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浩瀚的詞海裡,讀音釋義都相同的三個詞,是哪三個?

2020-12-03 xdz140612

詞,是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從語素的含量上分為單純詞與合成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包括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絕大部分是單音節。雙音節單純詞多為古代遺留下來的聯綿詞,分為雙聲(如:輝煌、隱約);疊韻(如:苗條、霹靂);非雙聲疊韻(如:囫圇、蝴蝶)連綿詞。

在漢語浩瀚的詞海裡,有三個雙音節單純詞,也是雙聲連綿詞,「髣髴、仿佛、彷彿」,不光讀音相同,而且有著相同或相近的釋義,真是神奇。

⑴髣髴

讀音:【fǎng fú】,偏旁為「髟」,讀音為[biāo],本意指長發披垂的樣子,無其他引申義。《說文》長發猋猋也。《潘嶽·秋興賦》:斑鬢髟以承弁兮。《李善注》白黑髮雜而髟。此字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但它是一個重要意符,作偏旁時多稱作髦字頭。以「髟」為意符的字,皆與毛髮等義有關,如鬢、髮(fà)、髦、鬃、髫、髯、髻等。

而「髣髴」,既然是個雙聲連綿詞,那一般這兩個字不分開使用,因為分開就沒有意義了。其釋義大致有隱約,依稀。約略的形跡。類似,好像。引申為比似,比並。仿照,模仿。大約,幾乎。

出處見《楚辭·遠遊》:「時髣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洪興祖補註:「《說文》云:髣髴,見不諟也。」

三國·曹植《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晉·潘嶽《悼亡詩》:「帷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

唐·白居易《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髣髴獲緡二三千。」

宋·歐陽修《晉祠》詩:「廢興髣髴無舊老,氣象寂寞餘山川。」

宋·蘇軾《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髣髴孫吳。」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髣髴。」

聞一多《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髣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⑵仿佛

讀音【fǎng fú】

[解釋]似乎、好像。例如:他幹起活來~不知道什麼是疲倦。像、類似。似有若無貌;隱約貌。梗概、大略。效法、模仿。

「仿佛」一般作副詞,例如: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昆明這都市,罩著淡黃的斜陽,伏在峰巒圍繞的平原裡,仿佛發著寂寞的微笑。」

「仿佛」也可單獨作謂語,前面可加「相」,例如:她那模樣還與十年前相仿佛。另外,「仿佛」有時也用作名詞,指梗概、大略。(李賢 註:「仿佛,猶梗概也。」 )清 馮桂芬 《致李伯相書》:「 桂芬弱冠後南北奔走,潞河淮揚寄跡頗久,往事猶記仿佛。」 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賦文只敘述文姬在匈奴時情況的一些仿佛而止,沒有敘述到她歸漢途中或歸漢後的經歷。」

再舉一些例句:

好像、似乎。例如《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贊》:「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又如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夜星子》:「隱隱見窗紙有影,倐進倐卻,仿佛一婦人,長六七寸,操戈騎馬而行。」相似、相像。例如魯迅 《書信集·致許廣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與上海仿佛。」又如鬱達夫《龍門山路》:「它的形勢,和在郎當嶺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塢 ,有點相仿佛。」隱約貌、似有若無貌。例如《淮南子·俶真訓》:「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蕭條霄雿,無有仿佛,氣遂而大通冥冥者也。」梗概、大略。例如《後漢書·班固傳下》:「至令遷正黜色賓監之事煥揚宇內,而禮官儒林屯朋篤論之士而不傳祖宗之仿佛,雖雲優慎,無乃葸歟!」 又如魯迅《集外集拾遺·致〈近代美術史潮論〉的讀者諸君》:「從印畫上,本來已經難於知道原畫,只能仿佛的了。」模仿、仿效。例如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二:「那信恐怕沒有被 達夫 保留,但寫那信的心境直到現在都還能仿佛。」

⑶彷彿

讀音【fǎng fú】,意同「仿佛」。宋代趙蕃《晨起雪作》:「窗明若彷彿,自起尋宿炭。」

宋代張舜民《書節孝先生事實於先生詩編之後》:「偉哉固足信萬一,彷彿想見容彬彬。」

這「髣髴」、「仿佛」、「彷彿」三個詞,一般用得多的,就是「仿佛」了,因為這個詞筆畫最少,所以比較受現代人之青睞。但在古代,文人大都寫作「髣髴」,估計是文人大都愛炫耀文字功底之故,所以都沿用《楚辭》裡的寫法了。而「彷彿」,卻相對用得較少,今天,寫成「彷佛」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相關焦點

  • 第四章 單詞輔音字母核心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三.4)
    英語單詞輔音字母記憶法:單詞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輔音框架對應比較記憶法+輔音字母轉換記憶法+添加或脫落輔音字母記憶法+輔音字母核心釋義記憶法本文知識點有3個,如下所示。知識點1:通過單詞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輔音框架對應比較記憶法、輔音字母轉換記憶法、添加或脫落輔音字母記憶法和輔音字母核心釋義記憶法,融會貫通單詞的輔音字母、輔音框架和漢語釋義,實現同根詞、同源詞、同義詞和反義詞等邏輯推理詞(籠統稱為同族詞)之間的記憶,用熟單詞記憶生單詞。
  • 第四章 單詞輔音字母核心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三.3)
    英語單詞輔音字母記憶法:單詞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輔音框架對應比較記憶法+輔音字母轉換記憶法+添加或脫落輔音字母記憶法+輔音字母核心釋義記憶法本文知識點有3個,如下所示。知識點1:通過單詞漢語釋義邏輯推理記憶法、輔音框架對應比較記憶法、輔音字母轉換記憶法、添加或脫落輔音字母記憶法和輔音字母核心釋義記憶法,融會貫通單詞的輔音字母、輔音框架和漢語釋義,實現同根詞、同源詞、同義詞和反義詞等邏輯推理詞(籠統稱為同族詞)之間的記憶,用熟單詞記憶生單詞。
  • 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一字多音的產生可以分為五個原因:古代「四聲別義」;古代假借通用文字;古今音變;方音與普通話音共存;口語和書面語分讀。用一個字表示幾個讀音和意義不同的詞,這樣做確實是節省了許多漢字,但這樣做恰恰也為學生們學習漢字造成了不少困難,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記憶不深刻,就很容易發生混淆。
  • 英文詞彙裡的中日外來詞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英語中有很多詞彙都是源自於日語,而追根究底,日語裡的很多詞又是來源於漢語。那麼為什麼日語有很多詞彙被收錄進了英語,而漢語裡被收錄的詞卻沒有那麼多呢?這個語言傳播和發展的課題的確值得研究人員探討。不過,因為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小編就搜集了一些源自於日語的英文單詞,仔細看一下,有些的確來自於漢語。
  • 牛津詞典中漢語外來詞破千 不折騰三俗等流行語被收錄
    環球網記者王欣報導,我們日常用以交流的漢語當中,存在著諸多來自英語的詞彙,如坦克、可樂等。不過近幾年來,英語也逐漸開始接受來自漢語的詞彙。據統計,牛津英語詞典中所收錄的漢語外來語,在2010年底已突破了一千條。而「不折騰」、「人肉搜索」、「三俗」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均被牛津收錄。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100個漢語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100個漢語知識點你知道幾個?1、漢語屬於漢藏語系。2、漢字是記錄漢語言的符號,它大約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漢字是從事社會生產勞動的人們創造的。3、漢字包括三要素:形、音、義。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四種聲調不盡相同。12、古代中國人寫詩歌都要求押韻。「韻」包括一個字音的主要元音和韻尾。凡是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的,就是同韻的字。把同韻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就叫押韻。13、古代詩歌押韻的依據是韻書。最重要的韻書有《切韻》、《廣韻》和《中原音韻》。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其實各個地區的人在當官前都要學習官話。在周、秦、漢時期,朝廷使用的漢語稱「雅言」,南北朝時期稱「正音」,「官話」一稱出現在明清時期,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
  • 「哥哥」一詞竟是漢語中的外來語!
    哥在漢語中本來是"歌"(唱歌)的本字,而從甲骨文起"兄"便是表示現在的"哥"義。在東漢前尚未見"歌"字。"哥"字不作"歌"是從唐朝開始的。《舊唐書-王(土局)傳》"玄宗泣曰:'四哥孝仁……'",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兒子李琰也稱其父為"三哥"。玄宗稱李憲(睿宗長子)為大哥,又是以"哥"稱兄。
  • 2018考研英語詞彙:不可忽略的116個前綴和後綴詞
    「附錄一」包括5500個詞彙,但這5500個單詞,只是英文單詞的簡單羅列,並沒有給出相對應的漢語釋義,也就是說,這些單詞的任何一層釋義和任何一個用法都有可能會被考到,無形之中增加了考研英語的難度。   「附錄二」包含116個前綴後綴和專有名詞。
  • 都說漢語美,到底美在哪?王力先生談了這三點
    但是,排比作為修辭手段雖然是人類所共有的,對偶作為修辭手段卻是漢語的特點所決定的(當然,和漢語同一類型的語言也能有同樣的修辭手段。)。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雖然雙音詞頗多,但是這些雙音詞大多數都是以古代單音詞作為詞素的,各個詞素仍舊有它的獨立性。這樣就很適宜於構成音節數量相等的對偶。對偶在文藝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駢體文和詩歌中的偶句。駢偶的來源很古。
  • 曱甴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曱甴拼音念什麼粵語讀音
    曱甴是漢語詞語,讀作yuēyóu,多用於粵語廣東話白話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陰險惡毒之人,該詞寫法始見於民國時期的上海話小說文學中。  「曱甴」在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中均有使用,但發音、意義卻不盡相同。  粵語裡常用的對「蟑螂」的稱呼就寫作「曱甴」,這兩個字普通話讀音是yuēyóu。
  • 鴻鵠之志中鵠字讀音是從哪裡來的?
    具體地說,《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字音,就有這樣一些來歷:一、北京話讀音(普通話標準音嘛);二、其他方言讀音;三、古代韻書;四、古代文獻中的注音。其中一、二是活的語言(口語)讀音,三、四是死的語言讀音。活的語言讀音一般情況下可以照搬,死的語言讀音往往需要經過折合。
  • 商貿學子是這樣用三個詞來描述湖南的
    >用三個詞描述湖南,第一時間你會想到些什麼?「哪三個詞最能代表你對湖南的印象?哪三道菜是你最愛的湖南美食?」商貿學子又會給出怎樣的回答呢?讓我們跟隨著小編的腳步來看看吧。湘菜學院>休閒服務與管理2032班王佳「要描述湖南的話我想到的是『熱情如火』『繁華都市』『歷史厚重』這三個詞。
  • 韓寬厚:府谷方言中的分音詞
    也有的分音詞的反切下字(第二個音節)只提供韻母而不提供聲調,如「給繩子挽上個忽欒」。(忽讀入聲,欒讀上聲),顯然,這裡的「忽欒」意思是「環」。而「環」在府谷話中讀陽平(府谷話的陽平發音幾近於普通話的陽平)。上面例子有一個共同點:兩個分音詞,第一個音節都是入聲字,第二個音節的聲母都是「L」。
  • 「新冠肺炎」一詞的構成方式和讀音(杜老師語文信箱)
    杜老師:「新冠肺炎」這個詞是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簡稱後而來的,請問簡稱的方式是怎樣的,是一種新的簡稱方式嗎?另外,「新冠肺炎」中的「冠」是個多音字,有人讀一聲,有人讀四聲,請問怎樣讀才妥當?謝謝!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據此推測,漢語最早的歷史文獻比起兩河流域也許會晚一些,但在漢藏語系語言中,沒有發現哪一個語言的文獻比漢語早。  (2)漢語文獻沒有間斷。兩河流域的文獻比漢語早,但這些文明後來都中斷了。而漢語文獻連綿幾千年,一直發展到今天。歷史文獻的連續性,決定了漢語在漢藏語系語言中的特殊地位。
  • 牛津詞典否認收上千漢語外來詞 10年僅收1條
    誤傳英國方面同時向本報證實近十年間牛津詞典只收錄了「枸杞」一個詞條近日,有國內媒體報導稱,牛津英語詞典中所收錄的漢語外來語,在2010年底已突破了1000條。而「不折騰」、「人肉搜索」、「三俗」等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流行語,均被牛津收錄。
  • 「圪塄」是不是「埂」的分音詞?
    圪塄上的童年分音詞,又叫「嵌l詞」,說的是一些第二音節聲母為「l」的雙音節單純詞。一般的,每一個分音詞都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單音節詞。其實,所謂「分音詞」是近代學者對一些雙音節單純詞「嵌l」現象的一般性認知。如果從漢語語音歷時性演化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這些「分音詞」裡所嵌的「l」,大部分來源於上古時代雙音節漢字的墊聲「r」或「l」。如上文所列之「棒」,上古讀「brong?」;「岡」,上古讀「glang」;「圈」,上古讀「khron」。所以,它們應該被認定為「上古雙音節漢字讀音在方言中的存留」。
  • 再說「曝」字的讀音
    科學再說「曝」字的讀音中央電視臺4套有個非常好的節目——《國家記憶》,播放的時間也很好—從14日連續播了三集的《揭密我國首座核電站》,其中第二集《舉步維艱》在介紹我國第一座核電站選址時,提出了曾任秦山核電廠副廠長的陳曝之先生。陳先生是最初一批參加我國首座核電站設計建造的科學家之一,是為我國的核電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1992年曾「五一勞動獎章」。節目自始至終都是將先生的名字念作「Chén Bàozhī」,但我認為這樣讀是不妥的,正確的讀音應當是「Chén Pùzhī」。
  •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哪些
    每個國家的語言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每年都會有一些新詞產生,而世界上各個國家的語言也是相互借鑑。「大媽」「支付寶」「紅包」等詞彙最近被收錄到英語詞典中。而在漢語中也有很多詞彙是來自英語或者其他語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漢語中的外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