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天氣之子》,重點不在哭著鬧著,而是其他人的冷漠
女主角是未成年人,說換一家就換一家?劇中也沒有表現女主角很毅然決然的去做風俗行業,反而是在倆皮條客的慫恿下顯得很猶豫無助,反倒是像這倆男人隨便在街上找的,然後推推搡搡差點就進去了,這叫性觀念有問題?況且女主角也沒有對福利機構對著幹,而是福利機構和周圍的鄰居對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女主角和弟弟是父母雙亡相依為命,還是兩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小孩子。
新海誠我也看了有十幾年了,我承認這部劇情有漏洞,不要以為兩成年男性過來跟一個涉世未深的14歲少女說可以短時間賺錢就能馬上反應過來,說不定沒整明白呢就成少女了。說得好像女孩子除了下海就賺不到錢了,就一無是處了。她被這家店辭職了,不會換一家麼?就算再找不到工作,也沒必要非得跟福利機構作對吧?說得簡單點是養弟弟,說得重點就是賠了自己的一生。
沒有放任(警察上門時身後有一個社會救濟部門的女人),而是女主自己不想接受社會救濟,因為接受意味著她要和弟弟分開(這點警察有說過),女主的普通訴求就是「跟弟弟在一起」,社會救濟是社會規則和制度,但卻不考慮人情和親情,這表現的是冰冷感和冷漠感。所以電影裡女主都快消失了,弟弟還是個小學生,託付給少年更正確?我並沒有明確看到託付給少年的劇情,無中生有。
既然女主消失了,弟弟應該還是會接受社會救濟吧。在警察局橫衝直撞就能僥倖逃脫?沿著鐵路竭盡全力奔跑那麼多人就看看熱鬧?這一點我不反駁,為推動劇情和營造氣氛而存在。但顯然有點找茬的感覺了。「晴女企劃」加速女主的消失,哭著鬧著想讓她回來就夠了?重點不在哭著鬧著,而是其他所有人都是冷漠對待女主和男主的,社會和警察不相信是一部分,大叔最後的說辭讓男主寒心。
成為舉槍反抗的導火索,最後迎來結局。之前跟一個人解釋劇情,最後我解釋了他所有的質疑點,但遺憾的是,即便如此到最後,他依然覺得價值觀不正,他覺得「這部電影會誤導未成年人做錯誤的事(大概率指襲警吧)」,我說「如果能夠正確理解他人,理解這部電影,就不會產生錯誤的價值觀,也不會做錯誤的事」,但他居然回應「你覺得有多少未成年人會在豆瓣看到你的正確解釋呢?」。
然後他回了好多「雖然夢很美好,但是現實會讓你能夠更好的生存... 」一類話,我顯然沒有興趣聽了,也沒有反駁的想法了,這個人大概就是電影中帆高想要反抗的人吧,這難道不是一種「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的意味了嗎?所以,其實不是電影的問題吧(誠然,可以承認電影表現力確實有點問題,但新海誠沒有瞎寫劇情,細節伏筆呼應多,只是表現力差了),也不是理解不了的問題吧。
(評論裡的差評天氣之子的人應該一下就能理解電影的用意),其實只是——很多人不願意去理解而已吧,這是不是跟電影裡警車上的那段,警察回應少年的「精神鑑定」的劇情一樣的道理呢。男主在女主消失前還是承受了大部分的社會規則,並沒有違反,沒錯吧。唯一的疑點撿槍未上交是因為男主以為是玩具槍,這一點電影裡也提到了。後來的一系列行為只是為了找回女主,都在女主消失後,並非「一旦不順意就反抗世界」,卻是「為了挽回生命裡裡最重要的人而做出唯一一次的反抗」,這怎麼都是再容易理解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