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關陳勝的四句名言,來看陳勝的格局以及他為什麼會失敗?

2020-12-14 調侃歷史

我們小時候學語文都會背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那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場農民起義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要記住的。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了,戰爭時期秦國實行的法家策略根本不適用戰爭後的國家,而始皇帝在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休養生息,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了更多壯舉。但是這樣的壞處也十分明顯,社會底層的百姓所承受的壓力也幾乎達到了極限。尤其到了秦二世的時候,民心基本上已經開始散了,最終也導致了起義的發生。

陳勝是陽城人,少年的時候曾作為僱農給人種地。據說有一次,他蹲在田間,咬牙憤慨,說出「苟富貴,勿相忘」這樣一句話。旁邊一起種田的人就嘲笑他,說如果一直種田的話,哪裡有富貴呢?陳勝不屑的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朝徵發第四梯隊男子戍守漁陽郡。其中一支隊伍由陳勝吳廣帶領,走到了大澤鄉,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就算趕到漁陽郡也註定會延期。按照當時的秦朝法律,凡是延期的一律問斬。陳勝吳廣自知難逃一死,為了自我救贖,就借著天下人對秦朝的不滿,殺死了將尉,鋌而走險領帶著九百多人造反了。也正是在這次號召大會上,陳勝有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而,我們從這句話也能看出,陳勝的格局也因這句話而受到了限制。這樣的感覺就是讓陳勝覺得,成為一方諸侯就夠了。那陳勝吳廣起義後,攻克了陳縣,城中的父老豪傑都勸陳勝當楚王。一群在當時社會處於底層的人,被逼起義,剛剛攻下幾座城池,只有一萬餘人,就被大家推為楚王。這是一個好聽的稱呼,但也是一個戰略選擇。

那什麼是整體價值和長期價值最大化的選擇呢?這時候有兩個人叫張耳陳餘,他們就建議陳勝不應該要這個稱呼,他們的理由是:現在秦國無道,將軍你們冒著萬死的危險為天下除暴,可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當起楚王來了,這可是向天下人暴露你有私心了。當務之急,您應該立即帶兵向關中挺進,同時尋找六國後人,立他們為王。這樣就給秦國樹立更多的敵人,這樣秦國對抗你的兵力也會減少,這樣你就可以更有效的佔領鹹陽,而各諸侯國都是依靠你才得以復國的,到時候他們一定會聽從您的號令,到那時你就是帝王而不是王侯了。

可陳勝不聽,把自己封為了楚王。陳勝為王后,先後派出了八支起義軍,分別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攻城掠地。一連串的勝利讓陳勝有了輕飄飄的感覺,他覺得秦國也不過如此,因此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努力。他身邊有一個博士這時候就警告他,說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攻打我們,而是要敵人不敢攻擊我們。可是大王您現在的做法正相反,以為敵人不來攻擊我們,這種想法是可怕的。針對這樣的警告,陳勝又說出了一句著名的話」寡人之軍,無累先生「。就是說,這是我的部隊,不需要先生您多多操心。

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看出,陳勝現在是志得意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陳勝稱王以後,當年很多親朋故舊都來依附他,他的嶽父也在這其中,可陳勝見到嶽父就如同見到普通人那樣行禮,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非常尊敬的叩頭。他的嶽父很生氣,就給陳勝做了一個語言:」胡亂建號,而傲長者及能久乎?「就是說你幹的是叛亂的事情,假稱王號還不尊敬長者,你這樣的人還想活得長久嗎?

根據史書記載,陳勝稱王后,信任小人,以苛刻細察為中心。所有在外作戰有功的將領,回來述職後,都被陳勝找藉口給收拾了。陳勝對於那些不喜歡的人,都想辦法除掉了,因此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陳勝最終也因此失敗。

陳勝派出西攻關中的部隊都失敗了,秦朝派出章邯向東進攻。陳勝親自帶兵作戰,但是因為人心不附,沒有人願意出死力幫助他。陳勝大敗,在逃跑的路上被自己的車夫殺了。

我們看到,陳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起義領袖,他在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的勇氣千古傳頌,他雖然失敗身死,但他喚起了劉邦等人的起義,並最終成功。所以,在西漢時期,陳勝一直都享受著高規格的祭祀。

同時,我們就個人來看,陳勝喊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著作一番大事業的激情的,那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他的格局就受到了限制,陳勝眼中的格局並不是劉邦那种放眼天下的格局。當他說」寡人之軍,無累先生「的時候,那種志得意滿的情緒已經展現出來了,失敗就在不遠處,他卻看不到,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大的失敗。當他被自己的嶽父評價的時候,他整個隊伍早已離心離德。最終,陳勝身死,令人唏噓。

他的故事也給後人,研究一個團隊,研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一個什麼樣的素質提供了借鑑。

相關焦點

  • 陳勝,留給我們的名言
    提起陳勝,當今有人會問這誰啊?再提陳勝,吳廣起義,有人回想起來,奧,首先起來反秦的人,中國古代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導者。隨著話題的深入,慢慢對陳勝有了些印象。但始終有些遙遠和模糊,下面和諸位一起看,陳勝除了農民起義領袖這個標籤之外的,他給我們留下的名言。
  • 陳勝吳廣一起起義,為什麼陳勝稱王,吳廣卻被同事殺害呢?
    由此可見,至少在司馬遷眼中,陳勝吳廣的地位是相同的。然而事實上兩個人起義後的遭遇卻是天壤之別,陳勝為王,吳廣則是被同事殺死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 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說起農民起義大家可以想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更替時期都有這種事情發生,可為什麼其他人起義就被稱之為謀反,但是農民起義的鼻祖陳勝吳廣起義卻被稱為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陳勝領導的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以農民為主導起義的事件,所以這次起義在歷史上的影響很深遠,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名言流傳。可為什麼作為農民的陳勝和吳廣要一起反了秦朝的統治呢?並且明明是謀反的起義,但這次起義卻被認為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又是為什麼呢?
  •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因素|自我為中心,手下不以為然,敗於舊知
    做好一個人,最好不要妄為,否則違背自然之道,必然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陳勝、吳廣兩人起義失敗的因素,莫過於妄為有著很大的關係。陳勝給人家當長工時,從他口中講出的「苟富貴,勿相忘」,卻被身旁的人笑話,可後來陳勝逆天改命,真的取得富貴,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 陳勝反秦第一人,他的結局是什麼?他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並制定了「主力西徵,偏師略地」的策略,他派吳廣進攻滎陽,周市、鄧宗等人進攻趙國地區。無奈的是吳廣雖「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但不懂得戰爭謀略,久攻不下,他只能派周文對抗秦軍,可是周文很快也失敗了。面對滎陽失敗的慘劇,越來越多的人心生不滿,尤其是田臧認為「假王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
  • 大澤鄉900人起義,短短時間席捲天下,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
    三、陳勝吳廣起義為何失敗大環境再如何的好,陳勝吳廣起義再如何迅猛,還是失敗了。陳勝吳廣起義如同曇花一現,僅僅六個月便走向了終點。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陳勝稱王之後,以前和他一起耕田的小夥伴曾到陳縣找他。在宮門外經過反覆刁難都沒有見到陳勝,這完全不是一個起義明君該有的樣子。而且,好不容易小夥伴見到了陳勝,沒過多久,有人說其愚昧無知,陳勝便讓人殺了這位小夥伴。也就是從此之後,陳勝身邊的故交好友紛紛離去,陳勝落得個眾叛親離。
  • 吳廣同陳勝一起出生入死,為何卻被陳勝除掉?《史記》記載了真相
    根據秦朝當時的律法,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裡到達規定的地點,就算把戍卒全部帶到目的地,陳勝和吳廣二人也會因為在路上被雨延誤的時間,而面臨著被斬首的處罰。 這是陳勝和吳廣在起事之初提出的號召,這個號召凝聚了許多像陳勝和吳廣那樣走投無路的人們。他們二人所率領的隊伍也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內,由幾百人發展到了幾十萬人,並建立了以陳勝為王的張楚政權,吳廣的地位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卻成全了劉邦項羽他們?
    最先揭竿而起的是陳勝吳廣,本來他們兩個是要去服役的 ,卻因為大雨沒有辦法按時到達,在當時,如果不能按時到達就要被處死,陳勝吳廣兩個人商量一下,決定要起義,畢竟橫豎都是一死。
  • 陳勝吳廣起義轟轟烈烈,差點打到秦都鹹陽,卻為什麼會迅速兵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900名貧苦農民,在兩名秦吏的看押下,去漁陽服徭役。結果半島上突發大雨,道路被山洪阻斷。按照秦國律法,無法按期趕到者,一律會被處斬。這種情況下,遲到已經成為必然。陳勝和吳廣商量,接下來該怎麼辦?逃,基本上死路一條;反,尚有一線生機。
  • 《史記》寫陳勝精彩至極,簡直就是一個鹹魚翻身的勵志故事
    陳勝吳廣是一對失敗的英雄,司馬遷卻詳細的從陳勝的出身,一直到起義前期的準備,再到企業的失敗寫得惟妙惟肖。仿佛一個現代版的農民企業家的成長故事。掩卷沉思不得不佩服司馬遷老人家寫故事的高超本領。把歷史寫成暢銷讀物,估計司馬遷絕對是第一人。
  • 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難怪陳勝起義後迅速失敗,你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終究是場笑話 陳勝躊躇滿志起來,在部下的鼓譟下,急不可耐的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自封為王后,為了籠絡人心,派出多路使者,把大將軍等官職隨意封賞給各地義軍首領。
  • 陳勝吳廣起義,才不過半年就被秦軍打趴下了,為什麼沒人來幫忙?
    陳勝等人都是苦出身,他們不求別的,只求有一口飯吃。可現在,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暴雨完全是無法避免的因素。離朝廷規定的期限越來越近,陳勝等人也越來越絕望。到了後來,陳勝眼見生還無望,於是,毅然對吳廣說道:「朝廷的刑罰已經苛刻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現在我們繼續去漁陽是死,逃跑被抓也是死。既然沒有活路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地作一番大事業呢?
  • 陳勝起義後,成為天下最大的抗秦勢力,但為何最後爭奪天下時卻沒有他?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一路攻城略地,最後佔領了陳縣。在那裡,陳勝自立為王,建立了國號為張楚的政權。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陳勝成為了對抗秦軍的第一股勢力,也是當時最大的武裝勢力。陳勝改變了整個秦末的格局,卻為何最終天下之爭時沒有他呢?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
    不過最後起義兵敗,秦二世繼續暴政,直到項羽劉邦的出現,起義兵敗,無非就是個死字,我們都知道陳勝被殺,然而吳廣的下場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他的下場更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不僅統一了全國的貨幣以及文字,還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度量標準。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志大才疏的陳勝終究不能成功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第一個站出來的是陳勝和吳廣,即使是後來的項羽和劉邦都或多或少受到陳勝的影響。為了彰顯其意義,《史記》專門給陳勝一個「世家」。陳勝是一個有志向的人,曾經為別人耕田時對邊上的人說,如果我富貴了,絕對不會忘記你。那人一笑,就他這樣幫別人耕田的人怎麼可能富貴了!陳勝微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如果陳勝不被車夫殺死,項羽、劉邦還能崛起嗎?劉邦還能稱帝嗎?
    陳勝最大的問題,是不會用人。陳勝剛起家的時候,一眾賢人主動投靠陳勝,但陳勝卻不能很好地用這些人。拿張耳、陳餘來說,張耳、陳餘都是後來稱王的人物,他們勸陳勝不要那麼著急稱王,示天下以私,而是讓陳勝立六國之後,示天下以公,然後讓秦國去搞六國之後,陳勝就可以趁秦國關中空虛,拿下關中,據關中以令天下,可成帝業。
  • 吳廣之死,是否和陳勝有關?
    取得農民起義勝利後,陳勝稱王了,但好景不長,陳勝和洪秀全一樣,貪圖享樂,無心治理國家,還有一個原因,陳勝的農民出身,可想而知,他的文化程度不高,更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管理一方土地,管治百姓。領兵打仗還是可以的,這樣的一個人最終是不能擔負起國家的重任的。
  • 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
    從建立政權到兵敗如山倒,陳勝吳廣起義僅僅堅持了半年便宣告失敗,以致不少讀者看到這段歷史時,都忍不住發出終極一問:陳勝吳廣起義的聲勢那麼浩大,為何僅僅半年就涼了?01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的起義,在史學家看來一直充滿爭議,這其中,他們的起義動機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 陳勝兵敗被殺,但有多少人知道吳廣的結局?其實比陳勝還慘
    不過最後起義兵敗,秦二世繼續暴政,直到項羽劉邦的出現,起義兵敗,無非就是個死字,我們都知道陳勝被殺,然而吳廣的下場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他的下場更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不僅統一了全國的貨幣以及文字,還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度量標準。 其實在他殘暴的統治下,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真正讓大家充滿怨言的是他後期的政治行為,公元前215年,自從匈奴多次騷擾邊境之後,秦始皇就派蒙恬將軍開始修建長城。
  •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起初轟轟烈烈,最終為何慘澹收場
    秦末陳勝吳廣二人發動的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這段歷史史料依據就是司馬遷所著《史記.陳涉世家》了,那麼問題就出來了,陳勝吳廣兩個人發動的起義事件,為何沒有「吳廣世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