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中國的一句俗語,一般是應用在表演上,其實這個道理在戰爭上也是通用的,每一場勝利的背後,都是戰前長時間的研究、策劃,是無數人的辛苦努力,1904年的日俄戰爭正是印證了這句話。
1895年三國幹涉還遼之後,沙俄和日本就已經處於戰爭邊緣,日本用了將近十年時間研究沙俄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而沙俄根本沒將日本放在眼裡,除了慢悠悠的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準備,最終日本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逆風翻盤,擊敗國力強大的沙俄,邁進列強的行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國防力量遭到重創,失去了和列強討價還價的資本;1895年4月17日,清朝籤署《馬關條約》,同意了日本獅子大開口的2億兩白銀賠款、割讓遼東半島等條件,更是將清朝的虛弱暴露無遺,激起了各國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瓜分中國的野心。日本在《馬關條約》中的領土要求阻礙了沙俄的擴張戰略,沙俄牽頭,德國、法國出於利益考慮加入,三國武力逼迫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而面對俄、德、法三國絕對的軍事優勢,日本只能認慫,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幹涉還遼」。
日本視此事為奇恥大辱,從1895年開始就投入到新一輪擴軍備戰中,不但將從清政府手中敲詐來的2.3億兩白銀花光,就是每年財政收入也都砸到擴軍上了,債臺高築。而沙俄政府以功臣自居,不斷向清政府要好處,侵佔中國東北,至於和日本的利益衝突,沙俄都是以戰爭威脅。但在沙俄高層眼中日本是蕞爾小邦,不堪一擊,不敢主動進攻自己,因此戰爭的口號喊得響亮,實際上根本沒做好戰爭準備。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不看好日本的,因為日俄兩國在國力上確實差距太大。沙俄總人口達1.41億,日本僅有4400萬;沙俄常備陸軍105萬、後備役軍人375萬,日本常備陸軍37.5萬、後備兵員200餘萬;沙俄的工業實力在歐洲是排不上號,但也比當時沒完成工業化、武器彈藥都要靠外購的日本強得多,可以說日本唯一的勝機就是趁著沙俄不備,發動突襲迅速逼沙俄走上談判桌,一旦戰事僵持,日本就肯定完了。因此除了軍事外,日本還從外交、情報等多個領域做了大量準備。
1895年三國幹涉還遼,日本認慫除了確實打不過之外,還因為外交上沒有盟友,因此吸取教訓的日本就給自己千挑萬選了一個大靠山。英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從1813年開始就和沙俄在近東、中亞、遠東地區進行霸權競爭。因為地理因素限制,在遠東地區英國力量不足,急需一個打手幫助遏制沙俄的擴張,日本就主動湊上去了,還是自帶乾糧的那種。
1901年4月,日本駐英公使林董首先向英國外交大臣蘭斯頓提出了同盟構想,經過幾輪磋商,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正式籤署《英日同盟協約》。這個條約將日本的外交、軍事、經濟等都綁上了英國的戰車,從長遠看是不利國家發展的,但在日俄戰爭中確實有用,依靠英國的虎皮,其他國家都不敢給予沙俄幫助,特別是沙俄抽調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支援遠東的時候,3萬公裡的路途連一個休息的港口都沒有,最終人困馬乏,在對馬海戰中全軍覆沒。
要提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的情報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明石元二郎,他當時任日本駐沙俄公使館附武官,僅靠100萬日圓的經費,以一己之力,因勢利導,將沙俄內部攪得天翻地覆。明石元二郎被稱為日本特工王者,他搞情報不僅僅關注政治、軍事領域,剛到沙俄任職的時候,明石元二郎就深入農村、城市等地方搞調查,對於沙俄的歷史、各階層人的矛盾等等都有深入了解,寫出了一份叫做「落花流水」的報告,詳細論述了如何從內部擊垮沙俄統治,最牛的是他得出了俄國革命必然成功、沙皇必然倒臺的推論。
日俄戰爭爆發後,明石元二郎就開始了操作,資助列寧等革命黨人進行革命活動,1904年沙俄內政部長刺殺案、1905年1月彼得堡15萬工人罷工等等,這一系列事件最終引爆了俄國1905年革命,200多個城市的工人掀起罷工浪潮,沙俄的生產、運輸陷入癱瘓,就連沙俄陸海軍士兵都出現不穩現象,這次事件被稱為1917年「十月革命」的預演。另外明石元二郎還策反俄國軍官,破壞俄國鐵路,煽動波羅的海三國、芬蘭鬧獨立,和英國人聯手引導歐洲輿論攻擊沙俄等等,反正怎麼給沙俄添堵就怎麼做。明石元二郎被贊為「一人可抵十個師團的戰鬥力」,他的情報工作是迫使沙俄走上談判桌的重要原因。
除了明石元二郎這樣的專業情報官之外,日軍將領們也對自己的對手進行了詳細研究,根據沙俄將領的性格特點制定相應的策略,最經典的就是迅速打殘俄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日本是個島國,對外戰爭全靠海運,必須保證本國的制海權,快速擊垮俄國太平洋艦隊是日本獲勝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而擊殺敵軍指揮官是最快擊敗敵軍的手段。
沙俄將領馬卡洛夫是世界知名的海戰專家,他寫的《海戰論》是當時各國海軍指揮官的必讀書籍,多年來一直是沙俄海軍的勝利象徵。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明白一旦日俄開戰,馬卡洛夫就是沙俄太平洋艦隊司令第一人選,對他進行了大量研究。通過對馬卡洛夫著作及平時言行的研究,東鄉平八郎發現馬卡洛夫急躁易怒,作戰的時候不論進攻還是撤退,他的旗艦必定處於艦隊最前邊,東鄉順勢設下計謀。
當時沙俄艦隊駐守在旅順港,東鄉平八郎派出一艘軍艦炮擊港口,而馬卡洛夫果然受不了挑釁率軍出擊,沙俄艦隊被引入了日軍伏擊。馬卡洛夫一看中伏就立馬撤退,但晚了,日軍已經趁機在俄軍返航的水面布下大片水雷,俄軍旗艦彼得羅帕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馬卡洛夫直接窩囊而死。主帥一死,沙俄艦隊群龍無首,士氣盡喪,日軍以極小的代價奪得制海權,全殲沙俄太平洋艦隊。
中國先賢早就在《孫子兵法》中寫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戰爭的勝負在開戰之前就能預料,誰籌劃周密、準備充分,誰就能取勝。日俄戰爭,日本獲勝不是運氣,而是近十年時間精心籌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