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天子,不同概念在南北朝時期帶來的巨大影響

2020-12-22 夢香寒冰

中國古代有天子和皇帝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很多人經常搞混的概念。中國古代大體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大一統時期,另一個是南北朝時期。大一統時期一般是只有允許有一個皇帝,而南北朝時期一般都有兩個甚至以上皇帝。論其原因,就是天子和皇帝身份不一致導致。

龍袍屬於皇帝服裝
冕旒冠(通天冠)屬於天子帽子

一、皇帝的概念

什麼是皇帝?皇帝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這個概念其實有偏差,比如當宗教出現,那麼皇帝厲害還是宗教首領厲害?比如在歐洲,當基督教出現成為國教之後,最高統治者是管理不了宗教的,教皇的威嚴比歐洲所謂的皇帝都大。這個皇帝概念肯定是不完整的。所以西方的皇帝從各個水平都比不過中國皇帝。

秦始皇開闢皇帝時代

在中國,皇帝是最高權力的代表,包括行政、司法、教育、宗教等等。特別是宗教,一直是被中國歷史發展所忽視的內容,那麼皇帝是怎麼扮演宗教首領的角色呢?

答案就是天子。中國皇帝理論上是天概念的人間代表,就是天子。這是一個宗教概念,來自遠古的巫時代的概念,在古代百家爭鳴時代,對於天的概念保留最完整的是農家。而在更早的巫時代,巫的祭祀從天到地到人,逐漸形成了三才系統的祭祀儀式,而其中權力最大的就是祭天的大巫祝。大巫祝的身份在帝國時代前後受讓於天子,天子成為天下大巫祝。這個過程就是在屈原寫《九歌》的時候,可以看到當時大巫祝和天子並未完全統一,而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皇帝就是天子,天子的身份已經包含了祭祀中國最高宗教代表——天。

二、天子身份之爭

中國是炎黃子孫,問題是炎黃子孫有多少?草原民族是不是炎黃子孫?答案是的,草原人也有炎黃後代,比如匈奴,就是黃帝後代,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草原冒頓單于也統一了草原。此時一個很大的問題出現了:皇帝和單于,誰是天下正主?

冒頓單于擁有天子身份

什麼是單于?單于就是天子。當中原發明了皇帝詞彙時,草原還保留著原始天子的概念。但是和皇帝概念略微不同的是,天子不一定完全徵伐,天子更多需要認證。所以可以看到天子之爭持續時間較長,戰爭形勢複雜,比爭皇帝過程更為血腥。

在秦朝時期,冒頓單于與秦始皇爭天下,於是秦國有了長城兵團,由秦國最強之將蒙恬率領,由太子扶蘇坐鎮,形制很高。但是秦始皇死後,劉邦一統天下,劉邦很明顯小看了冒頓單于,被冒頓單于直接關在了白登山。當冒頓單于看到漢朝認慫了,也就不再攻擊,收拾將領回家了。後來漢朝嫁公主、獻上貢品,在那個時期,漢朝雖然為皇帝,但是並未有天子身份。

改變這一切的是漢武帝和霍去病,當霍去病封狼居胥後,確實讓草原上的天子身份從匈奴單于變為大漢皇帝,也是從漢武帝開始,大漢天子身份才開始存在。

霍去病封狼居胥標誌大漢天子

三、天子的管轄

天子身份有什麼實際管轄?答案是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龐大的路線中,大家威望來源就是天子。在漢朝中國到西羅馬帝國已經有了絲綢之路,這條路線上最大頭領是中國皇帝,因為中國皇帝是天子。(正是因為天子身份,中國才能有到達埃及的疆域,雖然那是秦帝國時代之前的故事)

一帶一路意義非同小可

在漢朝,漢武帝之後大量胡姬進入中國,帶給中國豐富的物資,漢朝的經濟發展迅速。在天子管轄內,人們可以自由流動,而在漢朝的基礎設施下,物資也能實現自由流動。可以說,天子給漢朝的實惠是實實在在的。

天子的功能在大一統時代體現在:祭天,一般是在明堂進行;祭地,一般是在泰山進行;祭人,一般是行政功能。當行政出現問題,比如天災人禍,可以通過祭祀天地的方式補充人是問題,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原因就是天地人三才是統一的。祭天祭地同時進行,叫做封禪,說白了同時祭天祭地,一般在泰山。

泰山封禪大禮

四、混亂的南北朝

南北朝其實是指天下非一統的動亂時期,一般會在後期形成南北對峙的情況,所以稱作南北朝。比如漢朝,在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就是南北朝,漢武帝之後才是天下一統,以天子身份作為天下正統,而且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到晉朝。

在單于(天子)被大漢王朝取得之後,草原改稱可汗,基本等同於中國的皇帝。

可汗基本等同於皇帝

在南北朝時期,是可以有多名皇帝的,但是天子一般只有一個,皇帝之爭大多是天子之爭。比如漢末三國,為什麼曹魏經常與蜀漢戰鬥,就是因為這兩家都認為自己是天子,自己是正統,相比較孫武和草原因為沒有正統力量,一般不做爭鬥。這個時代有孫劉曹三個皇帝,但是孫權大帝是皇帝,但是沒有天子稱號。

孫權大帝並不是天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因為來自西晉分封的代王,所以有天子之位,所以能長久。能和北魏爭鬥的前秦、五個燕國因為沒有天子之位,都是很快衰落。東晉因為是司馬家正統,所以也能有天子之位,南北朝就是因為兩家爭正統混戰多年。

北魏也是有天子正統的

唐朝天下一統後,李世民正式建立了皇帝+可汗+天子的三元歸一統治方式。可以發現唐朝經常戰爭,但是唐朝並不被歷史視做窮兵黷武,就是因為唐天子具備皇帝+可汗+天子的身份。

李世民正式建立了皇帝+可汗+天子的三元歸一統治方式

在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多如狗,但是大多沒有天子身份。遼宋夏金元的混亂南北朝時期,天子之位根據澶淵之盟是遼國擁有,此時遼宋夏都有皇帝,但是天子只有遼國一家,所以雖然遼宋是兩國,但是兩國很安穩,是南北朝難得一見穩定時期。遼實際控制絲綢之路,宋實際控制海上絲綢之路,這是這個時期的特點。對於貿然稱帝的西夏,遼宋兩國曾經同時伐夏,頗有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諸侯號令天下的模式。

遼宋曾同時攻擊西夏李元昊

金滅遼,遼國最後一任皇帝天祚帝投降宋,所以宋認為他因此繼承了天子身份。但是隨著金滅了宋,天子之位又混亂了。金是沒有天子概念的,所以金統治時期戰亂較多,除了宋金之外,西夏、西遼以及蒙古紛紛戰亂,就是因為金沒有行駛天子權力。

不是所以大一統皇帝都有天子之位,最典型的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他是可汗,但不是天子。元的天子最後被追認為來自南宋,這也從客觀證明了,自從南宋開始,南宋皇帝是天子一脈傳人。

成吉思汗並不是天子

作為擊退蒙古的明朝,天子正統一直有爭議,因為北元帝國一直存在,按道理說明朝不存在正統的,明朝沒有天子身份的。一直到了蒙古大汗需要明朝冊封,特別是在隆慶議和後,明朝天子的身份才被承認,特別是明朝實際掌控絲綢之路——原料都是中國的。所以明朝其實也是南北朝,明朝時期有皇帝身份的不止一個,蒙古大汗身份從道理說和皇帝平級。在蒙古,但是希望爭大汗身份的有一大票人。

明朝也是南北朝

清朝不承認明的正統,清的天子正統身份來自北元。所以清帝國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帝國,這是清帝國最大的貢獻——清帝國國境內沒有一寸獨立土地。

寒言冰語

超越宗教的天子身份,這是西方人研究中國歷史普遍都沒發現的內容。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因為他們完全不懂什麼是天。

天學和天學系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積澱。隨便舉個例子,前文已說,天子發源於巫時代,而巫時代留在現在最大的繼承者是薩滿。哪裡有薩滿?從國家來說,中亞俄羅斯大量民間地方有薩滿,這些理論上與中國楚國巫祝時代同源。在通過考古發現,瑞典已經發現了7000年前的薩滿。也就是說,西方文明史本質上是白種人對黃種人種族滅絕的歷史,包括公公元七千年前到三千年前,對於歐洲的佔領;公元三千年前到一千年前,對於印度的佔領;還有公元1500年對於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殺。黃種人今天主要生存在東亞,除了中國之外,世界其他黃種人本質上都是被白種人壓迫的生存。而所謂的西方文明,不過是一種白種人荼毒黃種人的方式罷了。

瑞典發現7000年前黃種人的薩滿

當然今天的歷史觀是建立在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其中聯合國的權威是世界最高權威,二戰以來一直這樣過了七十多年。但是如今美國頻繁退群,這是對國際秩序的一種破壞。我們不能不警惕當初張學良將軍相信國際聯盟的下場,以及在聯合國框架下秩序破壞後,什麼舊秩序還能存在。其中中國在千年間建立的一帶一路國際秩序是很好的備用選項,也就是今天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計劃。

聯合國的秩序遭到前所未有破壞

相關焦點

  • 探究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配饗制度的演變與其帶來的影響
    二、西晉時期,統治者恢復了郊祀與宗祀並行的制度為了增加政權可靠性,加上一些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加上了天地祭祀中的配饗制度。十六國時期一些強國也實行了郊祀與宗祀制度,十六國劉曜在位時,繕宗廟、社稷、南北郊「冒頓配天,元海配上帝」。
  • 魏晉南北朝時代皇帝劉裕
    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亂世」,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三國(220年-280年)中國歷史上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人口急劇下降,經濟一振不厥,三國都很重視經濟發展,戰爭帶來經濟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司馬家族使得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三國從此不鼎力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 歷朝對皇帝的不同稱呼
    嬴政聽後覺得自己「功過三皇,德高五帝」於是便取「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自稱「皇帝」,其意為自己的地位至少和三皇五帝是平等的,甚至已經超越了他們。自此後世統治者皆稱為皇帝。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後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後世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尊稱,但是「陛下」這個稱呼還是一直要用下去。
  •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務」監察制度,看中國古代特務政治的濫觴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勢力的發展和王朝的快速更迭的大背景下,皇帝和臣子之間關係非常脆弱,為了穩固皇權,避開門閥勢力,"特務"監察手段應時而生"特務"是個現代名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指執行特殊任務的人。這一點正好也是所謂"特務"的由來。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亡國思潮,國家興衰、王朝更迭是必然還是偶然?
    先秦兩漢的亡國理論建立在民心學說和五德運行學說之上,為魏晉南北朝的亡國思潮奠定了理論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亡國思潮充斥於各個皇朝更代之際,主要表現為社會普遍認為當朝即將滅亡,不可避免。亡國思潮對這一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君主屠殺臣子的事件明顯增多;野心家們也積極組織改朝換代的活動;官員為躲避君主的猜忌之禍被迫採取了一些非正常行為。
  •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原因就是:三國時期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南北朝時不同!是什麼在影響人才選拔機制呢?是儒家士族門閥。只要儒家士族門閥操控著朝廷,民間的人才就幾乎不可能入朝做官!
  • 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醫學:西晉王叔和《脈經》,唐孫思邈著《千金方》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譽為「藥王」。 造紙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進步,紙的產量大增;唐玄宗時造紙術傳入阿拉伯。
  • 皇帝又稱「縣官」?各朝代稱呼皇帝五花八門,許多影視劇都叫錯
    因此當時為了和諸侯國的王加以區別,周天子被稱為天王。平常在諸侯國裡,大家都將諸侯國的君主稱為王,而談到周天子時就稱其為天王。(插播一段: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曾對此有所仿效,也將皇帝稱為天王。後來晚清的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也稱天王。)秦朝時期,稱皇帝、陛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 南北朝北魏皇帝列表,從拓跋珪開國到拓跋燾一統北方
    但苻堅被謀殺「創業過半而中道崩殂」,於是形成了南北朝的局面。自東晉滅亡後,替代它的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朝替代苻堅的,則是北魏、北齊、西魏和北周。其中北朝第一個王朝北魏的皇帝很多,對後世的影響力很大,咱們要聊的,就是北魏最關鍵的從開國到一統北方的前三代皇帝,他們分別是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燾。
  • 「天下與共,御床同登」——魏晉時期的「貴族政治」有哪些影響?
    沒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但是西歐歷史上的貴族政治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同樣發生過,讓我們一起走入這個非常時代——「魏晉南北朝」。說到魏晉南北朝,可能有一些朋友會感到疑惑,說「魏晉南北朝」到底是哪朝什麼代呢?發生了什麼呢?讀完這篇文章,相信有此疑惑的朋友一定會打消這些疑惑的。
  • 傳說中龍的地位並不高,為何古代的皇帝們,還要以真龍天子自居?
    古代帝王喜歡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天子」很好理解,老天爺的兒子嘛,君權神授這一招世界通用。真龍天子之說,是中國古代的「君權神授」的意思,在西方則是上帝賦權,天上之國與地上王國之分,國王的權力來自上帝的賦予。事實上,「天子」這個稱呼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 筆談| 胡鴻:魏晉南北朝民族史研究的可能性
    較之先秦秦漢時期的民族史,魏晉南北朝時期資料更為豐富。紀傳體王朝史中專列的夷狄傳在此時期日漸完備,直至發展成為體例完整的「四夷傳」。十六國和北朝時期,來自北方邊疆的五胡諸族建立了王朝,因而像《十六國春秋》(部分保存於《晉書·載記》)乃至北朝四史都成了民族史性質濃厚的史料。這是此前時代不曾有的新現象。而且這些文獻是得到北族統治者首肯的官方正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視為北族的主體性表達。
  • 天子墓前聽雍侯
    《民國新修武勝縣誌》載 :江水(嘉陵江)由任婆橋下香爐灘,折而東流六裡,西岸為清平鎮,明清明寺在焉……舊志載,寺後南溪上有唐雍侯墓,土人呼為天子墳,石刻龍鳳,備極工巧…… 」「天子墓」,當地人又叫「皇墳」, 地處清平鎮嘉陵江北岸山頂上,共9座
  • 漢服發展的分水嶺時代,現在所見漢服,竟然魏晉時期所流行款式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經過民族文化的融合,構成華夏服飾的,除了傳統的漢民族服裝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烏桓、高車、蠕蠕、夫餘、挹婁、句麗、東沃沮等民族都曾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周邊,建立或長或短的王朝,所以每一次其他民族入主,都會給華夏服飾帶來新的元素。
  • 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大家想想,君王集權高度集中的漢朝以及唐朝,官僚集團還敢用「官家」作為皇帝的蔑稱嗎?這是不現實的。 與之同理,「官家」這個詞代表的是朝廷、官府、公家,只不過在後來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南北朝時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 閻步克丨變態與回歸: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歷程
    在周代,王國政治體制進入了典型形態,天子與列國的朝廷上都有若干大貴族世代把持政權,形成貴族政治。戰國秦漢間出現了一大社會轉型,經變法運動,「集權官僚帝國」建立起來了。這一轉型的劇烈程度,跟近代這場轉型相似。對比周代與漢代的出土器物,便能立刻看清這是兩個判然不同的社會。新體制的特點一是皇帝專制,故稱「帝國」。
  • 南北朝時期的大和
    由於他們幾乎與興福寺內的佛事無關(僅僅負責籌措資金),實際上和武士別無二致,唯一的區別是剃了光頭而已這些眾徒是興福寺的軍事警察,受學侶和六方指揮。但是隨著永仁的南都鬥亂等寺內暴力衝突頻發,眾徒的發言權也日漸增強。另外還有一個被稱為「國民」的群體。國民指春日社白衣神人0,與其餘諸國的「國人(地方武士)」屬於同一階層。
  • 歷史上典型的皇帝相,9人中7人是皇帝,現代醫學卻說這是一種病
    帝王是古代社會的最高統治者,被世人稱為天下天子。「天子」,顧名思義就是上天的嫡長子,寓意其權力與使命是受命於天,並秉承天意治理天下。兩手過膝是古代史書中常被提及的富貴相,史書中共有九位這樣的人物,其中七位是皇帝命,不服氣。《三國志蜀書》中對劉備的描述:身長七尺五寸,垂於部下膝上,顧自見耳。由於長得像帝王,劉備也從一位沒落的皇族後裔發展成了以織席履為業的後起之秀,最終在多年的打拼之後,在諸葛孔明的幫助下,佔領了荊州,奪取了西川,建立了西蜀,成為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
  • 足利義滿忽悠明朝皇帝給冊封「日本國王」,接受冊封也是他在自嗨
    足利義滿在位期間,中國正是明朝統治時期,當時明朝的貿易模式是勘合貿易,即外國來華進行朝貢貿易。就算是說,外國想和當時的中國貿易必須先認老大,不認沒戲。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胡唯庸案以及南北朝戰爭時期流浪武士襲擊沿海,下令禁海,明國和日本的貿易當然也被禁止了。當時的日本又當時武家掌權,天皇不(能)理俗事。
  • 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人鬼戀」的故事,也只是男人的思維場而已
    文章引言:魏晉南北朝時期,湧現出很多關於「人鬼戀」的小說、傳說,這種文化風俗是怎麼樣產生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環境有什麼關係。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長期處於動亂,諸侯爭霸、南北對峙的時期。長期的戰亂,最主要的影響就是直接消弱了中央集權的能力,讓世家大族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從而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門閥士族。為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對於三禮的研究,達到了頂峰時期。這自然推動了階級觀念,門第觀念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