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秦朝又一次發動貧民去漁陽戍邊。這年秋,陰雨綿綿,一群隊伍浩浩蕩蕩地走到大澤鄉之時,雨大無法繼續前行,行程已誤,按律當斬。於是這群隊伍中有兩人早已不滿嚴苛刑罰,並說到反正橫豎都是一死,不如造反而死。他們的建議很快得到了下面的人的同意,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暴政運動很快展開。為首的兩人,一人叫陳勝,一人叫吳廣。
歷史上著名的大澤鄉起義就此爆發。他們約定起事之後,殺死了軍官,陳勝和吳廣被推舉為領導,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攻城掠地,攻下了多個地方。不過,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那就是這群農民軍未能消滅暴秦,最終是劉邦定鼎天下,奪取了勝利。作為首義的陳勝為何沒能取得勝利呢?這其中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這其中有一個原因是離不開他們之間的矛盾。
1、起義過程
陳勝和吳廣屬於老鄉,陳勝屬於陽城人,吳廣屬於陽夏人。但如果沒有這次的戍邊他們也不會認識。兩人都是貧苦出身。然而,貧苦出身的陳勝卻有著比天高的雄心壯志。他曾經對人說,將來如果有人富貴了,不要忘記了這群難兄難弟。別人都嘲笑他,但他卻說他們目光短淺,不懂得鴻鵠的偉大志向。可悲的是,當他舉事起義稱王之後,卻早已忘記了當初的那群兄弟,其中一人還被他殺死了。
實現宏圖大志的機會終於在公元前209年到來。由於天氣的原因,不能按時到達預定的地點,於是在一番思考之後,和吳廣等人一起殺死了押解戍卒的軍官,開始起義。
在起義之前,他們很懂得輿論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利用扶蘇和項燕的名義,吳廣還叫人在魚的肚子裡塞下了寫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帛書。於是,二人很快得到了眾人的擁護。就這樣,這群農民軍憑藉著對暴秦的仇恨和高昂的士氣,很快就席捲全國,陳勝也被推舉做了大王,建立張楚政權,吳廣被任命為假王,即代理的意思。不過,就在此時,陳勝和其他人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
2、吳廣被殺
建立政權之後的起義軍繼續反秦的鬥爭。並制定了「主力西徵,偏師略地」的策略,他派吳廣進攻滎陽,周市、鄧宗等人進攻趙國地區。無奈的是吳廣雖「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但不懂得戰爭謀略,久攻不下,他只能派周文對抗秦軍,可是周文很快也失敗了。
面對滎陽失敗的慘劇,越來越多的人心生不滿,尤其是田臧認為「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於是他利用陳勝之名將吳廣殺死。而陳勝對此的態度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獎賞了田臧等人。
3、陳勝之死
陳勝稱王之後,逐漸變得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有一次,一位同鄉相見他,敲了好久的門都沒能見到。這位同鄉還說了一些陳勝的舊事,結果惱怒的他卻將這位同鄉殺死。陳勝的種種作法引來了眾人的不滿,手下的部將也開始紛紛自立,最終導致了他眾叛親離。例如武臣就自立為趙王,周市擁立魏咎稱王,自己則為相國。其他人也不再聽命於陳勝。
孤立無援的陳勝只好自己率領軍隊與秦軍抗衡。但敗勢終不可逆轉,當退至城父的時候,卻被自己的車夫殺死。浩浩蕩蕩的反秦鬥爭就此失敗。
4、失敗原因分析
陳勝吳廣起義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內部矛盾鬥爭。第一次矛盾是在陳勝攻取陳縣之後,不少人希望他稱王,建立政權,但陳餘、張耳卻極力反對。陳勝過早稱王,暴露了諸多問題,陳勝的私慾得到膨脹,也引起了各路將領的不滿。其「張楚」的旗號也引發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吳廣被殺之後,張耳、陳餘開始割據政權,是矛盾衝突的頂峰。農民軍的分裂導致了勢力被秦軍各個擊破,章邯得以反撲,起義軍最終走向失敗。
除此之外,陳勝有著偏信、專斷、任人唯親、不辨是非的缺點。他的部下有兩人分別叫朱房和胡武,二人濫用刑法,專門向陳勝打小報告,凡是他們二人不喜歡的人不經過審訊,就直接收押,處以刑罰,但陳勝卻將二人當作忠臣。與自己一同起義的吳廣被殺之後,他卻不辨是非地封賞殺死吳廣之人,其昏聵之狀早已失去那個「鴻鵠之志」的壯舉。陳勝暴露的種種弊端,給了秦軍以可乘之機,農民軍最終走向了失敗。
陳勝的失敗告訴我們做一件事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能操之過急,同時要團結好其他人,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兼聽則明」,只有充分利用好團隊的力量,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