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配眼鏡這件事情上,我一直是個痛苦的狀態。
一方面,我當然知道眼鏡的好壞關乎眼睛的健康,另一方面動輒四位數的商品,也著實讓人吃不消。
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疑惑——眼鏡憑啥賣這麼貴?
今天西門君就帶各位好好分析一下。
先說個背景,目前我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近6億。「天下熙熙皆為利往」,隨著眼鏡市場的不斷開拓下沉,一大批諸如博士、大光明、衛康的玩家紛紛入場分食蛋糕。
根據博士眼鏡2019年財報顯示,在其6.5億的銷售額中,鏡框和鏡片合計銷售額為4.3億。其中鏡框銷售1.8億,毛利率達74%,而鏡片銷售2.5億,毛利率更是高達84%。
妥妥的「暴利」啊!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嗅到商機」的小夥伴已經按捺不住躁動打算入局了。且慢!
90%暴利的行業背後,都有著被「逼上梁山」的經歷。
你應該聽過一個段子,「上班是給老闆打工,開店是給房東打工。」
對眼鏡店來說,刨除裝修和租金成本,產品需要保證50%左右的毛利率才能經營下去
但尷尬的是,比起餐飲業和服裝業,眼鏡行業還有一個天然劣勢——消費頻率極低。
一個人正常也就配有1-2副眼鏡,而且一用還是兩三年甚至更久。這就意味著,商家想要宰你一刀,幾年內也就這一次機會。
你說,眼鏡店能不「磨刀霍霍向豬羊」嗎?
2.
此外,每個門店至少需配有一到兩位驗光師。客戶在挑選眼鏡的時候,也需要店員一對一進行服務。這些妥妥都是人力成本。
「三年不開張,開張虧三年」,這就是線下眼鏡市場的現狀。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我是在為眼鏡行業說話,還真不是。
這個行業之所以「暴利」,其實並不是下遊銷售的溢價,而是上遊低成本的運作。
在此科普一下,鏡架分為三種分類,板材、塑膠以及金屬。板材需要藉由切割的方式生產,耗材較大。金屬鏡框在人工技藝上要求會更高。塑膠由於生產的簡易性,成本會低一點。
至於鏡片,其實也差不多。利用工業化的方式批量生產,材料成本可以控制很低。
那麼問題來了,鏡架加鏡片的組合成本,最低可以達到多少錢?
答案是,十塊錢不到!
先別急著罵工廠黑心。實際上,一副眼鏡他們往往只賺幾塊錢,主要是靠量取勝。
那錢被誰給賺走了呢?品牌方。
一副生產價20元的眼鏡,在終端零售價可以賣到2000元。中間竟產生了100倍的利潤!
3.
誠然,眼鏡經過品牌溢價後有它的好處。比如門店環境、服務、以及商品格調感等等的改善。
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性價比永遠是第一位。配眼鏡只要度數正確、戴著舒服差不多就夠了。畢竟平日的生活裡,除非你戴鍍金或者鑲鑽的鏡框,不然並沒有人會因為你的眼鏡而高看你一眼。
既然大家都奔著省錢去的,那為啥老百姓會願意掏四位數買一副眼鏡呢?
沒辦法,被忽悠了唄!
「20元的進價,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這是眼鏡行業流傳已久的口號。別以為這是誇張的形容,店家是真的會看人下菜碟的。
你是學生,一看就沒什麼錢,稍微給你打個折意思下。你一看就是職場精英,不好意思,坑你沒商量。
在眼鏡店,「價格歧視」被用得淋漓盡致。
因為信息極度不對稱,所以消費者壓根不知道該如何去選擇好的眼鏡。即便懂點兒皮毛,也免不了被導購甩出各種專業術語,然後拖著鼻子乖乖買單。
也許有人不屑認為,眼鏡不過兩個鏡片一個框,能有什麼技術含量?
不好意思,講究那可多了去了。
不同的鏡架,需要根據不同的臉型搭配。
你的度數和瞳距,決定著哪種折射率合適。
鏡片選擇國產還是進口?鏡架呢?
......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消費者早就疲憊不堪了,巴不得趕緊買單走人。
你以為你是來拯救商家的「上帝」,其實你不過就是他們眼中的一隻待宰羔羊。
所以你現在明白了,為啥和珠寶店、餐飲店、美妝店相比,眼鏡店明明總是那麼冷清,卻依然可以那麼滋潤。
唉......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咱還是不要拆穿了。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我的才華不是拿來取悅你》作者。關注我,毒雞湯管夠。