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邦斬白蛇的傳說中看袁枚的《子不語》,志怪奇談皆有出處

2020-12-19 沁說

話說乾隆年間,臨平有個叫沈昌谷的青年,生得英俊不凡,他敏而好學,少年時就已中舉,正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前途無限。有天沈昌谷在路上遇到個行遊僧人,看了他半晌,硬要塞給他三顆藥丸,憂心忡忡地說道:「你大難將臨,吃了這個藥丸將有所緩解,到時候我再來看你。」沈昌谷根本不信天理之說,回家後隨手把藥丸扔進書櫥。

沒想到不久他就生了重病,藥石無醫。迷迷糊糊中用四川話自語道:「我是峨眉山上的蟒蛇,苦苦找了你兩千多年,今天才找到你。」說著就見沈昌谷自掐脖頸,幸虧家人及時阻止,想到當時僧人給過藥丸,在書櫥裡只翻找到一顆,和了水餵他服下去後才恢復常態,清醒之餘沈昌谷也一下想起了歷代前世的事情。

原來沈昌谷在王莽時期,名叫張敬,因戰亂紛起,避世在峨眉山學道,和一個叫嚴昌的道士一起修行,閒時農耕,自給自足。劉歆誅殺王莽失敗後,他的副將王均也躲進了峨眉山,給張敬、嚴昌二人當徒弟。三人辛苦開墾的土地,卻常給一條車輪那麼粗的大蟒蛇弄壞,因為只要它出洞遊走,就會颳風打雷,莊稼蔬菜全都遭殃。

無奈之下,張敬想了個辦法,他指揮王均削了許多竹刺插在地上,用毒藥塗在上面,蟒蛇經過時受傷,不久後果真中毒而亡。且說這巨蟒,其實並非故意毀壞田地,它本來千年修行,眼看就要成龍,所以才會在每天活動時天生異像,結果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自然對張敬恨之入骨,就想著找他報仇雪恨。

不過時也命也,王均在王莽死後出山輔佐光武帝劉秀,被拜為驍騎將軍。他敬慕張敬的才學能力,迎請張敬到洛陽,拜為統兵的徵虜將軍,勢高位尊,巨蟒受震懾無法報仇;張敬再一轉世成了北魏有道行的高僧;此後三世作了元朝的將軍,戰功卓著,巨蟒都不能近身。物換星移幾度秋,只有今世只做了個普通舉人,它等這一刻實在為時已久。

當日送沈昌谷三顆靈丹的遊僧其實就是已經得道的嚴昌先生,本想相救奈何無緣。沈昌谷自知命不久矣,沐浴更衣後坦然而亡。嚴昌先生趕來憑弔,流淚拜祭後寬慰沈昌谷的家人不要苦惱,「將這一樁公案做個了結,終究要回到仙道。」話音剛落,人就飄然不見了。

以上這則傳奇的故事,來自袁枚《子不語》中的《王莽時蛇冤》,志怪故事起於民間傳說,追溯起來,想到關於王莽的民間故事,說劉邦斬白蛇起義後,有個婦人在路邊哭泣,聲稱兒子化作白蛇,橫在路上休憩,卻被炎帝殺了。王莽篡位成功後,有流傳他就是當年被高祖斬殺的白蛇轉世,因為王莽諧音是亡蟒,字巨君,所以出於報復奪了漢室江山。

這故事概是受到了「劉邦斬白蛇」啟發。袁枚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不像蒲松齡、紀昀、馮夢龍等人,會在志怪傳說中,處處曉以大義,希望可以警醒、教化世人。他傾向於「說」故事,在茶餘飯後的閒暇之餘,講起一個荒誕而獵奇的傳說,令人嘖嘖稱奇,就點到為止了。就像袁枚在序言中所寫: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蒱,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採遊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子不語》全書約四十餘萬字,包括七百多個故事,大多短小凝練。袁枚力倡「性靈說」,即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語言樸實的同時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看他的《子不語》就是這種樸素無華的感覺,光怪陸離之餘,別無他意,消遣讀之,短小精悍的故事,特別適合碎片時間翻看。

透過包羅萬象的怪談故事,我們也從文字間看到當時的社會、民生和經濟狀況。當然,這完全在於讀者個人的體會,純粹當作消遣的有趣閒書來看,也沒什麼不可。讀書是對自己最好的文化投資,相遇一本好書,主是遇到更好的自己。《子不語》推薦給愛讀書的你。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相關焦點

  • 傳說劉邦斬白蛇起義,白蛇後來果然來復仇了!
    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可謂是可歌可泣,從此,我們開始稱自己為漢人,直到永遠。傳說劉邦在沒起義的時候,是泗水亭長,有一次和朋友喝的酩酊大醉,回家路上,遇到一白蛇攔路,稱自己是白帝轉世,可以和劉邦一起推翻暴秦,劉邦自然不信,借著酒勁,自然也不怕,當即要斬白蛇。
  • 劉邦斬白蛇的人生啟示:想升職,看看這些人是怎麼做的!
    一提到漢高祖劉邦,人們都會想到:高祖斬白蛇的典故,不僅在很多藝術作品中,如《白蟒臺》、《蕭何月下追韓信》、《大保國》中均有描述,就連《史記.太祖本紀》中也有明確記載。那麼,大家一聽就是神話傳說的事情,為什麼會被太史公寫進史記,而且被廣泛流傳呢?這期間究竟適合緣故呢?
  • 劉邦斬白蛇,有了底氣,要一爭天下
    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徒,指的是苦役犯。劉邦做亭長的時候,押送縣裡的苦役犯,往酈山的工地,但是半途中,犯人死的死,逃得逃,這個『亡』字,解釋成死呢?還是逃跑?自己琢磨吧!
  • 劉邦斬白蛇起義:他出於什麼心態,又是怎麼斬的?
    劉邦斬白蛇起義:他出於什麼心態,又是怎麼斬的?「漢高祖(前256--前195)即劉邦。西漢王朝的建設者,廟號高祖。又稱高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劉邦對歷史最大的貢獻就是亡秦滅楚,建立漢朝。他的故事也讓人拍案叫絕,同樣很勵志。但成就帝業之前,有那麼一個千古流傳的傳說,也助力了劉邦大業的光輝,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斬白蛇起義。劉邦世代為農,出身平民。但其性格豁達大度,不事生產。他還沒有參加推翻秦朝暴政的時候,還是一個遊手好閒之徒。
  • 劉邦斬白蛇起義,白蛇死前留下一句話,200年後果真應驗了
    導語:劉邦斬白蛇起義,白蛇死前留下一句話,200年後果真應驗了 劉邦出生不算太普通,在當地也算是一霸,有個小小的官職,後來因為秦朝的命令押送囚犯去驪山。古代被押送去做苦力,很難能或者回來,劉邦手下人手不夠,半路就跑了不少人。
  • 歷史|劉邦斬白蛇與王莽篡漢的故事
    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畫像史料記載: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於芒碭山中。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在劉邦統一天下,獲得帝位的過程中,流傳著很多離奇的故事。其中「王莽篡漢」就是廣為流傳的故事之一。話說當時劉邦任沛縣泗水亭長,被安排押送一批民工去驪山修墳墓。很多民工因為知道此去必死無疑,就在途中紛紛逃走。劉邦一看無法完成任務,到目的地後也是死罪一條,索性借喝酒裝醉,放走了所有的民工。
  • 劉邦醉酒斬白蛇出名,但有一個巧合,可與這個故事一爭高下
    漢朝是一個傳奇的王朝,最傳奇的莫過於劉邦醉酒斬白蛇的傳說,但有一個巧合比起這個傳說也不遑多讓。01 白蛇傳說傳說劉邦喝醉後路過芒碭山,看到一條小蛇從身前穿過,酒後的劉邦膽子奇大(這估計就是酒壯慫人膽的由來),直接拔劍將白蛇斬殺,從中間劈成了兩半,劉邦不以為意便回家酣睡。誰知這天夜裡那條白蛇出現在其夢中對他說:「劉邦,你今日害我,何時還命?」
  • 劉邦斬白蛇,王莽應劫而出,光武中興,漢朝兩分天意邪?
    這種時候,一個人是否具有大智慧、大胸襟就能看出來了。劉邦釋放了剩下的所有人,並沒有表現出害怕的情緒,很多人感激之餘紛紛表示要追隨。在豐西澤中,有人稟告劉邦前面有一條大蛇攔路,建議劉邦繞道而行。劉邦因為喝了酒,酒勁上來後,心中豪氣頓生,徑直前去大蛇處。
  • 劉邦和蛇是什麼關係?他是龍蛇生的,卻斬白蛇起義,白蛇找他復仇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奠定了大漢四百年的江山社稷。縱觀劉邦的一生,有一種動物一直圍繞著他,這種動物就是蛇。從劉邦的出生到漢朝的滅亡,蛇一直圍繞著劉邦。一、龍蛇生的據《史記》中記載:「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劉邦的母親劉媼在睡覺的時候,一條蛟龍伏在劉媼的身上,結果劉媼就懷孕了,回家之後就生下了劉邦。
  • 馬伯庸解讀中國史:從劉邦斬白蛇說起
    馬伯庸解讀中國史:從劉邦斬白蛇說起 2020-05-20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劉邦斬白蛇創帝業,漢靈帝被青蛇驚倒,漢朝始末為何都有蛇出沒?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做亭長時,曾經斬殺過一條擋路的白蛇,也因此,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為後世廣為流傳。到了東漢末年,皇宮中又出現了一條大青蛇,這條青蛇從天而降,囂張地在大殿龍椅上呆了半刻鐘才飛走,滿朝百官避讓,漢靈帝直接嚇倒癱瘓在旁。
  • 從易經生克關係看,劉邦起義故事「赤帝子斬白帝子」,高明在哪兒
    從易經生克關係看,劉邦起義故事「赤帝子斬白帝子」,高明在哪兒 中國的五千年封建王朝歷史上,秦始皇好不容易統一六國,建立的皇家王朝,卻只到了二世胡亥,便亡國。 取代秦朝的,正是大漢的開國皇帝——劉邦。
  • 清朝志怪鬼狐古籍巔峰之作,這三本書呈三足鼎立,滿足你的好奇心
    志怪小說與古籍想必大家都喜歡閱讀,因為每個人都有好奇之心。我敢打賭你小時候也是一樣,聽到長輩講鬼故事,妖怪之類的傳說既想聽又害怕。今天我給大家講一下志怪故事貼近生活的三本巔峰之作。《子不語》——清 袁枚《論語》中「子不語怪力亂神」,意為,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這些事,因為袁枚這本書是志怪題材,所以此書名為《子不語》。這本書中其中因果報應、荒誕迷信成分較多。部分篇章從側面因為好奇的角度寫主人公不怕鬼的故事。
  • 劉邦斬白蛇,用了幾個群演,玩的是江湖套路,目的是讓大家敬畏他
    他是官,其他人都是匪,匪怕官,再說劉邦手中有劍,殺一個人就跟捻死一隻螞蟻一樣,誰不怕他啊?更何況,他現在是大家的主心骨,見他那麼吩咐,哪有敢不聽的?那人臉色慘白地說:「大人,你要是不信的話,自己去看!」「看就看!」劉邦跌跌撞撞地往前走了一段路,果然見到一條碗口粗的白色大蛇擋住去路,他二話不多說,直接拔劍,一劍把白蛇砍成兩段,帶著大家走過去了。關乎劉邦斬白蛇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神話的版本。
  • 都知道「劉邦斬白蛇」,但卻不知道白蛇夢裡說的話全部成真!
    各位看官,本場說書內容:秦朝、漢朝、劉邦。今天我們來講一個大家都知道,但並不怎麼熟悉的「劉邦斬白蛇」的故事!劉邦但是只是一個小亭長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是得到了「重用」就是讓他押解一些壯丁前去修建皇陵,但是但是沛縣離鹹陽一共好幾千裡的路程,本來預計的是要經過一個月的時間,但是走到一半的時候劉邦和這些壯丁看見了一路的荒蕪,百姓悽慘至極,很多的壯丁就趁著劉邦不注意就跑了,路很難走人越來越少,估計送到鹹陽自己也是一個死罪,還不如把他們給放了,自己的老婆孩子還有自己嶽父照顧自己就算是死也是值了!
  • 子不語:怪力亂神!子非也!
    「子不語 怪力亂神」一句,出自《論語·述而》,歷代以來都被分割為「子不語:怪、力、亂、神」,在《論語集注》中講: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故翻譯為:孔子不說關於怪異、勇力、悖亂、鬼神這些類似歪門邪道和不能說清的事。
  • 劉邦斬白蛇是真的嗎?正史和野史上的事又該怎樣看,我說不能全信
    喜歡古劍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赤霄劍,也就是劉邦的佩劍,因此也被稱為「帝道之劍」。《史記》中曾記載,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怎樣看?他當時用的就是這把劍,這個事情應該就是沒有問題的,甚至他殺了一條白蛇也可能是真的,但後來有個老婦人向其哭訴,「吾兒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殺」就有點太玄了。
  • 劉邦斬白蛇,張角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些起義藉口都有何深意?
    所謂金、木、水、火、土五行對應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結合四時和土地,也就有了所謂「五老」,也即東南西北中五方的青帝、赤帝、白帝、黑帝與黃帝,他們是分別執掌一方、一行和春夏秋冬及土地的天神。
  • 眾人皆知劉邦斬白蛇起義,或許你不知道,那把寶劍其實大有來頭!
    這就是劉邦芒碭山斬白蛇的故事。千百年來,很多人都非常關心那條蛇,以至後來大漢傳聞王莽就是當年被斬的那條蛇,它為了復仇將漢平帝毒殺,漢朝自此一分為二。話說回來,斬白蛇的那件「兇器」似乎很少有人關心,其實它大有來頭。這事兒得從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說起。
  • 《子不語》中教你,遇到鬼了該怎麼辦?
    近來沒事經常讀《子不語》,子不語是清代袁枚所著。袁枚和紀昀一同稱為「南袁北紀」,相比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子不語》顯得活潑了很多。當然也非常的有趣,在這裡不得不佩服袁枚先生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各種鬼 怪,各種奇聞異事,實在讓人 大開眼界。書中寫鬼的居多,這裡總結一下《子不語》中教大家遇到鬼之後的方法:首先,遇鬼不可慌,要知道,鬼只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