持會長。鄭斬釘截鐵地說:「我是中國人,寧死也不能為侵略者賣力。」日軍用刺刀對準他的胸膛,氣勢洶洶地說:「不同意,就只有死。」當即將他押往新橋附近的日軍司令部。當走到檀樹塘邊時,鄭家溉一個箭步,縱身跳入塘中。日寇朝塘中掃射一陣走了。第三天,遺體浮出水面,被當地農民打撈上來,掩埋在對面小山上。後歸葬故裡。

新中國成立後,李維漢代表中央統戰部寫信慰問其家屬:「天安門前為之樹碑紀念的無數永垂不朽的先烈中有家溉老先生在內。」2009年,在對湖南烈士公園紀念塔陳列室重新布展時,增添了鄭家溉的肖像和生平事跡,供人瞻仰。

白果園31號公館

白果園31號公館,今為一主題餐廳,因其包廂別致,天井內有古井,菜餚別有風味,以致一位難求。但食客中,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30年代此處曾為「南北大俠」杜心五的住處。

杜心五

杜心五(1869—1953),原名慎愧,湖南省慈利縣人。少習武術,後走鏢西南各省。1900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先後任宋教仁、孫中山保鏢。辛亥革命前回國,曾任北洋政府農林部僉事。後棄官歸隱,當了青、紅幫的「雙龍頭」。1935年,杜心五住北平榆錢胡同。日軍入侵華北後,策劃華北五省「自治」。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企圖誘掖杜心五組織「普安協會」,贈予杜200萬元日本正金銀行支票。杜嚴詞拒絕並撕毀支票。土肥原遂派特務監視,杜處境險惡。後來在青幫弟子幫助下,剃掉鬍子,乘火車化裝成司爐連夜逃到長沙,居於白果園他的徒弟李麗久的家中。久而久之,李麗久家被叫成了杜心五公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杜心五由於在全國武術界的聲望和他曾為革命作出的貢獻,擔任了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居長沙北正街西園北裡20號(今49號)。

白果園的有機更新不僅僅是幾棟名人公館的「新生」,普通民居也「新生」了。2019年9月17日,我和北京來的記者在社區書記龍欣的引領下,走訪了住在白果園20號已71歲的周羅生家。

作者與社區書記龍欣一道走訪老街坊

20號院內從前7戶共居,室內空間窄狹、房屋破舊。更不便的是,屋裡沒有廚房廁所,一家的吃喝拉撒都要到屋外的棚子解決。項目組給房屋做了個全面體檢,開出了「藥方」:用鐵製樓梯更換腐朽的木樓梯、加蓋廚廁、修補漏水、將小院改建花園。但項目組也提了3個要求:違章棚子必須拆除,騰房施工期間自找住處,改建完成後室內裝修自行承擔。「這麼好的政策,沒理由不配合」,周羅生爽快答應了要求。幾個月後,周羅生回到住了幾十年的老屋。屋裡有了廚房廁所,面積增加20多平方米,牆面開裂、屋頂漏水等「老年病」一 一被治癒。

修繕提質後的白果園20號民居

擁擠破舊、搭滿棚屋的小院成了精緻花園,穿過古樸的磚石門樓,建有「小橋流水」小景。老周拿出6萬元積蓄為新居鋪上木地板,買了新家電,在精緻小院裡過上了悠然的老年生活。他說:「房子不值錢,環境值錢。好多人想租我的房子做民宿,最高月租金出到了一萬元,我捨不得,要自己住。」

作者走訪更新後的居民家

我在長沙市文化藝術研究會的同事樂觀也住在白果園20號院內,當時樂觀不在家,我看望了他的老母親。樂觀的家也「有機更新」了,老人家連聲說:「感謝政府,感謝政府。」

巷口小型園林

人民西路至白果園街口,新建小型古典園林,面積約400平方米,栽種白果、桂花等珍貴樹木。小橋,亭榭,石凳,市民小憩於此,悠閒自得,使白果園成為鬧市中的幽靜一景。

《湘江評論》浮雕牆

小園東牆豎立大型仿銅浮雕文化牆,上雕與白果園緊密相關的兩大歷史事件圖案,一為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一為程潛、陳明仁兩將軍領銜湖南和平起義。風雲事件,震撼中國;歷史畫卷,輝映古城;斯人已逝,浩氣長存。

相關焦點

  • 早期兩位紅軍高級將領,一個當了叛徒,一個溺水而亡
    但是說起來,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餘姓倒是有兩位很厲害的人物。只是可惜呀,行百裡者半九十。他們有著輝煌的革命歷史,卻半途而廢,中道而止。一位是餘灑度,湖南平江人,畢業於黃埔二期,在學校期間,他就在周總理的介紹下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中,餘灑度擔任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
  • 指揮廣州起義的十位高級將領,日後的發展都是怎樣的
    而指揮廣州起義的十位高層將領,他們日後的命運都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仔細道來。第十位:陳鬱。陳鬱是工人階級出身,大革命時期即入黨,是一位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廣州起義時,陳鬱擔任我黨廣東省委常委、海員總工會主席,並在起義發動後擔任蘇維埃政府的司法委員。
  • 他是紅軍高級將領,中途叛變投敵,後又率部起義,官至副科級
    他的人生可謂起伏,曾經是紅軍高級將領,中途又叛變投敵,解放戰爭後期又率部起義,最後以副科級離休,那麼他是誰?生平如何?下面咱們一起來回顧下。方步洲他叫方步舟,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項谷文村人,1914年畢業於大冶縣立高級小學,1920年畢業於湖北省外國語專門學校,1927年入黨,而後隨國民革命軍第20軍參加「八·一
  • 哪兩位雜牌將領,執行了蔣介石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
    而且,他手下那些高級將領都會贈送一把「中正劍」,上面刻有「成功成仁」字樣,希望他們為自己盡忠,「不成功」時用來「殺身成仁」。這把中正劍即是榮譽的象徵,也是一種使命。因為,在解放時期就出現了,不少為蔣介石殺身成仁的黃埔高級將領,如宿北戰役中的戴之奇、宜川戰役中的劉戡、淮海戰役中的邱清泉,還有孟良崮戰役中的張靈甫,都是為蔣介石殺身成仁的高級將領。他們執行了老蔣提出的不成功,便成仁的黃埔精神。因此,後來蔣介石也時常用他們成仁的例子來教育手下的將領。
  • 解放後,那些起義、投誠和被俘的國軍將領,待遇差距有多大?
    與此同時,國軍軍隊戰死和投降的人數加起來共計807萬人(其中戰死人數約為34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起義或者投誠的部隊。對於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來說,在解放戰爭中無非是4種結局:戰死、起義、投誠或者被俘。
  • 這三位紅軍高級將領,如果沒有壯烈犧牲,後來可能會成為開國元帥
    文/歷史人物趣事這三位紅軍高級將領,如果沒有壯烈犧牲,後來可能成為開國元帥在我國幾十年的革命歷史中,湧現出不少為革命犧牲的人,我國為了紀念他們特地在天安門廣場上為這些英雄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革命道路上,無數愛國將士為了心中的信念和理想流血犧牲。
  • 紅二軍團十三位高級將領,後來的情況都是怎樣的
    大革命失敗後,組織上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先後舉行,狠狠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掀起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新階段。那麼,紅二軍團初成立時的十三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日後在人民軍隊中的發展都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紅二軍團軍團長兼紅二軍軍長賀老總,是南昌起義的總指揮,又是湘西蘇區的開創者,他指揮紅二軍團南徵北戰,開創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並成功指揮了紅二、六軍團的長徵,堪稱是紅軍時期的一位名將。
  • 紅軍犧牲的26位高級將領,如果不犧牲,五五授銜時會是大將嗎
    我們說,革命先輩在參加革命時,就做好了流血犧牲的準備,為了勝利,他們不懼犧牲,勇往直前,自1921年起,一直到新中國建立,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革命勝利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成了革命烈士,在這其中,有很多高級將領,很多人都是師級甚至軍級以上的職務,如果能夠不犧牲,到了五五授銜時,他們都是有著大將甚至元帥的資格的,筆者就把這些犧牲的高級將領歸納一下
  • 1935年,兩位高級將領離奇失蹤,53年後一位高僧出面揭開謎團
    1935年我軍有兩位高級將領,因為敵人的圍攻神秘失蹤。直到53年後,才有一位高僧出面,揭開了二人當年的去向之謎。這個為大家揭開真相的人,名叫楊道明,他其實就是當年失蹤的其中一位將領。另外一個神秘失蹤的將領名叫鍾循仁,他們兩人都是我軍的高級幹部,很早以前就加入組織,為組織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很多歷史貢獻。在1935年的時候,他們所在的部隊因為敵人的圍攻,損失了很多兵力,楊道明等人知道,此時他們手上的部隊根本沒有能力跟敵人繼續抗衡,於是化整為零,希望規避風險,等將來有機會再去跟大部隊聯繫。
  • 二野挺進大西南,國軍一將領請求起義,劉伯承為何果斷拒絕?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楊森成了為數不多的想起義投誠卻遭到拒絕的國民黨將領在當時起義的國民黨將領也不少為什麼劉伯承元帥會兩次拒絕楊森的起義請求呢?劉伯承之所以會果斷的拒絕是跟他二十多年前領導的一場起義有關時間回到1926年當年劉伯承和朱德,楊闇公一起領導了順慶瀘州的起義這次起義遭到了「川軍五行」之一
  • 起義將領3人被授予上將,傅作義功勳卓著卻未獲授銜,這是為何?
    1955年大授銜時,有3098位起義軍官被授予了軍銜。在這3098位被授予軍銜的軍官中,被授予將官的有10人,其中有三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這在當時反映很大,彰顯了新中國領袖們廣闊的胸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三位將領是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
  • 解放戰爭:哪幾位起義將領軍事才能最突出?這4人當仁不讓!
    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很多位,不過其中軍事才能比較突出的都有誰呢?其中這4位絕對當仁不讓。 1949年陳明仁率軍在長沙起義,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哪3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最終結局如何?
    1949年1月,時任國軍華北最高長官的傅作義召集所有師級以上幹部,當眾宣布了自己的起義決定。當副官一字一句念完協議後,臺下的高級軍官們譁然,一時之間大家陷入沉默。支持的人自然是暗自鬆了口氣,一句話都不說;而反對的人雖然不滿,也沒有敢在這個地方大聲抗議的。不過這種寂靜只持續了半分鐘。
  • 國民黨哪一支部隊起義,對蔣介石的打擊猶如地震?
    說起解放戰場,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如雨後春筍,雜牌軍率先戰場起義,爾後是他的黃埔學生,還有包括最信任的張治中、傅作義等等高級將領。 其實,國民黨有一支軍隊的未完全成功的起義,對蔣家王朝猶如地震。 這就是南京「首都警衛師」的起義。 說起南京「首都警衛師」,絕對是「御林軍」,拱衛京師安全,蔣家父子當然是高看一眼。
  • 上司倒戈叛變11次,他忍無可忍誘殺上司,成解放初期首個起義將領
    抗戰期間,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日軍的威逼利誘下,淪為漢奸,這些漢奸大多是蔣介石眼中的雜牌軍將領。在這些人中,最典型的是被稱為倒戈將軍的石友三,他先後11次背叛主子,最後被高樹勳所誘殺。高樹勳本該是個英雄,卻被一些西北軍將領唾棄。
  • 1955年,有4名起義的國軍將領被授少將,他們各有什麼貢獻?
    195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此次一共授予了一千多名開國將領,那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這群將帥基本上都是從紅軍時期走過來的,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當初國民黨部隊投誠的將領非常多,但是被授予少將的只有四人,他們各是誰,各有什麼貢獻呢?
  • 盧漢:彝族抗日愛國將領 雲南起義領導者
    (資料圖片) 盧漢:彝族抗日愛國將領 雲南起義領導者 Lu Han:解放戰爭時,他率部起義,推動了雲南走向光明。今天,我們來講述從莽莽烏蒙山走出來的彝族將軍——盧漢的故事。
  • 授銜時,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分別授予什麼軍銜
    那麼,二野司令部八位高級將領都是誰?他們在授銜時的軍銜又是什麼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帥,原本是川軍熊克武的部下,在舊軍隊中就表現不俗,有著「川中名將」的稱號。後來,劉帥離開舊軍隊參加革命,並前往蘇聯伏龍芝軍校充電,系統地學習了先進軍事理論,遂成為人民軍隊中傑出的軍事家。
  • 第七兵團司令裴昌會,率十萬大軍「和平起義」,晚年的結局如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後侵佔東北,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卻不顧全國人民反對,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這引起了國民黨方面很多愛國將領的不滿,比如著名的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他本來是蔣介石手下的高級將領,卻因為支持抗日被蔣介石解除兵權,最終更是被蔣介石殺害。
  • 1949年李文起義後,又藉機逃往臺灣,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1949年,東北大軍在開國上將劉亞樓的指揮下,29小時解放天津後,傅作義在女兒傅冬菊和秘書長閻又文的勸解下,認清形勢與我軍秘密達成合作,打算率部起義。一月份,傅作義以戰區換防的名義,將李文手下的25萬大軍開出城門,間接掌控城內大部分敵軍高級將領,通電全國,與南京政府劃清界限,北平和平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