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學語文都會背一些重要的文言文,那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場農民起義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要記住的。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已經非常清楚了,戰爭時期秦國實行的法家策略根本不適用戰爭後的國家,而始皇帝在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休養生息,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了更多壯舉。但是這樣的壞處也十分明顯,社會底層的百姓所承受的壓力也幾乎達到了極限。尤其到了秦二世的時候,民心基本上已經開始散了,最終也導致了起義的發生。
陳勝是陽城人,少年的時候曾作為僱農給人種地。據說有一次,他蹲在田間,咬牙憤慨,說出「苟富貴,勿相忘」這樣一句話。旁邊一起種田的人就嘲笑他,說如果一直種田的話,哪裡有富貴呢?陳勝不屑的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朝徵發第四梯隊男子戍守漁陽郡。其中一支隊伍由陳勝吳廣帶領,走到了大澤鄉,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就算趕到漁陽郡也註定會延期。按照當時的秦朝法律,凡是延期的一律問斬。陳勝吳廣自知難逃一死,為了自我救贖,就借著天下人對秦朝的不滿,殺死了將尉,鋌而走險領帶著九百多人造反了。也正是在這次號召大會上,陳勝有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然而,我們從這句話也能看出,陳勝的格局也因這句話而受到了限制。這樣的感覺就是讓陳勝覺得,成為一方諸侯就夠了。那陳勝吳廣起義後,攻克了陳縣,城中的父老豪傑都勸陳勝當楚王。一群在當時社會處於底層的人,被逼起義,剛剛攻下幾座城池,只有一萬餘人,就被大家推為楚王。這是一個好聽的稱呼,但也是一個戰略選擇。
那什麼是整體價值和長期價值最大化的選擇呢?這時候有兩個人叫張耳陳餘,他們就建議陳勝不應該要這個稱呼,他們的理由是:現在秦國無道,將軍你們冒著萬死的危險為天下除暴,可剛剛取得一點成績就當起楚王來了,這可是向天下人暴露你有私心了。當務之急,您應該立即帶兵向關中挺進,同時尋找六國後人,立他們為王。這樣就給秦國樹立更多的敵人,這樣秦國對抗你的兵力也會減少,這樣你就可以更有效的佔領鹹陽,而各諸侯國都是依靠你才得以復國的,到時候他們一定會聽從您的號令,到那時你就是帝王而不是王侯了。
可陳勝不聽,把自己封為了楚王。陳勝為王后,先後派出了八支起義軍,分別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攻城掠地。一連串的勝利讓陳勝有了輕飄飄的感覺,他覺得秦國也不過如此,因此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努力。他身邊有一個博士這時候就警告他,說不要寄希望於敵人攻打我們,而是要敵人不敢攻擊我們。可是大王您現在的做法正相反,以為敵人不來攻擊我們,這種想法是可怕的。針對這樣的警告,陳勝又說出了一句著名的話」寡人之軍,無累先生「。就是說,這是我的部隊,不需要先生您多多操心。
從這句話我們也能看出,陳勝現在是志得意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陳勝稱王以後,當年很多親朋故舊都來依附他,他的嶽父也在這其中,可陳勝見到嶽父就如同見到普通人那樣行禮,而不是像以往那樣非常尊敬的叩頭。他的嶽父很生氣,就給陳勝做了一個語言:」胡亂建號,而傲長者及能久乎?「就是說你幹的是叛亂的事情,假稱王號還不尊敬長者,你這樣的人還想活得長久嗎?
根據史書記載,陳勝稱王后,信任小人,以苛刻細察為中心。所有在外作戰有功的將領,回來述職後,都被陳勝找藉口給收拾了。陳勝對於那些不喜歡的人,都想辦法除掉了,因此他身邊的人越來越少,陳勝最終也因此失敗。
陳勝派出西攻關中的部隊都失敗了,秦朝派出章邯向東進攻。陳勝親自帶兵作戰,但是因為人心不附,沒有人願意出死力幫助他。陳勝大敗,在逃跑的路上被自己的車夫殺了。
我們看到,陳勝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起義領袖,他在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的勇氣千古傳頌,他雖然失敗身死,但他喚起了劉邦等人的起義,並最終成功。所以,在西漢時期,陳勝一直都享受著高規格的祭祀。
同時,我們就個人來看,陳勝喊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有著作一番大事業的激情的,那他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候,他的格局就受到了限制,陳勝眼中的格局並不是劉邦那种放眼天下的格局。當他說」寡人之軍,無累先生「的時候,那種志得意滿的情緒已經展現出來了,失敗就在不遠處,他卻看不到,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大的失敗。當他被自己的嶽父評價的時候,他整個隊伍早已離心離德。最終,陳勝身死,令人唏噓。
他的故事也給後人,研究一個團隊,研究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一個什麼樣的素質提供了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