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季《令人心動的offer》最新一期中,丁輝與他女朋友在打視頻電話的時候,為了掩飾情緒,低下頭大口吃蛋糕的動作,以及細看之下,淚花閃爍的神情,令眾多觀眾分外動容與心疼。
所有人都忘記了丁輝的生日,甚至就連他自己也因為繁忙的工作忘記了自己的生日,所以,這個時候,當有個人還能記得自己的生日,在那當下總是會莫名的感動。
這個生日,對於丁輝來說,註定是不平凡,註定是特別的。正如何老師在節目中所言:「剛好實習一個月,在這期間碰到自己30歲的生日,剛好有個中年級律師比他年齡還小,剛好他又是坐在整個人群的最遠端,這一切的剛好在他眼中都是那麼的不剛好。」
丁輝身上有一種歲月磨礪的隱忍,他善於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他收到蛋糕其實遠比自己表達出來的要高興,要感動,但是因為他身上背負了太多承重的東西,所以他沒有辦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丁輝在眾多實習生中並不顯眼,非名校畢業,中途還轉過專業,年齡最大,更是因為年齡和閱歷所積累的經驗,讓律師們對他的要求更苛刻,期待更高,他身上背負了很多壓力,裸辭來君合律師事務所可以說是背水一戰了。
我們總能在丁輝身上找到一種如「打工人」般的深深共鳴感,他給人的感覺很真實,我們總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總是會有種莫名的代入感,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的處境,為他心疼,為他難過,為他憤慨。也總是希冀他後期能夠爆發出自己的真實實力,能夠逆襲,順利拿到offer。
正如撒貝寧所說:「也許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去經歷一個這樣的階段,這不僅僅是丁輝的選擇,是每個人的選擇。為自己的年輕感到一種無從宣洩的,不叫悲傷,是一種美麗的哀愁。」
1 美麗的哀愁
不禁想起,沙溢也曾在節目中坦言,他妻子胡可生老大安吉的時候,他正在劇組中拍攝電影《王的盛宴》。劇組只在臨近生產的時候,放了兩天假,他陪不了胡可出院的那一天。所以,在胡可生完安吉的第二天,夜裡12點多,他就不得不離開。一般來說,沒過三天是下不了床的,但那個時候,胡可從床上下來,抱了他一下,「你去吧,我能照顧好自己。」
他從醫院到他們家,路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然後,他就一邊哭一邊走,他哭的聲音特別大,因為沒人,所以不覺得害臊。
那天晚上,他才知道,原來男人哭是能哭出聲音來的,人最傷心的時候,不是隱忍的那種,而是會嚎啕大哭。
回家之後,他坐了六點鐘的班機,六點多去片場拍戲,正好有一場戲是要他一邊哭一邊跪著走,看不到他自己的臉,拍了很多次,他每次哭都哭到不能自已了,那場戲他拍得很投入,效果很好。
他說:「不是說我不能陪伴她感覺多遺憾,多委屈,而是覺得能有個理解自己的愛人,同時自己又做了父親,有了一個家庭的責任,覺得自己有個堅強的後盾,支撐自己在前面打拼,所以那場戲,自己拍得特別有力量。」
也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突然一下,整個人都崩潰了,嚎啕大哭。
文森特·梵谷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
無論是丁輝,還是沙溢,在他們的人生中都曾面臨過難以抉擇的重要關口,也曾有過這樣壓抑,無從宣洩的時刻,但是好在他們身邊,都有一個良人陪伴在他們的身旁,默默地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撐與守護。
但,其實更多的時候,只能自己默默地咬緊牙關,獨自一人捱過這些暗無天日的日子,才能重見天日。當某一日,你能笑著說出它的時候,你在懷念它的時候,你在感謝它的時候,你就成長了,而它也已成為鑲嵌在你身上的勳章,是你身上的榮耀。
2 成長的代價
小時候,過生日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爸爸媽媽給過生日,朋友零點送祝福送禮物,長大以後生日慢慢變成一個人的事情。
小時候,向父母要錢,提要求,可以脫口而出,成年後需要絞盡腦汁地找理由,總是有種莫名的負罪感與愧疚感。
小時候,什麼都會和父母說,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長大之後,總是報喜不報憂,甚至什麼都選擇不說,只是讓那些負面情緒悶在自己的心裡。
成長就是一個負重前行的過程,從懵懂無知的少年一步步過渡為有責任擔當的成年人。
成長就是一個「目送」的過程,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些東西,如摧枯拉朽之勢般,無從避免。
告別是經常的,但步履應該是放達的。我們應該仍舊懷有乾淨純粹的心,但不完全如同稚子般無知純潔的目光,而是看盡了醜與美之後仍然保有的乾淨與孤獨。
3 無法定義的青春,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
撒貝寧在節目末尾,評論丁輝背水一戰的選擇時這樣說道:「每一個時代,青春已經被定義了幾百年,到底是什麼,所以,我覺得可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這樣自己的感悟和選擇當中成就的,一個人會成為什麼人,在於他的每一次選擇,所以我覺得生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我們在這邊評價,會覺得他這個選擇做得怎樣,那個選擇做得怎樣,但如果換成自己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篤定了。」
這段話,很是在理。我們總喜歡去定義他人,去評價他人的人生如何如何,但,很多時候,當我們身處局中,成為那個局中人,我們作出的選擇,未必會做得比他更好。而每個人的青春都應該是由他自己來主宰的,不是靠別人的評判,說你不該這樣,不該那樣。
很多時候,如鄧布利多校長所言:「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選擇很重要,它遠超能力之上,只有在正確選擇的基礎上,你的能力才能發揮1+1>2的效果。
但很多時候,你思慮再三,遵從自己的內心作出了選擇之後,無論那個選擇所作出的結果如何,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作出選擇的那一刻當下的感受,以及為捍衛選擇之後,所付出的行動。
自古以來,我們就在爭論一個問題,人之性善還是人之性惡?
但其實,很多時候「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保持正直善良的品性,才能讓自己無愧於心。
「性格可以向善,但不是善」,同理「性格可以向惡但不是惡」。 好比,原生家庭或者說遺傳只是性格的來處,卻不是歸途。了解性格與命運的來處,正視它牢記它,用人格獨立的新生來與它和解。
而青春最迷人的地方,往往在於它的神秘,在於它的不可言說,在於它的無法定義。
每個人都應該,都能夠,都可以自由生長和野蠻生長,因為只有經歷過自由的叛逆與脫軌的人生,才能最大程度上有自由的修正與生長的機會。
我們不去評判丁輝的選擇,是否正確,也無從評判。
但他身上那種隱忍不發的毅力,與只要認準了一條道,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也要往下走的決絕,讓我們看到了人的無限潛能,讓我們意識到生命更深層的奧秘——在於求索,在於冒險,在於挑戰,在於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三十歲,哪怕七十歲、八十歲,甚至更多,都不是人生的終點,恰恰是人生的起點。
而選擇權永遠在你自己的手中,讓人生的每個階段成為起點還是終點。
——end——
圖片: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