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乾隆年間,臨平有個叫沈昌谷的青年,生得英俊不凡,他敏而好學,少年時就已中舉,正是二十出頭的年紀,前途無限。有天沈昌谷在路上遇到個行遊僧人,看了他半晌,硬要塞給他三顆藥丸,憂心忡忡地說道:「你大難將臨,吃了這個藥丸將有所緩解,到時候我再來看你。」沈昌谷根本不信天理之說,回家後隨手把藥丸扔進書櫥。
沒想到不久他就生了重病,藥石無醫。迷迷糊糊中用四川話自語道:「我是峨眉山上的蟒蛇,苦苦找了你兩千多年,今天才找到你。」說著就見沈昌谷自掐脖頸,幸虧家人及時阻止,想到當時僧人給過藥丸,在書櫥裡只翻找到一顆,和了水餵他服下去後才恢復常態,清醒之餘沈昌谷也一下想起了歷代前世的事情。
原來沈昌谷在王莽時期,名叫張敬,因戰亂紛起,避世在峨眉山學道,和一個叫嚴昌的道士一起修行,閒時農耕,自給自足。劉歆誅殺王莽失敗後,他的副將王均也躲進了峨眉山,給張敬、嚴昌二人當徒弟。三人辛苦開墾的土地,卻常給一條車輪那麼粗的大蟒蛇弄壞,因為只要它出洞遊走,就會颳風打雷,莊稼蔬菜全都遭殃。
無奈之下,張敬想了個辦法,他指揮王均削了許多竹刺插在地上,用毒藥塗在上面,蟒蛇經過時受傷,不久後果真中毒而亡。且說這巨蟒,其實並非故意毀壞田地,它本來千年修行,眼看就要成龍,所以才會在每天活動時天生異像,結果在最後關頭功虧一簣,自然對張敬恨之入骨,就想著找他報仇雪恨。
不過時也命也,王均在王莽死後出山輔佐光武帝劉秀,被拜為驍騎將軍。他敬慕張敬的才學能力,迎請張敬到洛陽,拜為統兵的徵虜將軍,勢高位尊,巨蟒受震懾無法報仇;張敬再一轉世成了北魏有道行的高僧;此後三世作了元朝的將軍,戰功卓著,巨蟒都不能近身。物換星移幾度秋,只有今世只做了個普通舉人,它等這一刻實在為時已久。
當日送沈昌谷三顆靈丹的遊僧其實就是已經得道的嚴昌先生,本想相救奈何無緣。沈昌谷自知命不久矣,沐浴更衣後坦然而亡。嚴昌先生趕來憑弔,流淚拜祭後寬慰沈昌谷的家人不要苦惱,「將這一樁公案做個了結,終究要回到仙道。」話音剛落,人就飄然不見了。
以上這則傳奇的故事,來自袁枚《子不語》中的《王莽時蛇冤》,志怪故事起於民間傳說,追溯起來,想到關於王莽的民間故事,說劉邦斬白蛇起義後,有個婦人在路邊哭泣,聲稱兒子化作白蛇,橫在路上休憩,卻被炎帝殺了。王莽篡位成功後,有流傳他就是當年被高祖斬殺的白蛇轉世,因為王莽諧音是亡蟒,字巨君,所以出於報復奪了漢室江山。
這故事概是受到了「劉邦斬白蛇」啟發。袁枚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不像蒲松齡、紀昀、馮夢龍等人,會在志怪傳說中,處處曉以大義,希望可以警醒、教化世人。他傾向於「說」故事,在茶餘飯後的閒暇之餘,講起一個荒誕而獵奇的傳說,令人嘖嘖稱奇,就點到為止了。就像袁枚在序言中所寫:
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蒱,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採遊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子不語》全書約四十餘萬字,包括七百多個故事,大多短小凝練。袁枚力倡「性靈說」,即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語言樸實的同時不雕章琢句、堆砌典故。看他的《子不語》就是這種樸素無華的感覺,光怪陸離之餘,別無他意,消遣讀之,短小精悍的故事,特別適合碎片時間翻看。
透過包羅萬象的怪談故事,我們也從文字間看到當時的社會、民生和經濟狀況。當然,這完全在於讀者個人的體會,純粹當作消遣的有趣閒書來看,也沒什麼不可。讀書是對自己最好的文化投資,相遇一本好書,主是遇到更好的自己。《子不語》推薦給愛讀書的你。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