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了人富了 村民更有精氣神

2020-12-06 深圳僑報

扶智促扶貧。

村民的柑橘豐收了。

乾淨的公廁。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的這句詩,最能體現布吉街道扶貧人對廣西靖西市、那坡縣,廣東海豐縣北平村等結對幫扶貧困村持續幾年的關懷和厚愛。近年來,布吉街道領導先後帶領相關單位、股份合作公司、愛心企業、人大代表多次遠赴靖西、那坡、海豐開展「村村結對」幫扶。他們深入鄉裡田間,跋山涉水、訪貧問苦,實地考察結對幫扶項目,既在幫扶項目上給予資金大力支持,更為結對幫扶村鎮出思路、謀發展,讓結對幫扶的鄉鎮村民人均收入不斷增加,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教育扶貧讓每個夢想都開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2019年的靖西高考理科狀元李麗雅,是貧困學生。布吉街道領導到李麗雅家上門慰問,送上慰問金並叮囑鎮、村兩級要多關心李麗雅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鼓勵李麗雅在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實現人生夢想。11月12日至13日,龍崗區人大布吉代表小組部分成員先後來到布吉街道對口幫扶的廣西靖西市龍臨鎮和新靖鎮中心小學,開展對口「扶智促扶貧」和「結對幫扶」活動,向兩校10名貧困學生送上慰問金,並結對長期幫扶。區人大代表、東升學校校長王勁松和龍嶺學校王永忠表示,將發揮自己優勢,為靖西市教育幫扶貢獻力量,助力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人大代表劉建文和範九實各結對幫扶兩位貧困學生,相互留下聯繫方式,鼓勵他們安心學習,承諾幫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助力他們完成大學學業。上述活動,僅是布吉街道開展對口幫扶活動的一個縮影。

多項對口幫扶項目助精準脫貧

根據《龍崗區對口幫扶廣西靖西市、那坡縣「村村結對」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布吉街道與靖西市新靖鎮、龍臨鎮、地州鎮、新甲鄉、湖潤鎮的17個貧困村進行「村村結對」。街道領導班子高度重視結對幫扶工作,多次由主要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股份合作公司、商會及愛心企業等赴靖西開展結對幫扶項目考察調研、走訪慰問工作。採取「集體經濟+能人+農戶+貧困戶」的方式,引進有經濟實力、有技術的能人來投資、生產經營,柑橘基地總面積300畝,帶動村民發展柑橘種植產業園,種植柑橘面積600畝。農民以土地入股,前三年投入期以租金方式作為群眾土地入股的生活補貼,產出效益後,每年以8%-10%的產值作為群眾的土地入股收益,保證在租金的起點上,按產值每畝8000元計算,農戶旱地至少每畝獲得500元以上,水田獲得每畝700元以上的收益,同時,有勞動能力的農戶可以實現在家門口務工,增加收入,帶動農戶201戶,其中貧困戶57戶。街道在消費扶貧、人力幫扶上也投入了不少。街道總工會結合重大節日為發放工會會員慰問品等福利經費的申請,在龍崗區消費扶貧平臺統一採購了助農產品50多萬元;街道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結合轄區企業的實際用工需求,協助跟蹤貧困地區勞動力在布吉企業就業的情況。

在街道相關部門及愛心企業大力支持下,三年來,共募集400多萬元善款投入幫扶17個結對貧困村沃柑種植基地、危房改造、亮化工程、修建道路、維修蓄水池、完善體育設施等結對幫扶項目30多個,同時還助力鄉鎮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村集體、貧困戶等發展畜禽養殖、蔬果種植、種桑育蠶等產業項目,為村集體、貧困戶創收。今年,布吉街道又增加定向資金支援那坡縣龍合鎮宋平村18.8萬元,打通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公裡」。

用心用情幫扶北平村脫貧

位於海豐縣東鎮東南部的北平村,四面環水。該村下轄桂樹港、邦塘、港口等12個自然村,全村現有農戶843戶,總人口467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76人。在布吉街道用心用情的精準幫扶下,已於去年底提前一年實現全部脫貧。

村口的白牆上,紅色字體「北平村歡迎您!」清晰亮眼。從村口進村的柏油馬路乾淨寬敞,兩側挺拔的路燈整齊劃一。村委門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牌、宣傳欄公告,乾淨的公廁透露著文明氣息;村民廣場翻新升級,村民晚上有了跳舞、拉家常的去處;老村建築外牆,國旗、黨徽、中國油墨畫為老村「穿上了新裝」;自來水管成功改造,讓村民喝上放心的自來水……「顏值」變了,基礎設施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村民生活有了精氣神!

近年來,通過駐村工作隊的全面幫扶,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05萬元,其中區統籌資金400萬元,街道資金305萬元,北平村的基層黨建工作明顯加強,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村民的生活居住條件有了全新的改觀,通過扶貧產業投入、落實教育醫療住房保障、抓技能提升、以購代捐等方式,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有了明顯提升,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17000元以上,貧困戶脫貧成效明顯。如今,北平村內生動力明顯形成,村內勃勃生機,美麗宜居。

策劃:劉梁波 統籌:侯守松

文/圖:褚翹 陳嘉聖 鍾偉達 周媛

相關焦點

  • 強農業 美農村 富農民——遼寧鐵嶺「村社合一」走出產業扶貧新路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郭詩錦)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2019年,王成友組織村「兩委」班子、黨員和村民代表多次開會研究,最終在鄉政府和村結對幫扶單位開原市菸葉公司的支持下,決定成立菸葉種植合作社,採取「村社合一」的方式,流轉土地145畝種植菸葉。合作社獲得的收益,一部分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一部分用於貧困戶分紅。
  • 建始三道巖村: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三道巖村村民吳宗平說。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三道巖村通過村規民約,引領鄉風文明揚帆。持續推進,和美之花燦然綻放2017年,三道巖村以傳統「八德」教育為載體,不僅致力於村民「增收入」「富口袋」,還在「富腦袋」上下功夫。
  • 讓「兩山」光芒更閃耀——浙江淳安縣下姜村「一村綠富美」帶動...
    說起淳安,很多人的首要印象就是千島湖。依託一湖秀水,這裡生動演繹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協奏曲。  其實,在地處淳安西南部的楓樹嶺鎮,還有一個神奇的村莊,同樣是「兩山」理念的一面鏡子。今年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其中《最後一課》單元的取景地和原型村,就是這個鎮的下姜村。影片熱映後,眾多遊客前往取景地打卡。
  • 日子紅火鄉村美 滋養農民精氣神
    日前,記者走進寧夏,進村入戶感受群眾的新生活、新變化,探尋幸福奮鬥、奔向小康的不同故事。從碧色盡染的山川到村民幸福的笑臉,從富起來的生活到紅紅火火的產業,從如詩如畫的美麗庭院到歡樂熱鬧的文化大院,一幅幅小康生活的生動畫卷漸次展開……黃河岸邊、六盤山下,曾經「苦瘠甲天下」之地徹底換新顏。
  • 將「精神基因」根植於村民心中
    景莊村提振村民的精氣神,引導廣大村民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弘揚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促進新時代農村良好新風尚的形成。同時,積極探索在聯繫服務群眾中教育引導群眾的有效舉措,通過積分兌換等長效機制,加強對群眾的感恩奮進守正教育,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充分發揮了「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風氣。
  • ...我的家由窮變富,由富變美了!」丨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村民石宗柱
    我叫石宗柱,天柱縣鳳城街道教場村馮家山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我現在開了一個居家式的農家樂,月收入4000多元,挺好的!回首過去,不堪回首。2013年年底,我妻子歐世梅患上了病,到各大醫院求醫,花費了6萬多元。
  • 曾經深度貧困的昌圖縣長發鎮三合村如今村美民富—— 花生高產...
    三合村地處山區,距離昌圖縣城50多公裡,人多地少,作物單一,交通不便。5年前,村民主要靠種植玉米為生,村屯環境差,貧困戶扎堆,曾經是全縣最窮的村,多數村民都處於「忙活一年勉強維持生活」的狀態。  「那時候,俺村像王天虹一樣的貧困戶有67戶169人,村幹部成天愁容滿面。」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劉彥山告訴記者。
  • 美!回村就像來到「景區」,廣州這個村美得認不出了
    如今的橋山村已成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村民阿剛說:「每天回家就像回到『風景勝地』一樣。」 閒地打造「微公園」「微田園」 走進橋山村,一個個獨具地域特色的「微公園」「微田園」讓人眼前一亮,這是該村在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過程中的又一創新舉措。橋山村通過一系列「點穴式」改造,做到「微改造、小提升,有特色、有溫度」。面對越來越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村民紛紛為「微改造」點讚。
  • 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煥發精氣神 奔向好光景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煥發精氣神 奔向好光景(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村民在路邊建設村裡的小花園。  李建生攝老鴉樹的露天蔬菜基地。村民喜悅的聲音像一股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裡……10月17日,這是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老鴉樹村民小組脫貧後迎來的第一個國家扶貧日,也是他們參加糯山藥育苗種植第一次集體經濟分紅的日子。
  • 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煥發精氣神 奔向好光景
    來源:人民日報   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  煥發精氣神 奔向好光景  村民喜悅的聲音像一股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裡……  10月17日,這是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拉河柱村老鴉樹村民小組脫貧後迎來的第一個國家扶貧日,也是他們參加糯山藥育苗種植第一次集體經濟分紅的日子。  很難想像,這個離縣城僅有3公裡的村寨,就在幾年前還是一個貧困村落,全組85戶347人,在2016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459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58戶235人。
  • 長治這個村發展產業,村民一個月就能領2000多元,羨慕!
    張家河村村民 王秀麗我來這個車間兩年多了,一個月能掙2000塊錢,有了固定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鄉村振興不僅要有光鮮的「面子」,更要有「厚重」的裡子。近年來,村裡投資10餘萬元開展綠化美化,拓寬了進村路,新建了石坡護岸200餘米。
  • 西安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 帶領柳家灣136戶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孔書記告訴記者:「2016年,工作隊進駐柳家灣村,感覺這個村交通、基礎設施各方麵條件尚可。之所以成為貧困大戶村,『病灶』在於缺乏精氣神,貧困戶缺乏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的內生動力。」駐村工作隊針對柳家灣村的「病灶」,為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精準制定了「藥方」。
  • 村民生活富起來,村容村貌靚起來!金華這個村以勞模精神引領奮進...
    頒獎詞一家果蔬市場直通金西百姓菜籃子,一個安置小區承載無房群眾安居夢,一條傳統老街重拾幾代人記憶,一個全新東湖蕩漾笑語歡聲……歷史悠久的文明古村湯溪村,是金西開發東擴的主戰場,也是遠近聞名的「勞模村」。這裡的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生活,擘畫美好未來。
  •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隊長與鮑家墩村村民暢談致富經 貧困戶...
    山村基礎設施差,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全村有112戶貧困戶共計359人。5年時間、1800多個日夜裡,在省應急管理廳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這個昔日的貧困山村拔掉了窮根,走出了「美起來、綠起來、富起來」的致富發展新路子。美起來山下建美麗鄉村,增強村民幸福感殷峻: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才能增強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
  • 美面子、實裡子、鼓錢袋子,中西溝村的鄉村振興你可以學習!
    近年來,中西溝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清、拆、建、管」四措並舉,美了環境面子,贏了文明裡子,引來遊人無數,鼓了村民「錢袋子」,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先後獲得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 ...並舉 富口袋又富腦袋 吉林市公安機關精準施策幫扶村民脫貧致…
    ★黨建引領「志富」 從「要我富」到「我要富」吉林市豐滿區旺起鎮四方村地處偏遠山區,山高林密,人均耕地佔有率低,缺少自然資源和穩定增收渠道,村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是一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省級貧困村。同時,吉林市公安機關出資72.2萬元,協調資金70餘萬元,建設完成佔地2萬平方米的脫貧種(養)殖基地,組建食用菌、五味子、豆製品加工、花卉種植等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收入由過去的3.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餘萬元,連續4年為每戶貧困家庭分紅,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創業致富的動力,實現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的良性模式。
  • 鄉村振興煙臺實踐:形神兼美話「桑麻」
    這座海上養殖「航母」破解了南隍城村多年的發展桎梏,即公司與村民籤訂合作協議,形成企業大網箱帶動村民小網箱的接力養殖鏈條。目前,全市已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30處,其中國家級14處,產業鏈產值突破500億元,形成了海洋牧場建設「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良好格局。大海航行靠舵手,鄉村振興靠組織。
  • 村莊美了 村民笑了——小張閘村建設美麗鄉村助力脫貧攻堅掠影
    時下,走進裴營鄉小張閘村,只見乾淨整潔的柏油路穿村而過,民居錯落有致,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徐徐鋪開。三年前,該村還是四處雜草叢生,村黨支部軟弱渙散,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45人。如何探索出扶貧新路?是擺在裴營鄉黨委政府、市財政局幫扶工作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 在江山,聽村歌裡的「鄉村振興交響曲」
    朱錫群當即邀請她做新譜村歌《碗窯美》的主唱。再後來,祝雲英把《碗窯美》從江山唱到了衢州,又從衢州唱到了杭州,唱到了浙江省人民大會堂。「如果不是村歌,我還只是一個圍著鍋臺、孩子、老公轉的家庭婦女,哪有機會站上大舞臺。」說起自己的「舞臺生涯」,祝雲英幸福滿滿,「每唱一次《碗窯美》,我就多了一份對家鄉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自豪。我期待有一天能讓全世界聽到江山村歌。」
  • 木都柴達木村 華麗蝶變「振翅飛」
    多年來,木都柴達木村主要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和村民外出務工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無資源、無支柱產業的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為「零」,加之過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民思想認識保守,始終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村民守著青山綠水過苦日子,環境髒亂差,產業沒發展……這一切,讓村民們漸漸失去脫貧致富的信心,很多人開始安於「懶、散、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